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设计参数
eugenefu
eugenefu Lv.2
2007年02月10日 18:55:42
来自于PKPM
只看楼主

论文简介: 就是在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参数 附件名:20072101171104942166.zip 文件大小:53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论文简介:

就是在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参数



附件名:20072101171104942166.zip

文件大小:53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免费打赏
eugenefu
2007年04月22日 09:37:05
2楼
PKPM 设计参数
楼层组装—设计参数
a.总信息
1. 结构体系(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剪力墙,断肢剪力墙,复杂高层,砌体,底框)。
2. 结构主材(钢筋混凝土,砌体,钢和混凝土)。
3. 结构重要性系数(《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7.1 ,混凝土规范3.2.3)。
4. 底框层数,地下室层数 按实际选用。
5. 梁柱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3.4.1及表9.2.1)。
6. 与基础相连的最大楼层号,按实际情况,如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取1。
7.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一般取(0.85—0.9)《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2.3条文中有说明。
b.材料信息
1. 混凝土容重取 26-27,全剪力墙取27,取25时需输入粉刷层荷载。
2. 钢材容重取 78。
3. 梁柱主筋类别,按设计需要选取。优先采用三级钢,可以节约钢材。

SATWE设计参数
a.总信息
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通常采用默认值。(逆时针方向为正,当需进行多方向侧向力核算时,可改变次参数)
2. 混凝土容重取 26-27,钢材容重取 78。
3. 裙房层数,转换层所在层号,地下室层数,均按实际取用。(如果有转换层必须指定其层号)。
4.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这是在墙元细分时需要的一个参数,对于尺寸较大的剪力墙,在作墙元细分形成一定的小壳元时,为确保分析精度,要求小壳元的边长不得大于给定限值Dmax,程序限定1.0≤Dmax≤5.0 ,隐含值为Dmax=2.0 , Dmax对分析精度略有影响,但不敏感,对于一般工程,可取Dmax=2.0 ,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 Dmax可取略小些, 例如Dmax=1.5或1.0 。
5. 对所有楼板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在计算结构位移比时选用此项,除了位移比计算,其他的结构分析、设计不应选择此项)。
6.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这是墙元刚度矩阵凝聚计算的一个控制参数,若选“出口”,则只把墙元因细分而在其内部增加的节点凝聚掉,四边上的节点均作为出口节点,墙元的边形协调性好,分析结果符合剪力墙的实际,但计算量大。若选“内部”则只把墙元上、下边的节点作为出口节点,墙元的其他节点均作为内部节点被凝聚掉,这时,带动口的墙元两侧边中部的节点为变形不协调点。这是对剪力墙的一种简化模拟,其精度略逊于前者,但效率高,实用性好。在为配筋而进行的工程计算中,对于多层,由于剪力墙较少,应选择“出口”,对于高层,由于剪力墙较多,工程规模较大,可选“内部”。
7.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有填充墙钢结构,无填充墙钢结构,砌体结构),根据结构材料的不同进行选择。
8. 结构体系(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剪力墙,断肢剪力墙,复杂高层,板柱剪力墙),根据结构体系的不同进行选择。
9.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不计算恒活荷载(不计算竖向力),一次性加载(按一次加载方式计算竖向力),模拟施工加载1,模拟施工加载2]。
“模拟施工加载1”方式较好地模拟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逐层加载,逐层找平的过程。但这是在“基础嵌固约束”假定前提下的计算结果,未能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若结构地基无不均匀沉降,上述分析结果更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但若结构地基有不均匀沉降,上述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对于框剪结构,外围框架柱受力偏小,而剪力墙核心筒受力偏大,并给基础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模拟施工加载2”是在原模拟施工加载计算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间接方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增大10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这样,基础的受力更均匀。对于框剪结构而言,外围框架柱受力有所增大,剪力墙核心筒受力略有减小,但付出的代价是计算时间增大接近一倍。
“模拟施工加载1”和“模拟施工加载2”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在局部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模拟施工加载2”的计算结果用于基础设计是比较理想的;若将其用于上部结构设计,目前阶段经验不多,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10. 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不计算),风荷载通常情况下是需要计算的。
11.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不计算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规定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是否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按照5.1.1条文的规定确定。
b.风荷载信息
1. 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2.1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3确定。
2.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高度超过60米的高层建筑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2及条文说明。
3. 结构基本周期初次计算时可按缺省值即经验公式确定,在计算完成后应按计算获得的周期结果重新带入计算。
4. 体形系数,按实际情况选用。此项查取《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5。
5. 设缝多塔背面体形系数,根据结构不同的体形系数选用。可以指定各塔的系数,程序可以自动考虑挡风面的影响,并采用此处输入的背风面体形系数对风荷载进行修正。
c.地震信息
1. 规则性信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节条文内容选用,确定是规则还是不规则。
2. 扭转耦连信息 程序在模态分析时采用的是完整刚度矩阵,计算震型数的取值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2条规定,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在振型组合时包括耦联和非耦联,对于空间结构一般都考虑耦联。
3. 设计地震分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中查取。
4. 设防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中查取。
5. 场地类别按地质勘查报告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条确定。
6. 框架抗震等级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2条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确定。其中参数0代表特一级,1代表一级,以此类推,5代表不考虑抗震构造要求。
7. 剪力墙抗震等级按《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确定。
8. 考虑偶然偏心,如果考虑偶然偏心,程序自动增加4个工况,分别是质心沿Y正、负向偏移5%的X地震和质心沿X正、负向偏移5%的Y地震。按《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3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9.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3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作用。
10. 计算震型个数取3的倍数,高层应至少选用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震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个,计算时要检查Cmass-x, Cmass-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震型数,然后重新计算。一般每层3个,增加多了会造成地震力异常。
11.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一般取0.5,特殊情况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条。
12. 周期折减系数根据《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17条选用。对框架结构,若填充墙较多,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填充墙较少时可取0.7-0.8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8-0.9。纯剪力墙结构0.9-1.0或不折减。
13. 结构的阻尼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5条选用,钢结构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8.2.2选取。
14. 特征周期Tg (秒)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1.4-2选取,地震分组查附录A,场地类别看地质报告。
15.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1.4-1选取,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16.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2条文确定。最多允许附加5组地震。
d.活荷信息
1.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一般不折减,传到基础的活荷载应折减。(《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
2. 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0表示不考虑,若填入一个大于零的数,则在1-此层的各层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需要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选用。最好用此方法,而不用梁弯矩放大系数。
3.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
回复
eugenefu
2007年04月22日 09:37:58
3楼
此为文章的前半部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回复
tdwangxiang
2007年06月13日 15:17:43
4楼
多谢楼主共享这么好的资料
小弟真的是感激不尽啊
回复
yewj56
2007年07月30日 09:09:56
5楼
多谢楼主共享这么好的资料
小弟真的是感激不尽啊
多谢楼主共享这么好的资料
小弟真的是感激不尽啊
回复
jaredzhu1983
2007年09月11日 23:53:04
6楼
谢谢啦
回复
lzyyun_2001
2007年09月12日 11:28:47
7楼
十分感谢,人民会记住你的
回复
lmd1108
2007年09月13日 03:22:32
8楼
感谢无私奉献,资源共享。今后有好东西,也一定上传给大家。
回复
fayjie
2007年09月15日 00:00:36
9楼
怎么下不了啊
回复
hwuch
2007年09月15日 15:27:03
10楼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属经验范筹,不经历是没切身感受的,可现状根本就没机会给我们这种新手,所以这里谢了,先学习一下
回复
05qiutumu
2007年10月04日 20:52:19
11楼
彻底了解在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
作者:sjyzhc阅读:13191 次上传时间:2004-12-06推荐人:sjyzhc (已传论文 1 套)简介: 在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键字:PKPM 结构软件

