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 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 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 —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 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 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返回目录]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 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流 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 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 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 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32楼
淮河流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99 (1999版)(2001版)
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1950年淮河发生洪水后,中共中央、政务院当即作出了《关于无理淮河的决定》,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委编制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1954年淮河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针对这次洪水暴露的问题,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于1956年完成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全面地安排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工程。1957年,淮委组织苏、鲁两名完成了《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和补充规划。1971年国务院获准规划小组提出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即《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情况报告》。
1982年水利部审定了《淮河流域修订规划任务书》。1984年淮委完成了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1985年根据国务院在合肥召开的治淮会议要求,淮委完成了《治淮规划建议(初稿)》。1990年淮委完成了《淮河流域修订规划报告》初稿,并向水利部编报了《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纲要(送审稿)》。
1991年江淮发生大洪水,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提出:1981年和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流域治理总体布局及建设方案仍然是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基础,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准方针,近期以泄为主,并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批工程建设任务。淮委根据治淮治太会议精神,将80年代编制的流域规划经修改、补充,于1992年完成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1998年9月,淮委完成了《淮河流域治理专项工程建设规划》,并着手进行流域性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计划1999年底完成。
2.规划的内容
《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航运、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产、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流域管理等。规划的长远战略目标是争取在21世纪前期,建成一个较完善的防洪保安、除涝减灾、灌溉增产和供水充足的工程体系,把淮河流域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煤电能源生产基地。近期规划目标,是为实现中央今后十年发展经济的战略计划而提供必要的水利条件,具体的任务与目标是:
(1)抓紧山丘区治理。广泛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病险水库加固,增建若干大型综合利用水库。
(2)巩固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提高淮沂沭泗干支流的蓄洪、排洪能力,使淮河中下游重要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平原地区骨干河道的排涝标准一般达到3年至5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3)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到2000年或稍后一点时间,排涝能力一般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亿亩。
(4)改善沿淮行洪、蓄洪区的生产、生活的防洪保安水利条件。
(5)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开发利用本流域的水资源,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和江苏通榆河、泰州引江河工程,筹建安徽引江济淮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适当扩大引黄水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污水处理,增加再生水源。
(6)发展内河航运。完善以大运河和淮申线为主的内河航运,增辟新航道,发挥水运优势。
(7)加强水源保护工作。水利部门要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水质监测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8)发展水产事业。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过渡地带复杂的气候条件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的决定性自然因素,在伏牛山、大别山、沂蒙山区极易形成特大暴雨,酿成洪涝灾害。淮河干流特大洪水年与特枯年的径流量相差10倍之多,沂沭泗水系洪水变化幅度更大。
