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后我了解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人类文化发展的石头史书,它渗入了物质与精神所涵盖的种种意识。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卢浮宫等等他们都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果有句名言:“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由于建筑是一种能亲眼目睹、长期保存的文化形态,因此常称为“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在这里我就浅谈中西建筑的文化差异。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具有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文化,是指人的观念形态,它以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反映了历史的延续和民族的特征。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因此,文化必然是多元的。所谓建筑文化,就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或体现。在世界建筑领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包含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转变。那么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
首先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慧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采集,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其次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最后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大山,面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即使是历史积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总是要革新、演变和发展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博大的理念、广泛的社会民族基础、高超的科技水平、独特的艺术审美形象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但是到了近现代,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西方建筑文明的进入使中国的建筑发展激烈地冲击着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文化。华夏建筑文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而应在传承自己优秀的建筑文化之后吸收外来的优秀建筑文化,做到融会贯通。最后希望像我这样学建筑的大学生,学有所成后能够将中国的建筑文化发扬出去。
陈凯航
建筑学1001班
20100813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