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房地产大开发的时代,只要你相信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发展;这也是房地产业诸侯诞生的时代,无论你愿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大的集团性的开发商将垄断中国的地产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许意味着一件好事,大的公司势必注重品牌的建设。 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编辑出版的《地造英雄》选择了14位地产企业,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已经开始了全国化的战略布局,2004年这些公司的销售数字加起来能够突破800亿元大关,如果按照2003年中国房地产的销售数字7600亿元来计算,这些公司的销售比例将有望占据中国地产销售的近十分之一的份额。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房地产大开发的时代,只要你相信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发展;这也是房地产业诸侯诞生的时代,无论你愿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大的集团性的开发商将垄断中国的地产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许意味着一件好事,大的公司势必注重品牌的建设。
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编辑出版的《地造英雄》选择了14位地产企业,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已经开始了全国化的战略布局,2004年这些公司的销售数字加起来能够突破800亿元大关,如果按照2003年中国房地产的销售数字7600亿元来计算,这些公司的销售比例将有望占据中国地产销售的近十分之一的份额。
当然本书的14位主角绝非仅仅因为他们的企业而入选本书。在中国地产界,企业规模比他们大的还有许多,选择这些人物不只因为他们企业的规模与影响力,还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着独特的人格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经营观念。
借助着《北京青年报》房地产专刊“广厦时代”编辑部在地产界的影响,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能够面对面采访到这些大企业的老总,能够见证这些企业发展的脉络。更重要的是,见证中国地产发展的一段特定时期。
2楼
冯仑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谁能够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王者。这是冯仑的一句经典名论,事实上从1991年在海南做房地产到今天,冯仑和万通一起走过了13个年头。当年在海南做房地产的众多公司今天已经所剩无几。
经常是把一些严肃的经营理念、做人哲学都付之笑谈中,是他的专长。地产界无人能及其右。做企业,冯仑常讲要专注,要持久,要做好人,就是要保持一个端正的姿态;要学习阿拉法特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很久,就是要坚持把事情做长久。
回复
3楼
黄如论
世纪金源集团总裁黄如论作为一个谜已经被议论了6年。
但无论外界如何议论,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底下,黄如论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着―――不参加媒体的任何活动,不对市场行情发表任何看法,甚至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张扬的人。
自称小学毕业,却把《易经》的理念融入世纪城的规划设计中;没有学过建筑,却审过了世纪城每一套住房的户型图纸,甚至亲手画了SHOPPINGMALL的图纸;从不相信咨询公司所谓的战略管理设计,愿意“跟着感觉”走,事无巨细都喜欢自己作决策,然而他一手打造的世纪城却连续三年在北京楼市销售额高居榜首,仅2004年就上缴各类税费15.2亿元人民币。
回复
4楼
黄文仔
你可以不把他当作一个纯粹的商人,至少他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钱,品质是他的第一要求;你可以将他称为一个建筑大师,这个头衔更让他沉醉,在他的眼中,那些廊,那些柱,那些花草,不是商品,不是产品,是一个个精确的作品,甚至艺术品。说到底,他是一个理想的完美主义者,他有着自己生活和经营之道,那就是黄文仔尺度。
黄文仔不是媒体报道最多的地产商,也没有太多的开发项目,但他手下的星河湾却有可能是中国地产界被复制最多、被观摩最多的楼盘。
回复
5楼
刘晓光
这是一个从不缺乏领军人物的年代,但经历繁复如刘晓光者,寥寥无几。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当过兵,做过车间工人,上过大学,从过“政”(当过计委商贸处处长),又下了海(当过百货公司的副总经理、齿轮总厂副厂长),再回到“政府”官至“北京市计委副主任”,又重新下海任首都创业集团总经理至今。
9年时间内,他将首创集团的资产97亿元人民币迅速膨胀到如今的358亿元,总资产规模排名全国第75位,业务范围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金融等领域。
作为一家典型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他却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长袖善舞”而闻名,在他的基础设施、金融、房地产业务中,他提得最多的最看重的也是“国际化”。
回复
6楼
潘石屹
在中国房地产商中,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现代城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中央电视台曾经这样评价他。
潘石屹在京城地产界里是个另类,是个异数。有了另类的潘石屹,遂有了另类的现代城。现代城从启动到入住,凡是能让项目死亡或名声扫地的事,潘石屹遇见了不少,换了其他项目,可能早已寿终正寝,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可潘石屹能挺过来,是个异数。
在完成了网络、摄影、出书、拍广告等不务正业的爱好同时,自称已“完全娱乐化了”的潘石屹今年更是把自己完全娱乐了,在梅婷夫妇的影片《阿司匹林》中出演男一号。用他夫人张欣的话说:“你一个纯种的‘土鳖’也敢演‘海归’?”
