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构图与园景创作手法总结
wypsny
wypsny Lv.8
2006年03月23日 11:07:18
只看楼主

园林艺术构图与园景创作手法总结艺术的门类很多,如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以及园林等,当园林创作升华到艺术境界时便称为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构图是由点、线、面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提高园林艺术构图的美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园林艺术的基本单元是景与景点,能否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园林,运用好各种园景创作手法是关键。 园林艺术的审美机制 一、美的概念 人类感受到的各种美,总体上说来不外乎三大类,即生活美(“羊大”即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园林艺术构图与园景创作手法总结
艺术的门类很多,如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以及园林等,当园林创作升华到艺术境界时便称为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构图是由点、线、面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提高园林艺术构图的美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园林艺术的基本单元是景与景点,能否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园林,运用好各种园景创作手法是关键。

园林艺术的审美机制

一、美的概念
人类感受到的各种美,总体上说来不外乎三大类,即生活美(“羊大”即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关于美: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美没有客观标准,如当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后,唐明皇觉得大自然也变得不美了;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美是一种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以黑格尔为代表);
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美是没有阶级性的,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美是有客观性的,但由于经济基础、风俗习惯、艺术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观。这一定义无疑是最科学、最客观的。

二、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

园林属于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一般有两种提法,一种提法是指长、宽、高、时间空间和联想空间(意境);另一种提法是指线条和时间空间、平面空间、静态立体空间、动态流动空间和心理思维空间。
一般的艺术门类都只为人们提供由艺术家创作而成的艺术美的审美内容,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则既有艺术美,又有生活美、自然美和形式美。具有多元性(园林中的多元要素)和多样性(民族特色、历史、地域、时代性等)。

1、园林艺术中的生活美
园林既是一处艺术空间,又是一处人们可以进入其中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常常设置若干可以挡风沙、避寒暑、遮雨雪的园林建筑物,人们可在其中眺望、品茗、奕棋、抚琴、阅读……,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悦亲情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美环境。
园林中的生活美还体现在其清新宜人的环境、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等方面。例如:生命在于运动,华南植物园“健康之路”;以人为本,宜居环境,中山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园林艺术中的自然美

三、园林艺术中的形式美

四、园林中的艺术美

1. 造型艺术美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瀑布、喷泉、植物等都讲求造型,这一点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2. 联想意境美
园林联想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特构,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形式的内在因素。“望梅止渴”??生活中的联想。
“意境”一词来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为“情景”,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具体地讲,意境就是通过意象的深化而构成的心境意合、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落花水面皆文章”,“诗情画意”是园林联想意境的表达方式。“诗情”是园林中的文学形象,能为园林传神点睛;“画意”是园林中的美术形象,可使园林赏心悦目。园林中“诗情”的表达,更多的是把山水诗词名句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园林景象,再运用楹联、匾额巧加点题,以特定的园景触发游赏者对相应诗境的联想,景由诗来,意在景外,从而大大增加了园景的容量,也给游赏者开辟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也是运用联想意境美的一个佳例。造园家通过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典型提炼和概括,使游赏者产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联想意境美。同时,由于园内游览路线呈环形布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巧妙地安排其中,好似经历着周而复始的四季循环变化,使游赏者领悟到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永恒,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

3. 自由意象美
“意象”一词最早由公元466 ~ 496年南朝梁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神思”篇中提出,是外界境物形象与主体情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充满主体情感的形象。简言之,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
到明清时代,意象理论趋于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论。意象具有象征性、规定性的一面,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得其环中”(司空图);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虚构性的一面,即“妙在含糊”(谢榛)、“渺茫多趣”(王骥德)。“意”与“象”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离,即“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王夫之)。概言之,意象是既要有生动优美的形象,又要有一定哲理性的透视。
免费打赏
wypsny
2006年03月23日 11:11:09
2楼
五、园林艺术的审美途径

