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世家马家传奇揭开六百年皇城秘
dust2
dust2 Lv.7
2005年11月13日 17:07:36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建筑世家马家传奇揭开六百年皇城秘马家花园中保护最好的一个小院。“北京城什么人来修?卢沟桥什么人来修?玉石栏杆什么人来留?”经稚气的童音一唱,隔世的旧京旧影几乎就要显出形来。  常年留恋于老北京的古建筑风情,时时被“究竟是什么人修建的老北京城”这个念头困惑着。今年春节过后,随一女友去拜访了一个叫马旭初的古建专家。我自认是个古建筑爱好者,自然对马老刨根问底,关于故宫、关于四合院、关于马氏家族,都被我问个底儿掉。马老不仅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而且还道出了鲜为人知的营造北京六百年的家族隐秘历史。

建筑世家马家传奇揭开六百年皇城秘

马家花园中保护最好的一个小院。
“北京城什么人来修?卢沟桥什么人来修?玉石栏杆什么人来留?”经稚气的童音一唱,隔世的旧京旧影几乎就要显出形来。

  常年留恋于老北京的古建筑风情,时时被“究竟是什么人修建的老北京城”这个念头困惑着。今年春节过后,随一女友去拜访了一个叫马旭初的古建专家。我自认是个古建筑爱好者,自然对马老刨根问底,关于故宫、关于四合院、关于马氏家族,都被我问个底儿掉。马老不仅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而且还道出了鲜为人知的营造北京六百年的家族隐秘历史。

  举世罕见的皇家欠据

  马老已经81岁了,是马家第十四代传人,说起六百年前自己的祖先,掩饰不住的景仰。明朝永乐年间,河北深州工匠马天禄创办了兴隆木厂,把建筑队伍拉进了紫禁城。明朝主持故宫修建的有名有姓的一共四位:蒯祥、阮安、梁九和马天禄。前三人都在完工后加官进爵,独有马天禄没当官,继续办着他的官木厂,修着皇家的殿堂、园林、宗庙、陵寝。

  “干吗不当官呢?”我问。

  马老讲起了祖训:当官钱是当年完,买卖钱才万万年。

  一个匠人竟然要想着万万年的事情,做起工程来该是何等的用心?马家世世代代匠作香火,子子孙孙祖训相传,一传就是十四代人,长达六百年。

  中国有23处世界文化遗产,兴隆木厂就修建了故宫、颐和园、天坛、以及承德避暑山庄4处。除了这4处,北海、颐和园、畅春园、万春园、圆明园……明清两朝几乎所有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宫阙,无一不留下了兴隆木厂施工的痕迹。

  马老说,光绪十一年,清政府重修三海,当时的三海指的就是今天的中海、南海和北海。在修建过程中,由于国库紧张,一笔三万多两的木料费用便先由兴隆垫付,为此户部还专门开出了一张日后再付的欠债凭据,这张举世罕见的皇家欠据上写道:“据呈请兴隆木厂商人马德春,请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的筹垫,实银三万两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四厘,勿恳请照数赏罚。”这张皇家欠据,随着满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永远地成为无法兑付的一纸空文。

  对于这张欠据,马老的祖父曾跟他讲过,这是马家很不容易得来的,虽然它无法兑成现银,但它的价值对于马家而言相当于无价的奖品,所以马老一直珍藏着它。


马家在京城素来有哲匠世家之称。

  一度京城首富的当年盛况

  马老胆小,古建界老人都知道。我问马老,他家是不是东城首富。马老摇头。我说,那就是京城首富喽?马老吓一跳,说:可别这么说。看到老人不肯承认,我便问他当年京城哪几家有钱?马老答:当时说的八大家好象是仓韩家、梳刘家、钟杨家、盐业银行鲁家、五老胡同查家、西鹤年堂刘家、瑞蚨祥孟家、兴隆马家。

  我问:同仁堂呢?答:当时还没排进去。我问:马家买卖最大吧?马老想想,说应该吧,光银号就有四个。我问:您解放后捐的是1400多间房,还是 1400多处房产?马老说:1400多处产业。魏家胡同快整个胡同了,西单那边有马家头条,马家二条,马家三条,马家四条。东安市场上百家铺面和摊位。还捐过同济堂药店、北京饭店、北京和天津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煤矿的股份。

  我想,这么多产业加起来不是北京首富,又会是谁呢?。

  兴隆木厂上户部领银子的场面很能说明当年马家的兴旺。据故宫退休瓦工、原兴隆木厂的老匠作邓久安说,拉银子的骡车队一眼望不到头,头车到了西四牌楼西侧的兴隆木厂,尾车还在今天历史博物馆位置的户部。


历尽沧桑的马家花园游廊

  九龙壁上的一条“假龙”

  马家之所以能积累这么多财富,是与祖训分不开的。马老给我讲了马家代代相传的九龙壁的故事。马老的太老祖,当年修建故宫的九龙壁时,在自家的琉璃制品厂里烧好了彩色绘画的琉璃瓦,连号码都编好了,就等着第二天官家验收了。谁知当天晚上,因匠人干活不小心,将一块琉璃瓦摔个粉碎。太老祖知道大祸临头了,这九条“真龙”明天交不了工,可是满门抄斩的欺君之罪啊!

