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性污泥法设计负荷、B/C和处理效果的讨论
难得有空
2006年10月17日 16:09:59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本人在研究某氧化沟的处理效果,现遇到若干问题,希望能得到大家指导。氧化沟基本情况如下:1、某氧化沟工艺,设计水量15000吨/天2、设计进水水质COD1000mg/L,BOD300 mg/L3、设计出水COD100mg/L,BOD30 mg/L4、设计污泥浓度X=4g/L, 污泥负荷Ls=0.078 kgBOD/(kgMLSS·d)5、不存在脱氮除磷问题,只考虑COD去除。根据污泥负荷计算得到:氧化沟体积13000m3, 停留时间21小时。

本人在研究某氧化沟的处理效果,现遇到若干问题,希望能得到大家指导。

氧化沟基本情况如下:
1、某氧化沟工艺,设计水量15000吨/天
2、设计进水水质COD1000mg/L,BOD300 mg/L
3、设计出水COD100mg/L,BOD30 mg/L
4、设计污泥浓度X=4g/L, 污泥负荷Ls=0.078 kgBOD/(kgMLSS·d)
5、不存在脱氮除磷问题,只考虑COD去除。

根据污泥负荷计算得到:氧化沟体积13000m3, 停留时间21小时。

在实际运行中,生化性能得到改善,COD仍为1000,BOD增加到400,污泥浓度如仍为4g/L,氧化沟系统的污泥负荷提高到0.107 kgBOD/(kgMLSS·d),此数据已超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推荐的污泥负荷0.03~0.08kgBOD/(kgMLSS·d)。出水效果一直不理想,COD在150-200之间。


如提高污浓度到5g/L(污泥浓度高会影响溶解氧传递,国内好氧活性污泥很少有超过5g/L),氧化沟系统的污泥负荷仍高达0.085 kgBOD/(kgMLSS·d),通过该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问题:1、按照污泥负荷进行氧化沟上述设计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设计应如何改进?
问题:2、设计规范上推荐的都是按BOD进行设计的,而现实应用中往往是按照COD进行控制的。在进行设计时,往往没有原水可以进行实验,当设计的b/C和实际B/C不一样时(就像本例一样,大家如何解决)?
问题:3、从上例可以看到生化性提高的情况下,负荷高了,处理效果差了。如原设计合理,生化比仍为0.3,那么原设计不可生化的部分是如何去除的呢?
问题:4、本例中,在同样池容情况下,生化性改善有可能导致出水不达标,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免费打赏
xixin444
2007年04月23日 08:29:17
22楼
针对你的废水处理说两句
第一对于造纸废水,前面预处理还是要有气浮比较好,效果应该比沉淀要好
第二水解的效果一般,如果有可能可以加强一下
楼上有人说用混凝沉淀,单一靠混凝沉淀是不可能将COD从150降到100以下,混凝对COD的去除率是 有限的,好像不会超过20%
第三这么大规模 的工业水,还是要做小试保险,盲目的取设计参数会害死人的
回复
moqbei
2007年05月09日 17:41:59
23楼
本案中采用的是carrousel 氧化沟工艺,目前原水为COD 1800左右,出水为COD 150左右。排放标准为COD<100
回复
dingxiao88
2007年05月21日 09:46:50
24楼
造纸废水仅仅通过二级生化不大可能将COD降到100以下.你的氧化沟调试还是比较成功的COD从1800降到了150,实际上氧化沟进水COD不宜超过1000;建议在后面加上个混凝沉淀装置.
回复
caotingmt
2007年07月09日 15:49:27
25楼
我提点个人意见
我觉得还是氧化沟的处理效果已经很好了,关键是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在水解池多投加一点粪便水,提高可生化性.我见过一家印染废水处理厂,他们的水解酸化处理效果就达到50%以上,而后面的氧化沟却不太理想.看来你们互补一下,就好了,呵呵.
回复
wudizy1981
2007年07月12日 16:58:08
26楼


同意这个说法!
回复
wudizy1981
2007年07月12日 17:04:42
27楼


听君一席话盛读十年书!
回复
zhysh2001
2007年07月12日 20:07:00
28楼
同意27楼的说法。
回复
usdan
2007年08月08日 23:01:25
29楼
同意27楼的看法
废水处理系统的效果都应该是从整体 系统的考查的
看起来应该是水解过程是影响整个系统的瓶颈

生化处理法都是对进入生化处理段的水质有要求的
要是进水达不到要求
处理效果是不会好的

建议楼主还是从生化处理前一段的处理效果着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