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建规》3.6条中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的问题。
furshon
furshon Lv.7
2012年08月08日 09:29:14
只看楼主

求助《建规》3.6条中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的问题。 《建规》3.6条中规定了在某某情况下按某某公式计算 管段流量;又规定了在在某某情况下按某某公式计算 节点流量。我想知道,此处的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和《给水工程》里的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一个意思吗?不是太理解。 假如一个居住小区,有多层,也有高层,室外给水是环状,二路进水,请问流量该如何计算? 请知道的给予指点。谢谢!

求助《建规》3.6条中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的问题。
《建规》3.6条中规定了在某某情况下按某某公式计算 管段流量;又规定了在在某某情况下按某某公式计算 节点流量。我想知道,此处的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和《给水工程》里的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一个意思吗?不是太理解。
假如一个居住小区,有多层,也有高层,室外给水是环状,二路进水,请问流量该如何计算?
请知道的给予指点。谢谢!
lnq5752
2012年08月10日 15:46:28
2楼
哈哈,
环状管道 的管网平差没有学过吗
回复
furshon
2012年08月10日 20:55:08
3楼
管网平差学过,自认为学得挺好。根据平差方法,应该是算比流量、沿线流量,然后才能求出管段流量。本条文中,直接说根据某某公式求管段流量。所以不理解,另外本规范,通篇也没有说环状管网应平差计算(个人理解,小区给排水肯定有和市政给排水不一样的地方,否则也不会把小区给排水放在建规里,供探讨),相反,规范倒是规定环状管段管径宜相同。如果平差计算,能得出管径相同的结果吗?供大家探讨。
回复
furshon
2012年08月10日 21:18:08
4楼
管网平差我学过。在室外给水工程里面,是要先算比流量、沿线流量的,据此算出管段流量,而此处直接就说根据某某规定计算出管段流量,所以不解。另外,本规范通篇也没有说小区流量计算应管网平差(个人理解,小区给排水和市政给排水还是有区别的,否则就不会把小区给排水的相关要求放在建规里了,请指正),还有,根据管网平差,算出来的管径必然不会全部相同(这个应该没疑问吧?),而3.6.1B-4 条规定“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对上述条文不理解。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回复
lnq5752
2012年08月11日 15:39:28
5楼
兄弟提的这个问题在理,
这就是规范比较灵活但又脑残的地方,
规范并没有要求需要经过环网平差来确定管径,与环网平差相关的只字未提,但是要取相同管径。
对于环状管网倒底怎么个同径,管径以啥为准确定,规范都没有说,
所以这个给了设计师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同时非常二的就是设计师们在工作中就要经常吵架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回复
furshon
2012年08月11日 21:39:01
6楼
悲哀呀,就没人出来指点吗?
回复
lzjm88
2012年08月12日 11:59:59
7楼
住宅按管段流量是因为在一个小区中,不同的管段负担了不同的住宅数量,应分别计算其管段流量,同时假设中间有公建,则公建前的管段加上其公建的流量,即节点流量.
环状网简化为支状网.
回复
afu19890714
2012年08月12日 12:42:40
8楼
又学到了新东西 谢谢
回复
furshon
2012年08月12日 21:04:20
9楼
lzjm88 兄说得在理,但:
1、根据09版规范的条文说明(3.6.1)意即:相比较03版,09版各种情形的给水管网设计都有依据(不论人数、枝或环状管网)。另3.6.4条文说明中有“本公式只适用于枝状管网的计算,不适用于环状管网的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P171)这样的话,此即说明枝状网和环状网计算规则是不一样的。
2、如果按老兄的观点。则计算流量时,把相关的流量叠加计算即可,而不需分什么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的概念了,此处之所以这么分,我想肯定是有区别的。
3、在《措施》2.4.21条(P29)中,公建小区的管段流量按2.4.9条(即qg=0.2aNg1/2,计算旅馆、宾馆等流量的公式)计算,而该公式是住宅小区是按节点流量计的,为什么是这样?
回复
xuchenghao1976
2012年08月13日 14:07:41
10楼
管段流量是按住宅的秒流量计算方法计算,据该管段承担的人数、当量重新计算U0,然后计算得出秒流量,而公建是按节点流量计,如有2个公建,直接叠加秒流量,不是把两个公建的当量加和再套用公式计算
回复
furshon
2012年08月13日 18:40:43
11楼
10楼说的哪跟哪啊?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计算流量的时候要分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比如一小区的某段环状管道,它的流量包括哪些内容?或者干脆说,小区的干管的管径是怎么算出来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