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利扶贫规划纲要(2001-2010年)
hufang301
hufang301 Lv.9
2006年08月02日 23:41:01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一、序 言(一)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历时7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完成,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仍有少数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已经脱贫的还不够巩固,历史上形成的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巩固“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 水利设施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八七”期间,水利扶贫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贡献。加强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共解决了5351万人的饮水问题,使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人口从8000多万人减少到2400万人;加大了小型、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配套必要的节水设施,增加了水浇地面积,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狠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力开发贫困地区的水资源,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电气化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序 言
(一)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历时7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完成,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仍有少数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已经脱贫的还不够巩固,历史上形成的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巩固“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 水利设施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八七”期间,水利扶贫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贡献。加强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共解决了5351万人的饮水问题,使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人口从8000多万人减少到2400万人;加大了小型、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配套必要的节水设施,增加了水浇地面积,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狠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力开发贫困地区的水资源,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电气化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 进入新世纪,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了2001—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水利扶贫规划纲要》。
(四)《全国水利扶贫规划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2001—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以及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10年全国水利扶贫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确定了水利扶贫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基本情况
(五)贫困地区的自然概况及其特征:
-- 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地区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西部的高原和山地丘陵地区。地形特征是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高山、峡谷和盆地交错分布,喀斯特、黄土地貌发育,千沟万壑,水力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
-- 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耕地基本是坡耕地,山高坡陡,引水困难;高原和丘陵区地形破碎,多为坡耕地和旱地,保水、保肥性能差,产量低,地下水埋藏又深,不易开采,难以取用;岩溶山区,地表水漏失严重,地下水开采难度很大,土层薄,且极易流失。加上贫困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人为陡坡开荒,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很差,中低产田比重大,生产力水平很低,不少地区还处于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
-- 降雨时空变化大,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降雨与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反差极大。贫困地区大多位于自然条件很差的区域,呈块状、片状,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的高原、荒漠、石山、黄土沟壑等地区,北方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南方主要是工程型缺水。近十多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到降水的时空分布,北方大部省区多次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泉水、溪水、河水断流,地面径流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水塘、水窖等普遍蓄不上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有些地区原已解决的人畜饮水问题又相继发生困难。
--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呈恶化趋势。我国气侯特点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西南地区多暴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西部地区重力侵蚀、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都非常强烈,中东部的太行山区、沂蒙山区、东北黑土地等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我国贫困地区大都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流失致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沙漠化、土壤盐碱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屏障逐渐消失,有些地方人居生存条件已十分恶劣。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 基础设施落后,缺电现象比较普遍。贫困地区集中分布在边远山区,村落零星,人口居住分散,虽然小水电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经济和历史的原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生产落后,经济不发达,大部地区“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俱缺,小水电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普遍缺电,有些地区甚至无电。
-- 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利用难度大。贫困地区山高谷深,地面坡度大,河流切割深,地形破碎,地质条件复杂,除了在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原区,高原面保存较好,地面起伏较小外,在河流上中游地区,大都河谷深切,相对高差一般在300-700米。西南的贫困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耕地分散,灌溉率低,具有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条件的地方极少,只能分散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工程受益区分散,建设成本很高,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造成极大的难度。
(六)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1999年贫困地区592个县的总人口2.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6%,其中西部地区为1.11亿人,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的50%。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国内国民生产总值5702亿元,占全国的7.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73元,仅为全国人均产值的40%。地区财政收入低下,1999年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仅26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20元,为全国的27%,自我积累和投资的能力极低,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粮食生产增长较快,1992年贫困地区粮食总产量6788万吨,人均粮食325公斤;1999年增长到8837万吨,人均粮食达399公斤,略低于全国人均410公斤的水平,粮食总体已达到基本自给,但西部贫困地区粮食增长较慢。
(七)水利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水利建设投入少,缺水现象普遍。贫困地区多为山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而且长期以来水利投资主要靠地方和农民投入。贫困地区投资能力薄弱,依靠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投资水利建设非常困难,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状况非常突出,缺水现象普遍。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投资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水利设施的投入仍然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要。
-- 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50多年来,尽管贫困地区大力开展了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因水利基建投资太少,水利建设与全国水平相比严重滞后,现有水利设施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病险隐患多,老化失修严重,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999年贫困地区耕地面积3.6亿亩,灌溉面积只有1.29亿亩,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4%,比全国平均比例低18个百分点,云贵高原山区更低,如贵州省要低25个百分点。
 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电现象还较严重。地方水电开发和电气化县建设是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但由于贫困地区中小水电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贷款受限较多,导致水电建设步伐缓慢,加之现行的电力体制,发展地方水电举步维艰,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缺电现象还较严重。
 ——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
hufang301
2006年08月02日 23:41:17
2楼
三、 指导思想
