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意(之一) 俞孔坚 中国园林 2000.5 37-41From Farm Garden to High—tech Park:——The Meanings of Park(Palt One)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100871)YU KOng—jian‘(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Ianning,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11jna)
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意(之一)
俞孔坚 中国园林 2000.5 37-41
From Farm Garden to High—tech Park:——The Meanings of Park(Palt One)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100871)
YU KOng—jian‘(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Ianning,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11jna)
摘要: 从自然与工作、生活及娱乐的关系发展历程着手,探讨了从田园到花园、公园;从工业园到田园城市、花园郊区以及从边 缘城市到高科技园的景观演绎过程,认识一下“园”的深层含意,从而也是以“园”为重要对象的园林学科的广泛含意。
关键词:公园,景观;园林理论;园林史;科技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working、living and playing,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londscapes and landscape ideology--- from farm gardens to gardens and parks, from industrial parks to garden cities and garden suburbs,and from edge cities to high—tech parks.This discussion may reveal the meanings of parks and theref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at considers Park design and management as one 0f the major fields.
keywords:Parks,science parks,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y,landscaPe history ‘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将一些并不令人十分喜欢的工作或生产场所冠以一个自然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作为世间
天堂和休闲场所的“园”(Park)字,从而产生了工业园 (industrial Park)、企业园(Corporate Park)、商务园 (Business park)、办公园(Office Park)以及科学园(Science Park)。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发展商在极力美化其项目,使其更具有魅力,从而更具有商业价值,但它至少还有 两层含意值得我们去挖掘。 其一,设想在一个充满自然的“园”中工作本身说明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人所向往的趋势; 其二,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科技园区或办公园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种在“天堂中工作和生活”的理想。
作为一种理论的探讨,我们将从园,即自然或人化的自然,与工作、生活及娱乐的关系发展历程着手,认识一下现代科技园和企业园的深层含意。从而也是“园”本身的含义,和以“园”为重要对象的园林设计学科的含义。
我们尽可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推溯到猿猴时代的丛林生活,和猿人时代的疏林—草原及穴居生态经验(Orians,1986.俞孔坚,1998)。这些经验是形成人类环境认知和环境理想的最底层的积淀。作者把这种积淀下形成的人的理想景观结构称为生物基因上的图式。而“园”作为在人类意识支配下的人工化的自然景观,其更直接的原型则是田园景观。田园的生活,向来为权贵和雅土们所向往,由田园发展到花园、公园,再到花园城市,再到产业园、高科技企业园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人们的社区活动及生 活方式打在大地景观上的烙印。
1、 田园:溶自然、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原始模式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从猎采过渡到定居生活为特征的畜牧和耕作,是一场革命,史学家称其为农业革命。于是,田园便随之产生,这种田园景观中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田园的主体是农民(或牧民),他们主要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简单劳作,他们依赖于这块有限的土地,在满足神与君主的税量之后养育家人。在田园,他们选择一块安全而健康的地方,集居而形成村落,并世代传承,与他们劳作的土地相依为命。
第二、田园景观本身的主导功能是生产,种植食物、纤维和薪炭,牧养牲畜的过程体现在整个田园景观中。农民们垦田种植,挖渎排灌,掘塘蓄水,垒墙护士。欧洲的牧人们挖漕或植篱笆以圈牛羊,养育林丛以供薪炭。由于种养殖的对象的不同便导致了景观的差异,这便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个文化圈的园林风格的差异。如意大利山地的葡萄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台地园的原型:中国桃花源式盆地田园景观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山水园林 的一个原型;而对以后的公园和产业园具有更直接影响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则更明显的是英国乡间牧场的演变。