淮河洪水大致辞分成三类: 1)由连续一个月左右的大面积暴雨形成的全流域性洪水,量大而集中,对淮河干流中下游威胁最大(1931、1954年洪水); 2)由连续两个月以上的长期降水形成的洪水,整个汛期洪水总量很大但不集中,对淮河干流的影响不如前者严重;3)由一两次大暴雨形成的局部地区洪水,洪水在暴雨中心地区很突出,但全流域洪水总量不算很大。淮河干流的洪水特性是洪峰持续时间长,水量大,正阳关以下一般情况是一次洪峰历时一个月左右。每当汛期大暴雨时,淮河上游及两岸支流山洪汹涌而下,首先在王家坝形成洪峰;由于洪河口至画龙点正阳关河道弯曲、平缓、泄洪能力小,加上绝大部分山丘区支流相继汇入,河道水位迅速抬高,洪水经两岸行蓄洪区调蓄后至正阳关洪峰既高且胖。正阳关以下洪水位高于地面,淮北平原靠淮北大堤保护,洪泽湖以下地势更低,靠洪泽湖大堤及里运河大堤保护。支流洪水分两种情况:一是山丘区河道,暴雨多,径流系数大,汇流快,在河槽不能容纳时就泛滥成灾;另一种是平原河道,暴雨也较大,径流系数随持续时间增长变大,加上地面坡降平缓,河道标准低,受干流洪水顶托,常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不利的自然条件,淮河流域在建国前洪涝灾害频繁,是举世闻名的害河。据统计从1901到1948年的48年中,全流域共发生42次水灾。最突出的大灾有1916年、1921年、1931年和1938年四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成千上万的人葬身鱼腹。
1931年7月流域内普降暴雨,河水陡涨,豫、皖两省沿淮堤防漫决60余处,“麦收三成秋无收,濒淮各县成泽国”,大片地区洪水漫流,“庐舍为墟”,“遍地尸漂”。安徽境内淹没农田2100万亩,蚌、寿达16.25m,运河堤溃决,从淮阴到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仅里下河地区即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塌房屋213万间,灾民350万人,淹死、饿死7.7万人。豫、皖、苏三省合计受灾面积7700万亩,灾民的2000万人。
1954年是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自6月4日开始全流域普降大雨,以7月份雨量最大,造成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淮河干流正联关洪峰流量达12700立方米/秒,洪泽湖三河闸泄量为10700立方米/秒。其时有近300万人投入抗洪斗争,对重要堤防进行加高加固,通过合理高度已建成的山谷水库和行蓄洪区搞御洪水。治淮初期,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保住了淮河重要堤防、津浦铁路、重要工矿城市及苏北里下河等广大地区的安全。但由于洪水过大,且历时长,致辞使淮北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两面三刀处决口。全流域总计被淹耕地达6464万亩。
1957年是建国后沂沭河泗水系最大洪水年,汛期暴雨集中,量大面积广,15天大于400mm的雨区达7390平方公里。沂河临沂洪峰流量达154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实测4910立方米/秒.沂沭河及各支流漫溢决口7350处,受灾605万亩,伤亡742人,倒房19万间,南四湖30天洪量达114亿立方米,相当于90年一遇洪水,受灾面积1850万亩,倒房230万间。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淮河正阳关、蚌水位分别为26.51米和21.98米,居建国的后第二位,淮河以南和里下河地我各站水位接近或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由于数十万军民的全力抢险和正确高度,保证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和里运河大堤、重要式矿城市和重要铁路的安全。但是,由于淮干洪水位长期居高不下,加上沿淮两岸地势低洼和严重的雨情水情,形成“关门淹”。这次洪水使全流域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40亿元,京沪、淮南等铁路交通几度中断,损失十分严重。
回复
33楼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制订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液河流域水利建设的要求,按昭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提出一个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有理想、顾大局、讲科学的综合治理开发规划方案,以确立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总体布局、确定流域防洪工程的建设方案,为统筹安排治淮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规划原则
1)贯彻“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淮河流域特点,研究协调各种治理措施,包括蓄、滞(分)、泄之间的合理关系,建立健全防洪工程体系,突出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
2)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民水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作措施相结合,近期和远景相结合的原则,以准河干流和沂沭泗水系中下游防洪为重点,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下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
3)继续贯彻团结治水、顾全大局的精神,按水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部门和群众的积极性,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
4.防洪规划的内容
(1)水土保持规划
规划1991年至2000年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平方公里,机关报修水平梯田`550万亩、沟坝地10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50万亩、经济林400万亩、种草100万亩,封禁治理300万亩,解决400万人口饮水困难。重点治理开发沂、沭、 泗河上游治理区,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治理区和淮河干流上游治理区共1027平方公里。
(2)水库规划
全流域现有34座大型水库,已达到防洪规范标准、工程质量合格的有南湾、梅山等11座; 达到1000年一遇标准,工程质量较好的有昭平台、宿鸭湖、佛子岭、磨子潭等4座。 需除险加固的水库有田庄、岸堤、石梁河等19座。
复建河南省汝河板桥水库、洪河石漫滩水库。淮河水系拟兴建的水库还有淮干上游出山店 (或红石潭)水库;淮南支流游河顺河店水库、竹竿河张湾水库、潢河晏河和袁湾水库、 白露河白雀园水库、史河盛家山和石壁水库、淠河白莲崖水库;淮北支流沙颍河的燕山、 下汤、前坪、人和等水库。
(3)淮干上中游防洪规划
淮干上中游河道防洪规划主要在淮凤集以下至洪泽湖之间。 该段防洪保护的重点是正阳关以下淮北地区和淮南、蚌埠等工矿城市及重要铁路干线。
正阳关以下淮河中游地区, 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地位日举益重要。淮北大堤保护区内有1000万亩耕地, 是中国重要商品粮产区,有就沪、阜合铁路纵贯其间, 区内淮南煤矿及坑口电站是华东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现有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240万千瓦。南岸的淮南、 蚌埠是沿淮最大的城市,工商各业正在迅速发展。但是这个地区, 在淮干行蓄洪区充分运用后,防洪标准才接近40年一遇, 与这相地区的重要经济地位相比很能够适应, 与国内其他江河重要河段相比亦属偏低。
淮河干流上中游突出的矛盾是洪水来量大,河道泄洪能力小,行蓄洪区进洪次数频繁。淮干汛期水位常高出地面,两岸涝水难以排出,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象屡见不鲜。 提高淮干上中游防洪标准,必须整治河道,扩大行洪通道,畅泄中小洪水,减少沿淮圩区和行蓄洪区的进洪次数;同时也要新建蓄、泄洪工程,增加蓄洪、泄洪能力,提高淮北大堤及工矿城市圈堤的防洪标准,经反复研究比较,具体规划措施为:
