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参加了『欧神诺室内设计师学术沙龙』,呵呵,不仅仅是蹭到一顿免费的晚餐那么简单的收获,而是有幸听到了清华大学环艺美术系副主任苏丹教授和厦门几位前辈设计师的精彩演讲。深感我们南方地区真的是太少这样学术性的交流空间与机会了。相形之下,学院派与商业派的差异,南北方文化氛围的比对,研究事物的深浅都是那么的明显与强烈,南方人一向推崇以精明圆滑处世,以腰缠贯为荣,从南北方高等院校中学生的状况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更别说从这样的环境中毕业的设计师们了。
深感我们南方地区真的是太少这样学术性的交流空间与机会了。相形之下,学院派与商业派的差异,南北方文化氛围的比对,研究事物的深浅都是那么的明显与强烈,南方人一向推崇以精明圆滑处世,以腰缠贯为荣,从南北方高等院校中学生的状况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更别说从这样的环境中毕业的设计师们了。
就拿本人来说,糊里糊涂的上完同样糊涂的大学,四年时间只令我知道了要往那个方面去找工作,其他什么都没学到。还清晰的记得老师在开学时的一句话,想要混,要三历,学历,阅历和精力!学历在学校就可弄到,阅历要一生来填充,精力就看你自己的运气了,呵呵,所以我们都是在弄到学历之后,趁精力还充沛之时拼命的增加自己的阅历,终于沦落为一个不折不扣,老奸巨猾,见利忘义的新一代年轻设计力量,在市场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地位,不为五斗米折腰,三斗就行了!
就在会议的前夕,我和一位师哥级设计师进行了重要会晤,我表示这次赞助商的产品品质一流,价格较高,只是时尚性还未走在市场前沿,他不屑的对我说,管他好看不好看,贵不贵,我们只关心他能给我们多少的回扣,高价有高价的市场!是呀,他的话没错,可总觉得心里不对味,多年的市场磨炼已经使他少了对艺术的追求,多的只是审美的疲劳,我们不能说他没有设计的理念,我们只能说这时的设计在利益的面前是显得多么的无力与苍白。
设计成了一种手段,它使事物增值,它使人们获利,它取悦于需要它的人,只要你愿意,它就可以换上任何一件艺术的外衣,它没有衡量的标准,至少在业主心里自己的喜好就是好坏的标准,这样的状况就好像七十年代时刚刚实施计划生育时人们的思想:我生的孩子我自己养,爱生几个就几个,我能养几个就养几个,关社会什么事了?
是呀,主流与支流,个性与中庸,特殊与普遍,我们到底要如何来权衡,在越来越讲究个性尊重自我的社会空气下,如何担负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工作方向,心平气和的好好想想,除了挣钱之外,除了把国外的抄到国内,把港台的抄到内地,我们这样平庸渺小的设计人员还能做点什么?
我也想搞创作,每每看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或理论时也会激动不已,我也想出国,每当听着名人谈论着听都没听说过的外国地名时,我也会羞愧的憧憬。可是我还是要面对着自己现阶段的生活,靠着一些微薄的设计收费来维持一切。一个年轻人最需要去学习与深造的时候却是他人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富家子弟除外)25-35岁之间,成家立业的担子压得每一个年轻人丧失了太多的理想,等到成功的那天已是麻木不仁了,只能近乎疯狂的寄希望于自己的下一代,(我的前老板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是普遍的,在这样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缩衣节食搞纯艺术创作已是不易,更何况像设计这样与商品社会直接挂钩的行当?所以我们将客户都看的非常重,他们的要求也是尽量得到满足,因为我们刚刚起步,我们平淡无奇(尽管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我们无法像国外闯进的那些的大公司一样,用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将业主强暴。
我们只能牺牲大部分创新的追求,将业主的要求得到实现。如果你不能胜任,将会有许多人愿意淘汰你出局。事实上我们也乐于这样工作,因为它降低了设计含量,减少了失误风险,它为我们日渐贫乏的设计思维找到了躲避的借口。在低廉的设计费与急迫的工期面前,大谈设计理念略显讽刺。只是偶尔我也会悄悄的脸红,那是看见罪恶的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可是业主们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辉煌了一把,他们是项目的建议者,甚至是策划者,他们拥有立刻成为设计师的巨大潜质,只要他们愿意。
也许是中国的老百姓们贫穷得太久了,压抑得太久了,现在什么都要最好的,弄最好的吃,盖最高的楼,开最好的车,世界的末流都能成为我们的主流,把每个公共区域都贴上不锈钢和石材,把自己的家整得像画一般,供人看。这是一种卑微心态的反弹,体现在了所有能体现的地方,整个城市都陷入了这样的疯狂,它们何时才会结束,鬼知道?谁好像说,大师救不了中国!
设计工作你将如何看待?面对业主你将做些什么?面对这样的社会条件,同一阶段的设计师们,你们是如何利用?面对社会对行业的种种要求,你们又是如何到达?请大家不啬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