第三、自然与生产、生活及娱乐的原始结合,生产不但成为田园景观的功能指向,在田园中的生活和娱乐实际上都尚未完全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因此,“田园生活”,实质上是以田园的生产为主导过程和母体的生活、娱乐的综合。当苏格兰高地上的两位牧羊人在看护羊群的时候,以木棍推击石块为游戏,这便有了高尔夫的休闲运动;而当在家宅的菜园里除了培植蔬菜瓜果外,还夹种几株用于观赏的花木时,园艺作为一种休闲便出现了;村民们在共同收获入库时,欢乐和歌舞便由此而生;当邻村的牧牛男女邂逅于同一片丰润的草泽之中时,交流和生活更从此开始。
溶自然与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生活”一直为农业时代的文人雅士们所赞美,也为工业时代的人们所向往,只因他们不是“桃花源中人”。农人们的干辛万苦,大自然的刻 薄无情是田园外的人们所未尝体验的。农人们在与自然力的不断较量、探试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回避自然的暴躁,又如何享受大自然的温存,把经验刻写在大地之上。它展示给田园外的人们一种和谐的格式——一种体现人对自然依存关系和人对自然的适应过程的格式,唤起人们的一种归属感,并使人认识到其在天地、宇宙间的定位。与站在城市高层俯看高楼林立之时的崇高感,站在市政大厅前平视几何式广场及景观轴线时的自我为中心的自豪感以及当迷途于沙漠中、大海上或 是丛林中的卑怯和恐怖感相比,田园景观所给人的则是一种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卑不亢感受,是一种亲切和宜人的感受。
实际上田园包含了未来城市发展和理想城市模式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它们的功能发生了改变,由生产功能,转为非生产性的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等功能。
田园中村民共赏的水域、河流和公共活动场所,乃至虽为私人归属却无论在视觉上和功能上都有开放性的田地、牧场本身,是城市公园的原型(Jackson,1984)。宅前屋后的菜园是贵族别墅花园的原型,也是20世纪郊区化后独家住宅的前后院的原型。欧洲牧场中的薪炭林以及中国农田中常见的用以保护生产、生活环境的风水林、风水山,实际上是城郊保护地的原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田园也正是工业时代初期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Garden City)模式的原型。
2、 院子、花园和宫苑:自然及其功能的新组台
当种植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美,耕作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娱乐时,花园便产生了。当然,首先拥有花园的是农业时代的少数王公贵族以及神权的拥有者们,因为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将少数剩余价值控制在自己手里,身居城市或城外别墅。接着,到了工业化时代的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郊区化的进程,西方中产阶级也有了带花园的独立家居。这些郊区独立家居尽管与贵族的豪宅的规模与档次比较相距甚远,却同样有了一片为美而种植和为娱乐而耕作的前院和后院,一个微型的、美与休闲的田园。
花园和房子相结合成为人居环境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景观,它在人的尺度上,界定了个体的人与日常行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这里,人们渡过了大部分户外生活,也正是这里,房子和户外相交融,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相交叠。在欧洲,花园是指建筑周围的全部私有空间,在美国房子周围的空间叫院子(Yar6),在中国则因为四合院的布局,户外空间多半在建筑围合的中间,因而叫庭院,而贵族则有后花园。花园主要的功能是它与住家相联系的休闲和娱乐;但它也是园主人其他活动的场所,包括作为非农业生产的场所和办公的场所,它们都对理解后来高科技企业园的形成有一定的意义。
2楼
2.1 院子(Yard)
中国文化中的庭院及美国文化中的院子,都不完全等同于花园,如果比较一个独立家居的三个概念,即地块、院子和花园的话,那么地块意味着地产,院子则意味着一个围合的,具有于某种功能的场所,而花园则意味着照料、投入、 观看和欣赏(Groth 1990),这三者构成了一个照料的等级层次,美国人拥有私人地产,并在其上围筑了院子,而在院子中装点花园(Girling and Helphand l994)。院子和花园是 美国人投注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体现对自然的关爱的重要场所。
庭院和院子也是娱乐与体育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儿童游戏玩耍的天堂。最简单的是沙坑和塑料玩具,大的院子则可以有网球场、篮球场、泳池、秋千。对成年人来说,后院是厨房和会客室延伸。因而,后院往往置以桌、椅及遮阳伞等各种家具及烧烤炉。这就使后院不但是综合的家庭娱乐、休闲场所,也是为亲朋聚会、交流的非正式场所。
而更有意思的是,院子和车库结合,却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创新与发明的戏剧性场所,包括王安电脑和惠普公司的诞生。在加州Palo Alto的Addison Avenue 367号的车库和院子甚至被正式认定是硅谷的发源地。1939年,在这里William R.Hewlett和Oavid Packard成立了HP公司并发明了公司的第一个产品(Winslow,1995)。院子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上的这些故事,不得不使我们对其另眼看待,至少院子的以下几个特点可以被认为对发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它是一个围合的、私人的空间,安静,不被打扰,是一个思考和研制的极佳场所。
