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城市规划原理
myxingmyku
myxingmyku Lv.2
2010年05月09日 18:38:41
来自于学生专栏
只看楼主

02城市规划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及其表现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1)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3)城市分区规划4)城市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国或省级的城镇体系规划单独设置在总体规划之前,市(县)域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区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02
城市规划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及其表现
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1)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3)城市分区规划4)城市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全国或省级的城镇体系规划单独设置在总体规划之前,市(县)域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区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1)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为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实施措施。
3)城市分区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4)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针、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
举例说明城市中心改造中的功能更新问题
1)城市中心的概念,功能和内部结构2)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职能更新中对城市中心区功能和布局的冲击;3)在城市中心改造中应从哪几方面考虑功能更新的问题。
●城市中心区地位
城市中心更新的现代化是我国城市跨世纪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没有城市中心的开发建设,城市经济结构调查,城市职能转型都将失去物质基础。城市中心是城市发展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最具活力,能够率先实现新老交替的物质、文化环境。
●城市中心区问题:
城市每一次变革,城市中心的负荷就提高一次, a.城市中心面临着高建筑容量,高交通负荷,市政设施短缺,生态质量下降的多重压力,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问题都与城市中心相联系。城市中心是城市建设面对各种矛盾的焦点。因而,满足城市发展对物质环境要求的关键,就是以引导策略解决城市中心的现代化建设问题。 b.由于城市中心的区位条件优越,开发需求旺盛,用地紧张,同时建设过程涉及工程技术面广,开发利益的分配矛盾突出,协调社会需求,工程技术,c.社会以及城市形象等多方面来制定城市中心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需解决的难之所在。 d.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促使城市中心商务空间迅速发展,要合理地制定现代城市中心规划,指导城市中心的有序发展。
● 解决城市中心区问题的措施:
1)深入知识市场机制即实施解决办法对策,城市中心发展的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联系,测算商务空间发展总量,以此为城市中心发展要求确定方向,为城市中心用地控制提供依据。
2)根据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确定城市中心建设容量,决定中心区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a.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最大程度上能给市中心功能提供技术支持。 b.城市的环境意识,技术上能够支撑的容量正常从环境质量角度再加控制。
3)结合城市规划结构确定城市商务空间分布和空间形象。
(商务活动区是城市对外经济活动的窗口,是城市形象的标志,也是城市设计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构想中心区核心空间形式使之成为富有时代气息,兼具城市特色的环境是城市设计的重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布局和土地使用的关系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包括市际交通和市域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一般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和规划。
1名解
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是相对同一规划过程而言,是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规划编制的目的就是要为规划实施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既包括技术的、内容的,也包括法律的和思想的,而规划实施是将由城市规划编制过程所确立的规划文本在城市范围内得到实现。体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真正作用。
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在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它们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包含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包含着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的内容。规划编制对应的是由前一次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同时也继承了一定形成状态和延续而来的思想方法,是城市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规划实施则更将前后规划编制阶段连接起来。所以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相对于城市发展的建设过程,他们是共同起作用的。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特色要素分析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阳
2)传统风貌型:保留某一时期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城市,如韩城
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对城市特色起决定作用,由建筑与山水环境迭加而显示鲜明个性,如桂林、承德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于地域差异,文化环境,历史变迁的影响而显出鲜明个性,如拉萨、大理
5)近现代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如上海、遵义、延安
6)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地位,并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特征,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7)一般史迹型:分散各处的文物古迹体现历史传统,如长沙、济南、吉林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特定区域与其结点中心及区内节中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中心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这个城镇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控制这个区域。中心地的重要性不同,故可划作不同等级。高级中心地提供大量的和高级的商品和服务,而低级的中心地则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2)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补充区就是中心商品的消费区和中心服务的接受区。高级中心地与大补充区相对对应,低级中心地与小补充区相对对应。
