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大震弹塑性,与STRAT大震的区别?
majing613
majing613 Lv.3
2011年07月30日 20:39:11
只看楼主

清华大学一些老师在各地开办大震弹塑性讲习班,据称一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看到过STRAT大震弹塑性的介绍,也听过一些STRAT的报告,好像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纤维单元,一些技术超过国外软件了。请教高手说说STRAT与清华的区别,优劣性怎样?[ 本帖最后由 majing613 于 2011-8-1 14:51 编辑 ]

清华大学一些老师在各地开办大震弹塑性讲习班,据称一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看到过STRAT大震弹塑性的介绍,也听过一些STRAT的报告,好像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纤维单元,一些技术超过国外软件了。请教高手说说STRAT与清华的区别,优劣性怎样?

[ 本帖最后由 majing613 于 2011-8-1 14:51 编辑 ]
免费打赏
yale16
2011年08月03日 17:44:49
2楼
清华的讲习班是科普,讲解大震弹塑性的基本技术,对广大工程师是有用的。据称参加过培训班的人讲,讲课还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
清华本身没有大震非线性软件(开发前后处理与开发独立软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清华讲习班所讲主体的国外软件,所讲的内容是传统技术。清华讲习班, 回避了传统技术存在的固有缺陷,回避了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的进展和探索,一味推崇和迷信国外软件,这与声誉尊崇的清华是不相应的。(相信其为商业行为,并不代表学术水平)。
当前国内开发独立先进稀疏存储核心求解器的,北大力学系是一家(原SAP84团队),STRAT 是第二家(2001年前后)。经过多年的优化完善,STRAT整体计算速度,已经超过多数国外主流软件。尤其STRAT大震弹塑性时程计算速度,已经居国内外先进软件前列。这种核心技术的上的突破,是可以做到、且已经做到的。这些所谓的专家,从来没有涉猎这一核心领域,以为高不可攀,认为仅“做前后处理”就可以“达到国际领先”——就可以理解了。

讲“清华的大震弹塑性”,实质上就是以ABAQUS为代表的国外软件的大震弹塑性。这里就STRAT大震弹塑性,与ABAQUS大震弹塑性,两者不同的地方做初步讲解。
建筑结构大震弹塑性分析,主要是梁柱的材料非线性分析。总体而言,ABAQUS软件的梁柱材料非线性,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在假定的位移形函数基础上,导数得到应变场,由变分原理原理得到单元刚度矩阵,即所谓的“刚度法”。刚度法对均质直杆、对几何非线性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考虑截面塑性、屈服的材料非线性而言,刚度法存在如下固有缺陷:
1) 形函数是人为假定的。当前对于均质直杆,当前有准确考虑剪切变形的设定形函数。但对于部分屈服、开裂的材料非线性问题,其变形必定与均质直杆不同,且是完全未知的。仍采用均质杆的性函数,计算材料非线性问题,必然高度近似。
2) 以积分为代表的数值积分功效降低。Gauss积分达到精确解是有前提的,即被积式是连续的多项式。但材料非线性问题中的本构关系、刚度沿截面分布、刚度纵向分布,均不满足连续多项式的条件,这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
3) 数值积分点个数有限,其位置也相对固定,不能够对刚度突变部位进行加密以反映实际的刚度分布。因此积分结果是粗略近似的,甚至是随机的(视积分点恰好在塑性区、恰好在非塑性区,结果大相径庭)。通用软件中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对梁柱单元细分,这必然导致计算量大、计算速度降低。
4) 不能处理单元上分布荷载,和非线性计算过程的不平衡应力。刚度法能导算荷载,但只是荷载的本身的插值积分,没有包含单元的刚度因素,因此对于非均质杆不再适用。而荷载导算在大震分析中随处可见,典型的如计算过程的截面不平衡内力,需要导算成单元杆端力,这就是一个导算荷载的过程,且对计算结果影响非常显著。