第二、它是一个非正式的工作间和交流场所,它与车库 结合时,各种不登大雅之堂的零器件、工具都尽可以在此堆 放,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操作空间。朋友们也可以在此更开放、自由地交流,而不必顾及把地毯弄脏,把家具弄乱。
第三、与大办公室相比,这里与自然更接近。尤其是在加州,阳光、蓝天、微风,使院子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工作场所。
正是院子的私密性、非正式性、与自然的接近,使其成 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一特质在高科技园的设计中应该得到继承。实际上,从硅谷的企业园景观中,人们的确也能看到其与院子之间的渊缘关系。
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美国院子的每种功能,一旦社会化之后,便形成了同样具有美国特色的主题性场所。如
将娱乐场所社会化,便有了类似迪斯尼这样的大型游乐园;把其体育功能社会化,便有了大型体育运动中心;把其儿童游娱部分社会化,则有了公共场所的儿童活动场;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完全恰当地说,后院和车库的操作性的放大,正是后来科技园的工作和研究场所,这种比拟尽管有些牵强,但在解剖和认识高科技企业园的构成和氛围时,是十分有意义的。
2.2花园(Garden)
如果我们把院子定义为以功能性、体育性、娱乐性及家庭生活的户外延伸作为主要特征的私家户外空间的话,
花园则可以更狭义地定义为以审美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户外场所。花园是一种理想化的景观,是文化与自然的交 流场所。它是人们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映。它是人们抒发理想、畅想未来、获得灵感的场所。是纯真的、理想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花园的最基本元素应该是自然的。植 物、岩石、地形、水和其他生命,这是永恒的主调,是人对自 然的天生的依赖和对生物的热爱的表现。 但花园又是人工的,是一种艺术。花园的一个最具魅力的含意是再造的天堂,再造的自然。是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的,任凭人的想象所能创造的最美的地方。在西方它是一个伊甸园的再现;在东方,它是桃花源和蓬莱仙境在凡界, 是须弥世界。因而,它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在不同的设计师的笔下,会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它们都会唤起欣赏者不同的、丰富的景观体验。中国传统山水园的曲折幽深,情深意长;日本枯山水所引发的禅思和哲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惬意和浪漫;法国雷诺特花园强烈的秩序感和纪念性;伊斯兰花园的圣洁和庄重等。这些不同文化的传统造园风格都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宝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的享用者、景观的设计原则 和理论、景观的材料及方法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俞孔坚, 1998)。现代高科技企业园的设计也应有其时代的特色。
3、官苑、官邸:开办公与自然结合之先河
首先把办公和自然或花园结合在一起的景观综合体当局宫苑,其次是各级政府的衙署、官邱。关于古代王官与花园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似乎可以推溯至3000多年前的埃及王宫,公元2000多年前古代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2000多 年前中国秦汉的帝王宫苑等。但一般情况下,在古代作为国王办公、行使朝政的庄严宫殿与作为休闲娱乐的花园之间 是有相当明确的界限的。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之前,城堡那高大、坚固的城墙在抵御敌人的同时,也隔绝了与大自然的 交流。中国宫城的防御性结构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即 使在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别墅建筑尚带着中世纪城堡式的外观,而直到15世纪左右,开敞式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才流行起来(针之谷钟吉,1991),并继而影响到欧洲各国。因而才有了17世纪雷诺式的宫苑,其典型代表就是巴黎郊外的凡尔赛——一个将办公、生活、休闲溶于自然的理想景观。它以宫殿为起点,更确切的说是以国王路易十四的卧室、办公室、舞厅和餐厅为圆点,通过水、植物和铺装的处理,创造 出一条条向外辐射的景观走廊,和一个个富有情趣的结点。从近处几何式的模纹花台、建筑化的植篱,到远处自然的森 林和田园,绿色与图案尽展眼底。在这里,宫殿已没有城堡式的外墙,而是将窗户向花园敞开,就连界定整个宫苑的43km长的园墙,也被隐没于宫苑外围的森林之中。
18世纪,美国首都华盛顿沿用了雷诺式宫苑的模式,成为总统及国会行政办公的整体环境。这一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风行于美国各大城市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的一个基本模式Wilson,1989:俞孔坚,吉庆萍,2000)。特别是在各大城市的市政办公中心,几何对称的布局,放射形的景观走廊,敞向大草地的行政楼以及喷泉、水池,成为一时流行的典型景观。
这种来源于宫苑的市政中心设计模式一直传到美国在亚洲的势力领地,英国人的殖民地如新德里、内罗毕等,也随美国的景观设计师传到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最后又回到了独裁统治时代的欧洲,而成为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建设其行政中心的理想模式(Hall,1997).
