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美之中秋为最(整理)
ljb-1964-04
ljb-1964-04 Lv.14
2007年07月27日 13:57:05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每到秋天,想起读过的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秋色图,很是惬意。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当纷飞的树叶飘然落地,秋的迅息就触动着他们的神经,在他们的意识中,秋就是要带走那些脆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退,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有用文字去发泄各自的哀怨和凄凉...

每到秋天,想起读过的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秋色图,很是惬意。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当纷飞的树叶飘然落地,秋的迅息就触动着他们的神经,在他们的意识中,秋就是要带走那些脆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退,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有用文字去发泄各自的哀怨和凄凉...
免费打赏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2:48
52楼
《秋魂》--寻求歌咏“秋”的方式


  刘增山的散文《秋魂》让我们从几乎无法自拔的哀思怨绪的沼泽,振羽飞向响晴亮丽的晴空。文章语言优美、内蕴含蓄丰厚,作者以哲理的内涵,以新颖的角度,以独特的体察为我们勾勒出实室在在的秋的画卷,从而揭示出秋之魂:成熟、博大、奉献、超脱。




  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一个成熟的头脑。--题记                               

秋 实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颜 色

  秋是什么颜色呢?

  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那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天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秋风

  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抱怨它吹跑了树叶,吹落了果实,吹掉了种子,说它吹走了一个勃勃生机的世界。

  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

  如果说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了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秋 叶

  飘悠悠,飘悠悠,盘旋的秋叶在落下之前,似乎忧心忡忡。

  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荫,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经风的骄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飘悠悠,飘悠悠,秋叶依然在那里盘旋着,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它是在想: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秋 土

  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获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

  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一定是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秋说: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秋 景

  春天了,当大地受到大自然宠爱的时候,它的门前涌来了那么多宾客。

  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以求得大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大地舞着谄媚的翅膀,以求得大地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戴绿,以求得大地的青睐;杨柳来了,对大地情意绵绵,以求得大地的亲昵。
秋天来了,当大地在酷霜下失去宠爱时,昔日盈门的宾客却纷纷离散,黄莺哑了,不知飞到何处;蝴蝶躲了,变成蛹藏到地下;花儿谢了,向大地收回了那红裙绿衫;杨柳枯了,洒给大地一片片冷漠……

  不平的秋风拍着大地劝告说:来年,再也不要理睬这些薄情者啦。

  大地淡然一笑答道: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在文章开头的题记中,作者就把自己对秋的赞美之情毫不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并且在行文之中,一层层地把现实生活中的秋到意识形态中的秋展示出来。“秋实·秋色·秋味”这三节可以说是实写:成熟的果实经历了风吹雨打,光照日晒;装扮秋天的色彩缤纷美丽;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更是融人秋天的收获之中。

 “秋风”和“秋叶”不仅从表层对秋进行描写,更对秋的内在品质进行发掘。欧阳修笔下那使“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秋风,变得仁慈多情;那飘落的秋叶也不再把秋带人“满地黄叶,秋声四起”、“其声凛冽”、“其意萧条”(元好问《秋声赋》)的景象之中,它默默奉献,化作春泥,以期有一个更美的明天。

  “秋土”和“秋景”让我们感受到土地不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有机物无机物的聚合,而是孕育并呵护万物的母亲。她的胸怀是如此温存、慷慨。同时她还让人们领悟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这不正是慈母般的情怀么?秋天的景既暗示着秋本身是成熟的,也印证了作者题记中所言“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它有着一颗博大的胸襟,这就是秋魂。

  品读《秋魂》,为作者那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描述所吸引,更为作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折服。由传统意义上的“悲秋”到《秋魂》中的“赞秋”,可以看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正是“秋魂”之所在。

  亮点探究

  1.“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所蕴涵的深意是:不经过风吹雨打,不经历艰难困苦,是达不到理想的彼岸的,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在我的收获里,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不信,就请去问问那饱经忧患的庄稼人吧!”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要想有一个丰收的秋,必须有一个勤劳的春,如果虚度年华,不去奋力拼搏,那么就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

  3.“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的结尾”指的是:秋叶一生劳作,无私奉献,抚育枝条。如今,当神圣的使命已完成时,它又悄然离开枝头,化作肥沃的土壤,报答大树的恩情,为来年的丰收作准备。正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正如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希望将来有一个好的收获,就必须播下诚实的种子。不然,等待你的只会是一片荒芜。

  5.“秋天听了摇了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由秋天的五彩缤纷可以联想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仅有一种色调,那生活该是何等苍白无力。

