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m101455
m101455 Lv.12
2006年11月05日 21:28:34
只看楼主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http://co.163.com/if_35524032_3.htm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http://co.163.com/if_35524032_3.htm
免费打赏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30:13
2楼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33:42
3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GB 50013-2006

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 2006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 410 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 50013-2006 ,自 2006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0.8、4.0.5、5.1.1、5.1.3、5.3.6、7.1.9、7.5.5、8.0.6、8.0.10、9.3.1、9.8.1、9.8.15、9.8.16、9.8.17、9.8.18、9.8.19、9.8.25、9.8.26、9.8.27、9.9.4、9.9.19、9.11.2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 1386 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1997 年第 11 号 )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1月18日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34:52
4楼
前言
本规范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2~2003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2003]102 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本规范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给水工程的设计经验,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设计、科研、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编制而成。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①补充制定规范的目的,体现贯彻国家法律、法规;
②增加给水工程系统设计有关内容;
③增加预处理、臭氧净水、活性炭吸附、水质稳定等有关内容;
④增加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⑤增加检测与控制;
⑥将网格絮凝、气水反冲、含氟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推荐性标准中的主要内容纳入本规范;
⑦ 删去悬浮澄清池、穿孔旋流絮凝池、移动冲洗罩滤池的有关内容;
⑧结合水质的提高,调整了各净水构筑物的设计指标和参数;
⑨补充和修改了管道水力计算公式。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编 200092,上海市中山北二路 901 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重庆大学

主要起草人:
戚盛豪 冯一军 吴一蘩 李 伟 杨 楠 金善功 徐 容 熊易华 万玉成 刘万里 张朝升 李国洪 陈守庆 姚左钢 聂福胜 蔡康发 于超英 刘莉萍 张 勤 杨文进 陈涌城 王如华 战 峰 许友贵 张德新 杨远东 陈树勤 徐扬纲 崔福义 邓志光 何纯提 李文秋 杨孟进 郄燕秋 徐承华 董 红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38:44
5楼
1、总则
1.0.1 为使给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统一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用户对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及工业区永久性给水工程设计。
1.0.3 给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给水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水源选择、净水厂位置、输配水管线路等的确定应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
1.0.4 给水工程设计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各种用水的关系,符合建设节水型城镇的要求。
1.0.5 给水工程设计应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1.0.6 给水工程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进行设计。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 5~10 年,远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 10~20 年。
1.0.7 给水工程中构筑物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宜为 50 年,管道及专用设备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宜按材质和产品更新周期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8 给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局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优化运行管理,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1.0.9 设计给水工程时,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以及其他地质特殊地区设计给水工程时,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或规定执行。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0:50
6楼
2、术语
2.0.1 给水系统 water supply system
由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所组成的总体。
2.0.2 用水量 water consumption
用户所消耗的水量。
2.0.3 居民生活用水 demand in households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水,包括饮用、洗涤、冲厕、洗澡等。
2.0.4 综合生活用水 demand for domastic and public use
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以及公共建筑和设施用水的总称。