1)扩大上中游排洪通道,改善中小洪水出路。正阳关以上河道、首先退建沿淮束水堤段,铲除4个面积小的行洪区,便本段行洪通道的宽度一般达到1.5~2.0km左右。上述退堤总长70km,新建堤48.5km,退出面积72 km2,影响内口5.5万多人。规划实施后,王家坝到正阳关段排洪能力可以基本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在上述扩大行洪通道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本河段的设计水位,加高加固堤防,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排洪能力,王家坝至史河口设计洪水流量为9000m3/s(包括濛洼蓄洪区分洪1600 m3/s),史河口至正阳关的设计洪水流量为9400 m3/s(包括南润段等行洪区行洪)。王家坝设计洪水位和濛洼开闸水位均提高为29.3m(废黄河高程,下同);相应设计洪水位王截流为28.1m、正阳关为26.5m。
回复
34楼
规划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枢纽布置,将姜家湖和唐垛湖行洪区合并为姜唐湖蓄洪区(库容8.5亿m3)。
淮北大堤从正阳关至下草湾长238 km,加上支流颍河、西淝河和涡河下游堤防,总长约700 km,经几次大水考验,暴露出堤身沉陷、堤基渗水、险闸险涵等许多隐患。因此,首先应加固淮北大堤,恢复其原有的设计防洪能力。淮南、蚌埠是沿淮两座重要城市,其防洪圈堤也需进步加固。
正阳关以下河道规划的整治措施包括:寿西湖段退堤切岗,董峰湖退堤(已完成),开辟凤台城北分洪道,拓宽峡山口(已完成),小蚌埠退堤(已完成)切滩,蚌埠闸扩建,蚌埠圈堤东端及方邱湖退堤切滩,临北段退堤(已完成)等。此外,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香浮段等河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必要的退堤切滩措施;泊岗引河以下洪泽湖的回水段,泥沙淤积比较严重,要重点研究制定治理措施。
本段各行洪区的堤防高程应严加控制,口门要降到规定高程,不行任意加高。对寿西湖、荆山湖等重要的行洪区,宜安排进退洪闸工程,以利及时有效地发挥行洪作用。
上述各项整治工程完成后,正阳关以下河段的排洪能力可望达到1955年的设计水平,即正阳关、蚌埠、浮山设计水位分别为26.5m、22.6m和18.5m的情况下,正阳关至涡河口和涡河口以下河道的排洪能力可分别恢复到10000 m3/s和13000 m3/s。
行蓄洪区要搞好庄台建设、通信报警系统、撤退道路等安全设施(淮委已编制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和灌溉、排水等工程措施,以改善区内安全和生产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减少群众对区内土地的依敕程度;从受益区筹集防洪补偿基金,减免低标准行、蓄洪区征购任务;特别要加强计划生育,鼓励人口迁出等。
2)增加蓄洪排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根据正阳关以下淮河中游的防洪保护范围及其重要性,规划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修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将淮北1000万亩保护区和液南、蚌埠等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临淮岗工程不同于一般水库工程 ,只在大洪水时才用以拦洪,使用机遇少。工程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续建,主要由土坝(主坝)、南北副坝(沿岗堤)、浅孔闸、深孔闸、姜唐湖进洪闸,船闸以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组成。
怀洪新世界河是茨淮新河的"接力"河道。其河线自涡河下游左岸何巷起,至双沟引河入洪泽湖溧河洼,全长125 km。上口设计分洪流量为2000 m3/s,连同淙潼河水系内水,设计出口排洪流量为4700 m3/s 。
(4)洪泽湖及下游防洪规划
洪泽湖以下、废黄河以南淮河下游地区,总面积近3000km2,有2000多万人口,近3000万亩耕地,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保护区之一。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里运河大堤及苏北灌溉总渠大堤是其主要防洪屏障。
洪泽湖总库容170多亿m3,为超大型综合利用平原湖泊水库,汛期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面积的洪水,经由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等排入江、海,在充分发挥现有下游各河道13000至16000 m3/s 的排洪能力的前提下,目前正常运用的防洪标准不到百年一遇。根据洪泽湖的库容、防洪保护面积、蓄水灌溉面积和供水的重要性,大堤的设计防洪标准应提高到30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应提高到2000年一遇。
淮河下游河道现有排洪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曾多次规划扩大排洪出路。经规划比较,惟有开辟入海水道比较现实可行。
入海水道规划进口在洪泽湖东侧二河口,距二河闸约2.5 km ,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成二河三堤,最后在扁担港以北注入黄海,全长163.5 km 。远景工程按洪泽湖300年一遇洪水设计,相应入海水道设计流量为7000 m3/s 。近期限工程在远景工程布局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不低于百年一遇,并适当改善和提高渠北排涝条件及水环境,设计排洪流量为2270 m3/s 。沿线需建二河、淮安、滨海、海口四处枢纽工程以及淮阜控制工程、穿堤建筑物和公路桥等工程。
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入江水道、淮沭新河等工程、自1991年开始已进行除险、加固。洪泽湖滨湖圩区面积1950 km2,有86万多人口,210多万亩耕地,大水时需用以滞洪,鉴于滞洪机遇较少,进洪可预报期较长,区内群众的安全措施,以临时撤退为主,辅以必要的保庄圩和安全台、安全楼。
(5)主要支流治理规划
1)洪汝河。为提高防洪标准。上游除复建板桥、石漫滩水库外,还修建杨庄滞洪区。
班台以下河道规划按3年一遇排涝流量1600 m3/s ,20年一遇防洪流量4000 m3/s 治理,近期先按3年一遇排涝和10年一遇防洪流量3000 m3/s 治理,采用扩大大洪河方案。大洪河治理后,要相应增加淮河干流排洪压力,建议与临淮岗控制工程同步实施。
2)沙颍河。沙颍河是淮河水系最大支流,流域面积近40000km2。近期干流堤防拟先按20年一遇洪水流量3000 m3/s 培修加固。规划上游再增建沙河下汤、甘江河燕山,北汝河前坪等综合利用水库。将周口以上沙河干流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周口以下沙颍河干流计划再按周口3500 m3/s 、界首4360 m3/s 、阜阳以下4500 m3/s 排洪流量进行堤防培修加高,相应防洪标准亦为50年一遇。阜阳闸上另由茨淮新河分泄2300 m3/s 。
3)汾泉河及黑茨河。规划对泥河口以下110km泉河按排涝3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标准进行治理。黑茨河已按规划的3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于1992年竣工验收。
回复
35楼
4)涡河。重点治理淤积严重、关系到两省的干流王桥寨以下至蒙城闸和惠济河济渎池以下两个河段。规划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第一期先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延伸涡河干流堤防,增建毫州、涡阳深孔闸和各沟口防洪涵闸以及沿河城镇防兴设施等,解决急需的低标准防洪问题。涡河上游黄泛区应加强引黄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5)包浍河。规划按3年一遇排涝流量扩大河槽,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培修堤防进行治理。
