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之我与丝状菌的博弈日记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25:57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网上搜集大家可以从以下经历中找找有无可借鉴的!:lol 初见丝状菌大概是十一、十二月吧。那时候自控系统出故障,模块坏了,连基本信息都收集不到。三组设施都要到现场手动运行。过程控制中的在线仪都是坏的,我唯一的武器就是一台便携式DO仪。  由于自控故障,每天能看到的就是即时状态,所以我每天祈祷的就是班组人员能按要求规范操作,至于过曝气,那是有预感的,但是没想到会那么严重。  池面的日益增多的浅色发粘的生物泡沫

网上搜集大家可以从以下经历中找找有无可借鉴的!:lol
初见丝状菌大概是十一、十二月吧。那时候自控系统出故障模块坏了连基本信息都收集不到。三组设施都要到现场手动运行。过程控制中的在线仪都是坏的,我唯一的武器就是一台便携式DO仪。

  由于自控故障,每天能看到的就是即时状态,所以我每天祈祷的就是班组人员能按要求规范操作,至于过曝气,那是有预感的,但是没想到会那么严重。

  池面的日益增多的浅色发粘的生物泡沫,让我不安。出水的细碎颗粒让我知道问题开始严重了。泥位开始逐渐升高,测定的SVI值开始升高到当时的极值,接近180。我的不安更深了,因为从来没碰到过,只是听说过污泥膨胀。

从其他分厂借了个显微镜来看镜检。我有多久没见过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了???久到自己都忘记了。这茬要是放别人身上,我肯定嗤之以鼻,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有了更多的无奈。镜检下方,那些类似于秋天掉光了落叶的树枝YY,让我头皮发麻。那些树枝YY,那一团团象头发丝一样的杂乱稻草,让我开始无措了。

  怎么办?人为设定曝气设备的投运数量,为了防止不执行推流而额外增加的供氧,我也预先考虑进来,反正是怎么安全就怎么调度,把人的惰性一起考虑进来。总算没再恶化。

  在这期间,出水水质也还不错,就是污泥性能不咋样。我把原来那台电光源坏了的显微镜那出来,给它配了个充电电筒代替光源,这样,我至少能看镜检了。目前,这样配置的显微镜仍然在服役中,今天上午,刚拿它看过两个镜检。
  

免费打赏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29:01
2楼

今天上午我再看镜检的时候,是微笑着的,看着镜检下方的丝状菌,但是更看到了在上面开始长着的胶团菌,我很放心,我愉快地跟它们打招呼,心说:你们现在相处的不错呀,让我们一起继续这段快乐旅程吧。

  新的冲击负荷来了。
  冲击负荷前后的镜检变化(每一滴哦):

  前;丝状菌多,轮虫4~5条、线虫2条、钟虫少、钟虫外面套个杯子的那种(695.缩杯居虫~699.色鞘居虫)(详见沈韫芬的《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第606页)、楯纤虫。
  后:滴虫(那些满视野跳动的,我没有更高倍率了,看不清楚)、吸管虫、半眉叶虫、钟虫、轮虫、钟虫外面套个杯子的那种(695.缩杯居虫~699.色鞘居虫)、楯纤虫、草履虫、丝状菌。

  采取的措施就是:冲击前是降低曝气量;冲击后是想办法把那股高负荷冲击水流引向别的池子,曝气设备全开,但是还是溶解氧不够,一直处于低位。
  从一直以来的运行来看,在水质基本维持在COD约400左右,营养比例尚可,无内回流的情况下,T型氧化沟的SVI指数最低到80多,如果受冲击负荷或运行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会飙升到190左右。
  另:中沟的SVI值会高于两侧边沟。

回复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36:58
3楼

要过节了,就当甩手的,对生产不闻不问,也忘记提醒同事过节期间有可能会水量不足,要做好生产调整。诶,想到了却不动作就是我的致命伤。很多次,都验证了,不要有懒惰之心或者逃避之念,因为