2.0.5 工业企业用水 demand for industrial use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职工生活所需用的水。
2.0.6 浇洒道路用水 street flushing demand,road watering
对城镇道路进行保养、清洗、降温和消尘等所需用的水。
2.0.7 绿地用水 green belt sprinkling,green plot sprinkling
市政绿地等所需用的水。
2.0.8 未预见用水量 unforeseen demand
给水系统设计中,对难于预测的各项因素而准备的水量。
2.0.9 自用水量 water consumption in water works
水厂内部生产工艺过程和其他用途所需用的水量。
2.0.10 管网漏损水量 leakage
水在输配过程中漏失的水量。
2.0.11 供水量 supplying water
供水企业所输出的水量。
2.0.12 日变化系数 daily variation coefficient
最高日供水量与平均日供水量的比值。
2.0.13 时变化系数 hourly variation coefficient
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与该日平均时供水量的比值。
2.0.14 最小服务水头 minimum service head
配水管网在用户接管点处应维持的最小水头。
2.0.15 取水构筑物 intake structure
取集原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
2.0.16 管井 deep well,drilled well
井管从地面打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的井。
2.0.17 大口井 dug well,open well
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水的构筑物。
2.0.18 渗渠 infiltration gallery
壁上开孔,以集取浅层地下水的水平管渠。
2.0.19 泉室 spring chamber
集取泉水的构筑物。
2.0.20 反滤层 inverted layer
在大口井或渗渠进水处铺设的粒径沿水流方向由细到粗的级配沙砾层。
2.0.21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riverside intake structure
设在岸边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进水间、泵房两部分组成。
2.0.2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riverbed intake structure
利用进水管将取水头部伸入江河、湖泊中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取水头部、进水管(自流管或虹吸管)、进水间(或集水井)和泵房组成。
2.0.23 取水头部 intake head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部分。
2.0.24 前池 suction intank canal
连接进水管渠和吸水池(井),使进水水流均匀进入吸水池(井)的构筑物。
2.0.25 进水流道 inflow runner
为改善大型水泵吸水条件而设置的联结吸水池与水泵吸入口的水流通道。
2.0.26 自灌充水 self-priming
水泵启动时靠重力使泵体充水的引水方式。
2.0.27 水锤压力 surge pressure
管道系统由于水流状态(流速)突然变化而产生的瞬时压力。
2.0.28 水头损失 head loss
水通过管(渠)、设备、构筑物等引起的能耗。
2.0.29 输水管(渠)delivery pipe
从水源地到水厂(原水输水)或当水厂距供水区较远时从水厂到配水管网(净水输水)的管(渠)。
2.0.30 配水管网 distribution system,pipe system
用以向用户配水的管道系统。
2.0.31 环状管网 loop pipe network
配水管网的一种布置形式,管道纵横相互接通,形成环状。
2.0.32 枝状管网 branch system
配水管网的一种布置形式,干管和支管分明,形成树枝状。
2.0.33 转输流量 flow feeding the reservoir in network
水厂向设在配水管网中的调节构筑物输送的水量。
2.0.34 支墩 buttress anchorage
为防止管内水压引起水管配件接头移位而砌筑的礅座。
2.0.35 管道防腐 corrosion prevention of pipes
为减缓或防止管道在内外介质的化学、电化学作用下或由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侵蚀和变质的措施。
2.0.36 水处理 water treatment
对水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2.0.37 原水 raw water
由水源地取来进行水处理的原料水。
2.0.38 预处理 pre-treatment
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前所设置的处理工序。
2.0.39 生物预处理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主要利用生物作用,以去除原水中氨氮、异臭、有机微污染物等的净水过程。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1:29
7楼
2.0.40 预沉 pre-sedimentation
原水泥沙颗粒较大或浓度较高时,在凝聚沉淀前设置的沉淀工序。
2.0.41 预氧化 pre-oxidation
在混凝工序前,投加氧化剂,用以去除原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臭味,或起助凝作用的净水工序。
2.0.42 粉末活,陛炭吸附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投加粉末活性炭,用以吸附溶解性物质和改善臭、味的净水工序。
2.0.43 混凝剂 coagulant
为使胶体失去稳定性和脱稳胶体相互聚集所投加的药剂。
2.0.44 助凝剂 coagulant aid
为改善絮凝效果所投加的辅助药剂。
2.0.45 药剂固定储备量 standby reserve of chemical
为考虑非正常原因导致药剂供应中断,而在药剂仓库内设置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准动用的储备量。
2.0.46 药剂周转储备量 current reserve of chemical
考虑药剂消耗与供应时间之间差异所需的储备量。
2.0.47 混合 mixing
使投入的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于被处理水中以创造良好反应条件的过程。
2.0.48 机械混合 mechanical mixing
水体通过机械提供能量,改变水体流态,以达到混合目的的过程。
2.0.49 水力混合 hydraulic mixing
消耗水体自身能量,通过流态变化以达到混合目的的过程。
2.0.50 絮凝 flocculation
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
2.0.51 隔板絮凝池 spacer flocculating tank
水流以一定流速在隔板之间通过而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2.0.52 机械絮凝池 machanical flocculating tank
通过机械带动叶片而使液体搅动以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2.0.53 折板絮凝池 folded-plate flocculating tank
水流以一魉僭谡郯逯渫ü瓿尚跄痰墓怪铩?
