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由原苏联设计,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58年12月13日截流,1961年4月,大坝全面浇筑到353M,枢纽工程基本竣工,相应库容为354亿M3。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M(不含右侧副坝),最大坝高106M,其中左岸非溢流坝段长111.2M,溢流坝段长124M,隔墩坝段长23M,电站坝段长232M,右岸非溢流坝段长223M;右侧副坝为双铰心墙斜了坝长144M。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当时在我国首屈一指,为世界瞩目。
三门峡水利枢纽由原苏联设计,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58年12月13日截流,1961年4月,大坝全面浇筑到353M,枢纽工程基本竣工,相应库容为354亿M3。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M(不含右侧副坝),最大坝高106M,其中左岸非溢流坝段长111.2M,溢流坝段长124M,隔墩坝段长23M,电站坝段长232M,右岸非溢流坝段长223M;右侧副坝为双铰心墙斜了坝长144M。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当时在我国首屈一指,为世界瞩目。
2楼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回复
3楼
三门峡大坝美景
回复
4楼
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实施这一方略始自新世纪之初,而“以水冲沙”理论和方略的提出却源远流长。只是因为受制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等因素,这一正确的认识难以实施,只能束之高阁。
“调水调沙是我国水利部门的独特发明,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大河之旅随队专家王守春研究员说。2003年8月实施的第二次黄河调水调沙实验,利用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的联合调度,一下子将淤积在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内的1.207亿吨泥沙输送入海。黄河下游河道普遍刷深30~40厘米,各断面的同流量水位较试验前明显下降,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黄河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回复
5楼
不错不错,加分加分,多多支持图片频道,水利论坛需要你们这些热心人
回复
6楼
三门峡水库是前苏联专家设计的,没有注意泥沙问题的设计缺陷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
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 公里。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现在三门峡水库的常年水位只能保持在318米的高程,远低于设计时的蓄水位。而这个水位的供水能力将严重影响三门峡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造成这些祸害的关键就是泥沙过多!
[
本帖最后由 echun1226 于 2010-12-13 23:52 编辑 ]
回复
7楼
河南三门峡市
回复
8楼
去过,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典范!
回复
9楼
由于该水库的修建,使陕西渭南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渭河每年在汛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决口,许多人民被迫转移或者失去了生命。
回复
10楼
一个失败的设计
回复
11楼
弊大于利的工程、值得水电工作者长期好好反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