3)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功能控制关系构成一个等级数量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特定的构型。最基本的等级体系由三类:1)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2)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3)按行政和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这三种原则对城市等级和体系的形成起了综合作用。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可以作为城镇体系布局原则的,即城镇规模愈大,吸引的距离愈远,其服务范围也愈广,规模大的城镇在数量上少于规模小的城镇。
城市中心:城市中供市民集中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广场、一条街道或一片地区,功能主要有:政治行政性的,商业经济性的,文化娱乐性的等。
城市中心区:是相对于城市中心的一个特定的地域结构概念。它是城市结构、功能、形态的集合中心,是城市第三产业和公共建筑的集中地域;相对于城市其它地区具有最大的区位优势和集聚效益。
控规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工作内容有: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个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方法:一般是采用综合指标体系的方法——在基础研究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将规划用地按区、片、块逐次划分为基本地块然后为每一基本地块用综合指标体系逐一赋值,使控制性原则通过这个综合指标体系体现出来,以达到对基本地块上的建改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的目的。
总规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生态城市
以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居住地。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设想。其理论为:使城市沿着一条高效高速的轴向发展,依赖交通线形成带状延伸,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类型
城市化含义: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类型:
1)向心型(集中型)城市化与离心型(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直接型)城市化与职能型(间接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
城市设计
定义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楔形绿地
关于指标:容积率、日照间距、道路面积率
2问答题
比较田园城市,卫星城和英国的新城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区别
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疏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但其含义上仍有一些差别,它们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很显然是一种理想型的设想,他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必需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一定程度;田园城市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控制城市的膨胀。
到了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他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如同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使用了卫星城的说法。这个概念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在其功能上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安设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带来了一些问题,而问题的来源就在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因此开始强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
到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一般不称为卫星城。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城市的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或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城市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改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1)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主要反映在:
1.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2.另外,一定的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的地域中心;3.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2)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同进行
1.区域规划要把分布于区域中的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地点,并制定出布点方案,以便在城市规划中具体落实;2.城市规划的具体落实过程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原方案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为主要目标;
2)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3)从本质上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存在的交通问题
住区发展动态 小区与小区的区别
有机疏散的内容、意义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功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此理论。认为城市应既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城市和乡村优点兼备的环境中。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该理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一个一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使城市各部分有机联系同时又相对分离,城市主要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
其理论1918年在实践方面形成了芬兰大赫尔辛基方案。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意义:可持续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这个发展,达到可持续地发展。这正是最本质的战略目标。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是从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出发,全面的,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关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 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针对以经济地理学为背景的题
土地利用模式——扇形、多核心、同心圆


