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林家阳 1983年,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成立四十年来,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在改革中获取现代化的力量,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规划设计教育的未来。 我们追求设计的尊严,在发展的道路上,为了设计艺术的存在价值与荣誉,我们几代人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全心地塑造,一次次勇敢地打破了属于设计的神话。我们四十年的发展之路说明: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许,这样的经验同样适合于“现代设计”的百年生命感悟。l00年的设计舞台上,演绎过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透视现代设计的百年擅变,那些人与事的符号,如同我们思考的书签,标示着设计学院的历程和精神。
1983年,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成立四十年来,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在改革中获取现代化的力量,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规划设计教育的未来。
我们追求设计的尊严,在发展的道路上,为了设计艺术的存在价值与荣誉,我们几代人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全心地塑造,一次次勇敢地打破了属于设计的神话。我们四十年的发展之路说明: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许,这样的经验同样适合于“现代设计”的百年生命感悟。l00年的设计舞台上,演绎过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透视现代设计的百年擅变,那些人与事的符号,如同我们思考的书签,标示着设计学院的历程和精神。
“现代设计”有着被动的、痛苦的分娩期。伟大的工业革命,使得陶醉于手工业理想的设计师们不得不承认技术的力量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工业大生产所带来的劳动分工精细化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造就了设计师这一职业。从此,“新艺术”、“功能主义”、“自然主义”等风格经历着兴起与衰落的喜悦和烦恼。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成为涵盖一切的风格,它最初的知性起因在于对审美理性的呼唤。但不久,它就转化为一种表面化,具有诱惑力,适合于暂时形象、装饰性的商业模式,再逐渐地从寻求应用美术高尚理想转变成为一种颓废的风格,一种对珍贵材料的礼拜。它软弱的流线型与花哨的装饰最终受到了“功能主义“的嘲讽。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设计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功能主义出发,追求生活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设计和人的需求的完美结合。但它冷酷的几何图形与摒弃装饰的主张在后现代主义眼中已成为罪过,玻璃幕墙在现代主义阳光映射下所明示的工具理性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摆在设计师的面前。“后现代主义”与“极端设计”开始向现代主义挑战,鼓励向视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回归。他们认为,设计尽管不可避免地与消费市场运作相关连,但更应关注人类的需求。“自然主义”小的回归是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状态持负责态度的一种表现。如今,社会进入到“非物质社会”阶段,这是一个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设计师所面对的产品与价值观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对象有所不同。传统概念中,设计师与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明确的目标和价值,但在“非物质社会”,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纷繁复杂的设计百年史,说明了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行为。从时间概念来看,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是对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在诸多方面的直接反映。从地域上来说,设计与其所在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及审美思维方法密不可分。现代设计在自我否定中不断追寻的是它与社会其它文化相默契的节奏,在自我完善中确立设计的存在价值与生存空间,在贡献中赢取尊重。站在世界现代设计这面镜子前,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形象,它有着现代设计史伪烙印,同时也有着自己生动具体的求索之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是以工艺美术的视角去探视设计的;七十年代,意识形态的沉重压力使我们无法以学术的思考模式去关照设计;八十年代,是我们“春天的故事”,送出去,请进来,国际学术交流使现代设计在真正意义上得到理解和认同,而后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印证;九十年代后期,设计学院开始了更为深入和更大规模的设计教育改革,提出并开始实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变革的号角。近几年来,我们为设计的尊严严肃地工作着。
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从对中国传统绘画及设计教育的反思入手的,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传统的绘画及设计教育。中国传统的绘画及设计教育讲究“由技入道”,犹如庖丁解牛,由不断地训练经验上升到理性。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追求技巧,不涉及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教与学都沉迷于能展现技巧的现实主义再现风格,很难以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规律去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的变迁。从我国绘画教育的历史来看,照搬的写实原则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乃至跨入新世纪,它都固执地坚持一种风格——逼真。艺术是随着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二百年前,人们把记实性的写实手法看成是一门艺术,称之为了不起的“写实主义艺术”,因为当时没有科学技术代替人来实现这种视觉记录。但现在,我们用摄影、摄像等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愿望,以往那种如实再现描摹已成为一种技巧,而不再是纯艺术的概念,因为它已丧失了艺术的精神内核——创新。我们的设计教育同样也走过了一段弯路。八十年代初,现代设计处于恢复期,以装饰性的工艺美术模式进行教学有它的市场背景和时代特征。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仍将设计当作绘画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