  情急之中,太老祖想出了个躲避灾祸的办法,连夜用金丝楠木仿造了一块“琉璃瓦”,汇成颜色一样的加了上去。第二天,官家验收时,并没有发现这九条“真龙”,其中有一条已经做了“假”,马家因此躲过此劫。然而,随着光阴的逝去,这块金丝楠木做成的“琉璃瓦”渐渐褪去了颜色,和整个九龙壁上的材料质地有了明显的区别。幸亏清政府的寿命没有金丝楠木的寿命长,否则,马家是难逃劫数的。

  这块金丝楠木做的“琉璃瓦”就安在九龙壁上从左到右的第三条龙身的下腹部。这个马家太老祖用命换来的故事,在马家代代相传,它被用来教育马家后代,干活一定要细心,不能有半点马虎,匠人就要凭手艺吃饭。


花园一角残留的山石小屋。

  北京城不是建出来的

  《新京报》曾报道说,位于礼士胡同的清朝宰相刘墉宅院的确切位置现在已经是一团迷雾,很多人把129号认定为相府。马老说,不是129号,是现在的礼士胡同小学。书上说吴佩孚住过魏家胡同18号马辉堂花园,马老指着花园南边的楼说,那才是吴佩孚的家,我们是亲戚。

  书上说的和马老说的,有好多都对不上,渐渐不去对了。“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不也挺好吗?走到后海中间的桥,听马老说,这里是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方;走到后门桥,听马老说,这是旧城地势最高点。在西扬威胡同的渝信川菜吃饭时,则详细地听马老讲他祖父、他父亲时代的老北京往事。

   1930年,当过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起了中国营造学社,到1945年,先后有八十名社员,人们通常熟悉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马老说他祖父马辉堂也是其中一员。马辉堂修过颐和园、参与过慈禧、慈安和光绪陵的营建。1911年后清帝退位,马辉堂关闭了兴隆木厂。马家在西扬威胡同开起了恒茂木厂。由马老的父亲马增祺(马辉堂长子,上过巴黎大学、剑桥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经营,下属一百多个分厂。

  我问:您父亲修过什么呢?

  马老说:天坛祈年殿,还留下了全套图纸,我都捐给国家了。国子监、北海、中山公园、中南海、东四和西四牌楼、金鳌玉栋桥边的牌楼都修过。金鳌玉栋桥就是现在北海和中南海分界的桥,当年是九孔联拱的石桥,美极了。

  怎么现在的建筑就没几个好看的呢?与马老的对话,让我悟出:现在叫建筑,把建筑物建起来就完了,过去叫营造,造之前先得“营”,文化、哲学、环境、风水等因素统统谋划一遍。

  北京城就是“营造”出来的。马老说紫禁城周围八个庙,分别指风、云、雷、雨、雾、露、雪、霜八神,对应的就是宣人庙、凝和庙、普渡寺、真武庙、召显庙、万寿兴隆寺、福佑寺和静默寺。马老说站在景山顶儿,看不到故宫一棵树,可站在太和殿的廊子上,能看整个北京城。我想:这种营造能力,是建筑达不到的。

  马老说最厉害的是那些匠人哪,大字不识,却能盖出故宫、颐和园这种最好的房来。我们现在,识字的人多了,科学进步了,可哪个建筑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呢?我们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都快丢光了。

  马老说故宫屋顶的琉璃瓦怎么就那么金光不褪?不怕风吹日晒?有老祖宗琢磨的配方呵,都是天然矿物质。秘方我早些年已经献了,可现在有多少人在用?费工费料。从前的人给皇上干活,是提着脑袋;给寺庙干活,是希望神灵保佑;给东家干活,又挣钱又要名,不做缺德事,上对得起祖宗神灵,下对得起子孙万代。

  现在,修我们城市的人还有这种敬畏和诚心吗?


免费打赏
ida19901005
2013年06月21日 09:56:25
2楼
旧典

  清朝的官木厂

  在清代八大、四小总共十二家官木厂中,为首的兴隆木厂被称为“领柜”,也被叫做“首柜”。但凡有皇家工程,主管工程的工部就找到兴隆木厂总承包,兴隆把大活再分包给另七家大柜:广丰、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院墙、庭院之类小活分给“四小柜”:艺和、祥和、东升、盛祥。

  清代的官木厂,不同于今天的木器加工厂。明清两朝的官木厂,实际上是一个各个工种配套齐全的施工单位。在各大官木厂中,有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共八大匠作的头目,每一个“作”代表一个专门的工种和行业。此外,还有擅长于园林叠石的专门人员和观天象、把握施工的开工、完工时间的阴阳先生。