  6.《秋魂》中个人情态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古来悲秋的诗文颇多,以秋景人诗人文者更多,但一般都是借秋来抒发或烘托萧瑟、肃杀、冷峻、悲怆的情感或氛围。杜甫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此类。至于以秋来表达凄清、悲切的作品,也是相当丰富的。《秋魂》也是借秋抒情,写实写虚,写轻盈写成熟,都一反前辈关于秋的立意,而赞美秋的多姿多彩、多滋多味,从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责任,成功地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如行云流水般地展示出来。

  7.《秋魂》有序转换的变化之美:文中的题记与七个小节有序转换,形成了一种摇曳之美。题记统领全篇,“秋实”延伸出“秋色”、“秋味”,“秋风”引领出“秋叶”、“秋景”,由对生命表象的探讨深入到对生命来源及其尊严的理解。这本是有序的结构,但文章在表述过程中,又将之打破,造成文本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对立,呈现出一种文化之美。同时,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三种人称不断转换,在形式上推进了这种由有序转换所形成的摇曳之态。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3:04
53楼
秋词二首》--昂扬的励志高歌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作者:倪其心)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3:20
54楼
《团泊洼的秋天》--抒发革命激情与理想


  《团泊洼的秋天》写于1975年9月。郭小川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记录,是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响亮诗歌。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去变化!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

        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

        这里的《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掩盖在尘埃之下;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战士的心头放射光华;

   反对修正主义的浪潮,正惊退了贼头贼脑的鱼虾。

   解放军兵营门口的跑道上,随时都有马蹄踏踏;

   五·七干校的校舍里,荧光屏上不时出现《创业》和《海霞》。

   在明朗的阳光下,随时都有对修正主义的口诛笔伐;

   在一排排红房之间,常常听见同志式温存的夜话。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选自《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团泊洼的秋天》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但这一切并未动摇诗人久经战斗考验的坚强意志。他以“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对刀丛”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在毛泽东关于《创业》批示的鼓舞下,写出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投枪匕首式的诗篇。这两首诗是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记录,是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响亮诗歌。

  此诗有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一扫前人的“悲秋”老调,从描绘秋天景物入手,借景抒情,寓动于静,意在渲染一个极其宁静的气氛,以反衬人们内心世界的并不平静,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势,从而起到了深化全诗主题的作用。继具体描绘秋景之后,诗人转而深沉发问:“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充分表达了在自然界宁静的外表下,人们心中蕴蓄着的激烈的斗争和生活在干校内的革命文艺战士对江青一伙的反抗情绪。接着,诗人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式直抒胸臆,高歌战士特有的性格、抱负、胆识、爱情,充分抒发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情怀,表达亿万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这些警句,既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也是对所有无产阶级战士革命品质的艺术概括。最后一节采用象征手法,预言江青一秋的必然垮台和革命人民的必然胜利,寓意深刻含蓄,让人回味无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某些用词和提法今天看来未必妥当,明显属于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长句体”为郭小川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独特创造。诗人从60年代初创作《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开始采用这种诗体,以后则与其它诗体交错使用,1975年所写《秋歌二首》已将这种诗体推向成熟的境地。诗人学习我国古代楚辞、汉赋,采用铺陈排比的长句体式,看似有点“散文化”其实有其自身的规律:集短为长,将几个短句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且都保持二十个字左右,显得较为整齐对称,同时注意押韵,既便于抒发诗人激越浩瀚的战斗豪情,又能形成较为整齐、押韵的诗体形式。

  郭小川 (1919--1976) 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以后他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棗青纱帐》、《青纱帐棗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4:11
55楼
秋之别样
北方的秋或许比南国的秋来得灿烂,来得热烈,但是,北方的秋常常如昙花一般,在瞬间的绚
烂之后就褪色成记忆。南国的秋却如一个渐入佳境的女子,在不经意中悄然散发出种种柔和的妩
媚,这种含而不露的韵味绝对比北国的秋更为让人迷恋。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郁达夫

  《故都的秋》,作者以深情的的感触,及细腻的的描绘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北国秋景图,使读者禁不住要爱上故都的秋了。

  这堪称是一篇描写秋情、秋韵的美文。《故都的秋》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情颂歌。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扣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之特点来描写故都的“秋味”、“秋意”,以抒发自己的“秋情”。如他写“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里对北国之秋的深厚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不逢北国之秋犟劲十余年了。更是作者热盼北国之秋的急切所在。

  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故都之秋那份神往之因,作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秋花、秋草、秋蝉、秋雨、秋实等景物,把故都之秋烘托的绚丽而彩姿,那清静且悲凉之情韵,含蓄且坚韧的品格,自然而然抓住了读者的心弦。接着笔锋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像“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巧妙的对比,都是为了渲染作者对故都的那份赤子之爱,而这不正是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吗?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4:31
56楼
农人的秋天


  那些镶着衰草的边的麦田里,初生的麦苗柔弱无骨,秋风一起,它们满地里摇曳着。麦田是秋天田野里一道鲜活柔美的风景。农人会不时地走到地边,象哲学家那样对他的播种来一番辩证的思考。






  高楼大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很少能看到田野的容颜了。翻翻日历现在应该是秋天,可是大街上飘飞的裙角,使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季节的感觉。要感受真正的秋天,还是要走到乡下去!