园林艺术与上述艺术都不同,它能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赏者,给他们以多种感官上的审美享受。
园林艺术的审美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园林景象的不同,以一至几种感官为主,如鸟语花香、月色涛声、北海泛舟等。
园林布局的基本形式 (外面插图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自然式园林
这类园林又称为东方式、风景式、不规则式或山水式园林,以体现联想意境美为布局宗旨。“自然形态似真,气韵生动如画”。

二、规则式园林
这类园林又称为西方式、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几何式、轴线式或对称式园林,以体现造型艺术美为布局宗旨。

三、混合式园林
这类园林又称为折衷式、交错式园林蕴逑终壑匀诤兔牢季肿谥肌?BR>
四、自由式园林
这类园林又称为抽象式、意象式或现代园景式园林,以体现自由意象美为布局宗旨。
自由式园林是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融传统意象与现代园景于一体的新型园林布局形式,它如园林百花园中正孕蕾绽开的一朵鲜花,已逐步显露出它的艳丽与芳香。自由式园林将园景的美学特点和自然景观加以高度概括,通过变形、集中、提炼,表现为既内存寓意,引人联想??反映表达一种观赏艺术思想主题内涵;又以直观优美的图案造型形式,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这种布局形式采用动态均衡的构图方式,它的线条比自然式的流畅而有规律,比规则式的活泼而有变化,形象生动、亲切而有气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景观特质。

园景创作手法

一、景
景的含义:
什么是景?《说文解字》中说景:“光也。从日,京声”。古人认为风和日丽就叫景,一切景物都只有在日光下才能在视觉上成景。《辞海》中说景:“风光、景色”;《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说景:“风景、景致”。它们把对景的一般解释引向了审美范畴,认为景是美的,是可以供人们观赏的。园林中的景,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经人工创造的、以能引起人的美感为特征的那样一种供作游憩欣赏的空间环境。

景的主题
园林景物主题能集中具体地反映设计内容的思想性和功能上的特性。高度的思想和服务于广大游客的功能特性,是主题深刻动人的主要原因。以西湖为例,由平静的湖水,绵延的长堤,湖周柔和起伏的丘陵衬托所组成的景观,表达出西湖风景特点;湖水丰满清澈,堤岸山丘绿荫覆盖,环境怡人,迎接众多游客,满足了活动功能要求。主题和功能的结合,表现出现代重视环境绿化美化,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动人风貌。
各类造园材料都可以作为设计的主题,以地形和植物两类较为常用。此外,历史、人物、典故等内容也经常成为园林设计的主题。

二、赏景
园林赏景是一种以游赏者为审美主体,园林景观为审美客体的审美认识活动,要想设计出理想的园林作品,首先应该懂得如何赏景。

赏景层次
赏景层次可简单概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它们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从实境至虚境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园林赏景之“观”,是以园景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相对被动状态;园林赏景之“品”,则以游赏者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相对主动状态。园林赏景达到“品”的阶段,对一般游赏者来说也就基本完成了,但还不是园林赏景的最高境界。相对于前两个阶段,园林赏景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悟”。园林赏景中的“悟”,则是理解,是思索,是了悟,是游赏者从梦境般的园游中醒悟过来,而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探求,在品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以获得对园林意义的深层的理性把握。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中国园林就是这样小中见大,把外界大自然的景色引到游赏者面前,使人们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引导游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回复
wypsny
2006年03月23日 17:38:47
3楼
赏景方式
景的观赏可有动静之分,动态观赏就是游,静态观赏主要是息,游而无息使人筋疲力尽,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意义。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动静结合。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常在动的游览路线下,分别而有系统地布置各种景观。在某些景点,游人在停息之地,对四周景物可进行细致观赏。所以,动态观赏,其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如看风景片立体电影,一景一景地不断向后移去,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动态观赏可采用步行或乘车、乘船以及索道缆车等。不同赏景方式观景效果不同,乘车的速度快,视野较窄,以至选择性较少,多注意景观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沿途重点景物应有适当视距,并注意景物的连续性、节奏性和整体性;乘船视野较开阔,视线的选择较自由,效果较乘车为好。

