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器讨论专题
thinkhistory
2007年08月09日 22:28:03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曝气器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对于曝气的效果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现在主要有刚玉、橡胶膜、管式等曝气器,在设计选型时如何选择呢?这些曝气器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的使用效果如何?运行费用、检修维护频率、充氧效果等等。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曝气器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对于曝气的效果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现在主要有刚玉、橡胶膜、管式等曝气器,在设计选型时如何选择呢?这些曝气器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的使用效果如何?运行费用、检修维护频率、充氧效果等等。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shang_tingting
2007年08月13日 16:35:03
2楼
曝气头最头疼的是堵塞,还有脱落,我个人认为穿孔管不太适合污水处理厂。水量大的话,用曝气头更合适,服务面积比较大,气泡小而且均匀。设计的时候同样考虑性价比。
回复
hjf80681644
2007年08月15日 09:55:10
3楼
曝气软管在污水处理厂还可以,效果性价都不错
回复
thinkhistory
2007年08月16日 12:00:52
4楼
曝气管我认为适用于SBR工艺,但可能造价会高,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客户。
回复
tianxiao1026
2007年08月17日 08:47:42
5楼
射流曝气的应用比较多,只是氧利用率较低.但在动力和设备上绝对性价比优良.
回复
thinkhistory
2007年08月19日 19:58:51
6楼
射流曝气应用的比例高吗?我不太同意楼上的看法,我觉得其比例应该很低,绝大多数是微孔曝气。
回复
hjf80681644
2007年08月22日 13:11:17
7楼
管式曝气器效果还是比较好,它朝上的面没有打空,间歇还是连续效果都比较好
回复
ming329
2007年09月24日 15:56:12
8楼
我是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的。我们院是全球第二大曝气器制造商 美国EDI 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这是EDI的主页:
www.wasterwater.com
www.diffuserexpress.com

这是我们的网站
http://www.geari.com/ (中国电科院)
http://www.kinte.com.cn/program/index.php?&lang=cn(擎天实业公司)

http://www.kinte.com.cn/program/channel.php?topicID=57&topicName=%B9%D8%D3%DA%CE%D2%C3%C7&&channelID=14&channelName=%BB%B7%B1%A3%D7%A8%D2%B5&lang=cn (我们做环保的部门)

^_^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PM我,或者发邮件到我邮箱。ming329@163.com

我们有专门的宣传资料,可以快递给你们。
回复
ming329
2007年09月24日 16:13:28
9楼
现在世界主流,数量上还是盘式曝气器比较多,不过管式有取代它的趋势,而且是很明显的。

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微孔曝气器,从材质上分,主要分为:陶瓷 刚玉;或者 膜式(包括盘式和管式)曝气器,各有优点利弊,不过膜式是绝对的主流,刚玉和陶瓷在国外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从传氧效率上说,好的 刚玉和陶瓷曝气器,不必膜式的微孔曝气器差。他们的原理,是把一堆混合物,石英沙、石灰之类的东西倒入膜具成型,然后经过几个工艺段烧制,使得里面部分的混合物烧没了,充满孔隙,当空气经过这些孔隙的时候,就会被分割成微小气泡。(我没生产过这玩意,不知说得对不对,欢迎指正)。

刚玉陶瓷曝气器的最大缺点,在于他们的孔隙会结生物垢。曝气器一开始运行的时候,压力损失是比较稳定,但运行到一定时期后,压头损失会突然急剧增大——这就是生物垢的原因了。
这种状况无法避免,就算你一直连续曝气不停,也会长。不过据某些我碰到的客户说,他们地区有点特殊的生活污水水质,不存在这种状况,但谁知道呢?他们只是凭感觉,也没有提供数据,我也不好继续问。
生物垢生成后,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种:1、加往曝气管里面加酸清洗,边运行边加。这种控制已经很成熟。不过污水厂稳定状态后,很多系统12小时左右就要加一次,至于用量多少,要看具体情况了。
2、把曝气头拆卸下来,丢到炉子里烧。烧完就可以再生,接近全新的状态——不过比较麻烦

按照主流观点,刚玉和陶瓷曝气器是可以永久运行的,不会损坏的。其实具体到每个品牌,并非这样。因为刚玉或陶瓷曝气器生产的工序相对较多,从材料和工序都要比较严格地执行,才能出精品。如果工序或材料没把好关,就会导致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孔隙中某些东西脱落,孔隙变大,传氧效率下降。

从成本上说,刚玉和陶瓷 比 橡胶膜式的,要贵,绝对要贵,这也是他们用得越来越少的原因。当然,这个贵是相对的,你拿国产的刚玉陶瓷,和进口的膜式曝气器比,就要便宜。

刚玉陶瓷曝气器没有止回功能,一般只有盘式,我也只见过盘式。
回复
ming329
2007年09月24日 16:42:23
10楼
现在介绍膜式曝气器

结构基本是比较简单的。里面一个支撑盘(或管),然后把膜套在外面,通过拧紧,或者不锈钢卡箍的方式,固定,就OK了。曝气器和供气管道的连接,一般有 螺纹连接 和 安装连接两种。