2.0.54 栅条(网格)絮凝池 grid flocculating tank
在沿流程一定距离的过水断面中设置栅条或网格,通过栅条或网格的能量消耗完成絮凝过程的构筑物。
2.0.55 沉淀 sedimentation
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0.56 自然沉淀 plain sedimentation
不加注混凝剂的沉淀过程。
2.0.57 平流沉淀池 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水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狭长形沉淀池。
2.0.58 上向流斜管沉淀池 tube settler
池内设置斜管,水流自下而上经斜管进行沉淀,沉泥沿斜管向下滑动的沉淀池。
2.0.59 侧向流斜板沉淀池 side flow lamella
池内设置斜板,水流由侧向通过斜板,沉泥沿斜板滑下的沉淀池。
2.0.60 澄清 clarification
通过与高浓度泥渣层的接触而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0.61 机械搅拌澄清池 accelerator
利用机械的提升和搅拌作用,促使泥渣循环,并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和分离沉淀的构筑物。
2.0.62 水力循环澄清池 circulator
利用水力的提升作用,促使泥渣循环,并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和分离沉淀的构筑物。
2.0.63 脉冲澄清池 pulsator
处于悬浮状态的泥渣层不断产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促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进行接触凝聚和分离沉淀的构筑物。
2.0.64 气浮池 floatation tank
运用絮凝和浮选原理使杂质分离上浮而被去除的构筑物。
2.0.65 气浮溶气罐 dissolved air vessel
在气浮工艺中,使水与空气在有压条件下相互融合的密闭容器,简称溶气罐。
2.0.66 过滤 filtration
水流通过粒状材料或多孔介质以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0.67 滤料 filtering media
用以进行过滤的粒状材料,一般有石英砂、无烟煤、重质矿石等。
2.0.68 初滤水 initial filtrated water
在滤池反冲洗后,重新过滤的初始阶段滤后出水。
2.0.69 滤料有效粒径 (d10)effective size of filtering media
滤料经筛分后,小于总重量 10%的滤料颗粒粒径。
2.0.70 滤料不均匀系数 (K80)uniformity coefficient of filtering media
滤料经筛分后,小于总重量 80%的滤料颗粒粒径与有效粒径之比。
2.0.71 均匀级配滤料 uniformly graded filtering media
粒径比较均匀,不均匀系数 (K80)一般为 1.3~1.4 ,不超过 1.6 的滤料。
2.0.72 滤速 filtration rate
单位过滤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滤过水量,一般以 m/h 为单位。
2.0.73 强制滤速 compulsory filtration rate
部分滤格因进行检修或翻砂而停运时,在总滤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运行滤格的滤速。
2.0.74 冲洗强度 wash rate
单位时间内单位滤料面积的冲洗水量,一般以 L/(m2•s) 为单位。
2.0.75 膨胀率 percentage of bed-expansion
滤料层在反冲洗时的膨胀程度,以滤料层厚度的百分比表示。
2.0.76 冲洗周期(过滤周期、滤池工作周期)filter runs
滤池冲洗完成开始运行到再次进行冲洗的整个间隔时间。
2.0.77 承托层 graded gravel layer
为防止滤料漏入配水系统,在配水系统与滤料层之间铺垫的粒状材料。
2.0.78 表面冲洗 surface washing
采用固定式或旋转式的水射流系统,对滤料表层进行冲洗的冲洗方式。
2.0.79 表面扫洗 surface sweep washing
V 型滤池反冲洗时,待滤水通过 V 型进水槽底配水孔在水面横向将冲洗含泥水扫向中央排水槽的一种辅助冲洗方式。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1:46
8楼
2.0.80 普通快滤池 rapid filter
为传统的快滤池布置形式,滤料一般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或煤、砂双层滤料,冲洗采用单水冲洗,冲洗水由水塔(箱)或水泵供给。
2.0.81 虹吸滤池 siphon fliter
一种以虹吸管代替进水和排水阀门的快滤池形式。滤池各格出水互相连通,反冲洗水由未进行冲洗的其余滤格的滤后水供给。过滤方式为等滤速、变水位运行。
2.0.82 无阀滤池 valveless filter
一种不设阀门的快滤池形式。在运行过程中,出水水位保持恒定,进水水位则随滤层的水头损失增加而不断在虹吸管内上升,当水位上升到虹吸管管顶,并形成虹吸时,即自动开始滤层反冲洗,冲洗排泥水沿虹吸管排出池外。
2.0.83 V形滤池 V filter
采用粒径较粗且较均匀滤料,并在各滤格两侧设有 V形进水槽的滤池布置形式。冲洗采用气水微膨胀兼有表面扫洗的冲洗方式,冲洗排泥水通过设在滤格中央的排水槽排出池外。
2.0.84 接触氧化除铁 contact-oxidation for deironing
利用接触催化作用,加快低价铁氧化速度而使之去除的除铁方法。
2.0.85 混凝沉淀除氟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for defluorinate
采用在水中投加具有凝聚能力或与氟化物产生沉淀的物质,形成大量胶体物质或沉淀,氟化物也随之凝聚或沉淀,再通过过滤将氟离子从水中除去的过程。
2.0.86 活性氧化铝除氟 activated aluminum process for defluorinate
采用活性氧化铝滤料吸附、交换氟离子,将氟化物从水中除去的过程。
2.0.87 再生 regeneration
离子交换剂或滤料失效后,用再生剂使其恢复到原型态交换能力的工艺过程。
2.0.88 吸附容量 adsorptioncapacity
滤料或离子交换剂吸附某种物质或离子的能力。
2.0.89 电渗析法 electrodialysis(ED)
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一部分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而迁移到另一部分水中,从而使一部分水淡化而另一部分水浓缩的过程。
2.0.90 脱盐率 rate of desalination
在采用化学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水中阴、阳离子过程中,去除的量占原量的百分数。
