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在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而得到冷凝(冷却液化)成高压液体(实际为放热过程)的热交换装置,液化后的制冷剂再次通过节流进入蒸发器,从而实现反复循环制冷的目的。 在制冷装置中,为了使液化后的制冷剂能顺畅地流进储液器,除了在冷凝器与储液器之间装设压力平衡管外,更重要的还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位差,即储液器的进液口应在冷凝器的出液口之下,也就是说冷凝器的底部应高出储液器。可是一些产品并非如此,特别是小型风冷式冷凝机组,储液器为立式,与冷凝器同一高度安装在同一机座上。冷凝器底部的出液管必须向上弯至甚至比它还高的储液器上部进液,这就将这段管造成了液封现象,大大地增加了压缩机的排气阻力。一旦储液器中存有一定的液位高度,必将减少了冷凝器的冷凝面积,提高了冷凝温度和压力,增加了耗电量,加剧恶劣了系统的运行工况。这是产品在设计中存在的一大弊病。
冷凝器在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而得到冷凝(冷却液化)成高压液体(实际为放热过程)的热交换装置,液化后的制冷剂再次通过节流进入蒸发器,从而实现反复循环制冷的目的。
在制冷装置中,为了使液化后的制冷剂能顺畅地流进储液器,除了在冷凝器与储液器之间装设压力平衡管外,更重要的还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位差,即储液器的进液口应在冷凝器的出液口之下,也就是说冷凝器的底部应高出储液器。可是一些产品并非如此,特别是小型风冷式冷凝机组,储液器为立式,与冷凝器同一高度安装在同一机座上。冷凝器底部的出液管必须向上弯至甚至比它还高的储液器上部进液,这就将这段管造成了液封现象,大大地增加了压缩机的排气阻力。一旦储液器中存有一定的液位高度,必将减少了冷凝器的冷凝面积,提高了冷凝温度和压力,增加了耗电量,加剧恶劣了系统的运行工况。这是产品在设计中存在的一大弊病。
12楼
你说的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加以强调:制冷装置中,不可能把储液器安装得比任何型式的冷凝器高,不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而是不可能投入运行!
再说说压力平衡管,如果不加平衡管,那液态制冷剂怎么能流得顺畅?就像病人输液一样,虽然输液瓶挂得那么高,瓶中的液体也有重力,假设输液瓶没有另一个出气管,那瓶中的液怎么能输进体内?再作这样的试验,一瓶水把它倒过来,能流得顺畅吗?它就会产生气堵现象,如果倒过来上面有个口通气,那流出的水就不会有气堵现象了,就会很顺畅。
回复
13楼
观注中!
回复
14楼
容昌说得在理,现在很多氟里昂小机组都没有注意这些问题。
回复
15楼
俺还有一个问题:在风冷换热器中,空气与液体氟利昂换热效果好,还是与汽夜两相换热效果好呢?为什么说换热器中有了液体,就会占据有效换热面积呢?是不是空气与液体氟利昂换热效果差呢?书上好像也是这么讲得,但是一直没明白。
在水冷换热器中呢?比如满液式和干式蒸发器,都说是因为液体和液体换热效率高,所以满液式换热器换热效果要好于干式蒸发器。
回复
16楼
荣昌大哥提及的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小型冷凝机组中,在实际中能造成高压压力偏高。这部分高出的压力是为了将液体向上压入储液器而产生的。
如果储液器的进液口低于冷凝器的出液口,那么靠液体的重力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液体的流动,这部分压力损失就不存在了,高压压力会有所降低。
回复
17楼
赞同!
回复
18楼
赞同!如果高差为0.45米,需要高出的压力为0.05kg/cm2。
回复
19楼
其实制冷装置中的储液器效果到底有多大??
回复
20楼
设计好的系统可尽可能小最好!
回复
21楼
在有些场合,甚至可以不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