在中国将朝政场所置于自然之中的宫苑景观可以追溯 很早(周维权,1990),到了清代则到了高潮。几乎与法国路易十四王朝同时代的顺治和康熙大帝以及以后诸皇帝,都不愿意终年在高墙深院、毫无自然生气的紫禁城办公,而在北京西郊大肆营建宫苑,最终将用于朝政的宫殿搬到了圆明园与颐和园,使朝政办公与花园之山水、动植物融为一体。尽管在这里宫殿部分仍是四合院的形式,中国的皇帝们尚没有像路易十四那样向自然敞开窗户,但宫和园毕竟已近在咫尺,宫殿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礼仪性场所,而与大臣们商议政事、批阅奏章之事,已大可在优美的环境中进行了。
皇帝如此,各级官僚、贵族也自然效仿,只是规模及奢华壮观程度略有逊色而已,而这种逊色也仅仅因为皇帝的至高无上,臣子们不敢借越罢了。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郊外官邸别墅,还是以后法国贵族们的雷诺式园林,乃 至中国各级州府衙门。尽管东西方在建筑风格、布局形式上的差异,或者君臣之间宫苑、邱府在规模和华丽程度上的差异,在本质上,将宫、堂和苑相结合,使办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则是一种追求并实现了的目标。而皇帝、贵族们的办公环境理想,同样也可以在拥有相当权力和财力的工业时代和现代的新权贵们中实现。
回复
3楼
4 公园(Park):将自然引入居住与工作的城市公园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贵族花园的大众化和被引入城市的一片田园。它给人的印象是英国田园牧场风光的缓坡草地和树林。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身心再生的场所,因此休闲、体育、改善生态和视觉环境成为 最主要的功能。专项规划建设的现代公园是19世纪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的推进,19世纪下半叶,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工人和“城里人”。农业时代作为贵族的居住和休闲的城市很快就变成了工业生产的基地。拥挤 肮脏和严重的工业污染随之跟进,使城市成为一个可怕、黑暗的贫民窟。贵族们当然可以逃避到他们的乡间别墅,而广 大市民则远离田园和自然,只能在黑暗中挣扎,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公园被作为与生产基地的工厂和作为生活区的拥挤不堪的贫民窟完全不同,而且是将景观引入城市中。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公园就是天堂、是肮脏与丑陋的反义词。是引入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一片田园、一片自然,是一剂医治城市病的灵丹妙药,是城市景观的一支镇定剂,在拥挤不堪, 不断蔓延的城市中创造一块可以让人大口的呼吸、舒展四 肢、放眼四望的空间。因此,公园被当作城市中绿色的“肺”。
同时,它对改善社会条件,提高道德水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公园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认为有两个源头,分别来自于田园和花园。第一个源头是乡村的公共绿地 (Common,Green),它是欧洲传统乡村田园中村民共享的林地、草场和水体,甚至是一些青年人乐于光顾、却并无风景的村边空地(Girlirg and Helphand,19943Jackson,1984,)。这种公共绿地概念传到美洲以后就成为放牧场所、市场和公 共活动场,如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绿地在建都后的很长一 段时间内就是放牧地,美国麻省的哈佛校园及现在的剑桥公园也是如此。它们最终演化为社区的中心,被教堂、会堂以 及后来的客栈、旅舍所占用。继而,这种公共场所便成为道路
交叉点和商业中心。尽管其原本是功利性的,但这些地方往 往成为绿化和美化的重点。人们对于这种公共绿地的偏爱和向往,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在社区关系日益衰弱时代,人们对公共交流空间的期望。这种乡间的活动中心与后来的城 市公共广场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绿地,乃至公园的一个重要源头。在纽约中央公园建成之前,这 些路口的街头公共空间是市民们主要的户外活动休闲场所。
公园的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源头是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或称为“人民的花园”,即把权贵们独享的休闲景观平民化、民主化。这种原始的公园在形式上完全是花园。 它们精雕细刻,饰以各种雕塑小品、喷泉、水池、奇花异卉, 而对植物空间的设计则考虑很少。这些公共花园主要用于被动的休闲和观赏,诸如散步、露餐以及举办一些公共及文化性活动,包括小型的园艺展览、表演、音乐会等。公共 花园的纯休闲、审美功能,使之与城市公共广场的商业性分道扬镳。但公共花园对于迅速膨胀的城市来说,有两个 方面明显不足:其一是规模尚不够大,身处其中,并没有一 种远离城市环境的感觉,园外的汽车声、噪音和城市的怪 味仍挥之不去。其二,大多数公共花园实质上是观赏园艺 为主导的娱乐园,并充斥着喷水、骑乘、零售、户外家具等 等,因而缺乏一个安静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正是身心再生 所最为需要的。
