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近些年,“自主创新”一词在国家政府文件、领导报告和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在200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提出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在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们找到了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思考、规划着如何做到自主创新,实现新的规划和发展,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并明确中国建筑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已成为制定行业发展战略首当其冲的问题。
近些年,“自主创新”一词在国家政府文件、领导报告和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在200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提出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在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们找到了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思考、规划着如何做到自主创新,实现新的规划和发展,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并明确中国建筑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已成为制定行业发展战略首当其冲的问题。
当代中国建筑的缺失
在中国建筑界,由于建筑设计专业所特有的设计创作的工作性质,多年来大家似乎对创新一词并不陌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其一直相伴而行。
建国之初,1958年围绕国庆工程的建设,我国就提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在并无外援的情况下,建筑工作者解放思想,发愤图强,取得了不凡的成果,至今一些工程,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仍是体现高科技内涵并独具特色的时代标志;上世纪60年代,在建筑技术革命的旗帜下,出现了一批高科技水准,可与当时世界水平比肩的工程,大搞建筑工业化、墙体改革更从那时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里,“繁荣创作,提高设计水平”就是政府和业界从上到下的中心工作,工程评优、设计竞赛等活动几乎都是为了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应该说通过几代中国建筑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建筑有了不小的进步,至少这几十亿平方米的大大小小工程就是佐证。
但耐人寻味的是,若为今后的发展去探索、明确“自主创新”道路,而回溯中国建筑以往历程的话,似乎对过去又乏善可陈,少有可借鉴、发扬的经验。如对比神舟六号的上天,龙凤芯二号的双芯闪耀等,我们尚可以建筑行业属应用科学来托词的话,那么与同行业所创造出的若干个世界第一长、第一高、第一跨等相对照,与结构、设备专业技术的进步相比较,我们又能拿出多少可成为代表的作品呢?
近十多年来,中国建筑舞台可谓世界第一大,虽然我们的工程项目越做越大,但也每每饱受争议。如果说在建筑风格上尚难判断正误高低的话,在建筑技术层面上,则因把握不当而难以推卸责任。总之,迄今为止,我们还很难拿出代表21世纪初中国建筑发展水平的作品,更不要说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技术进步,以至于有权威人士发出“中国建筑出现混乱并正面临着前进十字路口”的警告。人们不由要问,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中国建筑究竟缺失了什么?
多年来,中国建筑由于过分追求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使其往往偏离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轨道,从而也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色,自主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世界建筑发展的历史表明,在19世纪大工业生产的推动下,现代建筑运动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使得建筑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以新材料、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使建筑面目一新,同时也为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00多年来,尽管各种理论、流派不断出现,但回头看又都是对其的修正与完善。只是在20世纪末,70年代能源危机以及人类对环境生态有了更新的觉悟和认识之后,所出现的生态绿色建筑思想使现代化建筑在质的方面有了新的飞跃。但是,在同一个历史发展轨道上,中国建筑人却一直将主要眼光聚焦在与建筑艺术、建筑美等相关的诸如传统创新、风格流派方面。如果说“文革”前这主要归因于政治意识形态对其的左右,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在向国外取经之时,则又为一些光怪陆离的形式所吸引,遂舍本逐末,取来的少有真经。此后对建筑美的这种热情关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和城市化的热潮中,又为商业英雄主义和城市决策者的勃勃雄心而放大、强化,如此对建筑美的热衷和痴迷使得本已基础薄弱的中国建筑科技更遭冷落,以至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启动创新之路、匮乏的建设资源与极其脆弱的恶劣环境向我们提出建设节能省地、生态环保型建筑之时,在建筑业界的反响并不强烈,也少有建筑师全身心投入,一些应急的新规范和技术文件则由于缺少研究的基础和时间、经验的积淀,显得科学含量不高,其实施效果也令人担忧,这些都是令人无奈的现状。
绿色生态建筑提供“创新”良机
对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总结我们自身的历史经验,更基于我国所面对的发展环境与条件,要实现建筑技术的自主创新,必须端正建筑思想,树立科学的建筑发展观。
无疑,建筑首先是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的物质产品,决不能因为其所具备的艺术品格和美学价值而模糊了这一基本命题,更因为要耗费大量社会资源而与生态关系密切,所以其理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为此做出积极的贡献。尽管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真正使其成为建筑设计师的自觉认知,成为中国建筑界的共同行为准则,确实还要通过主客观的努力才能做到。因为几十年的历史负面积淀和当下许多社会、市场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树立不起科学的建筑观就谈不到自觉的行动。就如同近日,即使出台了建筑节能的种种法规、文件,并三令五申,但执行起来仍是如此之难,这其中很难说建筑师没有责任?而当年兴起的现代建筑运动并无“红头文件”,还不是在几位大师的革新意识鼓动、指引下,摧枯拉朽遂成潮流?所以说,建立新的中国建筑科学发展观,意在深刻认识过去、科学总结、去伪存真、立足国情、面对未来,以顺应中国21世纪发展进程,从上到下使新的中国建筑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指引并开拓中国建筑发展和自主创新之路。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风格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其内容(材料、技术)、如今更受制于环境和资源条件,脱离了中国国情,忽视建设条件,那些所谓创作也谈不上真正的科学创新,充其量是个人的建筑技巧行为,也决不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建筑新风格的主流。总之,摆正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在中国建筑自主创新中的位置,既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旨之一,更是当前急需校正、解决的重要观念问题。
结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参照国际上建筑发展主流,笔者认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极佳的机遇,即以全面建立生态、绿色建筑为主题的建筑体系为契机,以此导引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立全新的建筑教学、设计及评价体系,树立新的建筑价值观,包括建筑美学价值观,从而推动中国建筑进入一个质的飞跃发展新阶段。
无疑,这是一个与以往建筑思想体系完全不同的全新体系,对其尚需做系统、深入研究。但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形势的紧迫性要求下,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抓紧进行。鉴于当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推动与绿色建筑概念相关的一系列技术法规、评价体系的研究和相关文件的制定工作,尽管其还存在一些不足,推行效果也尚不够明显,但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应该从树立中国建筑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出发,在全面研究、建立这一体系的同时,抓住突破口,积极推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可以在一些相对容易推进的地方,诸如优秀设计评选、方案竞赛评定,甚至一些大师的推荐、评选上都可以加入这一标准,而不再是泛谈技术业绩与设计创新。
笔者坚信,只有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的建设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建设绿色、生态建筑为主题,中国建筑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正是在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一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技术才能迅速的发展起来。这种既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又独具中国特色的探索,正是我们期盼的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之路,也是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自主创新之路。而在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中,那些真正体现并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建筑新风格也一定会随之演变、发展,从而以全新面貌树立于世界建筑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