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tensrud教堂设计分析
shjy200404
shjy200404 Lv.12
2007年09月08日 13:20:23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徐琦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型教堂的设计分析图示,从若干视角展现了设计者将设计意图向结果转化时所使用的逻辑和控制方法。同时简要论述了针对具体对象的设计分析程序,也显示了图示工具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关键词】Mortensrud教堂 设计分析 图示 设计意图 控制Abstract: Through graphic analysis of a small church in Norway, the article shows the logic and control methods used by the designer to translate intent into result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alysis of a specific target, in which the graphic tool plays a key role.




徐琦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型教堂的设计分析图示,从若干视角展现了设计者将设计意图向结果转化时所使用的逻辑和控制方法。同时简要论述了针对具体对象的设计分析程序,也显示了图示工具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Mortensrud教堂 设计分析 图示 设计意图 控制

Abstract: Through graphic analysis of a small church in Norway, the article shows the logic and control methods used by the designer to translate intent into result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alysis of a specific target, in which the graphic tool plays a key role.
Key Words: Mortensrud Church, design analysis, graphic, design intent, control

训练有素的设计通常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特质:一种是设计结果直截了当地传递了设计意图和逻辑。这样的设计往往形式清晰,易读也易于被描述和传播。另一种则是从结果很难直接捕捉到设计逻辑,往往呈现出微妙和模糊的气质。设计者意图旨趣的差异使得他们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但是举凡优秀设计,依靠的都是强有力的逻辑来推动设计意图的实现。在这一点上,这两种设计都具有强烈的可分析性。不同点在于,相较于前者逻辑借由形式自显,后者更需要借助分析工具来揭示作为设计推动力的设计逻辑。本文正是通过运用设计分析工具,试图还原一个小型教堂设计的设计逻辑,展现设计者的意图如何跨越具体问题的羁绊,指向最终的设计结果。

关于教堂

Mortensrud教堂[1] 坐落于挪威奥斯陆东南郊一片山地之中,由本地Jensen & Skodvin事务所的建筑师Jan Olav Jensen设计,于2002年竣工,规模约2200m2(图1~4)。教堂由礼拜堂与社区中心两个体量组成,其间是入口平台和钟塔。设计结果呈现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多样芜杂的,无法用几张照片捕捉到关键的主题。也很难从中辨识时尚趣味或是流行手法,在这个崇尚简洁的时代里似乎难以立足。但从下文的分析就会发现,芜杂的印象和模糊的体验都与设计者的意图息息相关,并且与严密的控制同时纠缠在这个设计之中。

1. 概念

基地地处一道山脊之上,环境品质优良,周边松林密布,白雪皑皑。如何将设计嵌入地形,是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安藤可能会在这里放进一个方盒子,Actar Arquitectura[2] 则会把建筑掩入地下,随地形起伏。Jensen的策略则是在这两极之间摆动。最终显露在外的结果既不是一个纯净的几何体积,也没有通过模拟地形来取得与基地的关系,而是一组貌似堆砌的形体,甚至无法简洁明晰地描述(图5)。但是通过迂回的路径登上教堂中部平台时,就会发现这一组复杂的形体其实是落在一个完整的矩形基座上的。设计者的控制隐藏在形式之下,并非压迫性地显露在外。

如果对形体的产生过程作一个推测,首先应当是在自然地貌的山脊上(图6a)置放一个矩形的人工基座,在剖面上定义了人的活动面,在平面上则限定了建筑的范围(图6b)。然后只要将平面升起到合理的高度,即可获得需要的容积(图6c)。但是矩形的平面最终并没有导向长方体体量的结果。设计者最终将一个完整体积切分为高度参差不齐的几块,形成了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果(图6d)。这种结果固然有着内部功能空间的需求(见下文空间部分),但是相信设计者首先考量的是与地形的微妙关系。坡顶暗示了基座下的山脊,取得了与地形的联系,同时又柔化了几何体积的力度。这样,自然和人工在这个体量上形成了暧昧的平衡。设计者从强烈的前提出发,最终又以温和的姿态实现,严密的控制反而隐入表面之下。这种意图和旨趣渗透到设计的每一个角落,以下的分析可以加以验证。

免费打赏
shjy200404
2007年09月08日 13:20:46
2楼
2. 地形

设计对于地形的处理,也是从上述的基本意图出发,在自然和人工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在教堂的室内和室外平台上,有四组岩石十分醒目(图7)。这并不是事后附加的装饰元素,而是原有地形自然突破人工基座的结果。回到图6b,基座顶面低于原有地形的最高点,使得自然元素通过一种直接而巧妙的方式进入人工环境。

如果对地面元素作分层解剖,就会发现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形成了一种反复叠合的关系:树木(自然)落在木质平台(半自然)上,木质平台落在矩形基座(人工)上,基座落在山脊(自然)上,而山脊的尖端又刺破了人工的基座(图8)。反复叠合使得自然和人工的界限被模糊,设计在体验上也就具有了巨大的包容性。而这种严密的反复叠合正是推动设计意图实现的关键所在。

