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的文化背景
snow2003
snow2003 Lv.4
2005年12月19日 11:19:59
来自于园林植物
只看楼主

任何事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在作园林设计的时候,文化底蕴更是不可或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植物配置,同样也离不开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园林植物赋予了人性,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灵性。作园林的同行们相信大家的资料都不少,一块交流一下怎样?我先来个抛砖引玉。

任何事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在作园林设计的时候,文化底蕴更是不可或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植物配置,同样也离不开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园林植物赋予了人性,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灵性。作园林的同行们相信大家的资料都不少,一块交流一下怎样?
我先来个抛砖引玉。
免费打赏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30:09
2楼
牡丹
牡丹文化的起源可以从《诗经》中的词句“赠之于芍药。”算起,这里的芍药指的不单是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初无名,最初统称“芍药”。最早的牡丹专著是北宋时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而诗词中让人们广为流传的则莫过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
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也毁于兵火,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
  在此以后出现的几 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如北宋末期,距洛阳较近的陈州(今淮阳)由于引种繁衍洛阳牡丹而名噪一时。在此之后四川天彭(今彭县)又被人称为“小洛阳”明末清初,山东曹州(今荷泽成为全国牡丹的主要产地。据记载(〈曹州牡丹〉)记载:“明万历年间,赵氏先人嗜花,不辞劳苦,亲往洛阳求的十余种牡丹归”。由 此可见,曹州牡丹的发展也曾得力洛阳牡丹。
  现在,洛阳的牡丹已由三十多个品种发展到二百五十多个品种。每年清明前后,牡丹花会拉开序幕,数十万株牡丹发蕊齐放,五彩缤纷,蔚为壮观。使得洛阳变的更加绚丽多姿。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离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金黄牡丹”的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丽的山,名叫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放出风来,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期限一过性命难保。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土匪们见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备?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阿青救出了父亲,两人下山不题。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紫斑牡丹”的传说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在寺院中除了勤于佛事外,闲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他尤善画牡丹,所作之画,细腻逼真,宛若天成。凡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竞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簇拥一位富贵之相的“胖子”。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走到近处,方看清是当地有名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其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画撕烂,将毛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至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称其为“紫斑牡丹”。
“枯枝牡丹”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部途经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己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圆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并将此牡丹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供奉其中。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33:22
3楼
“金黄牡丹”的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丽的山,名叫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放出风来,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期限一过性命难保。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土匪们见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备?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阿青救出了父亲,两人下山不题。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枯枝牡丹”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部途经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己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圆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并将此牡丹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供奉其中。
“紫斑牡丹”的传说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在寺院中除了勤于佛事外,闲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他尤善画牡丹,所作之画,细腻逼真,宛若天成。凡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竞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簇拥一位富贵之相的“胖子”。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走到近处,方看清是当地有名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其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画撕烂,将毛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至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称其为“紫斑牡丹”。

“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家,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省天彭,山东荷泽等,芳香远播。
“万卷书”的传说
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花之中,尤好牡丹,院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超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牡丹十分稀少,他便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栽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35:27
4楼
牡丹轶事
1 «杨妃外传»: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黎园弟子。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援笔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干.
  龟年捧词进,上命黎园弟子约略词调抚丝竹,遂捉龟年以歌。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
2 «摭异记»:太和开成中,有程修已者,以善画得进,谒会暮春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修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已对曰:“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上闻之嗟赏,移时笑谓贤妃曰:“汝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此之谓“国色天香”之出。
3 «杜阳杂编»: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上每观芳盛,叹曰:“人间未有。”自是,宫中每夜即有黄白蝴蝶数万,飞集于花间,辉光照跃,达晓方去。上令张罗于宫中,遂得数百于殿内,纵嫔御追捉以为娱乐。迟明视之,则皆金玉也。其状工巧,无心为比。而内人争用绛缕绊其脚,以为首饰,夜则光起妆奁中。其后开宝厨,睹金钱玉屑之内,有蠕蠕者,有为蝶者,宫中方觉焉。
文宗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俯首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辞,不觉叹息。
4 «云溪友议»:白乐天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阑围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矣,会徐凝自富春来,不知,而先题诗云:
此花南地知难种,
惭愧僧间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幞在,
含芳只待舍人来.
白寻到寺,看花命酒,同醉而归。
5 «事物纪原»: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面,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
6 «花史»:陈郡谢翱举进士,能七字诗,寓居长安升道里,庭中多植牡丹。一日,有美人,年十六七,色绝代,乘车,来谓翱曰:闻此地有名花,故来与君一醉耳,即设馔同翱食,复请翱赋诗。曰:
阳台后会已无期,
碧树烟深玉漏迟.
半夜香风满庭月,
花前竟发楚王悲.
美人亦和,云:
相思无路莫相思,
风里花开只片时.
惆怅金闺却归处,
晓莺啼断绿杨枝.
遂挥泪别去,不复见。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49:31
5楼
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一篇灌园叟晚逢牡丹仙女的故事。

