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韩国建筑师。到中国已经四年了。但我是外国人,接触中国建筑的时间还不长。我知道我无法正确的认识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大环境——不短的中国现代历史。因此我有点担心我有没有资格批评中国现代建筑,但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说自己正确了解中国现代建筑。我持着友爱的眼光写这篇关于中国建筑的文章,因为我相信在未来世界建筑发展上,中国建筑一定会跳出从属于西方建筑。在这论文的批判对象的建筑物里,不是都是否定的,我只是持着批判的观点看对象。我常住在上海,再三往来南京,因此这论文的对象建筑多半在这两个城市,所以这两个城市不是我所要批判的对象,而是我常看到的城市。但,其他城市的状况与这两个城市差不多,因此将这两个城市作为实例来论证。
我确信在随后不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化一定会再次复兴。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附近国家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存在。但是,现今的文化的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位置在哪里?中国建筑在悠久的中国历史背景下从未走出过自己国家的大门,在中国建筑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下,西方建筑师们正忙碌于占领中国这个孕育巨大潜力的建筑市场。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于更大的错误。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破绽之路。我打算批判地检讨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因为我想提示中国建筑的未来方向的一方面。对于在这论文中批判的对象建筑,肯定的评价也有点儿道理,但从历史的广角观点看则不能给他好评价。 在韩国前年末我出版了一本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书,因此关于上海城市建筑我研究的比较多,看到的资料与实物也比较多。韩国建筑状况也不比中国的好多少。而且很多中国建筑师也已经知道了这些文章里提的情况。但是,请你们中国建筑师们了解,这小论文是一个有二十五年以上建筑设计工作经验的外国建筑师,于中国建筑师的类似性比差异性更多的韩国建筑师的一种看法。
1. 上海近代建筑的非主体性和非现代性。
上海近代建筑因为其主体大部分是西方人,所以只能归为非主体的。但这点是基于当时历史状况造成的。而在此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现今不少中国人为有这样的上海外滩建筑群而感到骄傲,还把它作为模范。上海的大部分近代建筑从当时世界建筑的潮流看,是非现代性的。当时代世界建筑已经进入了新思潮的建筑运动,因为不能感知其新时代潮流,只能积极的参照已经流下的西方古代建筑诸样式的的所谓新古典样式。所以诸多的外滩建筑群中没有一个堪称一流现代建筑。然而很多中国人忽视了建筑群的历史性非理性的评价建筑的价值,并且因它而自豪,甚至一些中国人开始要将外滩建筑群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运动,是相当可笑的事。而且更可惜的是现在的上海建筑情况也差不多一样。我常常被邀请进行对上海现代建筑作出评价,当然在上海也有比较成功的几栋现代建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众多其他上海现代建筑只是追随过时的建筑潮流的垃圾而已。如果我们五十年后再看的话,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 中山陵的非中山性
南京的中山陵是中国人纪念尊敬的孙中山先生的重要瞻仰地。在查勘北京紫禁城与明代的皇帝陵墓时,我感受到的是非人性与权威性的尺度感,让我惊愕至极。然而中山陵也仿效非人性的古代宫与陵的型制。中山先生是谁?他是举起人民就是主人的三民主义“旗帜”,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而发动了革命的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陵墓建造得如同于他推翻的封建帝王的陵墓呢?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它的外壳,而是其建筑适合的内容。内容适用错误的建筑,即便在其他方面作出何种努力,都不能挽回其错误的内容。我认为其单体建筑硕大的瓦屋顶不用说是非改革性的,有着很长的中轴线,其上升序列的核心构成明确是非中山性的。既然是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应该回到人民身边,应该具有跟人民和谐素朴的概念。因此给那样建筑以优秀的名誉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家的蠢话,就是中国建筑走向未来之路上的绊脚石.