03
1名解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一化二系三结构”指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制定城市化的目标与途径,其中包括城镇群未来发展的规模等级、用地范围、城镇职能分工,以及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设想。其理论为:使城市沿着一条高效高速的轴向发展,依赖交通线形成带状延伸,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城市环境容量
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具体地说,即是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生态城市
以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居住地。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历史地段、街区P539 在我国通常也称作历史街区。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其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

马丘比丘
1978年在秘鲁的利马制定了《马丘比丘宪章》,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出了评价,肯定其中的某些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的重要性;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础,宣扬社会文化论基础思想。其对区域规划、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业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2问答、论述
田园城市和新城比较
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主张城市分散发展模式,田园城市的规模要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城市与乡村结合;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公园,放射性大道。城市规模加以限制,如人口超过3万人,就要另建新城市。
新城
战后英法、北欧等国所掀起的新城运动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于1946年颁布“新城法”。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足的新城。同时缓解原有大城市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压力。新城最早的建设较多体现了原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其特点是规模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但由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它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生气和活力等,并没有吸引大量人口来此居住。随着规划理论及经验的进一步丰富,60、70年代的新城建设上,公共设施,居住体系建设更完善,成为更加独立的新城。有些新城市很好地起到了“反磁力”吸引的作用,疏解了中心城市大量的人口。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与美化运动P104
19世纪中期改建工作由欧斯曼主持。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大道联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市区的长轴与短轴。内环线的形成是在塞纳河南岸作一弧线,与北岸的巴士底广场以及协和广场连接。再与北岸原有的半弧形道路组成环线。内环之外,以民族广场与明星广场与东西两极再跨一环,构成了巴黎的内外二环。
另外,在市中心开辟了大量顺直的道路;改建了许多广场及凯旋门,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军功庙至雄狮凯旋门一带最为突出。为美化巴黎市貌,对路宽与建筑物的高度都规定了一定的比例,拓宽了明星广场,统一了四周建筑的屋檐与立面形式。
这次改建重视绿化建设,全市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东西延伸的爱丽舍田园大道将布伦公园与维星斯公园巨大的绿化面积引进市中心。此外,建设了两种新的绿地,一种是塞纳河沿岸的滨河绿地,一种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
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它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城市美化: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进行美化的各方面思想和实践。
有机疏散理论、意义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功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此理论。认为城市应既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城市和乡村优点兼备的环境中。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该理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一个一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使城市各部分有机联系同时又相对分离。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
其理论1918年在实践方面形成了芬兰大赫尔辛基方案。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形态、特征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方法
城市的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正确拟定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一般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定性分析就是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则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的诸项职能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数量上去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或部门)。
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意义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意义:可持续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这个发展,达到可持续地发展。这正是最本质的战略目标。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是从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出发,全面的,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关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总体布局谈风景旅游的布局P268
风景旅游城市首先体现在对风景资源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这一主要的城市职能上。此外不少风景城市除了风景游览职能外还兼有其它一些城市职能,其规划布局的特点有: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风景城市中心风景区,是构成城市个性和特点的主要因素。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防止工业对风景旅游区的不利影响,避免污染环境,损害风景区的整体面貌。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应将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为居住区。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要求机场、客运车站、码头不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游览道路的组织也是重要内容。
5)在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避免风景点与休、疗养区互相干扰。纪念性城市要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

交通的趋向、特点及道路系统的组织原则
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就其空间分布来说没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交通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等;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就其运输物件来说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和特点: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的道路系统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基本要求
1)满足城市部分用地布局形态的要求1.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2.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3.城市道路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2.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4.道路系统要有利于交通分流5.有利于交通组织管理,通路网尽量正交,并便于组织交叉口的交通6.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3)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要求

总规、分规、详规的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分区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居住对象、居住区规划特征、趋向
1)人文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环境型住区:
采用自然仿生和节能模式,例如屋顶复土植树;南窗植落叶树,以利夏遮荫,多采阳;北窗植常绿的防风林,以御寒风;太阳能取暖;风力泵,以及地面雨水灌溉绿地。
2)生产与生活综合开发的经济文化型小区
采用综合开发和清洁技术。
3)物质享受与精神健康相结合的祥和小区型住区
4)快速公交与远程通讯相结合的信息交通型住区

