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一个带夹层钢结构,总觉得做的太大了,太浪费了! 这个工程在沿海地区,基本风压0.75kN/㎡,地震烈度7.5度,24mX24m两层的钢结构,第一层有8m, 第二层有5m,第二层是个设备平台,柱距是5.5m,跨度24m,轻钢屋面。 现在问题是这样的本来如果抽出一品用STS按带夹层二维计算的话,第二层中间可以不立柱子,做大空间。而现在,因为整个二层都是平台,且平台活荷载比较大8kN/㎡,势必要STS+S1的三维计算。但是采用三维计算,此结构应该得认为是框架结构,现在钢结构规范中,对多层的框架的指标并不明确,只得参考高规,高规有一条比较苛刻,即风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需要小于1/250,这个是的二层大空间成为不可能,我只得将一层的所有柱子升到顶层。
这个工程在沿海地区,基本风压0.75kN/㎡,地震烈度7.5度,24mX24m两层的钢结构,第一层有8m, 第二层有5m,第二层是个设备平台,柱距是5.5m,跨度24m,轻钢屋面。
现在问题是这样的本来如果抽出一品用STS按带夹层二维计算的话,第二层中间可以不立柱子,做大空间。而现在,因为整个二层都是平台,且平台活荷载比较大8kN/㎡,势必要STS+S1的三维计算。但是采用三维计算,此结构应该得认为是框架结构,现在钢结构规范中,对多层的框架的指标并不明确,只得参考高规,高规有一条比较苛刻,即风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需要小于1/250,这个是的二层大空间成为不可能,我只得将一层的所有柱子升到顶层。
新手上路总是对规范唯唯诺诺,没有什么创见或者为二层大空间找个好的注脚。烦请哪位大侠指点迷津!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