事情基本上会向你担心的方向发展

果然,年后上班同事看着化验数据说:指数升高了。我很武断(太武断了,真不是一个合格的现场调控人员,至少也该先问问基本情况呀先自我检讨):应该是水量不足,曝气过量引起的。接下来当然是减少曝气量咯。然后,年后进水水质又开始变化了,变浓了,水量还是不足。因为没有其他的特别通知,运行人员就根据水位情况开关泵了。

  我看了镜检,感觉还可以,没看到那些枝枝丫丫及乱稻草。看看SVI值,150左右。直接给他吃定心丸——么问题,
  俺是从180、190趟过来的,告诉他控制好微环境就好了,然后就如何控制微环境,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了。然后,他负责现场,我就跑网上来搜资料了,至少也得有说服力才行呀,至少判断要精准呀,否则方向反了,那麻烦大了。(那个泥位真是高,但那时候不知道,那不是最高!)

  至于现在的泥位是不是最高,我不敢瞎说,但估计是今年年内的最高了,每天最为关注的就是泥位,防止跑泥,一看苗头不对,立马减量运行。基本也就是出水初期会有这个迹象,度过半小时没动静,那就是OK了。)


说起泥位问题,就想起了那个大家的共同感受:每天排,怎么也减不下来,反而越长越多。

  此刻,我们都在等那个拐点的出现,基本上下个月应该是没问题了。但问题是,沟里能撑多长时间。静沉时间已经给的很多了,估计再有10分钟的余量,不到最后时刻,这十分钟是不会放上去的。

  然后根据镜检情况、根据进水COD仪的现实情况,每天会有固定的冲击负荷,其中一个进水泵站的冲击时间段基本在晚上的此刻。


回复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41:56
4楼

先回顾下丝状菌与胶团菌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丝状微生物形成了絮体骨架,为絮体形成较大颗粒同时保持一定的松散程度提供了必要条件。胶团菌的包附使得结构丝状菌获得更加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

  活性污泥总能保持一定的宏结构,未见到密实的大颗粒状污泥,微小的菌胶团数量也少。

  胶团菌自身不能形成条状、网状结构,只有一种可能:结构丝状菌与胶团菌构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结构丝状菌位于胶团菌内部特别是菌胶团较厚时有利于其生长,从而伸长使得包裹在外层的胶团菌不致于过厚形成厌氧状态,其有利条件可能是内部的低氧状态,而一旦结构丝状菌暴露在混合液中时,正常环境条件不利于其生长,待胶团菌包附之后才重新再次生长,如遇供氧不足等条件时,结构丝状菌大量伸出,则发生结构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

  本以为自己具备了一般操作,原来不是。
  看来还有提升的空间,还有潜力可挖。
  这次就重点看了三篇论文。
  1、《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体结构的关系研究》(龙腾锐、何强、林刚)
  2、《丝状菌污泥膨胀理论分析》(王凯军、许晓鸣)
  3、《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丝状菌》
这个是在其它网站网免费下载的,基本上就是印证了存留着脑海里的关于丝状菌的种种说法。

  丝状菌本身就是一直存在的,与胶团菌相互依存。它们达到一定的平衡态时,处理效率很好。但有一天,这个平衡被破坏了,出现了一方的涨势良好,而另一方却生长缓慢,然后视线里出现的就是大量的丝状菌,主要的好氧分解作用的胶团菌退到了幕后。我们所做的调控,目的就是为了两者的涨势达到平衡。

  那来看看,哪些措施会导致两者的生长不平衡呢?
  丝状菌在厌氧状态下更具有竞争优势。丝状菌应该是更趋于菌胶团的中心部位的,那就是说一旦混合液的DO值达不到菌胶团内部的微好氧或者缺氧状态,菌胶团内部处于厌氧状态那丝状菌是要爬升出来的。所以,我的理解,不同大小的菌胶团对混合液DO的需求是不同的。要考虑氧传递效率,大的菌胶团内部要获得相应的好缺氧状态,混合液所要维持的DO肯定要更高。