赏景点
人们赏景,无论动观还是静赏,总要有个立足点,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赏景点或视点,赏景点一般安排在主景物的南向,景物面南背北,不仅可以争取到好的采光、光照、背风,而且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赏景视距
赏景点与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赏景视距。赏景视距适当与否对赏景的艺术效果关系甚大。人的视力各有不同,正常人的视力,明视距离为25cm,4km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大于500m时,对景物存在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m时,能看清景物的轮廓,如要花木种类的识别则要缩短到几十米之内。在视角方面,不转动头部,视域的垂直明视角为26。~30。,水平明视角为45。,超过此范围就要转动头部,转动头部的观赏,对景物整体构图印象,就不够完整,而且容易感到疲劳。因此,产生了“合适视距”的概念。

赏景视高
根据视景点高低不同,可分平视、仰视、俯视。居高临下,景色全收,这是俯视。有些景区险峻难攀,只能在低处瞻望,有时观景后退无地只能抬头,这是仰视。在平坦草地或河湖之滨,进行观景,景物深远,多为平视。俯视、仰视、平视的观赏对游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登高楼、峻岭,先自下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抬头观看是一组一组仰视景物,登上最高处,向四周平望而俯视,然后一步一步向下,眼前又是一组一组俯视景观,故各种视觉的风景安排,应统一考虑,使四面八方高低上下都有很好的风景观赏,又要着重安排最佳观景点,让人停息体验。北海静心斋北部景区地形变化较大,人在其中可借视高的改变而获得不同角度的景观效果。
实际上观赏任何一个园林,动和静的欣赏不能完全分开,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游览杭州西湖,自湖滨公园起,经断桥、白堤至平湖秋月,一路均可作动态观赏。湖光山色随步履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至平湖秋月,在露台中停留下来,依曲栏远眺三潭印月、玉皇山、吴山和杭州城,四面八方均有景色,或近或远又形成静态画面的观赏。离平湖秋月继续前行,左面是湖,右面是孤山南麓诸景色,又转为动态观赏,及登孤山之顶,在西泠印社中,居高临下,再展视全湖,又成静态观赏。离孤山再在动态观赏再继续前行,至岳坟后,再停下来,又可作静态观赏。再前则为横卧湖面的苏堤,中通六桥,春时晨光初起启,宿雾乍收,夹岸柳桃,柔丝飘拂,落英缤纷,游人漫步堤上,两面临波,随六桥之高下,路线有起有伏,这自然又是动态观赏了。但在堤中登仙桥处,布置花港观鱼景区,游人在此可以休息,可以观鱼观牡丹,可以观三潭印月和西山诸胜,这又是静态观赏了。
赏景视距、赏景视高与“空间感”的关系。
当视距:物高=1:1时,视角为45度,空间将达到完全封闭状态;
当视距:物高=2:1时,空间处于半封闭状态;
当视距:物高=3:1时,空间的封闭感最小;
当视距:物高=4:1时,空间的封闭感完全消失。
回复
wypsny
2006年03月23日 17:39:10
4楼
组景

景点与景区
凡有景的观赏价值的一定区域称为景点,它是园林绿地构成的基本单元一般园林绿地均是由若干个景点组成一个景区,再由若干个景区组成整个园林绿地,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
组景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景区规划结构的分级概念,使各景点、景区在功能上有明确分工,构图各有特色,空间分隔多变而不失整体。

园林空间的展示序列
园林对于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园林空间的风景界面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那么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这就是园林景观的动态序列。如同写文章一样,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低潮有高潮,有发展也有转折。

一般序列
园林绿地的景点、景区、在展现风景的过程中通常也可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处理,或高潮和结景合为一体的二段式处理。
]
二段式:
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结景)——尾景。

三段式:
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转折——收缩——结景——尾景。
以林校绿满园为例进行说明(二段式——平地部分,三段式——全园)

