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
坏人的坏
2013年04月25日 16:04:05
只看楼主

1、概述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是相对于乡村滨水空间与自然状态的滨水而言的,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更多地具有人工性的特征。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滨临海、河、湖等水体的空间区域,是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该类空间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和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与社会使用价值。



1、概述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是相对于乡村滨水空间与自然状态的滨水而言的,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更多地具有人工性的特征。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滨临海、河、湖等水体的空间区域,是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该类空间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和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与社会使用价值。

1.jpg
2、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征

由于滨水空间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水密切联系的特有文化,使滨水区具有城市其他区域的景观特征。

(1)开放性

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从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总之,在滨水空间,市民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全身心地放松,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现在“滨水共有”,“滨水为公共利益”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jpg

(2)敏感性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具有景观、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敏感性。滨水区景观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问题。另外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带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滨水区自然生态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都是滨水区开发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包括潮汐、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资源的保护。在国外,滨水区开发前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建设项目立项与否的主要因素。最后,滨水区作为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城市生活也有很强的敏感性,这就要求滨水区在开发、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各种需求,保护公众利益,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创造一个真正为市喜爱的滨水空间。

(3)文化、历史性

城市滨水区由于是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而具有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征,从滨水的兴衰历史就可以领略到城市的发展历史。在那些历史港区,即使是那些现在已不再使用的仓库、工厂办公场所,仍然能感受到它们的历史,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性、文化性资源。如何保护与开发再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滨水空间开发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3.jpg

(4)多样性

城市滨水区从功能上包括工业、仓储、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居住等多种功能,往往是城市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从滨水空间层次看,则包括水体空间、游憩空间、滨水职能空间、滨水自然空间等多种空间要素。从生态系统划分上则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水陆共生生态系统、陆域生态系统等。从滨水活动上包括休闲节庆、交通、体育、观光等,从而构成活动行为的多样性。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通过滨水区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对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4.jpg


1.jpg


2.jpg


3.jpg


4.jpg

免费打赏
坏人的坏
2013年04月25日 16:11:34
2楼




1、延续性——与城市整体结构的联结

地域的融合

城市从最初的聚居地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张,这种扩张沿着交通线路运行,而在远古时代,水运是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沿着河道触角状的延展。各种形态的水体,无论是江河还是湖海都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城市中区域性的更新将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变更,其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城市性的。因而城市滨水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应先从大局入手,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主次与取舍,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完善与延伸,达到地域的融合。

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

城市开放空间不仅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城市滨水空间是天然的开放空间,其线性本身已具有保持连续性的先决条件,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有利载体。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泰德等规划设计的波士顿城市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一条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片。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园体系,并对世界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jpg

视觉的延续

保持视觉延续的途径,大致有如下几种:

●利用滨水丘陵的有利地形地势设置观景点。如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北极阁,在高处可以鸟瞰玄武湖及周边城区,提供了多角度的丰富的城市景观。
2.jpg

●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公共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
3.jpg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靠近水边的建筑底层架空或局部透空,形成半公共空间,吸引人的活动,同时也使滨水景观成为视觉焦点。
4.jpg

与城市功能分布相适应,在滨水边缘地带特殊地段,人流密集、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地方,开辟公共广场。
5.jpg
●运用人工方法开挖河道将水体引入滨水岸域,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滨水娱乐休闲区和滨水居住区。

●结合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重要开放空间开辟视觉景观通道。
6.jpg

●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改变建、筑阻挡水体,行人在街道上看不到水,无法接近水的状况。

●考虑水上或者对岸观赏沿河景观时水域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和谐,防洪堤的形态是否妨碍视线通畅。
7.jpg

历史文化的活用

保持和突出建筑物及其它历史因素的特色。这些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景观构成因素、区域社会构成、历史建筑物现状、街区人文历史等。城市的广场、教堂及传统街坊、里弄、寺庙等都是城市景观重要的场所因子,它们在城市居民的深层意识中形成某种固定观念,具有重大的凝聚力作用。
8.jpg

2、适配性——用地结构的更新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用地功能调整

根据城市开发的强度、基地城市化程度和历史价值的差别,城市用地调整分为开发型、更新型、保护型三种方式,城市滨水空间的用地调整也不例外。城市滨水空间的用地功能主要有六种模式,即滨水商办金贸区、滨水餐饮娱乐区、滨水文体博览区、滨水居住区、滨水休闲活动区及滨水营运码头区。这几种使用功能的交互组合构成了城市滨水空间用地基本形态。

现在城市滨水空间用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用地功能单一,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性的组织和利用,无法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被历史淘汰的仓库、码头占据岸线,水质污染严重,水域无法亲近。

●土地利用的空间纵深不足,更新往往只限于水域沿岸的表层,存在明显的片段化的趋势,与周围环境脱节,缺乏区域级和城市级的整体性的城市更新。

●在大多数滨水空间的更新项目中,缺乏对旧有环境和建筑的利用意识,改造与保护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处理得不够恰当。对滨水空间进行功能调整时,应遵循改造与保护并行的原则,把其中部分具有历史传统意义的设施赋予新的功能加以再利用,使水滨作为重要的生活场所重新复苏,将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市滨水空间的更新设计

●岸线的共享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地形态应力求开放化、公共化,实现滨水岸线的共享。滨水街区鼓励布置旅游、商业、休憩和文体等公共设施,尽量不布置封闭的工业项目,以利于对广大市民开放。在滨水沿线设置连续的绿化林带和散步道是一种有效途径。
9.jpg

●多功能利用
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理论,造成了城市用地功能区域性的单一化、专一化倾向,割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叉,导致市民户外活动的贫乏,城市整体功能的断裂,从而缺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机制,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亲水性——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