  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
  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
  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叉,再对次梁作交叉梁系分析(交叉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
  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叉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的二维计算模式计算。计算时,次梁铰接于主梁支座,其端跨一定铰支,中间跨连续。其各支座均无竖向位移。
3、梁的交点的连接
  按主梁输的次梁与主梁为刚接连接,之间不仅传递竖向力,还传递弯矩和扭矩。特别是端跨处的次梁和主梁间这种固端连接的影响更大。当然用户可对这种程序隐含的连接方式人工干预指定为铰接端。
  PM主菜2输的次梁和主梁的连接方式是铰接于主梁支座,其节点只传递竖向力,不传递弯矩和扭矩。对于其端跨计算支座弯距一定为0。
4、梁支座负弯矩调幅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计算,均可读取用户设定的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5、绘梁施工图前对梁的相交支座的支座修改
  次梁按主梁输入时:
  在PM主菜单1当作主梁输入的次梁,经过三维程序计算后,程序不一定认定他是次梁。
  此时程序判定次梁的过程是:
  对每个无柱节点需要判断为“支座”(用三角形表示)或“连通”(用园圈表示),该节点处于负弯矩区的为支座,为正弯矩区的为连通。
  支座时,梁本身应为次梁,支座梁则为主梁。
  连通时,连通节点两端的两跨梁将合并为一跨,成为主梁,节点上的另一方向梁成为次梁。
  支座时,施工图上的梁下部钢筋在支座锚固长度仅为15倍钢筋直径。因处于负弯矩区而按非受拉锚固设计。连通时,该节点两端的梁下钢筋必然在节点下连通,程序不会出现锚入支座节点,因为处于受拉区。
  对处于端跨的次梁(支承在梁支座上),程序需将其判断为“悬挑梁”或是“端支承梁”。
  当端跨梁下无正弯矩,全跨均作用负弯矩时,程序判定该端跨为挑梁,在该跨端部用园圈表示。反之,程序认定该跨为端支承梁,在该跨端部用三角支座表示。
  对如上程序自动判定的支座状况,一般人工应做干预修改。在中间跨,把支座改为连通将合并梁跨,施工图设计偏于安全。一般不应将连通改为支座。对于交叉梁系,更应注意把有些支座改为连通,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施工图设计。
  次梁按次梁输入时:
  对于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其跨度、跨数都已确定,与在PM主菜单1输入的主梁相交处,其本身是次梁的性质不能修改,其支座处的梁肯定当作主梁处理,也就是说,对这种次梁,一般没有修改支座的问题。
6、三维空间程序的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
  按主梁方式输入的次梁,将在层平面上形成大量的房间。SATWE、TAT的活荷不利布置计算是按每个房间逐个布置活载的过程,这时可能造成活荷不利 计算过于繁琐费时。按次梁方式输入的次梁,层平面上形成的房间均为不考虑次梁划分的大房间,其活荷不利布置计算更快捷。
7、楼板配筋
  由于板底钢筋的配置是以房间为单元进行的,按主梁方式输入次梁的房间可能过多过密,此时作楼板配筋施工图时,一般不应采用“逐间布筋”或“自动布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板底钢筋是细碎的小段筋。一般应采用“通长配筋”菜单将板底钢筋按不同范围拉通配置。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