以上四点是个人总结,但这种认识,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下面摘录几段学术论文中的原话:
【摘录1】 In nonlinear material analysis problems, the most popular method for analysis is the displacement method. Since this method depends on flow theory, a step-by step solution procedure is adopted. The use of the step by-step approach leads to unavoidable error at the end of each step and this error will accumulate in the following steps. Although many new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in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12,13], these problems still cannot be avoided. Furthermore, significant mesh refinement is often required to capture the transition from elastic to plastic behavior. Consequentl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e.g., [8,9,11,14]) have directed their efforts toward the force method for analyzing structural problems with nonlinear materials. The main unknowns in this method are the internal element forces instead of the nodal displacements as in the displacement method. In many cases, this provides a much more 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for elastoplastic problems. 【原文翻译】在材料非线性分析中,最流行的方法是位移法(也称刚度法,译者注)。由于该方法基于flow theory需要分步计算,而分步计算必然导致误差累积。尽管一些新技术被提出以提高精度,误差累积问题仍然存在。更甚者,为了反映从弹塑性变形和受力特征,(刚度法)需要细分单元且足够精细。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用柔度法 (原文力法,译者注)解决材料非线性问题。在柔度法中,单元内力作为未知变量,替代了刚度法中的作为未知量的位移。在多数情况下,柔度法能更有效地模拟弹塑性问题。(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83 (2005) 2453–2462)
【摘录2】The two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by the LIM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program ABAQUS [2] which utilizes the displacement method. We used the B23 element from the beam library in ABAQUS and a very fine mesh with an element length of 0.01m. Both problems will be loaded until the failure point. For the baseline analysis, a total of 25 integration points were employed through the beam depth in the ABAQUS analysis in order to obtain accurate results near the collapse load. 【原文翻译】这两个问题分别用LIM法和ABAQUS软件分别计算,后者采用刚度法。选择ABAQUS单元库中的B23单元,并且按照0.01m长度进行单元细分。两个模型均加载到破坏。为了得到一个比较的基准,ABAQUS中分析中梁截面采用25点数值积分,以提高接近破坏时的计算精度。(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83 (2005) 2453–2462)
【摘录3】 The first elements with distributed non-linearity were formulated with the classical stiffness method using cubic Hermitian polynomials to approximate the deformations along the element. Shear effects were first included in the model proposed by Bazant and Bhat. Menegotto and Pinto interpolated both section deformations and section flexibilities and accounted for the axial force-bending moment interaction. Recent efforts to develop more robust and reliabl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elements have shown a trend toward flexibility-based formulations that permit a more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force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element. Mahasuverachai and Powell” proposed flexibility-dependent shape functions that are continuously updated during the analysis. Kaba and Mahin presented a flexibility-based fibre element, that was later improved by Zeris and Mahin. 【原文 翻译】最初的刚度非线性分布的单元采用刚度法,其挠度形函数场采用3次Hermitian插值多项式。Bazant and Bhat 首次在这里单元中包含了剪切变形,Menegotto and Pinto对截面挠度和截面曲率同时形函数插值以考虑弯曲轴压的偶联作用。近期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更能准确反映内力沿纵向分布的柔度法,能更为全面、有效地模拟钢筋混凝土框架。Mahasuverachai and Powell 提出了针对内力插值的形函数,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即时更新。Kaba and Mahin提出了基于柔度法的纤维单元,并由Zeris and Mahin改进提高。(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Vol 25, 711-725, 1996)
这些学术论述,表明了传统刚度法对于大震弹塑性计算存在的固有缺陷。我们注意到,在摘录1中作者提到刚度法单元需要细分以模拟弹塑性变形。在摘录3中所提到的柔度法虽然以内力为变量,但仍基于插值形函数,对照前面4点分析仍存在人为假定的因素。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谢靖中博士在2000左右(同济大学博士期间,上半年提出刚度矩阵算法,下半年解决荷载矩阵算法),独立提出杆系单元的积分算子法,用于解决非均质、材料非线性梁柱单元的计算。
   积分算子法完全不依赖任何设定的形函数,也不依赖Gauss积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仅依赖于描叙刚度分布函数的精确度。如果刚度分布的描述是精确的,其解即为精确解。积分算子法的基本思路是柔度法,但能够直接得到刚度矩阵,不需要一般柔度法的求逆过程。积分算子法完备地解决了单元荷载的导算,对任意刚度分布、任意分布荷载是“万能”算法。
   积分算子法,几乎全面解决了前面所提到4个问题。有柔度法之长,而无其短。更为重要的是,不是一种理论尝试,而是一种通俗易懂、简单且有效的方法。积分算子法作为基本算法,已用于解决多种问题,如预应力积分算子法,即是当前预应力问题最准确算法。

