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ellowme1 于 2013-3-14 11:45 编辑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中式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空间,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回归。其艺术特质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就是任其自然之意,即重自然,抑人工,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园林文化美学命题,其精神涵义便是“道”之境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对自然人性化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一、 概念特征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东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元素”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它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
可以说,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展现“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轻?秀?雅”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二、 传承发展
新中式景观作为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景观,在全球文化交融而带来的西方现代景观对中国特色园林吞噬的情况下,其出现是必然的,但它不是对传统的复古,而是传统的继承。其景观设计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推敲、重构、传承、接力,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下,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开拓,最终达到新景观对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当下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大概可以归纳为源、衍、意。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造园思想。依次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
古典园林景观布局再现。中国古典园林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布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出发,模仿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创造现代语境下的新型园林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园中的设计就将“亩”与“园”相结合,形成了“九亩园”的布局,创造出富有当代魅力和传统园林精神的“亩中山水”系列。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直接使用。正如清初造园家李渔所说的:“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为了实现古典园林缩拟自然、以小见大的造园目的,古代造园家们创造了古典园林特有的借景、框景、障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造景手法。新中式景观为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将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融入到现代景墙、廊架、景观亭等的设计中,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简洁的景墙窗框,将广阔的水景及对面的建筑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1. 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
新中式景观作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景观,在探寻现代景观的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造景手法、景观要素,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创造手法,进而通过解构重组、简化、衍化的方式,抽象古典园林精髓,营造具有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
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色彩、诗词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古典园林的中国情节是由古典园林的山、水、植物、建筑造园要素结合中国色彩、诗词文化等共同营造的。新中式景观为营造本土地域化的中国式景观,就必须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色彩、诗词文化精辟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离解构,再按造园的空间和视觉手法及现代审美和功能要求进行重组,设计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中国传统民居安徽马头墙、云南“一颗印”、江南“四水归堂”等建筑符号的采用;中国素雅、朴素的灰白色彩的抽取;中国气息的竹、芭蕉、菖蒲等植物应用都为其新中式景观打上了中国烙印。
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简化。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一个自我更替、自我完善的过程,但发展到后期,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繁琐的追求意境的营造。不同哲理下的西方园林的园林成就,以及其艺术成长之路,为现代中国园林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将现代艺术与古典园林相结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创造中国式的现代设计语言,实现新中式对古典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解释再现,传承古典园林文脉。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的主庭院山水景观,以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中的叠石园就用现代设计手法,简化了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庭院理水的造园手法,实现了设计语言的转化。
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传统符号的衍变转化。古典园林的传统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包含中国文字、传统吉祥物、名族特色图案以及园林小品等。将这些传统符号用现代手法进行衍化,以新的雕塑小品、景观灯具、景墙、铺装、坐凳等形式出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了古典园林,同时也丰富了新中式景观的造景形式。上海世博会中国园的映月园中刻有“月”字古文篆刻的石钵,就衍化了中国文字与杭州西湖“三潭映月”。
2. 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而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新中式景观,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的手法创作出“街-巷-院-家”的层层递进的传统空间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邻里交往空间。这样对中国传统生活模式的再现,深系中国情节,体现新中式景观对中式情感与情节的表现,达到了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三、 设计手法
目前,新中式的设计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复兴传统法,即把传统的地方建筑和规划的方式、基本构筑保持下来,突出文化特色,删除某些过于繁琐的细节,强调形式主义。二是重新诠释传统法,仅仅使用传统建筑的符号达到标识的作用,强调文化感和意境上的相似,在表象方式上颇为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手法。
复兴传统法 | 重新诠释传统法 |
特征: 讲究对称大气,私密性强,一般要求楼盘的用地面积比较大,或者单栋别墅的占地面积比较大,才能比较好地演绎出传统建筑的精髓。 |
特征: 表现手法则较为灵活,布局带有浓厚的西式色彩,比较开放,产品组合也较为丰富,适合年龄层较为年轻、而又追求时尚的客户群。 |
设计形式上: 在传统的复古建筑中加入一定的现代设计元素。这种产品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建筑布局,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保留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比如:宅前有平台、筒瓦制的曲线屋脊、影壁、山墙头、房角屋边的游廊和平台设计、住宅中庭,方格窗子则是典型的中国窗子。富有寓意的庭院植栽:书房前植芭蕉,厅前植海棠,屋后种枣树等。 |
设计形式上: 产品在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造工艺以及功能空间设计,加入了国际化要素,体现了一种现代建筑简约、时尚的风潮,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类似于结构主义的手法在产品细节设计方面融入一些被符号化了的中式元素,是比较难以被直接识别的中式建筑。比如:在建筑设计方面仅仅保留代表中式建筑符号的色彩——长城灰;或者是在山墙处设计被抽象化的马头墙、人字顶;或是在住宅正面添加被简化的门楼装饰等。 |
空间形式上: 由于中式住宅传统的家族组织及社会等级的观念,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矛盾,故,新中式在室内生活空间设计方面,通常还是按照现代的居住模式设计。 |
空间形式上: 大量使用“房子围合院子”的手法,而不是用墙围合院子。这样使得室内外的功能,如餐厅,客厅,休息厅,能相互对话交流,适合现代生活。其园林的艺术形象是以山体、水系为骨架,模仿自然界的景观特征,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挖湖堆山”法。 |
楼盘代表作: 北京观唐、苏州天伦随园、成都芙蓉古城 |
楼盘代表作: 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成都清华坊、北京运岸上的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