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
shuisheng005
shuisheng005 Lv.16
2012年07月06日 09:56:30
来自于地质勘察
只看楼主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1.rar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1.rar
01e775cc40eef8bb34f4.rar
9.5 MB
立即下载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05:10
2楼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2.rar
回复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13:41
3楼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3.rar
回复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18:27
4楼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4.rar
回复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29:31
5楼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5.rar
回复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30:34
6楼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part6.rar
回复
shuisheng005
2012年07月06日 10:32:38
7楼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节 项目由来与目标任务 1
第二节 工作区以往研究程度 2
1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阶段 2
2 地下水资源评价阶段 2
3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科学管理研究阶段 3
第三节 工作方法与完成工作量 3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4
1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4
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调查 4
3 地下水水位统测 4
4 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4
5 地层结构调查 4
6 抽水试验 4
7 应急供水水源地调查 4
第五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创新点 5
1 取得的主要成果 5
2 主要创新点 5
第六节 参加工作单位、人员及报告分工 6
第一章 区域背景 7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 7
第二节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7
第三节 气象及水文特征 8
1 气象 8
2 水文 9
第四节 地质背景 10
1 构造体系 10
2 地层概况 10
3 第四纪地质 10
3.1 平原北部第四系 10
3.2 平原南部第四系 12
3.3 古河道、古海侵、古湖泊洼地的分布 12
第二章 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 15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划分 15
1 划分原则与依据 15
2 地下水系统分布(平面分布图) 15
3 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结构图) 15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 21
1 划分原则 21
2 含水层组分布及结构特征 21
2.1 浅层淡水及咸水体分布 21
2.2 第I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 21
3 深层地下水 24
3.1 第Ⅱ含水组承压水 24
3.2 第Ⅲ含水组承压水 26
第三节 水文地质参数系列 26
1 降水入渗系数(α) 26
2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 30
3 田间灌溉入渗系数(β) 31
4 潜水蒸发系数(C) 33
5 含水层导水系数(T)及释水系数(μe) 34
6 越流模数 36
7 重水给水度(μd) 36
第三章 地下水动力场演变 38
第一节 地下水自然循环演化特征 38
第二节 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补给变化特征 38
第三节 大规模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流场变异特征 39
1 第Ⅰ含水组和咸水亚组 39
1.1 第Ⅰ含水组地下水流场演化 39
1.2 第Ⅰ含水组水位动态特征 41
2 第Ⅱ含水组地下水 44
2.1 第Ⅱ含水组地下水流场演化 44
2.2 第Ⅱ含水组水位下降漏斗 48
2.3 第Ⅱ含水组水位动态特征 51
3 第Ⅲ含水组地下水 54
3.1 第Ⅲ含水组地下水流场演化 54
3.2 第Ⅲ含水组水位下降漏斗 57
3.3 第Ⅲ含水组水位动态特征 58
4 第Ⅳ含水组 60
4.1 第Ⅳ含水组地下水流场演化 60
4.2 第Ⅳ含水组水位下降漏斗 61
4.3 第Ⅳ含水组水位动态特征 61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场演变 69
第一节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69
1 第Ⅰ含水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69
2 深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69
2.1 第Ⅱ含水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69
2.2 第Ⅲ含水组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71
2.3 第Ⅳ含水组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72
第二节 微咸水、咸水分布 73
1 咸水水化学水平分布特征 75
1.1 浅部咸水 75
1.2 深部咸水 76
2 咸水水化学垂向分布特征 76
2.1 浅部咸水 76
2.2 深部咸水 76
2.3 咸水体的成因分析 77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场演变特征 81
1 地下水水化学分布特征 81
2 抽水条件下地下咸水水化学的变化 84
3 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趋势分析 85
3.1 水化学类型的平面变化 85
3.2 北部咸淡水界线的变化分析 86
3.3 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动态特征 87
第五章 地下水可利用性和更新性 95
第一节 深浅层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 95
1 天津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取样情况及分析质量评述 95
1.1 取样过程 95
1.2 样品的采集方法及测试过程 95
2 氢氧同位素的分布 96
2.1 δD和δ18O相互关系分析 97
2.2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平面分布 97
2.3 地下水中氚同位素分布特征 103
3 地下水中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106
第二节 浅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及恢复能力 108
1 利用氚来计算浅层地下水的平均更新速率 108
2 均衡计算结果反映的浅层地下水的恢复能力 110
第三节 深层承压水形成及可利用性 111
1 深层地下水的资源组成 111
2 地下水分层水位动态反应的深层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112
3 深层地下水反漏斗的存在反应的补给特征 113
第六章 地下水信息系统 114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14
1 基本情况 114
2 目标任务 114
3 引用标准 114
4 提交成果 114
第二节 工作方法及流程 115
1 工作环境 115
2 原始资料概况 115
3 工作方法及流程 116
3.1 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 116
3.2 水资源空间数据库结构 116
3.3 数据分类代码 118
3.4 空间数据库集成机理 118
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18
5 质量监控 118
第三节 数据质量 120
1 数字化图形质量 120
2 属性卡片质量 120
3 属性数据库质量 120
4 空间数据库质量 120
第四节 地下水空间信息系统 121
1 系统概述 121
2 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录入系统的应用 121
3 地下水资源调查信息应用系统的应用 122
