我先简单地说一下施工情况及问题形成的过程: 我们这里是一栋十层高的办公楼,地下有人防地下室,基础形式是筏板基础,东西长边38.3米,南北短边17米,筏板基础厚度为0.9米,预计砼浇筑时间50小时,技术交底中要求泵送砼一次浇筑到顶,形成斜面,采用赶浆法由西向东平行推进,振捣工沿泵送砼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由低处向高处振捣,施工到今天中午时(约40小时),因布料机械辐射半径不足, 转移机械造成砼停止浇筑达3小时,机械转移后再次浇筑时施工班组未按原定方案平行推进,而是由西向东沿基础长向将靠南侧筏板基础砼一次浇筑到头(此接槎处砼尚未初凝,未形成施工缝),并未同时由西向东平行浇筑靠北侧的筏板基础砼,北侧再次接槎时发现该处砼已经终凝具有强度(经推测此接槎处砼二次浇筑间隔太长,时间差已达7小时),显然已形成冷缝,并发现对该处在转移机械前浇筑的砼(主要是砼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没有振捣,观察可见此处筏板底筋与筏板底砼垫层空隙未填充密实,可以认定此处砼形成了施工缝且斜面砼大面积漏振,并且砼已经具有强度,面积较大,约十平方米。
我们这里是一栋十层高的办公楼,地下有人防地下室,基础形式是筏板基础,东西长边38.3米,南北短边17米,筏板基础厚度为0.9米,预计砼浇筑时间50小时,技术交底中要求泵送砼一次浇筑到顶,形成斜面,采用赶浆法由西向东平行推进,振捣工沿泵送砼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由低处向高处振捣,施工到今天中午时(约40小时),因布料机械辐射半径不足, 转移机械造成砼停止浇筑达3小时,机械转移后再次浇筑时施工班组未按原定方案平行推进,而是由西向东沿基础长向将靠南侧筏板基础砼一次浇筑到头(此接槎处砼尚未初凝,未形成施工缝),并未同时由西向东平行浇筑靠北侧的筏板基础砼,北侧再次接槎时发现该处砼已经终凝具有强度(经推测此接槎处砼二次浇筑间隔太长,时间差已达7小时),显然已形成冷缝,并发现对该处在转移机械前浇筑的砼(主要是砼自然流淌形成的斜面)没有振捣,观察可见此处筏板底筋与筏板底砼垫层空隙未填充密实,可以认定此处砼形成了施工缝且斜面砼大面积漏振,并且砼已经具有强度,面积较大,约十平方米。
基础筏板属梁板式筏板,下层筋是2级22双层双向,间距200mm,上层2级22双层双向,间距150mm(砼设计为抗渗S6级C40,使用的是P.S42.5水泥,掺加抗渗密实剂,具有抗渗及延长砼缓凝时间的作用,还掺加了粉煤灰,当天大气温度最高10摄氏度)
现在整个筏板砼已经全部浇筑完,监理也未发现,可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该怎么办,怎么才能知道这个缺陷对于整个结构的影响,有什么检测方法?如果加固补强?采用什么方案进行处理?总不能炸了总做吧?请各位帮帮我,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