6)白露河。拟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官渡到平湖段,长43km。
7)史灌河。80年代,史灌河干流堤防业已按10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1.5m予以加固,相应蒋集安全泄洪能力已扩大到3400 m3/s 。各圩区电排工程正在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建设。两省边界附近河道尚需整治。
8)淠河。淠河干流拟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相应六安以下河道设计泄量为4140 m3/s (已结合1991年水毁工程修复进行了堤防加固)。
9)池河。拟在上游兴建江港水库;中下游拟结合引淮灌溉和发展航运疏浚河道,裁弯取直,退建堤防,加大河道汇洪能力,按1956的型洪水(约合15睥一遇)设计排洪河道。
10)奎濉河。奎濉河治理的重点是苏、皖边界闸以下的干支流河道、老汪湖滞洪区和徐州市的污染源。近期工程按利用老汪湖滞洪削峰后达到3睥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
(6)沂沐泗水系防洪除涝规划
1)防洪总体规划。规划的总体部署是:扩大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和南四湖洪水南下的出路,使沂沭河洪水尽量就近由新沐河东调入,腾出骆马湖、新沂河部分蓄洪、排洪能力,接纳南四湖南下洪水,简称“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规划的工程规模和措施是: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分别扩大到4000立方米/秒和6000立方米/秒;沂河刘家道口节制按12000立方米/秒修建;沭河人民胜利堰闸2500立方米/秒修建;石梁河水库泄洪闸按24.0m水位泄洪流量5000立方米/秒标准。上述各项工程是东调入海工程的关键项目,工程完成后,沂沭河50年一遇洪水由新沭河东调入海的水量,可由现状的20%提高到80%,可腾出骆马湖、新沂河部分蓄洪、泄洪能力,承泄南四湖南下洪水。沂河、沭河和邳苍分洪道分别加高加固堤防,并清除阻水障碍。
南四湖治理工程包括:扩大南四湖湖腰,开挖西股引河上段,进行湖内清障,按防御1957年洪水加高加固湖西大堤和各支流回水段堤防,修建完善湖东堤。
扩大韩庄运河,微山湖水位33.5米,泄流2500立方米/秒,韩庄运河行洪能力达到5600立方米/秒,扩大中运河,省界至大王庙段和大五庙至骆怪马湖段行洪能力分别达到6000立方米/秒,7000立方米/秒。扩大新沂河,行洪能力达到8000立方米/秒。
骆马湖主要任务是调节沂、泗河洪水和径流。规划按百年一遇水位于25.0米加固骆马湖南堤。
全部工程完成后,南四湖可以防御1957年型洪水,沂沭河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骆马湖和新沂河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
2)东调南下近期工程。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近期先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用较少的投资续建配套。
按排洪2500立方米/秒扩大分沂入沭,并将其尾部调到人民胜利堰闸上;按排洪2500立方米/秒兴建沭河人民胜利堰闸;按排洪5000立方米/秒扩建泄洪闸;按排洪2500立方米/秒加固老沭河堤防;按排洪3000——4000立方社/秒加固邳苍分洪道堤防。
南四湖按总体规划要求续建湖腰扩大工程,清除湖内苇草,开挖西股引河上段和续建庄台;按原设计堤顶高程39.5米加固湖西大堤及入湖支流回水段堤防;按20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2m,修建、完善湖东堤。
新沂河现在排洪能力基本已达7000立方米/秒。尚需安排河口控制、疏浚深槽及部分堤段除险加固等工程。
如上所述,近期工程完成后,可使沂沭河20年一遇洪水东调入海的水量由现状的20%提高到40%,为南四湖洪水南下创造条件;可使沂沭泗中下游地区能全面防御20年一遇洪水,改善南四湖周边及沂沭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环境。
3)主要支流治理规划。泗河规划按规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梁济运河防洪标准已达20年一遇,规划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结合东线南水北调输水和般运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理。要加强东鱼河、洙赵新河的引黄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拟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清淤、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堤防。其他各支流河道规划按3~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洼地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更新、扩建现有排涝泵站。
废黄河规划整治中泓,处理险工、加固堤防。邳苍郯新地区流域面积1万km2,属苏鲁两省交接区,跨省河道多,标准低,排水矛盾大,需要统一规划和治理(淮委已编有治理规划)
回复
36楼
松辽流域规划概况1999 (1999版)(2001版)
流域概况1999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松花江、辽河均属中国重要江河。松花江有两个源头,西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东流至同江注入黑龙江。松花江(简称松干)长939km,流域面积18.64万km2。嫩江长1370km,流域面积29.7万km2。二松长958km,流域面积7.34万km2。辽河发源于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上游为老哈河,北流至海流图纳入西拉木伦河后称西辽河;折向东流经郑家屯改向南流至福德店纳入东辽河后称辽河,辽河向南流至六间房分成两股,;股西行称双台子河,在盘山纳入绕阳河后注入渤海,另一股南行原称外辽河(于1958年人工堵截),在三岔河纳入浑河及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注入渤海。辽河全长1345km,流域面积21.96万km2。
松辽流域西部为大兴安岭,北部为小兴安岭,东部为张广才岭、长白山,南部为七老图山、医巫间山和努鲁尔虎山,中间是著名的松辽大平原,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一部分和辽河平原。本次规划总面积为77.64万km2,其中松花江55.68万km2,三江平原完达山以北(简称三江平原)4.38万km2,辽河21.96km2。 松花江、辽河均属中国重要江河。松花江有两个源头,西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东流至同江注入黑龙江。松花江(简称松干)长939km,流域面积18.64万km2。嫩江长1370km,流域面积29.7万km2。二松长958km,流域面积7.34万km2。辽河发源于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上游为老哈河,北流至海流图纳入西拉木伦河后称西辽河;折向东流经郑家屯改向南流至福德店纳入东辽河后称辽河,辽河向南流至六间房分成两股,;股西行称双台子河,在盘山纳入绕阳河后注入渤海,另一股南行原称外辽河(于1958年人工堵截),在三岔河纳入浑河及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注入渤海。辽河全长1345km,流域面积21.96万km2。