但是用前卫、另类等词汇已不能全面解读他,似乎只有一个字眼可以概括他和他的SOHO王国,那就是―――奇迹。
回复
7楼
任志强
在地产圈里,但凡提到任志强,可谓是无人不知,任志强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地产商,同时又是一个研究地产理论的“学者”和规范行业标准的“卫道者”。在政府官员的眼中,任志强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地产商,但是在讨论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时候,任志强却常常成为“座上客”。在同行的眼中,任志强是“一边想着自己一边想着国家”,无论在全国任何地方的研讨会,还是座谈会,任志强总能讲出令人叹服的观点,因此,同行对任志强的认可是从内心里的折服。
回复
8楼
孙宏斌
有人说孙宏斌是枭雄,无论成败。
也有人说,孙宏斌是真正想做中国地产的NO1,一手挂着二手房,一手伸向商品房,由其控股的融创集团已经开始涉猎持有型物业和商业地产领域,应该说一个覆盖地产全部领域的顺驰系已经初现。
这个浓眉大眼的山西人,说话像打机关枪,但有时也因为打得太快了而不小心卡壳,到激动时结巴、语无伦次是经常的事。似乎少了点大佬指点江山的风范。
他个人的风格和企业的风格都与众不同,快速、偏执,不走寻常路。拿地、资金、销售,每一步都引来争议。如果对孙宏斌个人进行注脚,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词:争议。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孙宏斌,因为他的与众不同,更因为他给中国地产界带来的新启示。
回复
9楼
王健林
如果他不离开军队,也许他已经成为了共和国的一名将军,28岁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团职干部;如果他将从政生涯进行到底,也许他已经成为一个封疆大吏,至今跟随过他的人还忘不了当年他短暂而精彩的政治表演;如果他不放弃使他赖以成名的足球界,也许他已经成为一个足坛的教父。
今天的王健林与他的万达集团,是一个在17个城市拥有数百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与世界顶级连锁品牌相携而行的商业地产巨鳄,中国订单式商业地产的创造者,以往人们把王健林称作“商业地产的开荒者”,而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将他称为“商业地产和订单地产教父”。
回复
10楼
许荣茂
和黄如论一样来自福建的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也是一个低调的商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他在北京开发紫竹花园等项目时,北京的媒体难见他的行踪;2000年移师上海后从开发闻名海内外的“滨江豪宅”到在全国形成“滨江豪宅”开发模式,除了听到或看见世茂集团的“滨江豪宅”系列旺销海内外的消息外,除了世茂集团又在哪儿拿到新地块开发新城之外,你还是很少听到许荣茂的声音,更难得见到他本人。
回复
11楼
郁亮
提起中国的地产企业就不能不提到万科,提到万科就不能不提王石,也就是2004年一向活跃的王石宣布要放权淡出,使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郁亮的身上。其实相对于王石的活跃,郁亮显然更加低调,相对于地产企业其他的大亨式的企业领导而言,郁亮更像一个国际性公司领导人。
有人说,他是一个平衡能力很强的人,能够处理纷繁的公司业务;有人说,他活得职业,是一个优秀的资本牧羊人。在选择本书的主角时,万科地产集团总经理郁亮是少数的几个职业经理人,选择他并非只是因为全国知名地产企业万科,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职业历程给众多普通人一个希望:没有后台、没有关系,只凭个人奋斗也能出人头地。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