(八)2001—2010年水利扶贫的指导思想是:遵照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特困地区以及遗留问题突出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为重点,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解决好水的问题,把解决由于缺水导致贫困和生态恶化的问题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要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以解决人畜饮水、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农村缺电、改善生存环境为重点,加大贫困地区水利扶贫力度,依靠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坚持开发式扶贫,在国家重点扶持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撑。加大智力扶贫力度,重点培养一批能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导干部,全面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
四、基本原则
(九)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制定贫困地区水利扶贫规划,注重 “三结合” 、 “三为主”,即:中型与小微型水利工程结合,以小微型为主;开源与节流、保护结合,以节流保护为主,生活、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结合,以生活用水为主。
(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水利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按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
(十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兴建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建设基本农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十二)坚持加大水利扶贫科技含量的原则。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作用,并加大水利扶贫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水利扶贫科技成果转化率,如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推广、水利科技知识传播等。
(十三)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水利扶贫要在各级政府的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包括对口定点扶贫和参与水利项目扶贫。
五、奋斗目标
(十四)“十五”期间,重点加强小微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巩固“八七”扶贫攻坚中水利扶贫的成果。
-- 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集中使用中央和地方各类资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力争用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解决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急划》时在册,至今尚未解决的饮水困难人口。尤其是少数特困地区(包括特困移民),要依靠集雨节灌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尽快解决特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十五”后期,重点解决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水源条件变化新出现的饮水困难人口,实现在正常年景下,基本解决现存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 积极搞好基本农田的水利建设,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5—1.0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20%左右。
--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陡坡退耕,封山育林,增加植被,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宜治理面积的比重达到10%以上。
-- 大力发展小水电,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缺电状况和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 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要结合异地开发等措施,优先解决好水源条件。
(十五)“十五”以后,进一步提高水利扶贫工程建设标准,首先是提高解决饮水困难的水量水质标准和水源保证率,实现一般干旱年份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其次是加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根据水资源条件,结合农村小水电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兴建龙头水利扶贫工程,完成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解决贫困地区水利设施不足和缺电问题;第三是加大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大力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种植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为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完成异地安置,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撑。
回复
hufang301
2006年08月02日 23:41:50
4楼
七、保障措施
(二十五)水利扶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解决贫困地区因水致贫的实际问题,加大水利扶贫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的进程,注重水利扶贫与其他行业扶贫的结合。要拓宽水利扶贫的投资渠道,建立贫困地区水利扶贫的投资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水利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六)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
-- 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与扶贫规划应体现水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放在优先位置。
-- 水利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基础设施,应以各级政府行为为主体,国家的宏观政策要体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水利扶贫的领导和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水利条件。
-- 各级水利部门要将水利扶贫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把水利扶贫纳入各级主要领导和主管干部的政绩考核目标,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 各级水利部门在安排水利建设项目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贫困地区。要建立实施水利扶贫规划纲要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及经验交流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全面反映本地区水利扶贫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
(二十七)做好规划,保障水利扶贫各项任务有序进行。
-- 各级政府应将水利扶贫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各级水利部门要把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纳入各级水利部门的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并根据全国水利扶贫规划纲要制定本地区的水利扶贫规划纲要及其实施计划。
-- 水利扶贫规划要重点抓好贫困地区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主体的人畜饮水、补灌工程、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改造工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本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无电和严重缺电地区的中小水电开发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 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做好水利扶贫重点工程项目的安排和建设,对于成熟的项目,尽快落实投资,尽早开工建设。
(二十八)制定水利扶贫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水利扶贫的投入力度。
-- 建立国家水利扶贫专项资金。在中央财政加大水利扶贫的投入力度的同时,各地财政要加大对水利扶贫投入的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水利扶贫的比例,地(市)、县(区)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拓宽全社会的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
-- 国家原有的扶贫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各地要制定地方性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水利扶贫资金一定要按项目下达。要调动和保护农民搞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宣传、鼓励、引导群众参加小微型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
-- 水利扶贫项目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讲求效益,保护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保持水利扶贫工作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二十九)切实加强对水利扶贫项目资金的建设与管理。
-- 各地要加强贫困地区水利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分级建立水利扶贫项目储备库,抓紧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排序工作,严格按项目所确定的资金投向、范围及其重点,进行评估和筛选。
-- 加强对水利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严格项目的验收制度和建后管护制度。并制定水利扶贫项目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大项目的审计力度,保证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促进脱贫致富。
(三十)依靠科技,推进水利扶贫进程。
-- 贫困地区大都地处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山区,水利设施虽然主要依靠中小(微)型工程,但面广、分散、量大,建设不易,加上设计能力弱和施工水平低,因此,水利扶贫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都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开展水利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活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水利扶贫进程。
-- 加大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的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自身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提高贫困地区总体人员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三十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社会对水利扶贫的支持。
-- 积极扩大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水利合作,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水利扶贫开发项目的援助和支持。
-- 各地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支持国际社会参与和执行有关水利扶贫的开发项目。
-- 加强外国援助项目的管理,努力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十二)本《纲要》由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水利扶贫规划纲要》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水利扶贫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当地的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在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水利扶贫具体落实到项目和工程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