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并购“鼓声疾” 中国品牌何处去
jiawei615
jiawei615 Lv.10
2007年01月31日 14:55:59
只看楼主

事前没有任何的风声外露,也没有受到商务部新近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影响,在第三季度只剩下8天的时候,壳牌迅速迎娶了统一润滑油。在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网站首页的头条位置上,喜不自禁的写道:“壳牌旗下添润滑油品牌新军,统一石化成为壳牌控股企业”。由此,壳牌成为在中国相关行业拔得头筹的外资能源公司,也在外资中国并购的名单上填写上了中国最大民营润滑油品牌的名字

事前没有任何的风声外露,也没有受到商务部新近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影响,在第三季度只剩下8天的时候,壳牌迅速迎娶了统一润滑油。在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网站首页的头条位置上,喜不自禁的写道:“壳牌旗下添润滑油品牌新军,统一石化成为壳牌控股企业”。由此,壳牌成为在中国相关行业拔得头筹的外资能源公司,也在外资中国并购的名单上填写上了中国最大民营润滑油品牌的名字
jiawei615
2007年01月31日 14:56:19
2楼
审视外资并购

在整个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相关机构、专家学者、舆论媒介及工商人士,对于外资在国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的关注与议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从北京商报《酒业巨头AB将控股青啤?》的猜测到大宝被强生收购的声声感叹,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紧急上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世界第二大滚动轴承生产商德国舍弗勒集团整体收购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一事表示坚决反对;到双喜、爱仕达等国内6家炊具企业联合向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发出声明,以涉嫌“行业垄断”为由反对法国小家电巨头SEB并购国内炊具行业老大苏泊尔,近来,任何一个有关外资对我国著名品牌、行业领先企业的并购消息,都会引起来自各方面的强烈关注,都会引发“允许与限制”的拉锯式争议。而其中关注度最高、热得甚至有些烫手的事件,莫过于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案。

凯雷并购徐工案的风起云涌,源自于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一篇题为《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的博客,这篇使其点击率甚至超过徐静蕾的文章,抨击美国凯雷投资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的计划:“徐工是我国装备业的标志性企业,它的改制应兼顾国家、行业和企业利益,应把长期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作为工程机械行业里的一分子,我深知徐工所从事的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是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深知徐工的价值;深知它对国家是何等的重要。”

2006年7月末,商务部品牌万里行进入湖南,并为该省圈定了聚焦装备制造业的主题。据统计,去年湖南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655亿元,居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第二位。近几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空调、株洲机车、湘潭电机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装备制造业正成为湖南 “产业兴湘,品牌致胜”战略的重要支撑。

7月27日,在商务部第二次召开关于徐工收购听证会的同时,“品牌万里行”在湖南卫视录制了特别节目《湖南品牌英雄宴》,邀请向文波现场分析徐工的品牌价值,并由本刊总编辑顾环宇进行了点评;同日下午,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及相关商务部官员,在参加万里行活动期间,考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大空调、三一重工等湖南装备制造企业。在考察三一重工时,廖晓淇详细询问了目前国际和国内工程机械的发展情况、市场规模、国产工程机械在国内外市场所占份额,以及国外工程机械企业进入中国后,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并鼓励三一重工通过不断加强研发和销售,获得市场的认可,将工程机械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
回复
jiawei615
2007年01月31日 14:56:27
3楼
出卖品牌无异于自杀

在有关外资品牌并购持续广泛的热议中,更全面的数据与更典型的现象被陆续披露出来,其中较引人关注的是9月初前后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南风窗杂志的《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另一篇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外资“斩首式”并购席卷河南》。

前者引用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后者则刊登了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一组数据:河南2006年上半年引进外资数额为9亿美元,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以股权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比往年多得多。永煤与巴西淡水河谷的牵手、双汇与高盛的联姻、新飞与丰隆的再次合欢,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背后,外资完成了各自的布局。而审视这些以股权名义被外资并购的河南企业及品牌,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 “斩首行动”这个时下经常出现于中东等武装冲突地区的词汇,专指通过消灭对方首脑来获取斗争胜利的手段,而在国与国的经济竞争中,这个“首脑”被自然而然的定义在了行业龙头品牌。在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中,非行业前三位的品牌,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我们姑且不论本文所列举的品牌收购案例是否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也不细究反对收购的大声疾呼中是否透露出些许过度经济爱国主义的倾向,人们在2006年所看到的是,一部分龙头品牌、核心品牌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

8月3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评论法国SEB收购苏泊尔时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出卖品牌无异于自杀。
回复
jiawei615
2007年01月31日 15:00:42
4楼
跨国公司积极融入中国市场

2006年第三季度,赶上了德国世界杯收官最重头的赛事,而从1/4决赛开始,印有中文“百威”字样的广告牌出现在了绿茵场边,这当然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尝到甜头的百威啤酒继续在遥远的欧洲赛场上以汉字取悦中国消费者,“百威”中文广告牌就此进入英格兰超级联赛。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个别外资品牌正处在中国市场的敏感期(除了那些并购者还有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宝洁SK-Ⅱ),但更多的跨国公司是在积极踊跃的尝试着融入中国的市场与文化。这其中包括在华开店进程一度停滞的麦当劳,本季度与商业地产领域的领头羊大连万达结成战略联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麦当劳汽车餐厅“得来速”;包括近年来由于工会问题屡遭诟病的沃尔玛,尽管其在华首个工会――晋江店工会的成立也颇起波澜,但随后众分店工会的顺产,让其消弥了一个极大的品牌危机隐患。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