  厂主,在清代被称作东家。通过各房各柜,东家领导下属各作的头目,而各头目下面又有各自的一班人马和技术工匠,这样一层层领导,总柜拥有最高的权力。(深山)
这座几乎占满整条胡同的私家花园,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座营造家为自己修建的宅园。由于长期作为大杂院使用,目前园内私搭乱建很多,整座花园犹如一块残缺蒙尘的珠玉,淹没在市井胡同之中而鲜为人知

 







  清朝灭亡之后,北京私家园林建设的高潮已过,不复昔日盛况。但民国时期的北京曾经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所在,仍然**着各路达官贵人和富商豪门,他们对修建宅园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使得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私家园林。如东城的马家花园,即堪称其中之翘楚。

  一座私家花园的兴衰

  马家花园位于东四魏家胡同 18 号,是清代著名营造家、兴隆木厂的厂主马辉堂先生的宅园,现被列为北京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马辉堂先生本名文盛,字辉堂,大约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 1939 年去世。马氏为明清两代著名的营造世家,世代从事皇家建筑工程的营建工作,传至马辉堂时,家道更是大盛,成为清末北京“八大柜”(即兴隆、广丰、 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八大木厂)之首,承建了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大量皇家建筑和王公府邸,主持维修了多座坛庙、寺观和陵寝,在当时的京城称得上是赫赫有名,有“哲匠世家”之誉。

  民国时期,兴隆木厂关闭,马氏改营恒茂木厂,由马辉堂长子马增祺(字介眉)先生掌柜,继续执北京营造业之牛耳,直至建国后收归国有。

  马家花园的所在地,原为一座戏园,民国初年失火烧成白地。马辉堂即购为宅基,并利用当年修建颐和园时所余木料,兴建了这座宅园,历时三载,于民国四年(1915年)落成,此后一直以其精致独特的山池景色而在当时北京的上层社会中享有盛名。

  50 年代初,马辉堂之孙、著名古建专家马旭初先生,以低价把宅园售与国家(所得款项用于购买国债) ,后逐渐沦落为大杂院,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全园的格局依然得以基本保持。

  关于马家花园的文献材料很少,仅谭伊孝先生的《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一书中有简略的介绍,而马氏原藏的图纸资料和珍贵的老照片,在文革中均被付之一炬,若干问题似已难以澄清。

  马辉堂的悉心营造

  马家花园的主人身为营造世家,修建过颐和园和许多王公大臣的府邸花园,对于经营园亭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同时,马氏与另一营造世家雷氏(即“样式雷”)累世交好,与清代叠山大师张南垣(即“山子张”)的后人也有姻亲,还和当时的显赫官僚、文人才士都多有过从,耳濡目染,对其造园水平的提高大有影响。

  马辉堂凭借自己在园林艺术方面的多年经验和深厚造诣,用上好的材料为自家精心建造了这座花园,匠心独运,于朴素处显出精致,有不少别处私家园林所不常见的高明手法,值得称道。

  马辉堂经营此园时,清朝已经灭亡,其建筑原本不必受到前朝等级制度的制约,但整座宅园依然采用了相对较低的屋宇形制,仅有一座厅堂为歇山顶,其余绝大多数建筑均为硬山屋顶,且均采用卷棚顶或者鞍子脊,梁枋上也仅在箍头部位略绘彩画,显得非常朴素。

  但建筑的用料非常讲究,厅堂均用金砖墁地,墙壁均磨砖对缝,精致而密实。屋内设置了多种落地罩、花罩和多宝格,做工都很好。马辉堂认为自己的身份只是匠师和商人,不必追求官僚宅园的富丽堂皇,代之以平和朴素的风格,在谦和的外表下,隐藏着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实在,也和园林的山池景色相得益彰。

  硕果仅存的营造家宅园

  马家花园建成以后,曾有不少政界要人造访,园子也多次出借作举办喜庆典礼之用,慕名前来欣赏园景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因此,花园在当时名气很大。纵观全园,布局大方而不呆板,屋宇朴素而不简陋,山石林立而不繁琐,荷池灵秀而不造作,的确不愧为名匠手笔,称得上是民国时期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同时,此园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座营造家为自己所建的宅园,与其他官僚府园的性质有所不同,而且兼有名人故居的意义,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马家花园的住宅部分,除了戏楼被拆外,其余基本保存尚好;园林部分遭到一定破坏,但大多数建筑物仍在,仅有园南五间平顶房以及部分游廊被毁,现存建筑也大多油漆剥落,门窗破损;山石仅余30%左右,水池被填,雕塑亡佚,植株也损折近半。

  总的来说,全园的整体构架和山形脉络仍基本保持,只是因为长期作为大杂院使用,私搭乱建很多,园景变得很糟,犹如一块残缺蒙尘的珠玉,淹没在市井胡同之中而鲜为人知。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迁出住户,并趁马氏后人中的知情者尚在世的时候,积极咨询参考意见,对花园进行整修和恢复,重新开池叠山,培植花木,则此园或可重现其昔日光彩,成为游览胜地;否则的话,听其继续衰败卜去,则此园终将难免类似半亩园、那家花园的结局。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