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sz136167
sz136167 Lv.2
2006年08月26日 15:19:04
只看楼主

请问各位前辈,我种的树上有很多刺毛虫,打什么药水最好.具体怎么打?还有,之前我已打过甲安林效果不太好.谢谢!!!

请问各位前辈,我种的树上有很多刺毛虫,打什么药水最好.具体怎么打?
还有,之前我已打过甲安林效果不太好.谢谢!!!
免费打赏
c668668
2006年08月26日 19:13:51
2楼
现在很多昆虫都有抗药性,建议更换农药种类,或加大药量.
本来我不想说的,迫不得已加点敌敌畏和万灵粉,效果显著!但要注意,药性级强,喷洒时要特别注意!!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7日 14:55:48
3楼
用乐果加批虫林.浓度自己要控制好.
回复
sz136167
2006年08月27日 22:17:13
4楼
谢谢两位!!
我试试,还有请问刺毛虫的学名是什么?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8月27日 23:23:26
5楼
要加氧化乐果.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37:27
6楼
刺毛虫是一个统称。还有其他的分类。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39:26
7楼
中文名称: 褐边绿刺蛾
别名: 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
学名: Parasa consosia Walker(Parasa consocia Walker)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
寄主: 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柳、榆等林木。

成虫形态特征: 体长15~16mm,翅展约36mm。触角棕色,雄栉齿状,雌丝状。头和胸部绿色,复眼黑色,雌虫触角褐色,丝状,雄虫触角基部2/3为短羽毛状。胸部中央有1条暗褐色背线。前翅大部分绿色,基部暗褐色,外缘部灰黄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鳞片,内缘线和翅脉暗紫色,外缘线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黄色。
卵形态特征: 扁椭圆形,长1.5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黄绿至淡黄色,数粒排列成块状。
幼虫形态特征: 末龄体长约25mm,略呈长方形,圆柱状。初孵化时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头黄色,甚小,常缩在前胸内。前胸盾上有2个横列黑斑,腹部背线蓝色。胴部第二至末节每节有4个毛瘤,其上生一丛刚毛,第四节背面的1对毛瘤上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个毛瘤上生蓝黑色刚毛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腹面浅绿色。胸足小,无腹足,第一至七节腹面中部各有1个扁圆形吸盘。
蛹形态特征: 长约15mm,椭圆形,肥大,黄褐色。包被在椭圆形棕色或暗褐色长约16mm,似羊粪状的茧内。
生活史: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地区发生2代,江西发生2或3代。在发生1代的地区,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虫在6月下旬孵化,8月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越冬;在发生2代区,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在枝干上或树干基部周围的土中结茧越冬。
为害特征: 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仅留表皮,老龄时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时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发生条件: -
天敌: 紫姬蜂、寄生蝇
地理分布: 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调查要点: -
预测预报: -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保护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 %马拉硫磷乳油、25 %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40:21
8楼
呵呵,有些关键的部分我就.....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41:31
9楼
中文名称: 褐刺蛾
别名: 桑褐刺蛾、桑刺蛾、褐刺蛾、桑刺毛虫
学名: Thosea postornata Hampson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
寄主: 桑,葡萄、二球悬铃木、白杨、苹果、桃、梨、柿、栗、柑橘、柳、榆、枫杨、石榴、银杏等。

成虫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15mm,翅展35mm;雄蛾体长14mm,翅展32mm。头部灰黄色,复眼圆形,黑色。触角赤褐,雄蛾羽状,雌蛾丝状。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胸部灰褐色,中胸两侧有灰褐长鳞毛盖于翅基部。前翅赤褐色散有黑色细点,翅面有两条暗褐色横线,中线弧形,目前缘2/3处伸至后缘近肩角处;外线较直,目前缘2/3处伸至近臀角处。两线之间是灰褐色,后翅褐色。
卵形态特征: 椭圆形,黄色,半透明,长径2mm,横径1.4mm,上面稍隆起,下方扁平,卵壳软薄。
幼虫形态特征: 体长34mm,头小,淡黄色,缩在第一胸节内,自第二胸节起至腹部末节止,在亚背线上每节各有1突起,但第三胸节和腹部第一、五、八节突起特别大,第二胸节及第九腹节次之,其余较小。突起上生绿色或红色刚毛,其尖端特细,呈棕褐色。亚背线红色,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l、5、8、9腹节突起最大。背线及气门上线天蓝色,两边镶有黑点,黑点外方为黄色。
蛹形态特征: 椭圆形,初化蛹时为白色,后变黄褐色,长径14mm左右,横径约9.2mm,背部稍隆起,两端稍向腹面弯曲。翅芽达第六腹节,触角达第三腹节。茧坚如鸟卵,卵圆形,长径约15mm,横径约13mm,灰白色或棕色,表面有褐色点纹。茧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史: 1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村干周围浅土中的茧壳内越冬。次年5~6月化蛹,6月下旬羽化产卵,7月上旬孵化,8月上旬化蛹,中旬羽化,产第二代卵,下旬孵化,幼虫于10月间老熟,入土结茧越冬。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后1~2天内产卵,每雌产卵300多粒。卵产于叶背。卵经一周孵化。幼虫孵化后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老熟时沿枝下爬入土作茧化蛹。入土时间日夜均有。在17~21时为最多。
为害特征: 以幼虫食害叶片呈大缺刻。严重时仅留粗叶脉。
发生条件: -
天敌: 上海毒蜂、紫光距蜂、寄生蝇等
地理分布: 陕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北、云南、台湾、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锡金。
调查要点: -
预测预报: -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长江流域7、8月间和冬季结合桑园管理挖除表土下的褐刺蛾虫茧。清晨在树下检查,见幼虫就杀灭,可以减少下代虫口密度;人工摘除虫叶,摘去被产卵叶或被产卵枝条。可以采用采摘、敲击、挖掘虫茧,并挖坑埋杀,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物理防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生物防治:收集褐刺蛾的蛹茧和幼虫,对上海毒蜂、紫光距蜂、寄生蝇等天敌加以保护,发挥其寄生作用;化学防治:常用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0~5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 1000倍、50%马拉松1000~1500倍液、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5000倍液等。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42:52
10楼
中文名称: 双齿绿刺蛾
别名: 棕边青刺蛾、棕边绿刺蛾、大黄青刺蛾
学名: Latoia hilarata Staudinger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
寄主: 苹果、槟沙果、海棠、梨、桃、杏、樱桃、梅、黑刺李、枣、山楂、核桃、柿、栗、柑橘、桦属等。