●护岸设计

护岸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在保证防灾功能的同时,规划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护岸可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节约用地,通常只用于河道狭窄的水网城市,其他两种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在不同的滨水环境氛围,城市中心或城市边缘、风景旅游区或城市广场、高原地带或海滨,护岸可采用不同材料建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常见的有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石积护岸、混凝土护岸、碎石贴面护岸等类型。
10.jpg

●水的亲近

想把人们吸引到水边,关键在于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之间便捷的交通。滨水设施的设计应让人们很容易接近水和水中的游船,滨水散步道和休闲区也会形成滨水活动场所,令水滨增色。另外,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伸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散步道。
11.jpg

4、审美性——景观的层次感

在人们的脑海里,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通常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前景——映照着阳光的起伏跌荡的水面上行驶着小船;中景——簇簇浓绿烘托出建筑群的宏伟;远景——无云的晴空、弯曲的山峰、远处建筑的轮廓或水天一色的海平面。滨水景观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12.jpg

景观感受具有层次性,城市的整体意象是一个宏观概念。中观层面是街道、广场、林苑、城市中心商贸区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所,包括宗教场所、商业场所、集会场所、游乐场所等。微观层面是人所占据的城市外部空间,空间内一切人所能够接触到的物体,自然的水、植物、座椅、雕塑、地面、墙等这些要素对环境景观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5、便利性——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

便捷的交通设施

●对外交通的可达性

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应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物理性障碍,同时注意防止新的物理性障碍的产生。另外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并用,使步行者、乘坐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
13.jpg

●交通立体化设计

滨水空间往往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地带,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立体化的交通组织通过交通的地下化或高架形式解决这一问题。车行交通以及大规模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害,并且可争取更多的地面活动与绿化面积,是最常用的立体化交通方式。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
14.jpg

●滨水空间内部步行系统

滨水空间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以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
15.jpg

室外空间的重构

城市空间质量与城市活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事实证明,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延续性、适配性、亲水性、自然性、审美性及便利性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框架,改善了滨水空间的健康状况,并能促进滨水空间生长的生机与活力。
16.jpg

●滨水街区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城市滨水街区的建筑布局和形体设计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靠近水域的建筑不能阻挡街区内部的建筑朝向水域的视线。

回复
坏人的坏
2013年04月25日 16:15:54
3楼




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这样与“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关系就非常密切。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例如:中国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昆明、芜湖等;有海的城市——青岛、威海、三亚等都成了中国居民最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1、环境优先原则

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这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它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廊道是指联系孤立的景观元素——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体;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
1.jpg

2、文脉原则

我们虽然在进行现代式的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的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这是30年代园林师们逐渐从古典园林设计中走出来时采用的一种谨慎小心的做法,即“旧瓶装新酒”;而目前国际景观设计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2.jpg

3、功能决定尺度原则

古典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画外以观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要以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又受六七十年代西方大地艺术思潮及手法的影响,即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袤空间中创造作品,“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些都决定了“尺度空间的定量优先于局部”。
3.jpg

4、立体设计原则

以往景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4.jpg

5、亲水原则

受现代人文主义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总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如何让人与水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着重探讨的。
5.jpg


6.jpg

7、可持续发展原则

滨水区规划既应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构架城市生态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7.jpg

回复
坏人的坏
2013年04月25日 16:19:17
4楼




1、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并举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裸露,自然植被破坏,把原来漂亮的自然河道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其应有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截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要将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1.jpg

2、力求完善规划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在综合调查阶段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忽视了大众的需求。再者,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总结过去对将来是有指导意义的。景观体系理应把后期评价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的好坏,不仅凭设计者一人,而应对设计作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已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

2.jpg
3、了解滨水景观带与城市的关系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规划时应强调滨水地区与城市的连接性,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段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尤为重要。

3.jpg

4、从防洪的角度进行规划

滨水地区紧靠水体,容易受洪水淹没的威胁,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所以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防洪的问题,可以采用更为自然柔和的技巧代替大规模防洪工程(如大坝、河堤)来控制水流。
4.jpg
5、保护性设计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设计师应具有生态价值观,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予以保护,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

5.jpg

6、地域文化的引入

每个滨水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在规划时,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可以用隐喻、保留有价值的遗留物等方式来记载这些自然文化特征。

7、滨水植物规划

在滨水地带的建设中植物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滨水带生态效益的决定因素,同时还具有提供户外游憩场所的功能。因此,设计时要使滨水植物景观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规划要在满足生态需要的前提下,以艺术构图原理为指导,运用植物造景艺术手法,表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


沿岸的植物景观应在统一中求变化。利用具有不同外貌的植物群落,在风格一致的基础上,构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协调滨水绿带。一般宜以风景林为主,通过疏密不同的风景林地构成滨水绿带骨架,再以开敞植被带和局部湿地景观穿插其中,形成连续的动态观赏序列。同时,利用植物景观的空间特点,创造出动静结合、开闭变化的游憩空间。

回复
九天之上
2013年04月26日 09:54:58
5楼
楼主应该表达完了吧?!
回复
arsuner
2013年04月26日 11:29:34
6楼
滨水景观,讲的面比较广
回复
isaiahwu
2013年04月26日 16:57:21
7楼
图片很美,景色很好,有水的地方,似乎就用一些灵气,
回复
nuan654321
2013年04月27日 08:06:38
8楼
我们的城市要是这个样子的多好啊
回复
quinm10_
2013年06月01日 16:49:47
9楼
好资料!真全面
回复
攻城师56946
2014年09月22日 23:52:41
10楼
谢谢楼主分享,看完很有收获
回复
苏州方腾水景
2014年09月24日 16:42:51
11楼
谢谢楼主,学习了,个人觉得在水系中稍微加点人工雾就好了,也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小桥边,绿植中,只是个人意昂。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