2.0.91 脱氟率 rate of defluorinate
除氟过程中氟离子去除的量占原量的百分数。
2.0.92 反渗透法 reverse osmosis(RO)
在膜的原水一侧施加比溶液渗透压高的外界压力,原水透过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而被截留在膜表面的过程。
2.0.93 保安过滤 cartridge filtration
水从微滤滤芯(精度一般小于 5μm) 的外侧进入滤芯内部,微量悬浮物或细小杂质颗粒物被截留在滤芯外部的过程。
2.0.94 污染指数 fouling index
综合表示进料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浓度和过滤特性,表征进料对微孔滤膜堵塞程度的一个指标。
2.0.95 液氯消毒法 chlorine disinfection
将液氯汽化后通过加氯机投入水中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2.0.96 氯胺消毒法 chloramine disinfection
氯和氨反应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2.0.97 二氧化氯消毒法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ion
将二氧化氯投加水中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2.0.98 臭氧消毒法 ozone disinfection
将臭氧投加水中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2.0.99 紫外线消毒法 ultraviolet disinfection
利用紫外线光在水中照射一定时间以完成消毒的方法。
2.0.100 漏氯(氨)吸收装置 chlorine(ammonia)absorption system
将泄漏的氯(氨)气体吸收并加以中和达到排放要求的全套装置。
2.0.101 预臭氧 pre-ozonation
设置在混凝沉淀或澄清之前的臭氧净水工艺。
2.0.102 后臭氧 post-ozonation
设置在过滤之前或过滤之后的臭氧净水工艺。
2.0.103 臭氧接触池 ozonation contact reactor
使臭氧气体扩散到处理水中并使之与水全面接触和完成反应的处理构筑物。
2.0.104 臭氧尾气 off-gas ozone
自臭氧接触池顶部尾气管排出的含有少量臭氧(其中还含有大量空气或氧气)的气体。
2.0.105 臭氧尾气消除装 off-gas ozone destructor
通过一定的方法降低臭氧尾气中臭氧的含量,以达到既定排放浓度的装置。
2.0.106 臭氧—生物活性炭处 ozone-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利用臭氧氧化和颗粒活性炭吸附及生物降解所组成的净水工艺。
2.0.107 活性炭吸附池 activated carbonad sorption tank
由单一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介质的处理构筑物。
2.0.108 空床接触时间 emptybedcontacttime(EBCT)
单位体积颗粒活性炭填料在单位时间内的处理水量,一般以 min 表示。
2.0.109 空床流速 superficial velocity
单位吸附池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处理水量,一般以 m/h 表示。
2.0.110 水质稳定处理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of water quality
使水中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既不由于碳酸钙沉淀而结垢,也不由于其溶解而产生腐蚀的处理过程。
2.0.111 饱和指数 saturation index(Langelier index)
用以定性地预测水中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倾向性的指数,用水的实际 pH 值减去其在碳酸钙处于平衡条件下理论计算的 pH 值之差来表示。
2.0.112 稳定指数 stability index(Lyzner index)
用以相对定量地预测水中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倾向性的指数,用水在碳酸钙处于平衡条件下理论计算的 pH 值的两倍减去水的实际 pH 值之差表示。
2.0.113 调节池 adjusting tank
用以调节进、出水流量的构筑物。
2.0.114 排水池 drain tank
用以接纳。和调节滤池反冲洗废水为主的调节池,当反冲洗废水回用时,也称回用水池。
2.0.115 排泥池 sludge discharge tank
用以接纳和调节沉淀池排泥水为主的调节池。
2.0.116 浮动槽排泥池 sludgetankwithfloatingtrough
设有浮动槽收集上清液的排泥池。
2.0.117 综合排泥池 combined sludge tank
既接纳和调节沉淀池排泥水,又接纳和调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调节池。
2.0.118 原水浊度设计取值 design turbidity value of raw water
用以确定排泥水处理系统设计规模即处理能力的原水浊度取值。
2.0.119 超量泥渣 supernumerary sludge
原水浊度高于设计取值时,其差值所引起的泥渣量(包括药剂所引起的泥渣量)。
2.0.120 干泥量 dry sludge
泥渣中干固体含量。
2.0.121 浓缩 thickening
降低排泥水含水量,使排泥水稠化的过程。
2.0.122 脱水 dewatering
对浓缩排泥水进一步去除含水量的过程。
2.0.123 干化场 sludge drying bed
通过土壤渗滤或自然蒸发,从泥渣中去除大部分含水量的处置设施。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2:12
9楼
3、给水系统
3.0.1 给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规划、供水规模、水质及水压要求,以及原有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3.0.2 地形高差大的城镇给水系统宜采用分压供水。对于远离水厂或局部地形较高的供水区域,可设置加压泵站,采用分区供水。
3.0.3 当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且有合适水源可利用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可独立设置工业用水给水系统,采用分质供水。
3.0.4 当水源地与供水区域有地形高差可以利用时,应对重力输配水与加压输配水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用。