3. 传统瓦屋顶的继续的失败
源自民族主义的所谓大屋顶样式是中国近代建筑后期的代表性样式。众多重要的中国建筑戴着不合适的大帽子,耸立在大街上,并且作为中国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跟社会主义本质显然这种民族主义倾向的建筑已经发生了矛盾。从以共同生活为理想的无阶级社会形式上讲,美国复兴期的机能主义样式其实更适合用于中国共产革命期的建筑,可不幸的是,作为***要打倒的***社会的为首国,美国的建筑样式注定是被坚决排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新事物的国际主义建筑样式被抛弃,建筑和社会产业的其他部分步伐不一致,因此也就找不出中国建筑的出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理论家梁思成却在这时候赞同传统大屋顶样式,使得国内建筑师的思维受到桎梏。复兴传统大屋顶样式突然衰亡,直至成为一种罪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因为领导者修养的局限性加上建筑师在决策上的无语权,中国建筑一再容忍传统大屋顶样式,现在还被相当活跃的采用。在近代以后世界建筑历史上,付诸了很多努力和献财政投入的中国传统大屋顶样式建筑中,有没有产生世界之所瞩目的建筑作品呢?一个都没有,但只有中国内部的好评价。过去时代的建筑外皮只能适合于过去时代的建筑,我们应该探索传统建筑内在的精神,以此作为现今的借鉴。
4. 还没觉醒的香山饭店的教训
1981年,世界闻名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历史悠久的香山,设计了香山饭店。他是美国人,也是中国血统的华裔建筑师。因为他已经站在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巅峰上,他的概念与意见大部分被采用了。此后香山饭店一直到现在,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香山饭店对于中国正在讨论的地域性问题,提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给中国建筑的未来起到了舵手的重要作用。其后在诸多关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讨论或论文上常常被用作为模范事例。虽然也有因狭隘地域主义或毁损遗迹地等的理由持批判意见的,但香山饭店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并且成为学生们的学习对象。可是,在香山饭店诞生以来20多年后的今天,我可以明白地说,以后的任何中国现代建筑都没有超过香山饭店。以香山饭店具备的环境和政策上的优点伪托故成功的理由,就是不能那样设计的人的口实。当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在探索外部形态为主传统现代化方法的时候,贝聿铭提示了空间为主传统现代化的转换的视觉。中国以及东亚汉字文化圈建筑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建筑和建筑之间、建筑和自然之间、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被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为主的建筑设计手法。现今,在一些优秀的现代西方建筑里已经融合了类似的思考与感性。中国现代建筑应该要退出以大屋顶等外部形态作为传统建筑现代化之路的思考,这种因素只需留一点作为小小的辅料。让我们自己探索建筑内在的意义和建筑外部空间中蕴涵的精神吧!
5. 人民政府建筑的非人民性
民主国家的国会议事堂是国家的中心。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也占据了民主的象征性地位。民主革命以前,中心位置的政府建筑常常构成于强力的中轴线,建筑形式也是权威性的。但现在的民主时代,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建筑越来越采用开放的、非权威性的、以市民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在西方新建的政府建筑中,很难的找到硬直的对称形式建筑了。但民主主义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民主历史的根子越短,在人民与建筑之间的墙壁越高越厚。中国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虽然对称形式,但是比较开放的,采用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用的方法。可是最近建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也在人民广场中轴线上,采用严格的对称形式,在对人民排斥的同时营造出闭锁的气氛来。这难道是人民政府的人民性吗?纵观东西古今历史,对称形式的建筑常被用于具有权威性与象征性的建筑,在近代社会以前政府中心建筑似乎绝对的采用这种形式。但是,经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时代以后,由于市政府中心建筑其本身就是人民主权的象征,对人民是开放的,归还给人民的权利的新方向突出来了。对称形式建筑已经不是市政府建筑的代名词。对称形式只是需要强压的权威的专制主义的产物。可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政府中心建筑仍然采用对称形式作为权威的盾牌。但是,市政府中心建筑对于人民不应是威胁性的,它应该贴近民心。那些为强调权威用笨重的石头打分的市政府中心建筑是不能温柔地安慰人民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