松辽流域西部为大兴安岭,北部为小兴安岭,东部为张广才岭、长白山,南部为七老图山、医巫间山和努鲁尔虎山,中间是著名的松辽大平原,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一部分和辽河平原。本次规划总面积为77.64万km2,其中松花江55.68万km2,三江平原完达山以北(简称三江平原)4.38万km2,辽河21.96km2。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松辽流域地处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燥多风。年内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由南北递减,辽河流域4—9℃,松花江流域1—5℃。7月气温最高,一般20—23℃,南北别不大,极端最高气温达45℃(抚顺1940年)。1月气温最低,南北差别较大,南部-9—-17℃,北部-17—-24℃,极端最低气温为-47.3℃(嫩江195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300—950mm,时空分布不均匀。东部山区700—950mm,其中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地区可达1000mm以上,三江平原500—600mm,松嫩平原西部平原区仅300—400mm。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6—9月份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且多以集中降雨形式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亦较大,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有的达3倍以上,且有连续数年雨与少雨的交替现象。全年日照时数南北差别不大,但东西有差别,东部一般为2200—2400h,西部为2600—3300h。无霜期北部较短,一般110—150天,南部为150—180天。大于10℃的积温北部为2400—3000℃,南部为2800—3600℃。河流的封冻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解冻期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河流封冻时间北部及高寒山区为130—180天,南部为85—130天,冰厚一般为0.5—1.0m,最厚可达1.5m。冻土深度北部为1.7—3.0m,南部为0.9—2.0m。
松辽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69.1亿m3,其中松花江734.7亿m3;辽河13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和开采量分别为433.23亿m3和192.2亿m3,其中松花江分别为310.04亿m3和116.8亿m3;辽河分别为123,19亿m3和75.4亿m3。
1993年两流域有耕地面积2.3亿亩,其中水田0.28亿亩。人口8500万(市镇人口3377万)。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松辽流域与周边国家主要以江河、湖泊分界,共有12条界河,3个界湖,界河、界湖总长度5122km。界河为:鸭绿江、图们江、瑚布图河、绥芬河、白棱河、松阿察河、鸟苏里江、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哈拉哈河、克鲁伦河、沙尔金河;界湖为:天池、兴凯湖、贝尔湖。界河(湖)基本情况见表l—1。
松辽流域直接入海的大小河流有60余条,直接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洋河、碧流河、英那河、庄河、小洋河、登沙河等9条河;直接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辽河、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复州河、狗河、兴城河、熊岳河、复渡河等13条河流。主要独流入海河流情况见表1-2。
[返回目录]
(四)社会经济
松辽流域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市)。据1993年资料统计,全流域共有地(市、州、盟)41个,县级市56个,市辖区155个,县(旗)122个。总人口11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6万人。耕地1905万km2。工农业总产值718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761亿元。粮食总产量6728万t,油料产量87万t,猪、牛、羊肉产量274万t。主要工业品产量:生铁1482万t,钢1667万t,钢材1392万t,原煤16584万t,原油7349万t,水泥3140万t。
回复
37楼
(五)物产资源
松辽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145MW,其中松花江6599MW、辽河1546MW;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6896MW,其中松花6413MW、辽河483MW。流域林业资源丰富;松花江林区面积广阔,森林茂密,素有“红松之乡”和“林海”之称,活立木总蕴藏量15.8亿m3,森林覆盖率26.9%;辽河以次生林、防护林为主,蕴藏量0.03m3。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储藏量大,主要矿产有铁、煤、石油、天然气、铅、锌、金及菱镁矿等。流域淡水水面约3234万亩,为鱼类和芦苇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回复
38楼
松辽流域规划概要 (1999版)(2001版)
流域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1)松花江流域历次规划情况
1) 50年代规划情况。建国前松花江流域没有编制流域规划,日伪时期虽进行了一些水利水电的调查工作,提出了《阿伦河水利计划案》(1935年)、《挑儿河水利计划案》(1936年)和《松花江水力发电计划概要》(1937年),但都是一条河和一个专业的,没有统盘的规划。
建国后,于1953年开始研究和进行流域规划,1958年3月,由电力工业部长春水力发电设计院和吉林省水利厅共同编制了《第二松花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58年5月,由水利部哈尔滨设计院编制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以上地区近期洪水治理方案说明书》,并以松花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名义上报国务院。1959年10月由当时的松花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编制了《松花江流域规划初步报告》(草稿),这是全流域的第一份规划报告,但规划没有审批。