比起早期的公共花园来说,为死人设计的墓园反而更 加舒适、宜人。因而,美国早期的郊外墓园比公园更早地成为人们寻求清新与休闲自然环境的场所,墓园在没有完全被墓穴占满时,良好的绿化使之看上去像一个大型的乡问庄园。墓园的清静、自然气氛及其受欢迎的状况,后来成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来源。当时专业人士提出质疑:既然我们能为死者创造这种美妙绝伦的公园,那么,为活人设计的公园又在何处(Pregilland V01kman,1993)?
公园代表着一种社会理想--即把公共的空间作为各个阶层、不同人种、不同地位人的聚会场所。公园是对工业革命及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日益疏远的趋势的一种对抗和反应。总起来讲,公园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公园是与生产和生活场所相分离的综合性休闲、 娱乐场所。由于公园是一种针对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城市迅 速扩张下产生的被动的反应和城市改良措施,因此,它一开始并不是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来设计的,更不是市民居住 和工作场所的有机部分,而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环境、日常的工作场所相分离的景观。这在纽约中央公园,一个由美国景观设计师之父欧姆斯特德(Olmsted)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城市公园中可以看得非常明显。这个占地850英亩的公园, 呈严格的方型地块,而且尚有园墙围合。公园内部与外部的城市几乎毫无关系,完全把肮脏与混乱的城市排斥在外,而圈起了一块有别于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天堂。只有在周末,大部分市民才有可能乘车来此休闲和娱乐,逛公园乃 是一般市民的一种专门的安排。 即使后来,公园打开了围墙,并在城市中形成了绿地系统,(如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使城市公园和绿地成为城市更为有机的部分,但公园仍然是一类与城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相分离的独立的土地利用类型。直到城市美化运动和稍后的田园城市运动和居住的郊区化,公园才再次与公共建筑,特别是市政办公建筑以及社区生活相结合。随后,公园的综合性功能也开始分化,成为主题娱乐园、体育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园等。而剩下了一个更 为纯粹的绿地空间,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将公园与其他功能性景观相结合创造了条件。
第二、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劳动大众,而不是贵族。
从形式上讲,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因此,公园的目的是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休闲的场所。 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放松、交往,并培育 一种社区感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因此它既反映大众的价值 观,同时它又起到教育、升华社会道德的作用,因而推进文明进程(Walker and Simo,1994)。
公园所提供的服务正是19世纪的市民们所最需要的: 一个欣赏自然美景的地方,一个家人及亲朋好友相约而聚会的户外场所,一个夏天可以打网球、冬天可以滑冰的地 方。这些功能在美国郊区化的独立家屋出现之前,几乎是城 市其他地方都不能提供的。公园在稳定和组织社会、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 都起过,而且仍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公园作为体育和娱乐功能的退化,而生态环境 功能的强化,公园在西方国家却往往成为社会治安的死角, 而变成为酒鬼和无家可归者的天堂和犯罪的理想场所。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