膜式曝气器最核心部分,在于曝气膜本身。有两个关键点:打孔方式、材质。
打孔方式主要有两种:激光打孔和机械打孔。激光打孔是通过激光照射,在膜的表面烧出一个小孔。缺点是有损料,而且孔周边部分的橡胶也变质了,闭合性能差,在国外基本不采用。机械打孔,是用精密刀具,把膜的表面切开,一般应该是无损料,这样在鼓气的时候,孔张开,不曝气的时候孔自动闭合,防止回漏。

现在顺便夹带些私货,推推自己的产品。EDI的膜片经过100万次开闭合的耐久性试验,每5秒钟开/闭合一次,经过100万次后,证明闭合性能依然相当良好——不过现在每个品牌的曝气器都这样宣称了。

言归正传。
现在膜的材质,最常用是 EPDM(三元乙丙橡胶)。这种橡胶从耐久性、寿命、抗老化,亲水性等各方面考虑,都是最优选择。生物污水采用这种橡胶是最合适的,常规的工业废水也应该选用这种材质的膜。

具体到每个品牌的橡胶材质,一些配方,则是曝气器商最核心的东西了。因为这直接影响这曝气器的性能和寿命。比如,你想把孔打密一点,打细一点,这样能提高传氧效率。但是如果材质达不到一定要求,孔打细了,可能一曝气就把膜撕裂。大家如果有机会接触,不妨对比一下各个厂家的膜片打孔密度。还有,一般好的橡胶膜,表面的光泽是比较少的,像皮鞋一样发亮那种,其实橡胶的含硫量比较多,用久了容易老化和发硬,压损会增大。

不过它也有外来危害,主要是:烃类、芳香族。如果污水中大量存在这些化学物质,就不能考虑EPDM了。EPDM耐温是176摄氏度以下。

还有一种听得比较多的材质,就是硅橡胶(EDI也有做,质量也不错,但做硅橡胶膜最出名的是另外一家,他们只有硅橡胶的膜)。从客观科学规律上说,硅橡胶曝气器的性能绝对比不上EPDM,因为亲水性硅橡胶比EPDM差很多。越亲水的材质,水越容易帖到材料表面,气泡越容易离开材料表面;亲水性差的,气体要在材料表面形成更大直径的气泡才能离开膜表面,导致了传氧效率的下降。至于亲水性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简单这样理解:你把同样大小的水滴滴到材料水平表面,水散得越开的,亲水性约好。

不过硅橡胶也有其用武之地,就是EPDM不能用的时候,可以考虑用硅橡胶。硅橡胶的主要外来危害,是酸类。硅橡胶的耐温也要广一点,是-65~232摄氏度。

还有几种特别的膜片材质,简单介绍一下:聚氨基甲酸酯PU,腈类Nitrile、醇类Alcohols,氯丁橡胶Neoprene 这些材质的膜,都有各自的特殊外来危害。

还有一种终极据说什么都不怕的膜:氟橡胶

以上的各种材质的膜,EDI都有做,不过主要是EPDM,除了EPDM和硅橡胶,其他我都没卖过,见倒是见过。在我们的宣传册中,对于其适用场合和外来危害有介绍(这个介绍是针对客观材质本身,和品牌无关,无论什么品牌的都是这样)
回复
ming329
2007年09月24日 17:00:52
11楼
介绍一下管式和盘式。

盘式是使用得较早,较成熟的曝气器。一开始的曝气器就是盘式的,而且是刚玉和陶瓷材质的(这种材质的盘式EDI也有,据老外自己说质量还不错,不过贵得离谱;现在在欧美也基本不用了,在中国更加推不出)。盘式的缺点主要如下。1、存在曝气死区(简单分析,整个盘底都是),搅拌性能不如管式。2、相对浪费管道,整个工程造价要高于管式。3、不曝气的时候,泥就直接沉积在盘的表面,再次启动直到要把泥重新搅拌起来,比起管式要多耗费30~40%的能量(据老外说是他们在美国的两个类似的SBR工艺中对比,结合计算得出的结论)。4、布置密度不如管式,如果你池子比较小,曝气量又十分大,这样就只能用管式了,因为在这平面内无法布再多的盘了。

优点:从国标上规定,盘式压头损失要比管式小一点,大概1000pa;传氧效率比起某些管式,要略高一点点。

与盘式相比,管式的优势很明显:
1、搅拌性能好。整个管式曝气器,是360度打孔的,不存在曝气死区。
2、节省了部分管道的费用,工程造价要明显低于盘式。
3、不曝气的时候,泥只能沉积在管面最中间很小的范围(这个范围EDI是不打孔的),稍稍往边一点弧度就增大,泥就无法沉在上面。再次启动的时候,一振就把泥振起来并且迅速搅拌。所以在SBR、CASS这类工艺中,管式优势十分大。
4、在曝气量要求很大,池面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只有管式能满足要求。

虽然管式的压头大于盘式,传氧效率略低(EDI的产品,同等水深海拔气温条件下,如果一般的管式在清水中的理论传氧效率能选取30~32%,盘式就能达33%),但是在设计中已经考虑了这点。通过适当多布一些管道,来保证管式能达到和盘式同样的传氧效率,至少我们是这样做的。

而且曝气系统的压损,主要来自水深的压力(一般5~6米的水深),管道压损和那1000pa差异(设计中已经被平衡了的),几乎可以忽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