2) 80年以来的规划情况。1984年1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4]156号文下达了关于编制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任务。1984年11月,水利电力部以(84)水电水规字第111号文,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关于请审批松花江和辽河流域规划任务书的报告。1985年3月,水利电力部以[急件](85)水电水规字第19号文,向松辽水利委员会和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自治区)水利厅转发了国家计委计土[1985]128号文批准的修订辽河流域规划任务书、松花江流域规划任务书和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任务书的通知。1985年9月,水利电力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松花江、辽河流域规划协调会,通过了三个规划总体工作大纲和规划工作协调计划,成立了有中央各部和东北四省(自治区)代表参加的松辽规划协调小组。四省(自治区)分别成立了规划协调领导小组,配备了技术人员,交通部成立了黑龙江、松辽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松辽水利委员会于1990年6月基本完成了松花江流域规划报告。根据水利部松辽流域规划审查委员会的意见,对规划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于1991年末正式提出松花江流域规划报告和规划纲要及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和规划纲要。1992年7月,水利部松辽流域规划审查委员会进行了审查。1994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94]82号文批复了规划报告。
(2)辽河流域历次规划情况
辽宁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从50年代起,进行了支流和专业规划,1954年完成了《清河流域规划》,1959年完成了《辽宁省水土保持规划》。50年代末编制了《辽河流域规划要点》,1962年完成了《辽宁防洪十年规划》,1964年完成了《浑蒲地区水利规划》,1965年完成了《盘锦地区水利规划》,1981年完成了《辽河流域防汛资料汇编》,这些规划均末审批。
1984年1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4]156号文下达了编制规划任务,1987年6月松辽水利委员会提出了《修订辽河流域规划报告入1988年在《修订辽河流域规划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了《修订辽河流域规划纲要》。1990年6月水利部松辽流域规划审查委员会进行了审查,并提出补充意见,松辽水利委员会进行了修编。1992年6月水利部松辽规划审查委员会进行正式审查。1994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94]82号文批复了规划报告。
(3)松辽流域国境界河历次防护工程规划情况
1965年黑龙江省派人对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阿察河等界河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整治规划,1975年黑龙江省护岸办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省边境河流护岸工程十年(1975—1985)规划要点》上报中央。1978年3月黑龙江省组织关部门分别对黑龙江、乌苏里江2100多kml45处江道河段进行了踏勘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黑龙江省边境河流整治规划》。1985年由黑龙江省水利厅主持,有边境地(市、县)、水利部松辽委、省建设银行、省农垦总局等部门参加,对黑龙江呼玛县三合镇以下和鸟苏里江虎林县同化村以下1900km江道进行了查勘,并提出了“七五”防护工程规划。1992年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又完成了《黑龙江省境内国境界河防护工程规划报告入对黑龙江省境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瑚布图河等界河防护工程进行了全面规划。该规划已上报计委、水利部,末批。
图们江防护工程规划从1957年开始,由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利勘测设计队承担并完成了甩湾子段勘测设计。1960年以后进行《图们江防护工程修订规划》,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1967年编制出《图们江防洪规划说明书》,1973年编制出《图们江防护工程1974一1980年计划书》。1976年5月,吉林省组织有关部门对图们江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研究,编制了《图们江界河防护工程规划报告》。1987年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又对图们江防护工程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图们江防护工程规划报告》。
鸭绿江流经吉林、辽宁两省。吉林省先后两次进行了鸭绿江吉林段的防护工程规划;1967年由通化地区分别组织有关部门分段提出了《长白县鸭绿江防护工程规划报告》;1975年吉林省水利厅组织进行了鸭绿江防护工程规划,提出了规划报告。辽宁省1967年对鸭绿江拉古哨至江口120km江段进行了初步规划,提出了《鸭绿江护岸工程“七五”规划》,对丹东地区段防护工程进行了规划。为了改变鸭绿江防护工程没有全面整体规划这一状况,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于1989一1990年间对鸭绿江干流全段进行了防护工程规划,提出了《鸭绿江干流(中国侧)护岸工程扮划报告》。该规划报告已上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末批。1996年,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鸭绿江干流(中国侧)丹东地区防洪护岸工程规划报告》,水利部以水规计[1996]290号文批复了该规划。1997年,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鸭绿江吉林省段和图们江防护工程划。1998年1月,规划总院进行了审查。1997年,乌苏里江防洪规划已列入水利部前期工作计划,东北勘测设计院现正在进行规划工作。
回复
39楼
2.规划的内容
(1)松花江流域历次规划主要内容
1) 1959年10月,由当时的松花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编制了《松花江流域规划初步报告》(草稿),是全流域的第一份规划报告。其主要内容为在嫩江干流修建布西(现名尼尔基)水库,解决嫩江干流50年一遇的洪水;在嫩干下游建大步水库,解决松花江依兰以上河段50年一遇洪水,保护哈尔滨市及沿江两岸土地;第二松花江上游再建龙王庙水库(即白山电站)用于发电,且与丰满水库联合运用,解决丰满以下第二松花江干流100年一遇的洪水问题,同时还可减轻第二松花江洪水对松花江干流洪水的威胁;在第二松花江下游建哈达山水库,并与大夯水库联合运用,可提高松花江干流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规划中建议在嫩江各主要支流建水库以解决各支流的防洪问题;在拉林河上修建桃山水库。截止到1998年,上述规划中的主要防洪水库工程,除白山水电站于1985年建成外,其余均未能实施。
2) 1994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94]82号文批复了松花江流域规划报告。这次规划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其主要内容为:防洪规划,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大中型水电站开发规划,灌溉规划,治涝规划,主要城市供水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航运规划等。其中防洪规划近期防洪标准20年一遇,远期防洪标准50年一遇。近期在嫩干上建设尼尔基水利枢纽。远景在嫩江主要支流上建设毕拉河口水库、文得根水库,在拉林河上建设磨盘山水库。
(2)辽河流域历次规划主要内容