04
1间答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P96
1)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方面。要考虑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丘陵地区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
3)要注重用地自身及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间隔必要的防护距离,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5)在城市外围选择用地时,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水文及水文地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水文对城市水运交通,排除雨水、污水,美化环境及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易带来洪水为患、河岸的冲刷、河床的淤积等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处理好用地选择、总体布局以及堤防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分为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城市水源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城市规划应根据地下水的流向来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有污染的企业应放在地下水和水源的下游位置。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城市,应探明地下水的储量、补给量,根据地下水的补给量来决定开采的水量。
城市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方面
城市设计定义及对象P524,F110
定义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L329,F1113
2论述
举例说明矿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布局特点P264
矿业城市:
1)矿藏分布对城市结构有决定性影响,一般矿井分布比较分散,因此矿区工业分布具有分散性。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有意识地发展中心居民点。例如我国主要采煤工业城市之一,淮南市。
4)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
5)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布局时,要统一考虑,工农业相互支持。如山西新建煤炭基地中心——平朔。
6)不同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大庆就是根据油田分布特点建设起来的新型矿区,既是工业基地,又是一个大农场。
旅游城市:首先对风景资源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事业,还兼有其它城市职能。如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
布局特点主要为: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如桂林,杭州。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发展少量为风景旅游服务的工业。如杭州的织锦工业,苏州的刺绣工业,南京的无线电、钟表工业的等。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如桂林,市区与风景区融合为一体。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如桂林滨江路、桃花江路等主要游览道路的走向依山傍水。
5)在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正确处理风景旅游与其之间关系。纪念性城市要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如延安以革命纪念旧址为重点;遵义以遵义纪念区为中心。
港口城市: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岸线的自然条件也是港口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深水岸线是港口城市赖以发展的生命线。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地分配岸线。如秦皇岛在改建规划中,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分区管理,合理布局。
2)合理组织港区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如天津新港——塘沽的扩建规划,增强了现代海港城市的综合功能。
3)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如青海、大连均自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不同点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与文物保护不完全相同,其目的是保持历史地段的风貌特征和城市生活,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即在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同时维持并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该地段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使该地段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历史地段以内是建设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的地区,也是风貌整治的重点地区,任何会使历史地段降低或失去其特色的改变都是不允许的。因而,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应该从保护和更新两方面来展开。
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其接口、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一般可归纳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的保持三方面内容。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历史的原貌和真迹。文物建筑的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由于其它各种原因而需要保护的其它建筑两大类。在保护过程中既要保护地上建筑,又要注意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和遗址,既要保护古代文物,又要注意近代的代表性的建筑及革命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纪念地和物,既要保护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要注意尚未定级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对它们调查的基础上定级,经论证无法保护原物的,要采取建立标志或数据存盘方式妥善处理。

从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方面举例说明解决我国大城市旧有城市道路系统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就其空间分布来说没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交通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等;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就其运输物件来说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
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和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不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各从其类、各行其道”
旧城道路系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当地具体情况下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与有序建设,以致道路系统混乱,功能不清,曲折狭窄。改善旧有城市道路系统问题可以从下面两大方面出发:
1)改善旧城道路系统首先要和城市用地布局同时考虑。
由于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带来不必要的往返交通量,因此对吸引大量货流和人流的单位在用地上作适当的调整。可减少一部分城市交通量,对于工业运输和客运交通中存在薄弱环节,要妥善解决。此外,可采取下述措施1.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尽可能减少各种车流之间以及车流与行人之间的干扰。2.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通行能力。3.为了疏散闹市地区和有大的车流量的街道,或者为了适应市区外围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修建环形干道和开辟绕行干道,对减轻旧有道路的交通负担。
2)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建旧城道路系统:1.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2.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口的间距以及左右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总的目标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游憩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要求。
布置原则有:1)网络原则;2)均匀原则;3)自然原则;4)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5)地方性原则。
L258具体来说1)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应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3)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布置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4)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要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

3外国城建史
卡洪城、希波丹姆形制、营寨城
巴黎改建、罗马改建
朗克斯新城简图、80年代TOD模式
60年代以来发生了哪些规划有关的变革和思想方法、技术等





05
1名解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制定了《马丘比丘宪章》,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出了评价,肯定其中的某些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的重要性;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础,宣扬社会文化论基础思想。其对区域规划、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业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

田园城市和带形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主张城市分散发展模式,田园城市的规模要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城市与乡村结合;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公园,放射性大道。城市规模加以限制,如人口超过3万人,就要另建新城市。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设想。其理论为:使城市沿着一条高效高速的轴向发展,依赖交通线形成带状延伸,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


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规划
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生态系统规划:即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能动地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能源、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并通过这些规划内容,综合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指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
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发展战略
城镇体系规划,“一化二系三结构”指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制定城市化的目标与途径,其中包括城镇群未来发展的规模等级、用地范围、城镇职能分工,以及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
【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城市规划运作三部分组成。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行为,树立城市规划的战略思想。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为背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合理发展。