   再回到主题上。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ABAQUS采用的传统的刚度法,STRAT采用的当前对于杆系材料非线性最为有效的积分算子法。从非线性计算最基本的载体(单元)角度看,STRAT比ABAQUS先进。这种先进性,已经通过前面摘录2中列举的是算例验证。
   对于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处理。STRAT在纤维单元基础上,直接算出裂缝的宽度和间距。这种直接算裂缝、宽度间距,在国内外是首次,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因为虽然混凝土结构理论有数百年历史,能直接这样计算裂缝的这是首次。且不论计算STRAT裂缝计算的精度如何,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成功。其计算精度依赖于参数的选择,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大量试验累积数据来完成。ABAQUS采用的是损伤模型(多种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替代弥散裂缝的算法,将一条一条的裂缝综合成个别参数,这种综合本身就是近似!

   上面提到的两点,是结构大震弹塑性分析的关键点,也是STRAT、ABAQUS在核心技术上差异,也是根本性的差异。STRAT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了结构大震弹塑性分析水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具体是否国际领先,由别人判断,但前提是充分了解差异之后)。
   当然,大震分析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但实际上各软件之间很少、甚至没有差别。例如,在计算速度上,截至目前的几个算例,STRAT速度比ABAQUS更快。
回复
sashaxie
2011年08月04日 08:55:25
3楼
精彩,长了见识。有机会当面聆听yale教授讲解。
回复
cow_09
2011年08月04日 09:16:24
4楼
太精彩了,谢博士简直就是牛人啊,做了这么大的贡献。
回复
lengjsf2002
2011年12月21日 20:55:51
5楼
不会吧,STRAT从内核上已经超过ABAQUS了?鬼才信
回复
xiaosunstruc
2011年12月29日 13:26:50
6楼
不了解。什么时候strat能得到结构设计和研究领域的一致认可了,strat就是一个真正成熟和权威的软件了~
回复
lianwanming
2012年01月10日 21:31:46
7楼
很好的资料,下来看看
回复
gxumwl
2013年04月21日 12:42:55
8楼
太精彩了,长见识,谢博士厉害
说实在,我最欣赏的就是STRAT全新计算内核的开发,这个真正自己掌握的计算技术,这个很了不起
国外著名软件虽然功能很多,计算能力也很强,但其内核是老的,这点不能回避。内核获得突破,其他后续的计算都是围绕着这个内核来进行,STRAT虽然现在的各方面的计算能力还不如国外软件,但其内核是走在前列,这可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肯定能超过国外软件,其实当初我也并不看好STRAT,但是亲眼看现场的计算演示,足以证明它的先进性,就算是国外著名软件,也不可能在现场短短几分钟内完成怎么庞大的计算。
我们总喜欢拿外国的东西来作为标准,却不去努力创新,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这样即使别不对,我们仍然把它当做个宝,真可悲。
国内的软件就不说了,拿着一个老内核,做了很多花样的外包装,就说自己是XX
支持佳构的创新,现在国内自主创新太少了,想想现在国人使用的主流软件,有多少是自己的。谢博士厉害,佳构做你想做的,不用管那些唧唧歪歪。
另外,希望佳构软件尽可能的开放,让用户更加灵活的使用软件。
回复
yale16
2013年04月29日 08:42:22
9楼
本帖最后由 yale16 于 2013-4-29 08:46 编辑 gxumwl 发表于 2013-4-21 12:42 太精彩了,长见识,谢博士厉害说实在,我最欣赏的就是STRAT全新计算内核的开发,这个真正自己掌握的计算技 …谢谢关注。最新6.1版本,STRAT计算速度再次加快。经测试,大震分析在6.0基础上,再次提高50%。原来需要1.55小时的工程,现在只需要1.05小时。再次显示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所带来的技术潜力!
回复
yale16
2013年04月29日 08:54:16
10楼
很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从北到南,自主开发渐成为主流。原来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者,现在都致力于独立开发大震软件。
我们需要破除对国外软件的迷信。
回复
ckmxdd
2013年06月03日 21:15:42
11楼
为何国内大设计院不认可STRAT是主流软件呢?为何大设计院还是SP2000运用较多?所以STRAT在市场推销方法是不是有些问题?软件在市场的占有率才是硬道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