  在乡间,有些野菊花已过了热闹的时候,只在花茎的梢尖上,还有些花儿意犹未尽地懒懒地放着。可是你不用着意,空气中花儿的浓香自会扑鼻而来,那是野菊花的浓烈的气息,它会在空气中缠绕到冬天真正来临,然后被冰冷凝结沉入地下。在堰上、坡上,那些抖落了浑身叶子的枝丫上,会或擎或挂着点点碎红,那是无名的野生植物在证明着生命的经历……在寒冷还没有进行最后收割的时候,自然仍在浓烈地释放着它的热情。

  这个时候,农人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

  柿子熟了,红彤彤地挂满了柿树的所有枝丫。而这些晚熟的果子,都不是珍贵品种,所以才躲过了贪嘴的孩子。

  收获的农人用长长的夹杆,把那透亮的果子一个个夹下来。夹到最后的时候,他会留下那顶梢的几个,给秋寒中瑟瑟的老鸦来吃,据说这样可以使来年的果子更多更好。我想农人在祈盼丰收时也赠予了自然一份亲情。收回家的柿子,不久就会成串地挂在农家院子的树上,或是被收在向阳的台阶上。为时不久,你走进随便一户人家,都可以吃到蜜一样的红柿子或耐口的柿饼。

  红薯也熟了,在浓密的藤蔓的覆盖下,红薯们汁液饱满,它们挤破地皮,要走向呼吸自由的地面。农人用镰刀刈去藤秧,然后认着垅一窝窝刨了开来,红薯们幸福地挤着堆,然后被农人一个个抹去身上的泥土。这此红薯们经过农人的挑选,然后下进地窖里保藏起来(或者有幸走进城市,这些薯们就会身价倍增)。在整个冬天里,农人围着火炉取暖闲话的时候,就随手丢两个红薯到炉膛里,不一会儿,整个村庄就都飘飞着诱人的薯香了。城里人也爱吃烤红薯,但无论如何也吃不出乡间那种浓香的滋味。

  那些镶着衰草的边的麦田里,初生的麦苗柔弱无骨,秋风一起,它们满地里摇曳着。麦田是秋天田野里一道鲜活柔美的风景。农人会不时地走到地边,象哲学家那样对他的播种来一番辩证的思考。

  农人每天到地里去,他们把枯败的桔杆一点点收拢到地头,把衰草一点点拔掉了,让历经了生长辛苦的土地重新获得梳妆后的自信的美颜。直到气候入了九,田间的农夫才会少到极致。

  经历了秋天的收获,农家的院子就成了一位盛妆的美妇人了。而她的内在可能更丰厚。

  要感受真正的秋天,还是要到乡下去。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4:47
57楼
南国的秋天


  南国的秋天,郊外林中夜莺声声,清脆动听,树木花丛中,小鸟啭鸣,赏心入耳。伴随南国之秋而来的天籁之音美妙极了。而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似乎传递夏天季节的离去,骤雨的停歇,鸟儿的歌唱则告诉南国秋天的开始。




作者:温华森

  秋天又来了,时光就这样悄悄地不经意间地从你身边溜走。我是在屋外草丛中攒出头来的那朵小小黄色的野秋菊才感受到秋又来到人间了的。

  在南国,夏季来得太漫长了,以致秋天的出现总是比北国晚些。然而,南国之秋是不会与夏天混淆的。

  南国的秋天不再是酷热难熬的气温,人们不用整天呆在空调房里,你可尽情享受海风调节舒适的自然“空调”;南国的秋天不再是放射灼人的紫外线,皮肤被晒得火辣辣的,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柔和抚媚的;南国的秋天不再是肆虐的台风,狂洒的暴雨,秋风给人的感受是清爽惬意的;南国秋天的天籁之音与夏天截然不同,它不是频繁的雨季和水洼上杂乱哄叫的蛙声,不再是闷热午间的烦躁与震耳欲聋的蝉鸣,秋风引来思归的候鸟南飞;南国的秋天,郊外林中夜莺声声,清脆动听,树木花丛中,小鸟啭鸣,赏心入耳。伴随南国之秋而来的天籁之音美妙极了。而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似乎传递夏天季节的离去,骤雨的停歇,鸟儿的歌唱则告诉南国秋天的开始。