2间答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内容包括:1)建设项目的审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通称“一书两证”。涉及1.建设项目选址管理2.建设用地管理3.建设工程管理
2)违法建设的查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
风景旅游城市布局特点P268
风景旅游城市首先体现在对风景资源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这一主要的城市职能上。此外不少风景城市除了风景游览职能外还兼有其它一些城市职能,其规划布局的特点有: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风景城市中心风景区,是构成城市个性和特点的主要因素。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防止工业对风景旅游区的不利影响,避免污染环境,损害风景区的整体面貌。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应将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为居住区。
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要求机场、客运车站、码头不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游览道路的组织也是重要内容。
5)在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避免风景点与休、疗养区互相干扰。纪念性城市要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
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P80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改建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的一侧;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并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安农齐阿广场——早期最完整的广场,采用古典的严谨构图。矩形平面,60×73,长轴一端是阿尔伯蒂改造的教堂立面,左侧勃鲁乃列斯基设计的育婴堂,右边修道院。三面均是开阔的敞廊,尺度宜人,风格平易。广场中央有一对喷泉和一座骑马铜像,从而突出了中央轴线。
罗马市政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是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布置的广场之一。成就突出表现在改建工作上。正面元老院与它的左面的档案馆互不垂直,米加建了博物馆。广场变成对梯形,形式协调统一。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平面呈曲尺形,空间组合方面,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一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场,透视上有很好的效果。

历史地段的保护原则与主要内容P539
历史地段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
其保护要求是要保护历史地段的风貌特征和城市生活,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即在保存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同时维持并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该地段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使该地段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
历史地段以内是建设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的地区,其保护规划应从保护和更新政治两方面展开。
保护内容:
1)建筑:一类是必须保护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类是具有潜在价值和对构成历史地段整体风貌特征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建筑。
2)街道格局的保持,应考虑街道布局与形态、街道功能和街道空间及景观三个基本方面。
3)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空间系统包括城市各个层次的空间关系与形态及其中的活动要素。景观界面包括开放空间周围的界面、主要景观视线所及的建筑、自然界面以及街道界面。
现代交通趋向、特点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组织原则
3论述
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城市中心区、商业街、古建筑、历史名城保护以及居住规划结构等方面的成就及探索P159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各国对古城和古建筑保护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例如,战后华沙出于政治上对野蛮法西斯的憎恨和民族自豪感,决定对波兰传统文化古城基本上依原样重建。意大利在古城和古文化保护上采取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做法。同时古城市与古建筑保护采用区别主次、分级分区保护,如古罗马城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与外观保护区两部分。同时,战后一些国家对于有历史意义的市区往往成区成片保护起来,有的甚至把整个城市当作文物保护起来,对乡土建筑及其自然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视。
50年代,随着一些新城市的建设,和旧城市的改造,各国出现了一些设计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心和商业街区。这些中心与城市总体密切配合,体现了多样与各自独特个性。设计好的有瑞典的魏林比新城,新城中心采用岛式布局。还有芬兰的塔皮奥拉,英国的哈罗、坎伯诺德等。
步行商业街的建设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商业街区发展出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步行街、多功能的岛式步行商业街;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立体化巨型商业综合体。如荷兰的林巴恩步行商业街。还有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地下商业街均有发展。
50年代在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上,各国相继采用邻里单位或新村的形式组织居住区。苏联和东欧又结合各自的国情,在规划内容与手法上作了相应的补充。。1958年苏联规定将小区作为构成城市生活居住区的基本单位。5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3~5万人口,面积100~150公顷的小区或居住区作为生活居住用地的基本单位。而苏联与东欧亦建设50~80公顷的扩大小区和“居住综合体”新模式。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实施体系的构成及内容
P595法规体系包括:
1)城市规划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例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主要是根据国家城市规划法建立国家整体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行政组织机制及相应的行政措施。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如《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包括国家和地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保证城市规划全力开展的规章制度。
5)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是城市规划行政的重要技术性依据,也是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具有合法性的客观基础。如《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7)城市规划文本
编制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P5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实施(行政)体系的构成: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具有多角度、多层面、作用相互补充)
1. 城市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指由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即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规划主管部门。
2. 城市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政府一起





