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教育的彷徨与方向
bill62
bill62 Lv.7
2006年12月25日 09:11:10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感触颇深!大家看看:中国建筑教育的彷徨与方向 1970年代以来,以电子、生物、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建筑学在近50年,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   科技革命给传统建筑教育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带来了挑战,例如:电脑及相关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电脑技术及相关外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体验方式和建筑空间表现方式,当这种技术更成熟一些之后,就能使学习建筑者很轻易地获得自己设计的建筑的空间经验,而这种经验在以往要通过很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新技术也带来了建筑表现方式的变化,由于机械技术小型化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的表现方式从单一的渲染图走向模型、计算机渲染图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

感触颇深!大家看看:
中国建筑教育的彷徨与方向
1970年代以来,以电子、生物、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建筑学在近50年,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
  科技革命给传统建筑教育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带来了挑战,例如:电脑及相关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电脑技术及相关外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体验方式和建筑空间表现方式,当这种技术更成熟一些之后,就能使学习建筑者很轻易地获得自己设计的建筑的空间经验,而这种经验在以往要通过很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新技术也带来了建筑表现方式的变化,由于机械技术小型化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的表现方式从单一的渲染图走向模型、计算机渲染图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
  新技术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技能,这种情况在建筑教育者当中引起了争论。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既重视新技术,又不忽视传统技能”,这种“中庸”的态度在笔者看来是有疑问的。它忽视了新技术给传统技能带来的变革作用,或是不愿去面对这样一种变革作用。从历史上看,任何技艺、技能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是吸取一定的新因素变化发展而成的,这种发展变化是以其更好地达到目的为导向的。中国建筑系的传统技能也是在吸收了透视法等一系列成果后形成的,并在传入中国后又有了很多改进。既然这样,就没有理由不让这些传统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在当今社会,对外界瞬息万变的情况无动于衷,单纯去保持“稳定”是没有前途的。

  1990年代后,建筑界人士普遍认识到建筑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一个薄弱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中国建筑系毕业生缺乏创造力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从中国建筑教育的来源来看,其主体是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后又融入了苏联的影响,该体系强调立面比例,但对建筑的造型和内部空间不甚讲究。而1940、50年代,世界建筑从该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作了相当彻底的转变,但中国由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的原因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转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又由于中国生产力一直不发达,在一个人均建筑面积极少的国家里,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最少的建筑师建造大量性的建筑满足最大范围的需要,创造性的问题并不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中国建筑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1979年4月美国某建筑教育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某一著名大学的建筑系,有如下观感:“看了你们的制图,印象很深,徒手画、水彩画、渲染、平面图画得很好,建筑外形设计得很理想,希望能够真正造出来,而不是假想性的。但对剖面图,人活动的关系,反映得少。”“你们只教学生现在如何做,学生不知道将来如何做。”“……我们全团都感到,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你们需要加强。”“我觉得你们的学生聪明好学,很有培养前途,若很好引导,可为其它国家作出榜样……可惜到现在为止,我们在中国还没有看到培养建筑师的迹象,只是培养技术员。”美国建筑教育家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认识这一问题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环境,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能够迅速完成各项任务的“熟练建筑师”,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都是不同的建筑机构适应其所在的环境的结果。
  除了教学体系的原因,中国学生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现行的招生制度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理科素质的人进入建筑系学习。学生往往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有无这方面的特长,发现自己不适合之后为时已晚。其次,学生们长期接受的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较差,知识面较窄,对事物的理解也较狭隘。而创造性是一种内在素质,它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持续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启蒙时开始,并在后续教育中不断孕育、发展,最终使一种创造性的萌芽变成建筑的的专业素质,仅仅指望在建筑系的5年就改变一个人的长期的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最后,与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有着勤奋、刻苦、智商高等诸多的优势,但也有很着严重的缺陷,在德育、美育方面较为薄弱,往往缺乏远大志向,容易被一种低级的实用主义思想所腐蚀,只注重当前不注重长远。
  由于教学体系的缺陷和学生自身的弱点,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兴趣狭窄,思想不开阔,学习中急功近利,盲目追时髦,没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形成了肤浅的思维习惯,再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建筑。对创造性的认识模糊,不从自己的感受,从广阔的生活中去理解建筑,而仅仅是去模仿和抄袭西方建筑杂志上的一些较新、较有趣味、甚至是较怪异的造型和处理手法,把玩弄形式当成建筑学的全部。忽视更为基础的美学、人文素质的修养,不重视建筑中的技术和经济,着迷于一些绘图技巧和电脑操作技巧之中。当然一定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只注重技巧,不管其它。这样的结果是刚毕业时马上就能在工作中上手,但几年之后就流于一般,一部分学生似乎很难在工作中自我提高。

对于建筑教育的改革,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加强美育。当前建筑系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理科基础,而在感性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感性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建筑系的美术课在这一方面可以很有作为。当前有一种趋势,将美术课在传统的技法训练中加入一些训练造型及其表达的内容,但笔者认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由于中国学生的特点,美术课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应该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对真正的艺术品的鉴赏力。只有真正地热爱美,才能真正地进行创造。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能够也应当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问题应与学生进行探讨或组织学生探讨而不是进行包办。对学生的不成熟的创造性构思不要轻易做出判断,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独立地发展,即使最终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责备,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性又是和个性密不可分的,要科学地、正确地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创造,这就不只是使学生作一些形式的游戏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样简单粗浅的方式,而是一种全面、开放、深入的结合个性心理的教育方式。
  要全面理解创造的含义,重过程淡结果,就要改革打分机制。当前对建筑创造有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认为有了新的形式就万事大吉了,而根本不问形式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这种新形式很可能是抄来的,一些所谓有“创造力”的学生只是善于将西方杂志上的种种构图加以组合和重构,成了某种新的“折衷主义”,尽管这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但显然与学校的教学目的不符。此外,建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而创造更多地表现为过程,因此在建筑学教育中一定要更多地关注过程,强调创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要活跃教学气氛就非常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打分制度,尽管现行的打分制度的目的绝不是鼓励学生去重视分数,教师们也一再强调能力比分数更重要,但学生们却是一步步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追求分数的习惯顽固,这就要求在打分制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方法之一是采用模糊分数制,引导学生将精力用于正确的方向。
  要培养有利于创造性的气氛。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发组织活动。现在的建筑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若能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将学生组织起来,分组参加设计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它在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关心、合作、激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的创造力其实是很强的,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很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服务。东南大学建筑系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学生们自办刊物,放映电影,组织讨论,一批学生从中脱颖而出。
  我们应该抛弃旧的、单一封闭的模式,但是我们不应该创造一种新的单一封闭的模式来代替它。在一个开放且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封闭模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提高创造性的种种努力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仅仅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应该将其看作新因素和旧因素相互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旧系统,用一种模式强加给所有的学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们变得毫无二致的情况必须改变。
xmucivil
2006年12月27日 07:16:14
2楼
在一个人均建筑面积极少的国家里,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最少的建筑师建造大量性的建筑满足最大范围的需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