  大宋年间,一个老者叫秋先,自小酷爱花木,建成一所大花园,50余年,自得其乐,人称“花痴”。城中有位宦家子弟,名叫张委,为霸一方。一天,张委等人来到花园。园中牡丹正盛,张委起了吞占之心。秋公不允。张委一伙耍泼,把花打得个只蕊不留。秋公见满园狼藉,不禁痛哭。却见一美貌女子前来告诉他,她有祖传法术,能让花上枝头。次日,秋公园上落花不仅上了枝头,比原先更为鲜艳,还变做五色了。张委听说又生恶念,状告秋公以妖术惑众,将秋公捆到公堂。张委等又到花园,放怀恣饮,直到日色西下。忽地一阵大风,把落花吹得直竖起来,一个个成了姿容美丽的女子。内中一红衣女子说道:“吾姐妹居此数十余年,深蒙秋公珍重护惜,何故蓦遭狂奴欲气熏炽,毒手摧残,复又诬陷秋公,谋吞此地,今仇在目前,吾姐妹何不戮力击之?”众女一齐举袖打来……张委死后,众乡亲前往公堂,诉说秋公平日惜花善行,并非妖人,张委设谋陷害,神道报应。秋公立刻得以释放。
汤显祖因日夜勤于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一位名医诊断后,告之:“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百草园走走,自会痊愈。”一日,汤显祖写作又感头痛,便径自去了百草园。当他在牡丹亭边见到四周盛开的牡丹,一片芳馨,顿感头脑松弛,一会儿,竟依栏睡去,做起梦来。
  汤显祖醒后,感到头脑清新,把梦中的事一一讲给医生听。医生大笑:“你的头痛病就是我园中的药草花香治好的啊h”遂将汤显祖梦中事写了一首药名诗赠汤显祖:“牡丹亭边,槟榔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芍药丛中两钟情,白头翁为媒,金银花牵线,八月兰开时成佳伴。芙蓉帐中,结并蒂连,合欢十月,大腹皮便便。生大力子,奋远志,持大戟,平木贼,更洙草寇。当归期,封大将军于金銮殿。”诗中共有18种药名。汤显祖受此诗启发,创作了《牡丹亭》。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52:52
6楼
发几张图片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54:45
7楼
牡丹文化概说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今天,中国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引自李保光著《国花大典》文章略有修改)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1:58:54
8楼
关于牡丹的文学、绘画作品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为大家提供几个网址,以方便资料的查找。
http://www.lypd.com/mudan/ziye/sc/
http://www.yellowpeony.com/wenhua/index.htm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19日 12:07:02
9楼
梅花——花中君子

学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科名:蔷薇科
形态特征:株高约10m,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 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
产地与习性: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繁殖与栽培: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应于阳坡或半阳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长期间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饼肥堆肥、厩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长后(6月底至7月初),适当控制水分并施肥,促进花芽分化。
梅花适作盆景栽培。将地栽培数年后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软松肥沃,栽前栽后均要整形和修剪。
常见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

应用: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若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苍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强调"梅花绕屋"、"登楼观梅"等,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
梅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排的上一位,她也被叫做“傲雪花”她是早春第一花,代表一年花的开始。
回复
lantian2004
2005年12月19日 16:33:15
10楼
中国牡丹的历史自古就有拉,而且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国花啊,自然文化也是相当的深厚的。
回复
snow2003
2005年12月26日 08:41:22
11楼
咏梅的诗句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