06
名词解释
0.交通量
道路断面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车量和行人的数量称为交通量,它是确定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和横断面组成的依据。
0.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一化二系三结构”指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制定城市化的目标与途径,其中包括城镇群未来发展的规模等级、用地范围、城镇职能分工,以及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
1.城市环境容量P186 ?
2.城市形态?L163,F48
城市形态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的空间分布模式;它包括了空间组合的具体的物质环境和各要素相互关系的抽象的结构模式。
大体可分为(布局形式的模式):1.集中型形态2.带型形态3.放射型形态4.星座型形态5.组团型形态6.散点型形态
3.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以及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实行规划和控制的区域。
4.城市交通预测
根据规划期末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构成道路的交通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城市设计的含义和研究对象F110
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二证一书”L33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历史地段P539 在我国通常也称作历史街区。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
8.城市生态系统规划F77
即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能动地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能源、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并通过这些规划内容,综合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作用及内容
【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区域发展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
研究时,还要首先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它们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是用来知道和规范城市规划的行为,树立城市规划的战略思想。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为背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10.通过现在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分析我国公交优先的原则?P322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和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和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组织
交通运输的目的是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我们基于这一点考虑交通系统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公交优先即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实质是改变当前的城市交通系统作用分配不平衡状况,体现其合理性。公交优先主要从技术、政策、规划等方面加以体现。
在不同的层面上公交优先有着不同的含义,它带来的是现代化交通的观念和意识,它要求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在“公交优先”的思想下统一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做法有采取交叉口公交车优先放行、开辟公交车专用道、允许公交车在单向交通道路上逆向行驶、限制小汽车进入市中心区域以及在沿市郊高速公路与城市公交线路的交汇处修建免费停车场、方便小汽车与公交换乘等措施。
问答
1.17世纪,巴洛克时期罗马改造及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的城市设计特征P80波波罗广场
巴洛克时期罗马改造
1)修直了几条街道2)建造了几个广场,安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和25座以上的喷泉。3)重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并在教堂前修建了以方尖碑为中心的广场4)开辟了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它们的中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这个时期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重要建筑物往往属于教皇或权臣,放在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这种构思符合于教廷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梦想。
绝对君权时期巴黎城市改建
17世纪初,亨利四世时期建造了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并将许多破房屋改成砖石联排建筑,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道景观。
路易十四时期建造了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等若干集合封闭广场。绝对君权时期最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浮宫建立的大而深远的中轴线,后来成为巴黎城市的中心轴线。
路易十五时期,建造了协和广场,主要特征是开敞,将园林广场的做法用到城市广场中来。
2.历史地段与文物建筑的保护方法要求有什么不同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与文物保护不完全相同,其目的是保持历史地段的风貌特征和城市生活,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即在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同时维持并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使该地段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使该地段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历史地段以内是建设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的地区,也是风貌整治的重点地区,任何会使历史地段降低或失去其特色的改变都是不允许的。因而,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应该从保护和更新政治两方面来展开。
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其接口、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一般可归纳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的保持三方面内容。
文物建筑的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由于其它各种原因而需要保护的其它建筑两大类。在保护过程中既要保护地上建筑,又要注意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和遗址,既要保护古代文物,又要注意近代的代表性的建筑及革命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纪念地和物,既要保护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要注意尚未定级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对它们调查的基础上定级,经论证无法保护原物的,要采取建立标志或资料存档方式妥善处理。
3.比较田园城市与美国新城市主义的思潮
田园城市:
1)提出: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的《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主张城市分散发展模式,田园城市的规模要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城市与乡村结合;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
3)方案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公园,放射性大道。城市规模加以限制,如人口超过3万人,就要另建新城市。
4)规划实践:1902年伦敦东北64km处,莱契沃斯城,人口18000人。
5)意义:田园城市理论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面貌都提出了见解,具有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标志。具有启蒙作用,影响了有机疏散理论及卫星城镇理论。