  秋夜的郊外是静谧安宁的,且透出阵阵野花杂草的清香。盛夏蒸腾的气浪被秋天清爽的气息征服了。曾是辉煌、活跃的夏季此刻已变为静穆、成熟的秋天。

  大凡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秋天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人生不同的境遇,借秋抒发个人的情绪,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由于我国古代文人大多对政治腐败的封建统治不满,愤世嫉俗。因个人命运不济而怀才不遇,故借秋天寂穆萧刹情景抒发个人悲秋的情调。如杜甫《登高》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杜甫一生困苦潦倒的境况,在秋日登高悲秋惨淡的景象中一目了然。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难舍离情在冷清寂寥的秋天映衬下,更显得情绪沉郁悲切。欧阳修的《秋声赋》描绘秋天的情景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将其个人的忧思融入烟霏云敛,山川寂寥的秋声之中。徐志摩在他的散文《秋》中,把落叶比作衰败和凋零的象征,其情调几乎是悲哀的。

  北国的秋天来得清静、寂穆、惨淡。故不少文人学士描绘北方的秋是深沉的、幽远的、萧索的。笔者金秋时节曾在北方呆过。的确,北方的秋正如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实,北国的秋与夏的区别太明显了。如树木的颜色反差很大,一到秋季,北方的树由绿变黄了,树林一片金黄,辉煌璀璨,在阵阵秋风扫荡下,片片黄叶纷纷扬扬飘落大地,尤为壮观。而南国秋天的树木仍然是绿色的。任凭秋风吹拂也不会轻易凋谢坠落,它献给大自然的是永恒的绿色。

  南国之秋又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乡村里,是一片金灿灿的稻浪;山坡上,是遍野黄澄澄的柑子;瓜棚上,攀满缀滕成熟的瓜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名句所指的“婵娟”就是中秋的月亮。在南国,秋天的月色不再是朦胧的,秋高气爽的月亮是皎洁明亮,清辉溢耀的。秋月,更催人对远方的亲人、朋友的思念……

  噢!秋天,你是深沉的、成熟的、收获的季节。我喜爱秋天,赞赏秋天。更依恋南国家乡的秋天。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5:04
58楼
高原的秋天--鹰的视野


  鹰拒绝不了眼前的充盈,在河床上奔走的羊群中,曾经为秦朝的宫阙汉朝的玉玺而纷飞扬荡的烟尘此刻也积聚下来,平川是高原上最富庶的地方,哪儿曾经有过牛羊的欢叫就有现在的机器轰鸣,飞翔在西部,犹如搏击在生命最激越的江河中。风沙和烈日,大漠和绿洲,明净和神秘,这就是西部的秋天,这就是西部高原之鹰的所见。




  在高原褶皱的肌肤上,很多红土被树木掩盖着。在秋天静穆而纯蓝的天空中,有只鹰从树林中飞起,飞往这寂寥而幽深的天空,迎着习习吹来的凉风,鹰翱翔于高原和蓝天之间。

  盘旋在高原的上空,如同盘旋于生命自在的河流,从身边微微掀起羽毛的风里,鹰感觉自己正徐徐地从高原的天空中飞过。

  秋空下静谥着红黑色土壤,证实着这个古老高原的存在。只要生命在延续,就阻挡不了它的奔突和演绎,有着青枝绿叶的繁茂,必然迎来秋天的遍地金黄。矗立在秋天的田野,元谋人的巡猎仿佛在一瞬中就让我们亲切起来。

  一沟一壑之间,涌动着山脉起伏连绵的肌肉,形成力量的延伸。河流也在延伸,高原却是起始点,那些遍布灵光的雪山,天空更突出的深蓝。佛说,他在这儿居住。

  秋天的高原保持着盘亘不化的雪水,在鹰的视野里延伸到及至。河水从上游流下来的时候,带着哗哗的清脆,雪莲这种纯洁的植物长在根本脱离于土壤之外,在玉龙雪山上有一种称为雪茶的植物,它在植被上生长,和冬虫夏草一样,具有降压和谢火的独特疗效,最好不要惊动这高原。

