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主题之-怎么做原生态的水景设计的(讨论)
sheng2135
sheng2135 Lv.2
2010年05月17日 13:13:41
只看楼主

最近在做一个原生态滨水设计 具体的思路就是要求原汁原味 不要有太多人工的痕迹 但是还是要有一定的功能的 比如垂钓啊 餐饮啊 想讨论下在植物的搭配上 园路的设计上等等方面 造景上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还有就是怎样才能做到那种浑然天成 没有太多刻意的人工痕迹的效果呢

最近在做一个原生态滨水设计 具体的思路就是要求原汁原味 不要有太多人工的痕迹 但是还是要有一定的功能的 比如垂钓啊 餐饮啊
想讨论下在植物的搭配上 园路的设计上等等方面 造景上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还有就是怎样才能做到那种浑然天成 没有太多刻意的人工痕迹的效果呢
免费打赏
wu2jun4xuan1
2010年05月17日 14:05:23
2楼
如果确实要做到原滋原味的话,建议将周边的石材进行统计,用在一些功能场所上;在周边对植物进行种类统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用人工的手段让植物的生态群落尽快形成,并且形成较好的植物层次。由于考虑到不要有太多的人工痕迹,尽量不要出现大面积的材料与周边环境差异太大,应该会有较好的效果。
回复
ghtqd
2010年05月18日 13:57:21
3楼
试试看这种方式,不知道是否能应用的上http://bbs.co188.com/content/0_1746555_1.html
回复
akemiguwei
2010年05月18日 19:22:48
4楼
我觉得可以运用观赏草,观赏草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种,在处理水景时有它独到的一面,往往水陆两生,可以营造出一个从浮水到挺水再到陆地的一个过渡带。而这个过渡带才是自然水景的关键所在。我们现在接触的水景,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硬质驳岸,另一种是模仿自然水体景观所营造的驳岸形态。观赏草在这两种形态的景观中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硬质的驳岸景观方面,它的线形叶片可以柔化岸线,使得硬质景观能够充满自然的韵味;在模仿自然的景观方面,往往会用到很多石头,而在这些石头的缝隙间,丛生的观赏草,使得水岸与石头合为一体,饶有趣味。
回复
akemiguwei
2010年05月18日 19:23:37
5楼
观赏草本身就是天然的净化器,它生长旺盛,能够摄取水体中大量的营养成分,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有许多水景工程,希望能够有自然的岸线,但因水土流失的问题,使得工程不得不再次回到混凝土的掌控之下。这样成本巨大,又遗失了回归自然的初衷。而观赏草能降低水流对驳岸的冲刷动能,其强大的匍匐根茎,可以牢牢地抓住岸线的土壤,大大降低岸线部分的土壤流失。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revoluta
2010年05月19日 11:04:20
6楼
原生态的景观设计,看你要怎么要去理解原生态这三个字。要体现原生态,可以从材料上下功夫,硬质铺装尽量少用,多用植物材料,体现自然野趣的花境植物建议多考虑;布局上直线形式的布局最好不用,多用曲线条勾勒自然的感觉;对园林小品诸如休息廊、座椅、垃圾桶等,可以从外形上做出原生态的感觉。
回复
tiffany610
2010年05月21日 10:12:18
7楼
觉得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就是很好的典范。
回复
handsomejf
2010年05月21日 11:59:43
8楼
个人认为,在园路设计上可采用间草式的铺装(多用汀步,且汀步大小不一最好),线形选择方面还是要曲折为美。园路两侧的植物配置更为重要,应注意植物的层次性,特别注意园路的拐角处的设计,要做到似隐非隐!
驳岸设计是重中之重,如若做到天然之美,就必须放弃露出式的驳岸,可采用一些喜水性的花草进行遮掩,并适当点缀一些山石。
在小品设计方面还是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宜。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vzhigl
2010年05月22日 22:27:22
9楼
个人认为,在园路设计上可采用间草式的铺装(多用汀步,且汀步大小不一最好),线形选择方面还是要曲折为美。园路两侧的植物配置更为重要,应注意植物的层次性,特别注意园路的拐角处的设计,要做到似隐非隐!
驳岸设计是重中之重,如若做到天然之美,就必须放弃露出式的驳岸,可采用一些喜水性的花草进行遮掩,并适当点缀一些山石。
在小品设计方面还是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宜。
回复
qdpw2000
2010年05月23日 12:13:13
10楼
自然水岸植物配置切忌等距或整形式种植及修剪,以免失去画意。水边植以垂柳,制造柔条拂水的景象,种植池松、水杉等,起到构图中线条作用。还可应用探向水面的枝、干,以此来增加水面层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鸢尾、黄菖蒲等来增加活泼气氛。
回复
tylerw
2010年05月23日 13:51:59
11楼
个人认为,土人的一些项目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很生态,符合“让自然做功”这个设计理念,如果没记错的话,有“秦皇岛的那个红飘带”,“世博会的后滩公园”等等。另外,个人认为,设计形式上生态重要,但是场地功能上的生态才是真的生态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充分认真的分析场地现状,因地制宜,发掘其可用资源和需要恢复的资源,让其恢复到无人工参与或少有人工参与的状态中去,适当把我们的服务设置配置其中,那么他就会变成生态的,自然也就会使使用者感受到其生态性。
个人愚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