循环序列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划分(也分主次景区)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手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因此现代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系采用主景区领衔,次景区辅佐,多条展示序列。各序列环状沟通,以各自入口为起景,以主景区主景物为构图中心。以综合循环游憩景观为主线以方便游人,满足园林功能需求为主要目的来组织空间序列,这已成为现代综合性园林的特点。

专类序列
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它们各自特点。如植物园多以植物演化系统组织园景序列。如从低等到高等,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从单子叶植物到双子叶植物,或按哈钦松或恩格勒系统或克朗奎斯特系统等。还有不少植物园因地制宜创造自然生态群落景观形成其特色。又如动物园一般从低等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鸟类、食草、食肉及哺乳动物,国内外珍奇动物乃至灵长类高级动物等等,形成完整的系统,这些都为空间展示提出了规定性序列要求,故称其为专类序列。
回复
wypsny
2006年03月23日 17:39:39
5楼
组景中的“实线”与“虚线”

1.“实线”——导游路线
导游路线顾名思义,是引导游人游览观赏的路线,与交通路线不完全相同,要同时解决交通问题和组织风景视线以及造景。导游路线的布置也不是简单的将各景点、景区联系在一起,而是要有整体系统的结构和艺术程序,正如一篇文章、一场戏、一个乐曲一样,也有序幕、转折、高潮、尾声的处理。
从导游路线的组织这个角度出发,园林艺术带有一定的强制因素,但它又和电影的强制性不同,允许观赏者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要有较大的活动余地。一般在游览线上布置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
导游路线在平面布置上宜曲不宜直,立面设计上也要有高低变化,这样易达到步移景异、层次深远、高低错落、抑扬进退、引人入胜。在较大的园林绿地中,为了减少游人步履劳累,宜将景区沿主要导游路线布置,在较小的园林中,要小中见大,宜曲折迂回,拉长路线。为了引起游兴,道路景观要丰富多彩,经悬岩峭壁,山洞石室,跋山涉水,桥梁舟楫,身经不同境界。
小型园林游览干道有一条就可以,中、大型园林,可布置几条游览干道,可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结合的方式,要配以若干条环形小路形成系统,但要注意游人中有常游和初游之别,初游者希望走完园各区,以便不漏掉参观内容,应按导游路线循序前进。常游者一般希望直达主要景区,故应有捷径并适当隐蔽,以免与主要导游路线相混。

2.“虚线”——赏景视线
由于园林中空间变化很大,因此,在考虑“实线”之余,还必须仔细考虑空间构图中的“虚线”——赏景视线,赏景视线可以随导游路线而步移景异,也可以完全离开导游路线而纵横上下四处观赏,但都必须经过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使园林景观发挥最大限度的感染力。
风景视线的布置原则,主要在“隐、显”二字上下功夫。一般是小园宜隐,大园宜显,小景宜隐,大景宜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隐显并用。
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
半隐半现、忽隐忽现的风景视线;
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视线。

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一、理论程序:

二、实用程序:以科美设计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度身定做;
方案阶段;
汇报业主;
深化调整;
施工图则;
现场服务。

三、程序
1.现场调查--现场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并绘出现状图(手工草图,AUTOCAD正图);
2.分区设计--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设计原则,并用分区示意的方法将意境设计理念表现出来,绘出分区图(手工草图,PHOTOSHOP正图);
3.地形地貌设计--根据分区设计进行园区内的地形、山石、水体设计,绘出地形地貌设计图(手工草图);
4.铺装场地、园建及小品设计--绘出铺装场地、园建及小品设计图(手工草图),局部景观彩图(手工正图);
5.植物配置设计--绘出植物种植施工图(手工草图,AUTOCAD正图);
6.总图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手工正图、PHOTOSHOP正图)、总体规划设计效果图(PHOTOSHOP正图)。
7.其它--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植物简介等。
回复
camio
2006年05月24日 08:47:07
6楼
没有什么实际例子看着不过瘾!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