  河流是自在的河流,自在如美丽神奇的三江并流,自在如奔涌而泻的壶口瀑布,自在如佗佗河若隐若现,总之高原上的河流,有什么章法呢?在鹰的眼里,很多生命就在这个地方繁衍,它看到秋天金黄的玉米林,看到一个皮毛光滑的野兔循迹于秋天多种色彩的灌木中去了。

  遥远的声音传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高原就是这样,以拥抱的姿势证实着一种生存状态。"山间铃响马帮来。"即使是最茂盛的森林中,都不会因懊热的汗水而孤独。信天游是男子汉从心田中出来的歌曲,把满山的黄土震得狂舞。《青藏高原》显示着一种辽远和广阔,在女高音歌手的歌声中引导着灵魂的栖息。《小河淌水》存在于一个神秘的河畔,那唱歌的女子犹如当晚薄明的圆月让人思念。这些歌曲,都是属于高原上的歌。

  很多人把高原之旅当作灵魂之旅,用雪水洗涤过的眼睛更清亮,更能透过喧嚣的尘世,看到人生的淡静和智懿,鹰也是这样,亲近于阳光的盘旋让它一次次激奋,不时愉悦地发出啸鸣。

  自由对于高原上的人来说,是一种接近于母体的生存状态,犹如在母腹中游弋。大多数人选择在高原上,喝着奶茶,唱着辽远而宽阔的歌,和天空下悠悠白云飘动,和草地上翻滚的羊群游走。这样的生活还有些许散漫,却让人一生不曾感到乏味和厌倦。

  洁白的哈达在鹰的眼里尤其熟悉,它不止一次地看到呈现在阳光下,呈现在笑脸前,呈现在婉转的歌喉中,于是马儿肥了,羊儿壮了,酥油茶的香味飘荡得到处都是。

  高原上奔走着天下最为剽悍的羊马,牦牛依然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高原的顶峰行走。鹰在高空中以窥视的洒脱注视地上的一切,那些红脸蓝衫的藏族少女将一生守侯在这高原上,永远熟悉着草叶的露珠和牛羊。

  高原实质上是由连绵不断的群山组成,在山和山之间形成无数的草甸、坝子,置身于高原,就象走进故乡,故乡距离大山最近,大山离山顶的白云最近,和山上流下的综综泉水最亲,空气特别清新和舒畅。

  鹰远远地翱翔在山村的上空,村落里鸡犬相闻的声音还不足以让它靠近,它习惯在遥远的天空俯视。鹰看到从村落里进进出出劳动的人们,鹰看到一个壮实的小孩,牵着一头黄牛行走在村口的梳斜的树影中。

  阳光是万物生长之源,加上水和土壤的地方就适合人居住,农作物在清晨醒来的大山里淋着露珠,在不断地往上攀伸。转眼之间,山坳、箐沟,到处流晃着瓜果的金黄和子粒的实在。

  作为最接近于阳光的土壤,高原上生长着最坚实的树木,胡杨经常作为神话故事里的魔杖被人们所认识,正是这根魔杖的指引,鹰看见敲开可可西里积淀于沙土中的古老城门的辉煌一瞬。

  在碧波荡漾的高原明珠里,生存着很多更接近于原始状态下的生物,对它们的思索,不是回归,而是让人们思考眼前的存在,从而珍惜,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飞翔在高原,鹰为眼前的神秘而倾倒,在阳光下遍布绿色的林子里,飞动着五彩的孔雀,阵阵清脆的鸣号,把山野中庞然大物也引领出来,悠闲的脚步穿梭在橡胶林和金黄的玉米林之间。

  鹰拒绝不了眼前的充盈,在河床上奔走的羊群中,曾经为秦朝的宫阙汉朝的玉玺而纷飞扬荡的烟尘此刻也积聚下来,平川是高原上最富庶的地方,哪儿曾经有过牛羊的欢叫就有现在的机器轰鸣,飞翔在西部,犹如搏击在生命最激越的江河中。风沙和烈日,大漠和绿洲,明净和神秘,这就是西部的秋天,这就是西部高原之鹰的所见。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5:25
59楼


秋天是繁华的终结,萧条的前奏。蓝天、白云、清风、南雁,我们醉心于文人笔下秋天的和谐、恬静之美,但他们写到的落花、黄叶、枯枝,寒蝉,又时时让我们没法逃避秋的悲凉!秋到底是美的篇章,还是哀之悲歌?我们似乎从秋的到来看到了冷漠与苍白,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秋而更加不快乐。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7:02
60楼
秋天·农家·丰收


  喜欢这金黄的颜色,喜欢这稻田的味道,喜欢这农家的纯朴...





回复
ljb-1964-04
2007年07月29日 00:17:22
61楼
2秋天·农家·丰收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