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山体自然的修复试验:阿那亚三亚·山之境 东区
无问西南
2024年05月31日 10:21:55
只看楼主

阿那亚三亚山之境(东区)是继y hotel和北区之后,纬图在阿那亚三亚项目中呈现的第三个组团。它位于地块北侧山脚,呈细长条形分布,可俯瞰高尔夫球场,依山而建的5栋建筑横向交错,内部存在不同程度高差。 ▲项目临山而建 该项目场地是通过对坡向山体的改造而形成,改造山体后,在场地的南侧形成诸多格构挡墙和垂直挡墙,以及一些土壤层裸露。修复自然、还原山野,是景观在该项目中较为重要的课题。

阿那亚三亚山之境(东区)是继y hotel和北区之后,纬图在阿那亚三亚项目中呈现的第三个组团。它位于地块北侧山脚,呈细长条形分布,可俯瞰高尔夫球场,依山而建的5栋建筑横向交错,内部存在不同程度高差。

▲项目临山而建


该项目场地是通过对坡向山体的改造而形成,改造山体后,在场地的南侧形成诸多格构挡墙和垂直挡墙,以及一些土壤层裸露。修复自然、还原山野,是景观在该项目中较为重要的课题。

对自然的修复并非盲目的栽种植物、复原土地,需结合在地气候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特点、树品种类,从大、中、小、微环境综合考虑,还原山体原貌。


▲山体切坡形成的挡墙
▲格构挡墙覆绿前后 对比
阿那亚三亚是被三虎岭-南下岭及周边山岭包裹挤压形成的狭长山谷,与典型的三亚海边雨林形成天然的微气候差异。背风干燥的气候环境使得土体单薄,质地偏砂质、持水力差,也构成少盐干燥,沙生或砂土生灌乔群落植被特点。


土壤的盐度温度以及海拔直接影响着植物分布状态,从海岸地平线到山林腹地,植物呈现出不同的群类特征, 海拔由低及高依次为:沙生草本群落--砂土生灌丛群落--砂土生灌乔群落--热带混交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的逐级分布。


▲植物设计模拟自然法则分布

在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法则之下,生物群落会逐渐发生动态变化。一些优胜劣汰的物种会逐渐取代其他物种,而形成新的生物群落和更为稳定的斑块。它们逐渐呈现出 混交(多样树种),异龄(不同树龄),疏密(随机密度)的森林景象,这三大特点引领着我们完成该项目景观营造


▲植物 立体 层次丰富

三个入口临街均处在陡峭的斜坡上。这个450m长的横向纵向均为陡坡的景观界面,利用横向灰白低矮挡墙固土,既可增加植物覆土深度,又与建筑的色彩形态保持一致。


▲景观墙延续建筑语言

植物设计采用沙生植物&大乔木&小乔木的结合。最底层沙生草本群落灰蓝、灰绿色块交错,叠加出油画般的质地。节水低维护的沙生植物与海南本地速生雨林植物相结合,雨林植物形成浓密厚重的绿色背景。

植物设计师从选苗以及现场放线全程把控,做到效果与落地1:1还原

中层乔木以暖灰色清新质地的银桦为主,黄花槐、水石榕等小乔点缀其中,构成大小不一的植物斑块。乔木扎根之后根系伸进土壤里,养护成本低,可减少因陡坡所带来的养护不便。部分地被以金莎蔓等草本植物铺地,给了画面留白。


  银桦是首次在海南使用

铺地和立面材质色彩与建筑元素一致,灰白的材质,树林与草木,格栅的光影,包裹出一个如度假酒店般惬意、轻松的入口空间。


▲材质细腻、精致,表达空间的质感与温暖
设计根据森林乔灌关系的垂直分布,模拟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去复原山体。 先建立种群关系,在注重场地限制条件的基础上,用垂直分布的植物组团密集覆盖地面,以混播的方式种植。

 
▲裸露的格构挡墙与覆绿之后的挡墙对比
▲格构挡墙和种植绿化挡墙相融生长

乔木树种混合选择主景、副景、矮景等不同年龄、直径的乔木随机密度分散种植。 环山而建的房子,最好的景观是自然。在内部结构中,除了建筑入户及四周边界做了立面景墙外,几乎没有硬景“戏份”,设计师以植物为画笔继续描摹,将 建筑犹如被安插在山野中。



舍弃掉常规地产的规整和丰富,园内的树种并不多, 设计把更多的“戏份”给了抬头便可见的群山。  


  建筑入户我们希望有一些杂木从景墙中穿出来
▲借景远山
▲泳池朝向最好的景观面
蓬松的灰冷调灌木给热辣滚烫的三亚洒下清凉。我们 尝试了一些之前在三亚不曾用过的品种,如银毛野牡丹、青叶玉芙蓉、银叶仓鼠等,   经过 半年的生长,长势喜人。


▲灌木品种进行了许多新尝试

整个社区及周边微环境犹如一个延续周边山岭生态的小型自然保护区,设计取自然的群落搭配方法,在这里建立了小范围的本土植物群落,创造一种自然自发的生态环境,让原有的生境更稳固、持久。  


▲组团内部的 森海·四葉餐厅-- 从山中长出的房子

▲餐厅景观细节
▲总平面

▲设计手绘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阿那亚三亚·山之境(东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