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heguanglei126
2006年10月05日 03:04:31
只看楼主

现代城市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而展开,这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中已露端倪。(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在二十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实践,在建设实践中,被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农业城区的孤立的小城镇,自给自足;另一种是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前者的吸引力较弱,也不符合霍华德“城市群”的设想,后者显然又将促进大城市无序地向外蔓延,而这本身就是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到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犹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使用了卫星城的说法。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现代城市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而展开,这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中已露端倪。
(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在二十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实践,在建设实践中,被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农业城区的孤立的小城镇,自给自足;另一种是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前者的吸引力较弱,也不符合霍华德“城市群”的设想,后者显然又将促进大城市无序地向外蔓延,而这本身就是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到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犹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使用了卫星城的说法。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卧城
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准备在离巴黎16公里的范围建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之外,还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但居民的工作及公共生活还是要回到母城去解决,所以称之为“卧城”。这种卫星城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确是分散了大城市人口,然而由于工作和生活分隔两地,长距离的往返所形成的“钟摆式交通”反而增加了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因此,它是不成功的。
(2)半独立的卫星城
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按照他的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的规划,主张在其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后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著名的有威林比。它距离母城16公里,以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人口为24000人,用地170公顷。在车站上建立商业中心,靠近中心多为居住建筑,外围为低层住宅。我们可看出,这种卫星城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的工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也就是说疏散人口的同时疏散了部分产业,但仍有一部分人必须往返母城,因此,它是不彻底的。
(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不少城市受到破坏,伴随着新一轮的城市重建工作,卫星城的实践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于1944年主持完成了大伦敦规划方案(Greater London Plan)中,主要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这些卫星城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如哈罗就是这样一个卫星城(图2-2-7),它于1947年规划设计的,1949年开始建造,距伦敦37公里,规划人口8万人,用地约2500公顷,由伦敦迁出一部分工业及人口来此。生活居住区由多个邻里单位组成,每个邻里单位有小学和商业中心,几个邻里单位组成一个区。城市主要道路在区与区之间的绿地穿过,联系着市中心、车站和工业区。


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的先后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和第三代新城。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她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2、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E. Saarinen)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一定需要另建新城,可通过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重构、进行有机的疏散来实现这样的目的。1942年他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地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考察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城市全面改建的对策,改建的目标包括:(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二)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最根本特征之一。正如恩格斯在描述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伦敦时所说:“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集聚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在这种集聚效应的推动下,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大城市现象,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城市现象,即大都市、巨大城市和大城市带,甚至国际城市、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等。
大都市(Metropolis),也成为大城市地区,是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对于大都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指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城市地区。我国通常称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中将4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城市(super city),将人口达到800万及以上的城市称为巨大城市(maga-city)。
随着大城市急剧向外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即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和大城市带(megalopolis)。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市化地区,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它的人口规模也就远远超出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城市带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J. Gottmann)于1957年提出的,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规模必须达到2500万人。根据戈德曼的标准,他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1966,霍尔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看到并预见到一些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担任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对这些城市的进行研究后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它们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中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聚集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J. 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的论文,强调了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关系的方式与程度的观点,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7)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即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因此,只有综合地认识城市的分散和集中发展,并将它们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免费打赏
lzp1227
2006年10月19日 11:30:23
2楼
好资料,我正须要这方面的资料,有参考价值,谢谢;
回复
mikado0330
2006年10月21日 16:27:24
3楼
不错的理论 不过要运用起来就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了 谢谢楼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