  菌胶团内部厌氧,使得丝状菌爬升出来,如果这时候,能够维持良好的胶团菌的生长环境,那胶团菌很快就会在丝状菌上生长。
  那胶团菌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呢?合适的食料比,适合的好氧环境。

  如果进水很浓,你溶解氧跟不上,那估计不仅是丝状菌生长了,时间长了还会造成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由于是生活污水,所以,5种限制类型最后筛选成2种(即只考虑碳源限制和DO限制)。
  在低负荷情况下,DO过高,就容易造成内源呼吸作用,是的菌胶团菌作为营养物质被氧化分解掉。
  在高负荷情况下,细菌生长快,DO稍欠,丝状菌容易撑出絮体,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使菌胶团增大,胶团内部厌氧,丝状菌继续对外生长。

回复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42:47
5楼
关于碳源,我一向坚持要尽量稳定运行,水质水量的波动容易造成丝状菌的生长,因为产生工艺低负荷过曝气及高负荷DO不足的现象,对胶团菌的成长不利。

  若没条件长时间稳定运行,那就通过调控创造条件。

  牵扯上生物除磷,偶就更是希望能常量稳定运行。

  水量不足,如果回流比没条件下调,那就会是更多的微生物抢夺更少量的碳源,回流到厌氧池的液体里所携带的电子受体会对厌氧环境带来影响。

回复
wushuichuli88
2013年06月04日 11:43:55
6楼
昨日看的三组设施的镜检情况:

  第一组:菌胶团结构比较松散,丝状菌不明显,生物量不多,种类组成不丰富,楯纤虫不多,有些微的漫游虫。

  第二组:菌胶团较紧密,微生物量多,丝状菌比第一组多,原生动物组成丰富良好。

  第三组:结构松散,丝状菌多,游动型累纤毛虫就看到一个鞭毛虫。

   从工艺控制方面来看:

  第一组沟的负荷最低,但是它一直是固定受到冲击负荷的。且每日沟内投加PAC1.5吨进行同步化学除磷。一旦停止加药,该设施两天后出水TP就开始反弹回升。这组沟的生物除磷不见效一直是观察的重点,目前还没找到对策予以改善。根据多方观察一致认为:大剂量投加PAC后让污泥结构松散,停止加药两天,沉降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的减少与PAC的投加应该也有关系。

  第二组沟的镜检状态是三组设施中最好的。与第三组沟同样的进水量、进水水质,DO控制也相同。

  第二、第三组设施运行控制不同的地方是:

  1、第二组设施MLSS值低约1g/L,污泥有机负荷更高些,从镜检状态看,确实污泥活性更好。

  2、第二组设施运行的是100%的内回流,第三组设施运行的是30%的外回流。

  5万吨/日的处理规模,日产脱水污泥48~60吨(含水率约78~80%),还是不能满足日产日清的生产要求,所以沟内的MLSS浓度普遍偏高,第三组设施尤为严重。

  因为污泥有机负荷偏低,加上为了生物除磷需要,保持了高DO,造成胶团菌处于不利地位,丝状菌领先。

  进水COD基本在450以上。

  经过一个周末,进水COD又有新的变化,又升高了,差不多持续在550以上。

  从镜检来看,上周最严重的第三组沟,微生物镜检很丰富,丝状菌存在,但不再是头发丝的绕成团了。游动型的纤毛虫开始明显增多。满视野跳动的点点(看不清,暂且称其为滴虫。
),也预示着负荷的增高。


回复
liuyurong13
2013年06月05日 09:11:18
7楼
kankan 学学。楼主辛苦了。
回复
绿蓝天使
2013年06月05日 09:51:50
8楼
这样的资料来自实践,无价之宝!
回复
jianghuaqq
2013年06月11日 09:31:56
10楼
楼主有心人啊,谢谢分享。
回复
iolder
2013年06月13日 09:00:44
11楼
楼主真有心
回复
zjh1154022787
2013年07月02日 10:01:35
12楼
观察仔细,分析透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