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遇到的关于BOD负荷的新困惑
shibaoming
shibaoming Lv.3
2003年09月18日 14:13:45
只看楼主

在水处理领域,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废水采用生化处理时,以BOD负荷来进行工艺设计是被普遍认同的,且生化需氧量一般都按5天需氧量计,即BOD5。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生化段(这里指好氧工艺)进出水的BOD5消减量和COD消减量是不相同的,△COD>△BOD5,有时差值还会很大。在传统的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还可解释为剩余污泥通过吸附去除了部分不能被生物降级的有机物,因此,出现上述情况。那现在一些新的水处理工艺,如SBR法及其改良工艺,很少有剩余污泥排出,再按以前的解释就不通了。是不是一些新的水处理工艺再按BOD5负荷来计算不准确了呢?更合理的设计参数以什么为准呢??COD负荷还是BOD20负荷?

在水处理领域,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废水采用生化处理时,以BOD负荷来进行工艺设计是被普遍认同的,且生化需氧量一般都按5天需氧量计,即BOD5。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生化段(这里指好氧工艺)进出水的BOD5消减量和COD消减量是不相同的,△COD>△BOD5,有时差值还会很大。在传统的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还可解释为剩余污泥通过吸附去除了部分不能被生物降级的有机物,因此,出现上述情况。那现在一些新的水处理工艺,如SBR法及其改良工艺,很少有剩余污泥排出,再按以前的解释就不通了。是不是一些新的水处理工艺再按BOD5负荷来计算不准确了呢?更合理的设计参数以什么为准呢??COD负荷还是BOD20负荷?
longwen
2003年09月18日 18:45:10
2楼
BOD与COD的含义并不是总是一致的。

微生物将底物降解后,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生物体的一部分,另外就是成为终产物。这是老套了。不过,BOD的测试却无法区分这一变化,测试前后的微生物浓度的差别被忽视了。同化为微生物的有机物是不耗氧的。因此,两者的含义在实际测试中出现了歧义。

因此,使用COD和可生化性指标进行设计,会更好。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shibaoming
2003年09月18日 19:09:22
3楼
BOD与COD的单位一致的,都是毫克氧气/升,其意义都是氧气量,都间接反映了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生化池(好氧)表现出的消减量不一致,从碳平衡的角度,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
回复
yewujishubu
2003年09月18日 19:50:15
4楼
应该以COD为准合适些。BOD5、BOD20的测定跟现实工艺运行的BOD及其去处的差别很大。因为实际工艺中COD成份中非BOD的部分也会被去除掉一些,长时间的吸附后通过复杂的生物作用而变性,特别是工艺中存在不同氧浓度阶段时更是这样。
而实验室测定时是按照标准方法,跟实际工艺运行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COD为准更好,BOD的指标和所占COD比例作为设计时工艺制定的辅助参数。
回复
longwen
2003年09月19日 07:50:39
5楼
哎,老兄。你有没有学过“化学计量学在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单位是一致。
但是,对于碳元素来说,只有氧化为二氧化碳时,才会需要消耗氧气,COD才能计量。如果同化为生物体的一部分,那是不消耗氧的。它是有机物的特殊形式。实际上,

BOD= 实际去除COD量 - 同化为生物体的COD量

BOD的测试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忽视测试前后的微生物浓度差以外,还有微生物的菌种问题,这与实际工程有很大差异。有些有机物在测试中不能降解,但在反应器中却能不同程度降解。

另外,还与进出水之间的有机物组成不同有关。研究表明,出水中的COD物质,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构成。
回复
qingqingde_
2003年09月19日 09:56:33
6楼
那不是没的参考了,光凭经验啊
回复
shibaoming
2003年09月24日 11:08:08
7楼
longwen先生:
现在的BOD测定方法测定的BOD值不能够准确反应水中实际的有机物含量,我想这也是水处理工作者都认同的观点。
我的问题是现在的一些新型水处理工艺,如CASS、CAST等如果再按照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的设计方法:(进水BOD-出水BOD-生物氧化残留物)/污泥负荷率 进行生化池容积或曝气量计算不够准确。你说使用COD和可生化性指标进行设计,可生化指标是直接采用BOD5/COD值吗?还是用加以修正后的值??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