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简单的问题
zhoulunrong
2013年04月20日 23:47:33
只看楼主

PKPM计算长6m,两端固定的梁,承受2KN/m的均布荷载,混凝土和钢筋的容重为0,所有调幅系数为1,计算结果荷载工况 M-I M-1 M-2 M-3 M-4 M-5 M-6 M-7 M-J N V-I V-1 V-2 V-3 V-4 V-5 V-6 V-7 V-J T (1) -2.6 1.3 4.1 5.8 6.4 5.8 4.1 1.3 -2.6 -1.2 6.0 4.5 3.0 1.5 0.0 -1.5 -3.0 -4.5 -6.0 -0.0

PKPM计算长6m,两端固定的梁,承受2KN/m的均布荷载,混凝土和钢筋的容重为0,所有调幅系数为1,计算结果
荷载工况 M-I M-1 M-2 M-3 M-4 M-5 M-6 M-7 M-J N
V-I V-1 V-2 V-3 V-4 V-5 V-6 V-7 V-J T
(1) -2.6 1.3 4.1 5.8 6.4 5.8 4.1 1.3 -2.6 -1.2
6.0 4.5 3.0 1.5 0.0 -1.5 -3.0 -4.5 -6.0 -0.0
剪力计算没问题。谁能解释下端弯矩2.6怎么来的,按照结构力学不是qL^2/12=2*6^2/12=6 嘛?
还有弯矩包络图: 1.jpg,中间的9和-4是怎么来的
剪力包络图: 2.jpg,剪力9是怎么回事?

还有以下的总信息中,恒载质量为2KN/m *6=1.2t 但是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怎么变成1.201


总信息 ..............................................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 (kN/m3): Gc = 0.00
钢材容重 (kN/m3): Gs = 0.00
水平力的夹角(Degree) ARF = 0.00
地下室层数: MBASE= 0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1加荷计算
风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不计算地震力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 0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 0
嵌固端所在层号: MQIANGU= 1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 1.00
弹性板与梁变形是否协调 是
墙元网格: 侧向出口结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地下室是否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 是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 否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剪切刚度算法
结构所在地区 全国
地震信息 ............................................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 = 2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 = 3
钢框架的抗震等级: NS = 3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NGZDJ =不改变
活荷载信息 ..........................................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从第 1 到1层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1.00
调整信息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否按2010规范取值: 否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 1.00
托墙梁刚度增大系数: BK_TQL = 1.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1.00
梁活荷载内力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1.0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1.0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0.2Vo 调整分段数: VSEG = 0
0.2Vo 调整上限: KQ_L = 2.00
框支柱调整上限: KZZ_L = 5.0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 = 1.00
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是
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CPCOEF91 = 1.00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 = 1
弱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1 = 0.00
强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2 = 0.00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 = 0
薄弱层判断方式: 按高规和抗规从严判断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 = 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WEAKCOEF = 1.25
强制指定的加强层个数 NSTREN = 0
结构底部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 = 0
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配筋率: RWV1 = 0.6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时
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RGX = 1.00
设计信息 ........................................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 = 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端在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柱端在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否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 = 0.85
梁保护层厚度 (mm): BCB = 20.00
柱保护层厚度 (mm): ACA = 20.00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否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是
是否按混凝土规范B.0.4考虑柱二阶效应: 否
荷载组合信息 ........................................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 1.00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 1.00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 1.0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 1.0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 1.00
温度荷载分项系数: CTEMP = 1.40
吊车荷载分项系数: CCRAN = 1.40
特殊风荷载分项系数: CSPW = 1.40
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L = 1.00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W = 1.00
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 CEA_L = 0.50
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CEA_C = 1.00
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 CD_C = 1.00
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仅考虑恒载、活载参与组合: CD_TDL = 1.00
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 CD_TW = 0.00
考虑地震作用参与组合: CD_TE = 0.00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CC_T = 1.00

*********************************************************
* 各层的质量、质心坐标信息 *
*********************************************************
层号 塔号 质心 X 质心 Y 质心 Z 恒载质量 活载质量 附加质量 质量比
(m) (m) (t) (t)
1 1 11.300 13.162 3.300 1.2 0.0 0.0 1.00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0.000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1.201
附加总质量 (t): 0.000
结构的总质量 (t): 1.201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的总质量包括恒载产生的质量和活载产生的质量和附加质量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 = 1000kg)




第六步: 计算杆件内力
结束日期 : 2013. 4.20
时间 : 22:26:25
总用时 : 0: 0: 2
===========================================================================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塔号
Xstif,Ystif :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 :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 质心的 X,Y 坐标值
Gmass : 总质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切刚度)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RJX1,RJY1,RJZ1: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
RJX3,RJY3,RJZ3: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
===========================================================================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11.3002(m) Ystif= 13.1623(m) Alf = 45.0000(Degree)
Xmass= 11.3002(m) Ymass= 13.1623(m) Gmass(活荷折减)= 1.2015( 1.2015)(t)
Eex = 0.0000 Eey = 0.0000
Ratx = 1.0000 Raty = 1.000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1 = 7.3309E+04(kN/m) RJY1 = 7.3309E+04(kN/m) RJZ1 = 0.0000E+00(kN/m)
---------------------------------------------------------------------------
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1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1层第 1塔)
============================================================================


1.jpg


2.jpg

免费打赏
设计小兵
2014年03月01日 13:10:45
12楼
楼主, ql^2/12是固端弯矩,而楼主的模型是框架节点弯矩,需对固端弯矩进行弯矩分配才能得到梁端与柱端弯矩
回复
lz29001
2014年06月19日 18:04:22
13楼
楼主,我还是个学生,说的不一定对,你看看有没有道理。第一点,弯矩包络图是考虑连续梁上不同跨作用活荷载情况,每种情况都对应不同的弯矩图,然后汇总这么多情况中的每跨的最不利情况而形成的包络图;第二点,结构中没有完美的固端,这些弯矩都是根据你梁和柱子刚度比EI/L所得出的,所以得出的和结构力学不同也很正常。连续梁中的支座负弯矩都是有自身的系数的,你可以查查混凝土结构中册后面的表,再汇总多种情况的不利情况得到包络图。我是在美国读的研究生,所以所学可能与国内又有不同,仅供参考吧
回复
呼噜噜爱丽丝
2014年06月24日 19:58:38
14楼
顶一下,路漫漫啊
回复
daliu300
2014年06月26日 23:16:18
15楼
看不懂,楼主的技术很高啊
回复
wy389224159
2015年09月09日 08:32:28
16楼
路过学习~
回复
1xiaohuihui
2015年09月09日 09:56:18
17楼
学习下!!
回复
布丁鱼
2015年09月29日 12:49:28
18楼
均布线荷载2是标准值,要换算成设计值,有荷载分项系数,弯矩分配,抗震系数调整等一系列因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