3. 空间

礼拜堂部分的空间呈现出破碎的印象。室内外的关系因为庭院的穿插而被模糊(图9),内部空间跟随体积呈现出拼贴的特点,以致无法在一张照片中获取空间主题(图10)。从平面看,也难以发现严格的模数关系。但如果将体积和空间按照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拆解,可以发现同种功能性质的空间具有类似的剖面形态(图11)。这些零散的体积按照由中殿-光廊-侧廊/服务的顺序在平面上向外发散,就组合成了最终的体积(图12)。

另外,空间在横断面上也显现出和传统教堂空间的联系(图13)。低矮空间附着于高敞空间,是教堂自巴西利卡时代而来的经典做法。设计者的独创之处则是在中殿和侧廊之间加入了天光作为过渡(图14)。受这种联系的启发,尝试对剖面进行传统的几何分析。结果显示Mortensrud教堂和古典案例一样,都是依靠严格的几何关系控制构形(图13)。只是这种控制已被结果所掩盖,难以直接被发现。侧廊顶棚使用特殊的砖券处理,也暗示了与传统的联系(图15)。同样的,顶部轮廓的处理应该也有类似的意图。相信这是除了上文所论及的地形因素之外,设计者的另一个重要考虑。

4. 结构

Mortensrud教堂的结构跟体积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中殿和光廊部分为钢结构,侧廊以及前厅部分为混凝土结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见图16,规整的工字钢柱网因为地面岩石的缘故而进行了局部调整(图17)。这种刻意的避让增强了设计者地形处理逻辑的可信度,也使得严密的结构中透出一丝轻松。而整个设计正是始终游走在严密和轻松之间。

5. 构造

设计者在处理石片墙的构造问题时同样表现出足够的敏感。这些石片被平放紧密叠合在一起,其间未使用任何胶粘剂(图18)。但是仅靠结构钢梁的支撑无法保证石片墙的稳定。建筑师的做法是在钢柱之间加入通长的水平钢片,片与片间距1m,解决了稳定问题(图19)。这些水平钢片又通过一条条预先扭好的钢片与外部幕墙的立梃相联系,对幕墙提供支持(图20)。这些做法糅合了工业化操作的严整和手工技艺的率真,处处传达着设计者细腻微妙的意图。同样的,在扶手栏杆的处理,砖券下照明灯具的选择(图21)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意图反复浮现。

6. 材料

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饰面材料有石片/砖/金属/木/玻璃幕墙等等。这种选择既跟基地的自然属性和北欧建造传统有关,也与建筑师的个人趣味[3] 有紧密联系。在表列各种材料的使用部位之后,可以发现其间的分布规律(图22)。砖以券的形式出现在侧廊部分的顶棚和内墙面上;所有非平屋面都使用了金属屋面;木材出现在室外地坪上,代表了半人工的元素;光廊部分的体积则是由全玻璃幕墙包裹。

作为设计中最具视觉吸引力的石片,则出现在两种部位。一种是礼拜堂两侧侧廊和服务部分的外墙,与同样是石片饰面的基座连成一片,帮助设计取得同基地的联系。这部分在高度上分布在二层层高线以下。另一种是作为礼拜堂空间限定的石片墙,出现在二层层高线以上。这一圈厚重的石片墙以下的部分却非常通透,似乎颠覆了日常的重力关系,呈现出视觉的紧张。

7. 光线

光线的处理与上述的石片墙紧密相关。在教堂光线设计的通常传统中,光线主要来自于上部,下部通常较为封闭,这种安排有助于形成宗教性的氛围。但斯堪的纳维亚的路德教会似乎更强调宗教/人/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背景促使设计者采取了和传统完全相反的策略:将主要的光线入口设置在靠近地面的部分,在上部使用石片墙加以遮挡(图23)。未使用胶粘剂的石片成为天然光线的过滤器,保证上部的光线以一种柔和的方式进入中殿空间。大量性的光线则是透过光廊的玻璃由南面进入,这一安排使得室内空间和南面的优质景观发生了直接关系,有助于形成宗教/世俗/自然三者紧密融合的氛围(图2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Mortensrud教堂设计发端于清晰的概念,受控于严密的逻辑,设计意图因而得以穿透各类具体问题,落实于最终结果。

关于分析

正如设计本身存在目标/逻辑/结果的问题,设计分析同样具有目标/逻辑/结果。

从目标来看,本文讨论的是作为设计学习工具的分析,以区别于作为设计工具的分析和研究者考察特定目标所作的分析。分析作为学习设计的工具,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捕捉到设计底层的线索,在分析中提升学习者的设计能力。