新城市理论是促进邻里和地区的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
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新城市主义6点:(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1)城市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上。
2)街道的组成应同时为人车提供方便。
3)强调城市和他的邻区及其自然应被视为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整体。
4)城市增长应有明确的边界。
5)交通系统应支持整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出行。
6)城市公共空间和商用的私人空间应形成一个互补的系统。区域内的人口和功能应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归纳为:公共、街道、生态、增长、交通、互补多样联系
4.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原则L329,F1113,P580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其内涵为: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为实现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目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制定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和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内容包括:1)建设项目的审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通称“一书两证”。涉及1.建设项目选址管理2.建设用地管理3.建设工程管理
2)违法建设的查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
其原则为1)行政合法原则2)行政合理原则3)行政效率原则4)行政统一原则5)行政公开原则???

5.城镇体系的工作内容L80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则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市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行政措施、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
6.现代交通发展趋向和特点及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和特点: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的原则: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的道路系统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基本要求
1)满足城市部分用地布局形态的要求1.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2.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3.城市道路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2.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4.道路系统要有利于交通分流5.有利于交通组织管理,通路网尽量正交,并便于组织交叉口的交通6.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3)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要求

7.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运动
8.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形态特征WD168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可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中央商务区(CBD)、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工人居住区、良好居住区、高尚居住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发现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线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认为城市相当于一个细胞结构体,市区之间有若干生长点,或称核心。城市的土地利用不只是环绕一个中心点发展,而是环绕几个分立的核心发展。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 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9.城市环境保护需要注意的方面(城市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城市环境的保护)
主要是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水气污染的防治。
1)防止气体污染,应重点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控制二氧化硫和酸的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低交通废气对环境的污染——①分散布置有气体污染的工业②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带
2)重点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源问题——①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应布置在水源地的下游;②就近布置能综合利用废水的工业;
3)防止废渣污染——①做好回收和综合利用;②及城市垃圾实施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等;
4)防止噪声污染——①与居住区分开布置;②设置减噪绿地
10.居住用地的规划原则P96
1)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小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小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小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07
名词解释
1.田园城市P22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认为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
“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2.雅典宪章P26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3.干道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所拥有的平均干道长度(Km/Km2)
4.城市生态系统P186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5.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行为,树立城市规划的战略思想。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为背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简答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S9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房屋建在尼罗河畔的人工或天然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2.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的主要因素?
【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规模确定后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的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01【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城市形态是对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度概括,可以体现出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观特色。P197
城市布局形态:集中式布局、组团式布局、带状布局、其它布局形式:形状布局、掌状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综合协调
a.城市内部结构(用地、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演化)与外部结构(城乡建设城市社会新增长点,城市地域开发序列,制订、推行城市发展策略)协调发展
b.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c.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d.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及其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异同点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规定性内容有6点:
1.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2.建筑密度;3.建筑高度;4.容积率;5.绿地率;6.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为:
1.建设用地条件分析;2.建筑布局与规划设计;3.室外空间与环境设计;4.道路交通规划;5.场地竖向设计;6.建筑日照影响分析;7.投资效益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8.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论述题
1. 在不少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中,1960年代这一阶段是重要的转变时期。在城市规划领域,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了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试从政策、观念、方法等方面综述在城市规划领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转变?
2.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建筑和历史地段保护之外,还应包括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试论述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要点?P546
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侧重于景观环境的保护,它包含城市特别是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城市空间格局保护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它一方面是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其保护要素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空间轮廓、轴线、街道骨架、街道尺度、河网水系、山体林地,还包括起标识作用的建筑物,以及构成城市特色的成片的居住建筑。这些保护要素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关键是看它在表现城市特征方面和构成城市纹理方面的作用。
保护重点是城市中的历史城区,有时也扩展至整个城区范围,如法国西部城市布雷斯特(Breast)
2)城市布局的调整:从城市总体发展策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层面,研究确定历史城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方式有两种,即开辟新区和新旧相融并存。
3)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要保护城市外围的环境特别是自然风景,要保持自然与城市间相容的协调关系,既要保护,又要在发展中继续生存。
体现自然风景的要素均属于外围环境控制的内容,包括农田、树木、水域、地形、自然村落以及通路等。在城市外围环境控制范围内,要鼓励改善自然环境与景观的生态型改造工程,对现有居民点和其他人工设施限制其规模。
3. 城市的绿色环境已成为城市的环境美学、生活质量和生态质量等多重需求目标的载体,试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置的原则和方法?L257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总的目标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游憩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要求。
布置原则有:1)网络原则;2)均匀原则;3)自然原则;4)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5)地方性原则。
具体来说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3)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布置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4)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要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