3.0.5 当给水系统采用区域供水,向范围较广的多个城镇供水时,应对采用原水输送或清水输送以及输水管路的布置和调节水池、增压泵站等的设置,作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0.6 采用多水源供水的给水系统宜考虑在事故时能相互调度。
3.0.7 城镇给水系统中水量调节构筑物的设置,宜对集中设于净水厂内 ( 清水池 ) 或部分设于配水管网内 ( 高位水池、水池泵站 ) 作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3.0.8 生活用水的给水系统,其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专用的工业用水给水系统,其水质标准应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
3.0.9 当按直接供水的建筑层数确定给水管网水压时,其用户接管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一层为 10m ,二层为 12m ,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增加 4m 。
3.0.10 城镇给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原有给水设施和构筑物的利用。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2:51
10楼
4、设计水量
4.0.1 设计供水量由下列各项组成:
1 综合生活用水 (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 ;
2 工业企业用水;
3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4 管网漏损水量;
5 未预见用水;
6 消防用水。
4.0.2 水厂设计规模,应按本规范第 4.0.1 条1~5 款的最高日水量之和确定。
4.0.3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应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资源充沛程度、用水习惯,在现有用水定额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给水专业规划,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综合分析确定。当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可按表 4.0.3-1 和表 4.0.3-2 选用。
注: 1 特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 100 万及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 50 万及以上,不满 100 万的城市;中、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 50 万的城市。
2 一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上海、江苏、安徽、重庆;二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三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西的地区。
3 经济开发区和特区城市,根据用水实际情况,用水定额可酌情增加。
4 当采用海水或污水再生水等作为冲厕用水时,用水定额相应减少。
4.0.4 工业企业用水量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大工业用水户或经济开发区宜单独进行用水量计算;一般工业企业的用水量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工业企业用水资料分析确定。
4.0.5 消防用水量、水压及延续时间等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 等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4.0.6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应根据路面、绿化、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确定。
浇洒道路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 2.0~3.0L/(m2·d) 计算;浇洒绿地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 1.0~3.0L/(m2·d) 计算。
4.0.7 城镇配水管网的漏损水量宜按本规范第 4.0.1 条的 1~3 款水量之和的 10%~12%计算,当单位管长供水量小或供水压力高时可适当增加。
4.0.8 未预见水量应根据水量预测时难以预见因素的程度确定,宜采用本规范第 4.0.1 条的 1~4 款水量之和的 8%~12%。
4.0.9 城镇供水的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应根据城镇性质和规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供水系统布局,结合现状供水曲线和日用水变化分析确定。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宜采用 1.2~1.6 ;日变化系数宜采用 1.1~1.5 。
回复
m101455
2006年11月05日 21:46:27
11楼
5、取水
5.1 水源选择
5.1.1 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勘察。
5.1.2 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体功能区划所规定的取水地段;
2 可取水量充沛可靠;
3 原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
4 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
5 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6 具有施工条件。
5.1.3 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地下水开采后,不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地面沉降。
5.1.4 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定,宜采用 90%~97%。
注:镇的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5.1.5 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应符合有关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