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77)城市圈内的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创造最优人居环境的自然化,人类通过保护风景,来享受生活…… 关键字:城市公园 生态景观规划 “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77)城市圈内的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创造最优人居环境的自然化,人类通过保护风景,来享受生活。因此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空间、植物、水体、人的活动等)、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关键字:城市公园 生态景观规划
“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77)城市圈内的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创造最优人居环境的自然化,人类通过保护风景,来享受生活。因此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空间、植物、水体、人的活动等)、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中国悠久历史来看,人们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患有人作,宛自天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等文态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实现大地园林化,尤其是城市大园林,就要求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态是最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很多有识之士把城市园林地位抬得很高的实质所在。大地园林化是个大气磅礴的理想,其重点城市园林化(大园林)应当早日实现。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是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文态建设深含风景名胜、文化历史、植物群落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古树名木之美与文化故事、古建筑的艺术美、专类林、专类园(如荷花园、竹园、玉兰园、牡丹园等)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是我国园林古老优秀传统、地方绿化与乡土气息的结合等。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化历史没中断的文明古国,这是埃及、希腊、巴比伦等无法望其项背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浩如烟海,要弘扬、继承并发扬光大才是。当然,应该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传统,古为今用。要改革,要推陈出新,方可切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的需要。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一、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要做到质量、能量、信息的协调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三种属性,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质量(或称"形质")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如山水形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的景观。它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能量指风景区域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即在历史时间中公园的形成过程。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区域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比如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人们对风景区域形质的改变包括采石伐木、修路建景、产生垃圾、改造地形等。严格控制风景区域中的质量改变,控制游人与风景区域在质量交换(物流)保持在尽量低的水平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发挥景区生态功能的首要考虑的因素。
能量层次的交换包括能源的输入和输出、饮食输入、资金的输入和利润的输出、游人和居民对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等。能量的流动会直接引起公园在质量上的改变,所以能量的交换(能流)和它在公园生态圈的平衡也是建设公园生态的重要方面。
信息的影响是指对公园的文化欣赏,对公园的规划设计的虚拟未来、资源评价、级别评定以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可以说,风景欣赏、风景旅游的本质就是游人与风景进行的信息交换与混化。在使游人与城市公园进行最大限度的信息交换(信息流)的同时做好景观资源的保护和评价也是城市景观生态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城市公园系统由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质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风景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物群落恢复的长期性,因此严格限制物流,科学有效地控制能流,全面增大信息流是科学搞好城市公园系统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依据。
二、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2.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①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②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③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④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抉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减少污染;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3.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宅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渐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
(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
(5)遣留地保护原则
即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6)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7)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如多样性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在自然风景区生态景观规划中应用的较普遍,在此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其它原则;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三、谈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城市公园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我们在开发资源,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但目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着讲生态而非生态的误区,城市公园平衡环境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虽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心,但本文再对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谈几点要素。
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呢?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如南京的玄武湖公园远借紫金山的秀丽,内融清新的湖水、翠绿的诸岛(洲),少加人工设施、景点建筑,形成了都市的氧吧、人们休憩的佳园;广州的越秀公园,利用越秀山的地形,形成冈峦起伏、景观多变,无需多加规划,已是美不胜收了。
2.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 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还要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如桂林伏波公园面积仅有1.1公顷,远借漓江,并利用山体分隔景点,内容多样,融汇自然。相地合宜在公园功能和造景上,要遵循造景以自然美为特征,功能以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宗旨。如南京的莫愁湖公园位于南京繁华市区,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森林有效地调节了该地区的环境,莫愁女的传说等文化古迹增添了公园的文化脉络,成为南京颇具特色的游憩场所。
4.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
公园中的植物,具有自然生长的姿、形、色、味,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大面积的植物群落景观壮观、清新,优美的林冠线、迷人的林相、林层。因此,同时有些植物还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玉堂富贵"等,提高了植物组景的文化内涵。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5.处理好文态与生态的关系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廊道、结点的组合、斑块的镶嵌都不可忽视或偏重哪一方面。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将千古留传的文化古迹在自然生境中演绎,名楼古亭建立于苍山翠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