3.1 水文地质钻孔浏览 122
3.2 生成水文地质柱状表单 122
3.3 生成钻孔剖面图 123
第五节 补充说明 123
第七章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124
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 124
1 开发利用历史 124
2 开发利用现状 128
第二节 微咸水、咸水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131
1 地下微咸水、咸水开发利用现状 131
2 地下微咸水、咸水的开采利用方式 132
第三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问题 134
1 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 134
2 地面沉降 134
2.1 地面沉降的发展历史 134
2.2 地面沉降的平面展布 135
2.3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141
2.4 地面沉降的灾情 144
2.5 控制治理地面沉降的措施 144
3 地下水质污染及咸水入侵 144
3.1 地下水污染现状 144
3.2 地下淡水咸化的原因 145
3.3 地下淡水咸化的对策 146
4 生态环境退化,面临盐渍化、沙化、污染残留威胁 146
4.1 污灌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146
4.2 土地砂化、土壤盐渍化 147
4.3 湿地锐减,生态功能降低 147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阈值 147
1 地面沉降控制目标 148
2 第Ⅱ、Ⅲ含水层组地下水控制水位 148
第八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151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151
1 全淡水区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资源计算模型的确定 151
1.1 水文地质模型概化 151
1.2 资源计算数学模型 152
2 有咸水分布区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资源计算模型的确定 152
2.1 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模型的确定 152
2.2 深层地下水资源计算模型的确定 152
3 计算分区的确定 153
4 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确定 156
第二节 地下水均衡分析 157
1 天津市有咸水分布区深层地下水(淡水)资源计算 157
1.1 深层地下水侧向补给量 157
1.2 粘性土挤压释水补给量 158
1.3 有咸水分布区深层地下水弹性释水量补给量 160
1.4 含水组间越流补给量 162
1.5 有咸水区深层地下水补排量均衡表 162
2 全淡水区及有咸分布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 165
2.1 降水入渗补给量 165
2.2 渠系渗漏补给量 165
2.3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165
2.4 井灌回归补给量 165
2.5 潜水蒸发量 165
2.6 侧向补给、排泄量 165
2.7 工作区天津市全淡水区及有咸水分布区浅层水补排量均衡表 165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及其分布 174
1 地下水天然资源及其分布 174
2 地下水开采资源及其分布 175
3 地下水储存资源及其分布 177
第四节 地下水质量评价 178
1 地下水综合质量评价 178
2 饮用水水质评价 180
3 工业用水评价 182
3.1 成垢作用 183
3.2 起泡作用 183
3.3 腐蚀作用 183
4 农业用水水质评价 188
第九章 地下水功能评价 189
第一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意义与理论方法 189
1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基本理念 189
2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意义 189
3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理论方法 189
3.1 权重确定方法及判断矩阵的建立 189
3.2 综合评价 190
第二节 评价体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91
1 评价体系的组成及层次关系 191
2 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区位特征 191
3 要素指标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联性分析 192
3.1 地下水资源占有性 192
3.2 地下水的再生性 192
3.3 地下水的调节性 192
3.4 地下水资源的可用性 192
3.5 景观环境维持性 192
3.6 水环境关联性 193
3.7 植被环境维持性 193
3.8 土地环境关联性 193
3.9 地质环境稳定性 193
3.10 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193
第三节 数据准备及软件运行 194
1 确定评价目标及划分基本单元 194
2 判断矩阵的建立 194
3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计算输入文件 197
4 GFS程序的运行 198
第四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 198
1 属性层综合评价 198
1.1 资源功能属性层 199
1.2 生态功能属性层 203
1.3 地质环境功能属性层 207
2 功能层综合评价 209
3 系统层综合评价 212
4 地下水功能区划 214
第十章 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 218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218
第二节 可供水量分析 220
第三节 未来水资源求量分析 220
1 农业需水预测 220
2 城市需水预测 221
2.1 工业需水预测 221
2.2 .城镇生活需水预测 221
2.3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222
2.4 商品菜田生产需水量预测 222
第四节 未来供需平衡分析与缺水预测 222
第十一章 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论证 223
第一节 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确定 223
1 地下水应急供水概念及含义 223
1.1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的选取原则 223
1.2 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取 223
第二节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评价 226
1 城市供水现状分析 226
2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及储量评估 226
3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恢复能力评价 228
4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28
第十二章 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229
第一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布置和供水方案 229
第二节 地下水优化开采方案 229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235
第一节 节水潜力分析 235
1 工业节水措施 235
2 农业节水措施 235
3 生活节水措施 236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利用薄层淡水及微咸水、咸水 236
1 薄层淡水的利用 236
2 微咸水及咸水利用 236
2.1 农田灌溉 236
2.2 工业用水 236
2.3 农村生活用水 236
2.4 城镇生活、环卫、生态用水 237
2.5 养殖业 237
第三节 地下水涵养与保护 237
1 天津市地下水开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37
2 充分合理的开采地下水 238
3 地下水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238
结论和建议 239
第一节 结论 239
第二节 建议 241
主要参考文献 242
摘 要 243
回复
xu120070625
2012年07月08日 16:14:26
8楼
好资料,谢谢楼主了
回复
jijiokok
2012年07月10日 21:57:14
9楼
楼主也搞地下水的,赞一个
回复
zjf485300
2012年07月11日 14:51:59
10楼
非常感谢楼主为大家提供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天津)成果报告
回复
dsdag
2012年08月20日 16:52:30
11楼
非常专业和翔实的分析研究区域地下水的报告,值得学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