成虫形态特征: 体长7~12mm,翅展21~28mm,头部、触角、下唇须褐色,头顶和胸背绿色,腹背苍黄色。前翅绿色,基斑和外缘带暗灰褐色,其边缘色深,基斑在中室下缘呈角状外突,略呈五角形;外缘带较宽与外缘平行内弯,其内缘在Cu2处向内突伸呈一大齿,在M2上有一较小的齿突,故得名,这是本种与中国绿刺蛾区别的明显特征。后翅苍黄色。外缘略带灰褐色,臀角暗褐色,缘毛黄色。足密被鳞毛。雄触角栉齿状,雌丝状。
卵形态特征: 长0.9~1.0mm,宽0.6~0.7mm,椭圆形扁平、光滑。初产乳白色,近孵化时淡黄色。
幼虫形态特征: 体长17mm左右,蛞蝓型,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头顶有两个黑点,胸足退化,腹足小。体黄绿至粉绿色,背线天蓝色,两侧有蓝色点线,亚背线宽杏黄色,各体节有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l、7腹节背面的一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
蛹形态特征: 长10mm左右,椭圆形肥大,初乳白至淡黄色,渐变淡褐色,复眼黑色,羽化前胸背淡绿,前翅芽暗绿,外缘暗褐,触角、足和腹部黄褐色。茧扁椭圆形,长11~13mm,宽6.3~6.7mm,钙质较硬,色多同寄主树皮色,一般为灰褐色至暗褐色。
生活史: 在山西、陕西年生2代,以前蛹在树体上茧内越冬。山西太谷地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中旬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中下旬~6月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糖醋液无明显趋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块生,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圆形,每块有卵数十粒,单雌卵量百余粒。成虫寿命10天左右。卵期7~10天。第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上旬~8月上旬。低龄幼虫有群集性,3龄后多分散活动,日间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常到叶面上活动取食,老熟后爬到枝干上结茧化蛹。第一代成虫发生期8月上旬~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
为害特征: 低龄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成箩底状半透明斑,数日后干枯常脱落;3龄后陆续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发生条件: -
天敌: 绒茧蜂和刺蛾广肩小蜂。
地理分布: 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山西、陕西、四川、台湾等地。
调查要点: -
预测预报: -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结合管理刮除虫茧,摘除卵块和低龄群集幼虫、集中销毁;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网内,保护和引放寄生蜂;诱杀: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20%灭多威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2000~2500倍液、20%除虫脲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阿维虫清2000~3000倍液等。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8月28日 15:43:47
11楼
中文名称: 黄褐天幕毛
别名: 天幕枯叶蛾、天幕毛虫、带枯叶蛾、梅毛虫
学名: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枯叶蛾科
寄主: 梨、苹果、海棠、沙果、桃、李、杏、樱桃、榅桲、梅,及杨、榆、柳、栎等。

成虫形态特征: 雌雄差异很大。雌虫体长18~20mm,翅展约40mm,全体黄褐色。触角锯齿状。前翅中央有1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约17mm,翅展约32mm,全体黄白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有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为淡。
卵形态特征: 圆柱形,灰白色,高约1.3mm。每200~300粒紧密粘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 “顶针”状。
幼虫形态特征: 低龄幼虫身体和头部均黑色,4龄以后头部呈蓝黑色。末龄幼虫体长50~60mm,背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蛹形态特征: 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17~20mm,蛹体有淡褐色短毛。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生活史: 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孵出开始为害。在辽西产区,于5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幼虫经4次蜕皮,于5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果树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2天左右。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为害特征: 常在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枝,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随生长渐下移至粗枝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上,夜出取食,5龄后期分散为害,严重时全树叶片吃光(郑州兴农网)。如在辽西地区曾于60年代初大发生,闾山梨区受害株率几乎达100%,约上万株梨树叶片被吃光,绥中梨区平均每树有越冬卵块达4~6个。目前,仅发生在管理粗放的梨园。
发生条件: -
天敌: 天幕毛虫抱寄蝇、枯叶蛾绒茧蜂、柞蚕饰腹寄蝇、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地理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调查要点: -
预测预报: -
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在梨树冬剪时,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块,集中烧毁。春季幼虫在树上结的网幕显而易见,在幼虫分散以前,及时捕杀。分散后的幼虫,可振树捕杀;物理防治:成虫有趋光性,可在果园里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防治;生物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枝梢上越冬卵块。如认真执行,收效显著。为保护卵寄生蜂,将卵块放入天敌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果园。另外是保护鸟类;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或50%混灭威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