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天,想起读过的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秋色图,很是惬意。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当纷飞的树叶飘然落地,秋的迅息就触动着他们的神经,在他们的意识中,秋就是要带走那些脆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退,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有用文字去发泄各自的哀怨和凄凉...
每到秋天,想起读过的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秋色图,很是惬意。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当纷飞的树叶飘然落地,秋的迅息就触动着他们的神经,在他们的意识中,秋就是要带走那些脆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退,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有用文字去发泄各自的哀怨和凄凉...
2楼
秋之物语
秋日,音符在周遭舒缓地舞扬。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中秋月明,天清露冷,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夜深人静时,你还可以听到那墙角的鸣虫奏乐,于是在这秋日里人们也变的随和起来。
秋时赏菊品诗心
秋光荏苒,草目渐渐相继凋零,而秋菊却以它独有的轻俗傲视,婷立于群芳之中,百媚而馨。雨烟清梦,醉沁的菊瓣,不在吟语花魂的绚丽,落月余光扫尽最后一枝独秋,将片片花瓣散落遗尽,真是“秋云掠过秋风惊秋雨”,然而我不禁要问,醉秋之菊当你终于寂静下来的时候,是否还在追叙着曾经一个个绮丽的梦?
诗人写诗来表情达意,为此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之景或人文之景,寄情抒怀,把情趣传递给读者,以引起共鸣。这其中,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塑造,是成功的前提。或情景相衬,或情景交融,各得妙处。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东篱把酒,西窗品诗,人生快事。
古今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
据载,东晋柴桑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击节高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深值玩味。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吟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吟菊诗,是园中姐妹吟菊诗之冠,而这一首更是三首之冠。“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花美,人美,景美,情美,构思巧妙,合诸美于句中。“满纸自怜题素愿”,写出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又将同菊花关系最深的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的高洁品格显示出来。
细细品味黄巢的《题菊花》,却又别有一番风味。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渲染了飒飒西风,作为满院菊花开放的背景,显示了菊花的高洁劲拔。第二句再突出“蝶难来”,就不能不令人感到菊花所受境遇的不公。三四句正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发展,以极其浪漫、极其雄放的豪情,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改造社会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今社会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傲迎风霜开放的顽强的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境遇、所遭受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同样是菊,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诗人口中,吟出了一道道秋的风情画,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欣赏品位无穷的奥秘吧!
回复
3楼
桂花飘香人团圆
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冷,庭前屋后、广场、公园绿地的片片桂花盛开了,在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冷露、月色、花香,最能激发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月中的宫殿,宫中的仙境,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桂树竟成了“仙树”。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经群众性评选,桂树一跃登上10大名花的宝座。
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桂花属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资源,尤以成都、武汉、南京、桂林、杭州、苏州等城市栽培最为集中。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地栽,淮河以北地区,桂花露地越冬有困难,一般采用盆栽,冬季移入温室或冷窖中越冬,以保其正常生长。
桂花在日本、印度均有栽培,自1771年我国桂花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之后便迅速扩展,现今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普遍栽培,成为重要的香花植物。
桂花史话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周《客座新闻》中记载:“衡神词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其数竟达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见当时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树。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
在众多名花中,桂花是一种长寿植物,据全国15个省市调查资料表明:现存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株约占0.5%,这些古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挖掘桂花文化,开展科技研究,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有人对桂花开花习性作过专题研究,桂花开花以一年生新梢为主,其花量多少与桂花的发枝力、腋芽数、百朵花重等有密切关系。
回复
4楼
秋虫之吟引心伤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
汉文之“秋”字,本就是虫儿,会吟唱的虫儿。秋虫秋去身死,其鸣愀愀然,故“秋”字的甲骨文即蟋蟀之类秋虫的象形。有学者释之:“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高树藩《中文形音义大字典》)。
彼时人们是通过某些生物来感知自然界季节变化的。在二三千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于蟋蟀的记载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西汉的《诗纬》中谈到历法时说:“立秋促织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故虎啸而风冽,龙兴而致云,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阴”等都是季节的描述,农历第三个节气名为“惊蛰”,就是昆虫觉醒的意思。
更深层次地看,文字专家认为“秋”字所包含的意义,更有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秋虫之鸣乃暮年之歌,薤露之曲,有着无数不可名状的凄抑,极易撩动人们的感情,有人形容它“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人们便把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悲切、伤感情绪寄托於秋虫之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白居易句“夜酌满容花色暖,秋吟切骨玉声寒”;杜甫有句“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柳永句“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陆游句“蛩思感秋吟坏壁,萤光乘暗遶高梁”;印光和尚句“荷盖潇潇来夜雨,桐阴寂寂寄秋吟”。
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诗人徐志摩在《我有一个恋爱》吟唱:……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一位现代台湾诗人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大陆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其实,大可不必将秋愁都靠小虫儿之鸣来排解。
《诗经》中秋之感叹如“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屈原《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表现了“于我心有戚戚然”的秋思;王实甫《西厢记》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情交融,实为典句。但吾爱李白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毫无颓靡之态;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有些气势了;更喜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千古秋之一叹的感觉。
周作人有《蟋蟀诗》云:“啼彻檐头纺织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阶前叫,明日携笼灌破墙。”想起儿时街头巷口挑担卖蝈蝈者,一扁担挑着数百蝈蝈竹篾小笼,蝈蝈齐鸣,当为一景;傍晚约了小友,墙角阶下翻砖弄瓦寻蝈蝈,亦为一趣。
话说回来,有道是“松涛竹籁,风来则响;春鸟秋虫,时至则鸣”。李益言“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春花秋月,于我何干哉?!
回复
5楼
桔红时节话桔诗
桔激发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灵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园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中国是桔子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桔子。桔字与吉字谐音,寓意吉祥,历来赢得人们的赞誉。战国时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不朽的诗篇《桔颂》中,把桔子比作意志坚强的仁人志士。宋代文豪苏东坡吟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表达了他对桔子的一往深情。
桔能祛病,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的。过去民间的中药铺柜台前往往竖着一块匾,上书“桔井泉香”四字。唐朝诗人元结在其诗作《桔井》中写道:“灵桔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风冷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芊芊。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代,有一次民间发生瘟疫,有一位精通医术的苏仙公,告诉人们用井水一升与桔同煮服用可治病,果然疗效不凡,苏仙公因此而深得历代医家及民间的敬重。
桔还激发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灵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明代诗人钱士升,看到秋冬时节桔树上结满金丸般的桔子,十分感慨:“密密金丸不禁偷,最怜悬着树梢头。老人口腹原无分,留得深秋供两眸。”在他看来,对桔子的静态观赏似乎比口尝更有意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他家乡出产的南丰蜜桔是古代有名的贡品他为此而颇为自豪,写下了一首吟桔诗:“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它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一致大树凌沧波。”对桔子的树姿、叶果、色泽、风味等均作了生动的描写,后人读来颇有感触。
回复
6楼
画阅秋韵
也许秋天可以平静一些,可它的狂野和桀骜流露地淋漓尽致。于是秋天变得很张扬,但不喧嚣。 秋天有“画成应谴一生愁”凄凉的美。
1枫林红染
回复
7楼
2秋篱图
回复
8楼
3秋趣
回复
9楼
4秋色赋
回复
10楼
5秋夜
回复
11楼
6秋影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