1994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94]82号文批复了辽河流域规划报告。其主要内容是:防洪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主要城市供水规划,灌溉规划,治涝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力发少规划,复航规划等。防洪工程主要为病险水库除险,新建扬木、关门山、观音阁、石佛寺、钓鱼台、连山关、关门、红光等水库;改扩建西辽河分洪枢纽;加固西辽河、东辽河、辽干、浑河、太子河、绕阳河、教来河、新开河等堤防。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1)松花江洪水特点。松花江洪水主要发生在7—9月,尤以8月为多,洪水主要来自嫩江和第二松花江的上游山区及广大区间。由于河槽的调蓄影响,洪水传播时间较长,涨落较慢,一次洪水历时,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为40—60天,松花江可达90天。洪水的峰型,嫩江和松花江由于受河槽调蓄影响较大,多为平缓的单峰,有时出现双峰型洪水,前峰多为支流来水,后峰多为干流上游来水。第二松花江因暴雨出现次数频繁,洪峰年内可出现2—3次。
(2)辽河洪水特点。辽河流域暴雨多集中在7—8月,暴雨历时一般在3天以内,主要雨量集中在24h内。由于暴雨历时短,雨量集中,主要产流区为山区、丘陵,产流速度快,故洪水峰高量小,陡涨陡落。西辽河洪水主要来源于老哈河。东辽河、浑河、太子河洪水主要来源于上游山区。辽河干流洪水主要来源于东辽河及干流左侧支流清河、柴河、泛河。辽河流域的洪、枯水流量变化较大,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洪峰流量与相应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超过100,河道经常处于小流量状态,形成主槽断面小,过水能力低,主要依靠滩地泄洪。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1)松花江流域。建国以来,以50年代和80年代洪水灾害最为严重。据1951一1990‘年40年的资料统计,受灾面积超过300万亩以上的年份共16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l亿元(按当年价)的共19年。1932一1957年平均淹没耕地900万亩,尤以1956、一1957年损失最大,受灾面积2000万亩,受灾人口230万人。1981—1990年10年中有9年洪涝灾害严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96万亩,受灾人口4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按当年价)。尤以1985年和1988年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1925万亩和2159万亩,受灾人口1088万人和55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和34亿元。1998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大洪水,损失巨大,据初步统计,受灾县(市)88个,受灾人口1733万人,被洪水围困人口144万人,紧急转移人口258万人,进水城镇70个,积水城镇73个,淹没耕地5193万亩,死亡牲畜137万头,全停产工矿企业3742个,洪水淹没油井4100口,铁路中断32条次、中断时间3658h,中断各级公路1512条次,冲毁铁路桥涵101座、公路桥涵7457座,毁坏铁路61.51km、公路8601km,毁坏水库124座,毁坏堤防3390km,冲毁水文站67个,直接经济损失480亿元。
(2)辽河流域。近百年来,辽河流域曾发生大小洪水灾害50余次,建国以来至1980年,出现7次大范围的洪水灾害,计有1949、1953、1954、1960、1962年及1964年,其中1960年最重。1960年由于台风和暴雨袭击,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抚顺站日降雨383mm,本溪站日降雨375mm,浑、大两河,特别是太子河水位猛涨,辽阳、海城、辽中、台安等地一片汪洋,辽宁省内6条铁路和输电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太子河堤防决口33处,淹没耕地430万亩。1962年,西辽河大水,红山水库上游中心雨量305mm,流域平均降雨量158mm,淹没耕地388万亩。辽河流域灾害多集中在辽河下游平原区,1951、1953、1960年洪灾受灾面积分别为651、760、430万亩。进入80年代以来,辽河流域于1985、19%年发生大洪水。
回复
40楼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松花江流域
1)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
2)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防洪体系,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
3)在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
4)防洪工程建设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为本世纪国民经济翻两番提供安全保障。
(2)辽河流域
1)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
2)兴建控制性枢纽、病险库除险加固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防洪体系。
3)在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防洪工程建设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两番提供安全保障。 4.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1)松花江流域
1)防洪体系。松花江流域防洪方略为“蓄泄兼筹”。规划标准为:嫩江库莫屯以下、二松丰满水库以下和松花江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吉林和佳木斯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牡舟江市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体系为堤库结合。
2)防洪工程规划。①堤防工程:嫩江的防洪标准选定为20—50年一遇,其中堤防标准20年一遇,尼尔基和文得根水库建成后可提高到50年一遇。规划河段自库莫屯至三岔河口,河段长749km,规划堤防长685km,改、扩建和新建穿堤建筑物94处,护坡30处,长24km。规划工程量土方3368万m3,石方18万m3。可保护耕地440
万亩,保护人口44.3万人。二松丰满以下的堤防标准选定为50年一遇,是由白山、丰满等水库和堤防共同承担的。二松丰满以下至三岔河口规划河段长355km,规划加固堤防501km,穿堤建筑物106处。规划工程量土方1576万m3,石方7万m3。保护耕地157万亩,保护人口33万人。松花江干流堤防防洪标准选定为20—50年一遇,规划河段自三岔河口至同江松花江河口长939km,规划堤防长1229km,其中50年一遇的737km,20年一遇的490km,建穿堤建筑物259处,护坡51处。规划工程量土方6687万m3,石方49万m3,保护耕地696万亩,保护人口112万人。⑨水库工程:规划嫩江建尼尔基水库(防洪库容24.6亿m3)、文得根水库(防洪库容3亿m3),二松建哈达山水库(防洪库容11.7亿m3)。②河道整治与清障:嫩江护岸10处、5.65km,二松护岸30处,松干护岸47处。嫩江阻水物52处,对影响较大的22处立即清除,对行洪影响较小的29处,限制维护自然淘汰,对行洪影响极小的l处,维护现状;二松堤外有民堤439km、人口2.4万人、耕地48万亩,应逐步清除;松干堤外有阻水物22处,13处立即清除,其余9处逐步清除。④城市防洪:哈尔滨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堤长42.8km,长春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堤长31.7km;齐齐哈尔市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长63.7km;吉林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堤长40.5km;佳木斯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大庆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牡丹江市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长31.5km。
