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跟我游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昭陵
lmf200404@co163
2007年06月24日 11:52:01
只看楼主

欢迎大家跟我游沈阳清昭陵。请随我的图片一起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欢迎大家跟我游沈阳清昭陵。请随我的图片一起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免费打赏
lmf200404@co163
2007年06月24日 12:01:01
22楼
.
回复
bs1199
2007年06月25日 12:03:10
23楼
给个总平面图吧
回复
dwzhxs1980
2007年06月25日 17:05:35
24楼
帝王陵,由始皇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但对于古代的社会发展和劳动力而言,为了一个逝者的专门工程,无疑是非常残酷和极端不人性的!

但如此浑雄而大气的建筑,也为我们现代人认识中华古代高度的文明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回复
yanlincun
2007年06月25日 17:57:13
25楼
壮哉!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47:51
26楼
清昭陵是皇太极的陵寝,在沈阳北部,亦称北陵
一座建筑,一部历史。
一个人物,一度人生。
一步一景,一段故事。
让我把它,娓娓道来...

光线不一样,位置不一样,
角度不一样,时间不一样,
距离不一样,气候不一样,
季节不一样,心情不一样,
心境不一样,心术不一样,
拍的、看的就都不一样。







我的自白:
其实本人不是:
公园的导游,
或管理人员,
更不是“托”,
因为总有人去猜,
为此敬而告之。
另:
都是满汉一家了,
还问什么族干啥。
声明:
其中的图片和视频,
都是本人的拙作,
也请您不要转载。
真的去了北陵不满意时,
也别怨我。

http://blog.sina.com.cn/u/1244714857#aList_ALIST_1244714857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56:10
27楼
北陵的宝顶



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沙子、黄土)夯筑而成。据说在夯筑时要浇些糯米汤。用这种汤不仅粘稠,冷却后又十分坚硬。宝顶表皮还要抹上白灰。使其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部位。史记证明,皇太极和孝端皇后均实行火葬,并不存在棺椁,也不会有太多的随葬品,因为大量随葬品在火化时已经随之焚毁。具体如何,有待将来发掘昭陵地宫时才会见分晓。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56:29
28楼
北陵的华表柱



华表柱又称“擎天柱”、“万云柱”等名称。昭陵华表柱高约八米,围约一米五以上。它的结构是底座、柱体、云板、天盘、柱顶、护栏等部分组成。其用途主要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昭陵有华表三对,一对在大红门外,距下马石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之前。三对华表柱样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底座都是六角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坊及束腰部位刻有云龙、仰俯莲等文饰。柱体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柱形,但上面的浮雕一样,都是龙蟠柱纹,雕刻形象生动的巨龙,在浓密的云水间仿佛在盘旋升腾;云板横插在接近柱体的顶端,是一块长三角形石板,石板上刻有密集的云纹,有的云板还刻有“日”及“月”二字。 在主体顶部有一个盘叫“天盘”,天盘之上为柱顶。昭陵华表柱柱顶有两种,一种是桃形望柱头顶(又称海石榴),另一种是怪兽。怪兽披麟挂甲,尾与鬃毛相连,鼻子长而且弯曲,浑身瘦骨鳞磷,样子似犬非犬,作昂首跷尾引颈高啸状。

华表的四周有六角形的护栏,栏板顶部为宝瓶及狮子形望柱头。护栏起到保护华表的作用。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56:45
29楼
北陵的石牌坊



石牌坊在正红门前。
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祭祀状态了。还有,牌坊也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这架师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雕刻。高约十五米,全长约十四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大脊、垂脊、大吻、走兽、垂兽、横橼、望板、勾头瓦件、斗拱、额枋、横梁、拦板、兽头、铺首、雀替以及坊柱等等全部仿照木雕作法,造型生动逼真。坊的正脊及横枋、上枋下枋还雕刻许多花卉图案,如,云龙戏珠,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八宝”。还有缠枝莲、蕃草等等。纹饰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许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威。整个石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雕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
这座坊的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杆石兽(狮子二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立柱前后的两对夹杆石兽建于嘉庆六年。这座石坊在乾隆后期出现倾斜现象,嘉庆四年,采用夹杆石兽的形式把坊体紧固,石兽用狮子造型,可以增添陵寝的气势。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57:01
30楼
北陵的下马碑



昭陵周围有六座下马碑。其中,四座在昭陵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四座下马碑,两座在现今的园区正门外以南,两座在神桥桥南。这六座石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碑的石材、选型、尺寸大小均无大小区分。石材都是青砂石,碑身高4.12米,宽1.06米,厚0.42米,碑身的上下首各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六座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园区正门外的两甬碑碑文是满、蒙、藏、回、汉五种文体,碑文是“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阴与碑阳文字同出一式。其他四座是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亦为“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回复
blog163
2007年06月25日 21:57:17
31楼
清昭陵简介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旧城之北,故称北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又多次增加和改建,成为清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清昭陵占地48万平方米,现存建筑38座(组)。作为清朝兴起之初营造技术水平的代表建筑,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一座独具风格的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群。

1927年清昭陵对公众开放,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