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
zhangyi96158
2010年07月20日 08:31:26
只看楼主

(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   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


  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其特征:

  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
  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
  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

  (2)“结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结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提出置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 结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轴、拼接等手法,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3)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


  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
  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的特征:
  ①、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联想;
  ②、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
  ③、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
  ④、 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
  ⑤、颜色尽量简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匀平整;
  ⑥、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
  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将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直接与环境发生关系。
  在景观设计领域,设计师在形式上追求极度简化,以较少的形状、物体、材料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形成简洁有序的现代景观。另外有一些景观设计作品,运用单纯的几何形体构成景观要素或单元,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结构;或者在平面上用不同的材料、色彩、质地来划分空间,也常使用非天然材料,如不锈钢、铝板、玻璃等。


  (4)艺术的综合——玛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


  玛莎·施瓦茨的作品的魅力在于设计的多元性。她的作品受到“极简主义”、“大地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影响,她根据自己对景观设计的理解,综合运用这些思想中她认为合理的部分。
  从本质上说,她更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她的作品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批判。她批判现代主义的景观思想,即不注重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设计,排斥那些与建筑竞争的有明显形式的景观;赞赏现代主义的社会观念,即优秀的设计必须能为所有的阶层所享用。


  (5)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表达了他独特的设计哲学。他认为,设计就是要在基址上建立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让自然要素与人产生互动作用,他称之为“环境剧场”。在那里人类与大地、风、水相互交融,这样就导致了一种自然的景观。然而,这种景观上去并不是自然的。用非自然的形式表达人与自然的交融,这与大地艺术的思想入出一辙。
  同时,他的设计还渗透着对基地和城市的历史与环境的多重隐喻,体现了文脉的延续。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使之具有了地域性和归属性,易于被接受和认同。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结合了许多生态主义的原则,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态规划的方法,他认为生态主义不应忽视文化和人类生活的需要,人造的景观永远不可能是真正自然的,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生态原则,还应当考虑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他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将文化与自然、大地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他的作品有意识地接纳相关的自然因素的介入,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开放的景观系统中。


  (6)、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舞台——高伊策的景观设计


  高伊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风格多样,每一个项目都是特定环境、特定思想的产物。他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功能主义者。
  他非常喜欢简洁的风格,常使用很少的元素,创造出美丽、形式简洁的园林作品;他也倾心于波普艺术,常运用平凡的日常材料,创造出为大众接受的作品;
  他也受大地艺术的影响,一些作品表现出雕塑般的景观和艺术化的地形,有一些作品表现出非持久和变化的特征。他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认为每一个设计,不管设计者是否想到过,不管是自然进程还是人工原因,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与生态之间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要强调“人造”和“自然”的界限。
  他受“后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这个年代已经没有必要再创造一种新的环境来适应人类,应该停止环境适应人,因为人可以被环境同化,应该让人来适应环境。
  可以说,高伊策的设计源于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景观的乐观看法。他的努力对当代景观事业做出了贡献,因为他的作品给了一个同时代的定义。高伊策的作品是人类和自然共生的舞台。
  园林形式不论如何变化发展,它始终离不开“人的需要”,脱离这一点,就背离了园林的宗旨;要对植物材料详实地掌握,这是新时代生态园林的要求;今天学习园林形式,即不能丢掉传统,又必须接受新观点。
免费打赏
gezhaoshuai
2010年10月27日 22:22:40
2楼
楼上所说的“结构主义”应为“解构主义”才对,两者读音相同,但含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D,不过还是要谢谢楼主,辛苦了

[ 本帖最后由 gezhaoshuai 于 2010-10-27 22:26 编辑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