(2)辽河流域
1)防洪体系。西辽河防洪体系为建立以控制老哈河洪水的红山水库和控制西拉木伦河洪水的台河口分洪枢纽为主体,下游堤防及旁侧平原水库蓄洪相配合的防洪用洪工程体系。东辽河防洪体系为库堤结合工程体系。上游二龙山水利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796km2,占东辽河流域面积的33.2%,总库容19.05亿m3,调洪库容11.15亿m3。二龙山水库拦蓄洪水,削减洪峰,配合下游堤防形成较完善的库堤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辽河中下游防洪体系为库堤结合的工程体系。辽河中下游主要洪水来自清河、柴河、泛河、柳河、浑河、太子河上游山丘区,已建成清河、甫城子、柴河、棒子岭、闹得海、大伙房、参窝、汤河等8座大型水利枢纽。这些水利枢纽通过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对历次防洪均起到了关键作用,配合堤防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库堤结合防洪体系。
2)防洪工程规划。①西辽河防洪工程规划:红山水库除险加固;改建台河口、他拉干、道力歹等分洪枢纽;扩建、加固莫力庙、他拉干、孟家段等大型旁侧平原水库;兴建控制性枢纽;近期堤防按20年一通标准加固,远景配合骨干工程的改建、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②辽河中下游防洪工程规划。柴河、南城子、清河、闹得海、参窝水库除险加固;盘山闸改建;近期新建观音阁、石佛寺水库、远景至一河建设颜家水库;堤防清河口至盘山闸段按20年一遇加固,福得店清河口按50年一遇加固,浑河按50年一遇加固,太子河按20年遇加固,观音阁运行时提高到50年一遇;河道疏浚重点是辽干柳口至河口段;沿江防洪城市为辽源(50年一遇)、抚顺(300年一遇沈阳(300年一遇)、本溪(50年一遇)、盘锦(50年一遇)。
回复
41楼
松辽流域规划实施情况1999 (1999版)(2001版)
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实施情况(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一)综合规划实施情况
“八五”以来,在国务院批复的松辽流域“三大规划”指导下,松辽流域四省(自治区)各项水利建设均有了很大发展,但距规划目标相距甚远。
(1)水资源开发利用。“八五”以来,松辽流域先后建成了观音阁、东风、桃山、八楞山、双阳河、西泉眼等6座大中型水库,新增总库容34.24亿m3。白石、闰王鼻子、龙头桥等3座水库正在建设中。
(2)农田水利建设。辽宁省在松辽流域率先开展了“大禹杯”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活动,推动了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成效显著。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也相继开展了“天池杯”、“黑龙杯”和“金龙杯”竞赛活动。松辽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八五”以来至1996年,两流域新增灌溉面积127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674万亩。
(3)主要城市供水建设。为了缓解沈阳、大连、长春、四平等重点城市供水紧张局面,先后兴建了富尔江引水、引碧入连、引松入长、二龙湖引水和引汤等,总引水规模每年7.08亿m:,建成中小城镇供水24处。
(4)水电建设。共建成小水电站18座,新增装机176.7MW。其中辽宁5座,装机30MW;吉林7座,装机108.8MW;黑龙江2座,装机28.5MW;内蒙古自治区4座,装机9.4MW。
(5)水土保持。认真贯彻了《水土保持法》,全流域推广了拍卖“五荒”使用权的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八五”以来到1996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67万亩。上述成就的取得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松辽流域农业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促进松辽流域各业发展,特别是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创造了基础条件。
[返回目录]
(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松辽流域通过水利基本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现流域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抗御历次洪水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减轻了洪灾造成的损失。总的来看,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好于松花江流域;土方建设好于险工治理;穿堤建筑物建设、河道整治及堤防建设好于控制性枢纽建设。防洪工程建设欠帐较多,距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2.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1)堤防工程。松花江流域:嫩干堤防按20年一遇标准加固堤长260km,占嫩干堤防总长的28.8%;松干堤防按20年一遇标准加固堤长470km,占松干堤防总长的37.3%。辽河流域:辽干福德店至双台子闸完成了堤防加固610km,完成100%。其中清河口至双台子闸段按20年一遇加固,福德店至清河口按50年一遇标准加固;东辽河及三江口地带按20年一遇标准加固干流堤防418km,占干流堤防总长度的73%;太子河按20年一遇标准加固堤防长度205km,完成100%。松辽流域全国重点城市哈尔滨防洪标准已达100年一遇,佳木斯、齐齐哈尔防洪标准达到了50年一遇,沈阳、长春、吉林重点堤段防洪标准达到了近期防洪标准,盘锦城市防洪工程已开工建设。
(2)水利枢纽。松辽流域完成大中型病险库加固13座,其中辽宁6座,吉林4座,黑龙江2座,内蒙古l座。新建成观音阁、西泉眼、双阳河、东风水库,新增库容30.27亿m3。完成了双台子河闸改建,台河口分洪枢纽改建。总办窝堡分洪枢纽正在建设中。
(3)河道清障。80年代以来,松花江、辽河流域多次发生了大洪水,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请障工作,辽河干流、嫩江、松花江清障有了突破性进展。按照规划,已冲毁的围堤不再重建,自然淘汰,并对严重阻水的围堤强制拆除,行洪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阻水跨河桥梁改扩建任务尚无着落。
(4)非工程措施。松辽流域防汛通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省级以上防汛部门已经联网,县与库堤等管理单位基本实现了无线通讯。但省、地、县防汛通讯没有形成体系。信息采集、传递不灵,远远满足不了防汛通讯和指挥抗洪抢险的需要。
3.现有工程防洪标准
松花江、西辽河流域防洪体系现状防洪标准10—20年一遇;东辽河、辽河干流防洪体系现状防洪标准20年一遇;太子河流域防洪体系,观音阁已建成,现状防洪标准50年一遇。由于堤防建设标准低,发生洪水必须经过抢险才能达到上述标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