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选址,对于一个院校从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关系重大,是带有全局性的决策。其涉及到教育哲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行为学、社会行为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本文就对除过国家政策因素外的几点影响高等院校校址选择的因素和实例展开分析,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 与城市的关系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与象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则主要体现在校园与城市的距离、校园对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
校园的选址,对于一个院校从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关系重大,是带有全局性的决策。其涉及到教育哲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行为学、社会行为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本文就对除过国家政策因素外的几点影响高等院校校址选择的因素和实例展开分析,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与象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则主要体现在校园与城市的距离、校园对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
高校校址选点时必须弄清楚城市规划的总体意图,了解城市的分区情况,如是否集中建文教区、高科技产业区等。深圳大学的校区选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新建之初选择在距市中心20km的地方,当时看来这个距离有些过大。但是长远来看,校址距新开发的蛇口工业区仅5km,深圳市区和蛇口工业区都向深圳大学的位置发展,同时校址所在地又有得天独厚的海湾、山岗和大片荔枝林,风景秀丽,因而是不错的选择。
在黄河三角洲新建的东营市,规划初拟建“东营四校”,将其布置在城市东南区,与城市公园、绿化区相结合,其环境和位置都是优越的,但是当时城市开发——居住区和公建建设都是从西北部开始,若依照初始规划将四校置于东南区要专修很长的道路、管网和热力供应管线,造价很高。最后又决定将其放于西南部,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教工生活区也可与城市共建,四校的礼堂、体育场、图书馆也可为居民共用,营造良好的校园与城市互动氛围。
二、 校园的综合开发和投资考量
校园从规划到建设,最后都要落实在资金上,而对规划建设经济实力的考量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面积上,校园面积不仅要满足初期建设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校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能,面积过大或者不足都会使校园在以后面临发展困境。这其中也包括对所选地土地价格的考虑,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将校址选在地价相对便宜且交通又较为便捷的城市近郊区,既满足高校对自身今后发展的用地需要,又可满足学校对环境的追求与价值取向。如清华大学建国前仅有土地1000亩,由于其位于北京西郊,其周边有发展空间,经过1959、1985年两次的大规模就地扩展,现已达到了5000亩。
三、 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在进行校址选择时,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能源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给建校带来很大损失。例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未搞清地质情况就仓促动工,后发现地下有两层流沙、污泥层,房屋基础虽经特殊处理,但其中教学主楼已由于滑动出现裂缝。而建于济南千佛山的山东财政学院,由于掌握地质资料,在总体规划中,将荷载轻的宿舍区置于山坡上,将荷载较大的教学区置于山坡下,避免了造成滑坡的可能。另外,基地的风景、风向,气候等也是校址选择的考虑因素。
四、其他
其他影响因素如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规模和特点。如精密及电子学科类可与高科技术区靠近;有些体育、医学院校应考虑与市区和市民的便捷联系;海运学校建于重要港口等。另有,校园选址应注意避开各种噪声源,远离工厂、交通枢纽、繁华市场等地区。
2楼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高校作为一个人才的孵化器,它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高等学校的选址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而我认为高校选址建设的总原则就是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并有效地融入城市系统之中,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1.地段选择因素
大学校园的选址不宜选择远离城区的郊外,远离城区,大学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但是大学校园又不宜选址于市中心区,选址于市中心区,尤其是四向面临城市交通干道,不利于学校的弹性发展,市中心建成区地价较昂贵,土地存量极为有限,一旦学校进行改造或者规模的扩展,由此会带来居住生活等相应用地的扩大,容易在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上出现结构性的障碍,并且,容易造成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因此,势必会限制高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中心区喧闹的噪声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选址即不宜远城,更不宜进城。
2.地形因素
在校园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良田,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和丘陵地。在山地建设校园,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诸如地质地貌复杂,高差变化极大,而且又常是岩石层,土石方量大,并带来大量挡土墙等砌筑工程。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管网敷设等亦面临诸多问题。但山地,丘陵因土方量过大等原因,亦很难有效地纳入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而作为大多实行步行(含自行车交通)优行的原刚的高校用地则较为合适。
3.自然环境因素
校园选址优选的方案应为尽可能的近城,如湖泊,溪流,河口湾,海洋等水体或山丘,丘陵等地势起伏地带,从人文学术氛围来说,选择山地、丘陵建校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古代就常在山地选址建校,“依山林”,“择圣寺”,是古代书院选址韵指导思想,北宋初年的六大著名书院中,有五座于山林僻静之处,如湖南岳麓书院选址于岳麓山下,自鹿洞书院选址于庐山五老峰下。选择依托于城市自然景观为基地建设的大学校园不仅有利于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者治学,学生求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对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园深层功能及其文化价值大有裨益。
4.服务性因素
美国教育专家也指出“现代大学的精神,不是狭义的技术或职业的教育,而是使青年,在现代机动复杂丽常变的社会中,有自然批判的能力,并随时能再教育自己;从社会服务性而言,大学的任务不只是点滴的发现,而是积极的推动服务社会的计划与技术”。
4.1与居民区的融合
如日本新建的群马县立女子大学,该校选址定在三个市镇的几何中心,便于为更多的县民服务。与居民区的距离近可以有效保证学校生源的数量。
4.2社会开放性因素
选址附近能和名胜古迹,纪念牌柱等城市历史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并使新校园成为景区新增添的风景点,那它也必然形成校园乃至城市的一个高潮空间,通过在规划中合理地进行“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等分级“模块”的组合,处理好外向与内向,动与静两组空间的关系,完全可以营造出相对封闭而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活泼,热烈的文化,体育,休闲,集会的环境。
4.3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性因素
产学研一体化,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成果和人才,通过学校开办校办产业,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也保证学校的研究方向不与社会需要脱节,通过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正确的选址,把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发展中的有机组成因素加以通盘考虑,完全可以使大学在即为治学求学者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又和城市有机的融于一体,发挥其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文效益,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回复
3楼
xuexiyixia
回复
4楼
其实现在的高校新校区选址还必须考虑与老校区通勤联系的因素。很多高校将新校区选址在城市的近郊区,而老校区继续保留作为研究生院等其他用途,这就要考虑学术交流和教师师生的日常生活问题。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