回复
shjy200404
2007年09月08日 13:21:31
3楼
就分析对象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区别出对设计结果的分析和对设计过程的分析。前者是一种还原性的工作,通过使用图示工具揭示设计结果下隐秘的结构和组织,往往指向类型化的普遍规律。这种分析往往使用成熟的视角(环境/功能/空间/结构等等),也有成熟的技巧与之配套(模型/轴测/分解/控制线等等)。后者关注的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于设计如何将意图转化为结果。这种分析与设计者的设计操作紧密相关,特别对于当代使用图解工具的设计,可以说设计者的设计逻辑决定了分析者的分析逻辑。

因而对于一个设计作品,采取何种设计分析方式,使用何种分析工具,既取决于分析者的目的,也取决于设计本身的特点。

具体就Mortensrud教堂而言,设计的结果本身缺乏形式的普遍意义,它也并未打算像马赛公寓或者范斯沃思住宅那样成为可以取法的形式范本。然而,它至少在两个方面表现出优良的设计素质。第一,它的基本概念可以图解。第二,具体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细节控制保证了设计意图的实现。针对这个设计的分析正是主要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展开。但是另外一方面,设计结果的模糊性(由设计意图所决定)使得还原性的分析工作显得不仅必要,而且更加急迫。据此,分析程序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

1. 重构

在分析Mortensrud教堂之初,分析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实景照片/平面图等),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设计结果的外在表现多样芜杂,无法直接发现隐秘的线索。为了帮助分析者摆脱具象结果的干扰,首先必须对设计作还原性的分析。这类分析选用程式化的视角,包括轴测再现(图5)/体积拆解(图12)/空间类型化(图11)/材质类型化(图22)/采光方式类型化(图22)。它们首先帮助分析者在建筑学知识体系内重建了设计的结构。重构的成果既有一定客观性,同时也是面向分析者个人的,与分析者的目的息息相关。

2. 概念

对第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筛选和判断,寻找设计的关键概念。通过对地形/体积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者发展出概念图解(图6)。这张图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还提示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旨趣,是以下所有分析的线索所在。

3. 反馈

在推测了设计意图之后,分析继续深入,开始着眼于设计中的一系列细节,尝试对设计意图进行印证。首先在地形处理方面,通过对地面元素进行分层图解(图8),使得设计者的控制方法得以浮现。设计意图经由这种控制隐秘地投射到结果之上。其次,通过对内部空间与传统教堂空间的比较(图13),揭示出二者的微妙联系,从而直接关联到设计意图。另外,结构系统对地面岩石的避让(图16~17)/手工技艺和工业制造的混合(图19~21)/特殊的光线处理方式(图23)等分析内容均显示了设计者在设计意图驱使下细腻的控制。在获得足够反馈之后,设计意图得以印证,表面下的线索得以浮现。

这样,通过重构/概念/反馈三个步骤,分析者运用分析工具重新建立了自身对于设计的认识。在此种意义上,分析与设计合二为一。分析过程中所选用的主要分析方法见图25。

结语

与博塔(Mario Botta)在意大利Seriate所设计的一个教堂[4](图26)相比,Mortensrud教堂完全呈现出另外一幅图景。在博塔的设计中,精密而单纯的控制以一种惊人的姿态表露无遗(图27~28)。在Mortensrud教堂中,并不存在单一的主题,然而芜杂堆砌的表面下却潜伏着同样强烈的意图和严密的控制。同样是明确清晰的原始概念,但在向具体形式转化时,前者与原始概念高度吻合,后者与原始概念发生了错动。尽管两者旨趣不同,但在转化过程中都以严密的控制保证了意图的实现,显示了设计者纯熟的功力。两种设计逻辑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前者的分析思路相对清晰,主要是对结果中已经显现的秩序进行整理。后者则相对复杂,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对设计进行还原/提取/验证的工作,才能使线索得以显现。

对于设计学习者而言,分析优秀先例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陷阱:往往会因为不认可设计结果的旨趣而轻率地放弃对设计的深入理解,从而失去了学习设计方法的机会。表象阻碍了对机制的探索。要破除这种阻碍,只有保持强烈的分析意识,运用分析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分析。分析并不是设计结果的再现或抽象,而是设计在分析者眼中的镜像。分析者通过分析重构设计,从中获取设计方法。

设计分析并不表明分析者个人对设计结果和设计旨趣的认同,它关心的是设计者如何推动设计意图的实现。不同于作为建筑史研究的评述,也不同于强调体验的描述,设计分析的操作者始终谨守设计者的立场,使用设计分析的工具,从结果开始回溯设计的源头,把握设计的推动因素。分析者作为设计的学习者,最有趣的莫过于在分析过程中把自己代入设计者的角色,与设计者共同经历一场设计的冒险。


回复
kxjb
2007年10月13日 23:48:39
4楼
图在哪?
回复
song423
2008年05月27日 13:05:03
5楼
有图就好了有图就好了有图就好了有图就好了有图就好了有图就好了
回复
noircc
2012年11月29日 13:11:58
6楼
图捏?T T泪奔!楼主上图哇!强烈要求上图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