规划方法(内容)F72
1. 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 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3. 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针;
4. 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绿化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布局;
5. 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6.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7. 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建设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8. 编制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檔。
城市绿地规划布置 (书P147)
1.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2.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 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1)功能构成2)分级构成3)新形态构成: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4)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补充:
城市的含义及作用
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和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
城市美化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进行美化的各方面思想和实践。提倡以林荫大道、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1909年,发表芝加哥城市规划,形式主义、忽视社会经济问题问题突出,对城市的影响仅限于局部。
城市美化运动持续15年。
(我国现在流行的城市绿化、美化——大草坪、广场、一条街……)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依赖于广大区域的支持才能维护和发展下去,同时城市又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们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确定的内容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基础建设和发展内容。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实作空间的部署。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环境保护】在城市范围内,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宜的环境。(主要是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实施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层次
1)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的利用,空间的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分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4)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性质,使用程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和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08
简答(每题5分)
1.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规划结构特点CJ74
典型模式是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
2.城市中心的空间规划要求及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P501
【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城市中心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如办事、购物、饮食、住宿、文化娱乐、社交、休息、观光等活动,必须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和足够的各种场地。
不仅要处理好土地使用和交通联系,而且还要考虑公共活动中心空间的尺度、建筑形体和市景,也就是中心建筑空间和城市面貌的塑造应考虑审美要求。
工业化引起的城市发展,使城市中的活动要求增多,并导致城市建设尺度的扩大。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加强了城市设计和城市环境的概念。在城市中心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必须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可接近性和识别性,以及空间连续与变化的效果。结合交通和环境综合设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
1)运用轴线法则:用一条或几条轴线联系不同的部分,成为一个整体,轴线也能联系城市中的各个中心,串联街道和广场。
2)统一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共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使整个建筑空间和环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城市中心实例】——上海、唐山、南京、市中心,合肥市中心区商业规划、深圳市罗湖商业中心、英国伦敦斯特文内几Stevenage新镇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魏林比中心、德国法兰克福“西北城”中心、东京新宿副中心规划、美国华盛顿市中心规划

3.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绿地系统构成:包含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形态构成等多方面内容
1)功能构成:可以由多样的功能绿地进行系统的组合;也可以由不同的功能绿地子系统合成总体的功能系统。后者如生态绿地子系统,旅游休闲绿地系统;娱乐、运动绿地子系统;景观绿地子系统以及防护绿地子系统等。
2)分级构成:按照城市的用地结构所形成不同规模的服务范围,将某些功能绿地对应地进行分级配置。如在居住地区有宅旁绿地、组团绿地、居住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居住地区公园等
3)形态构成: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
①点状绿地:几种成块的绿地,如公园或绿化广场、儿童游戏场绿地②带状绿地:城市沿河岸、或街道、或景观通道等的绿色地带,也包括在城市外缘、或工业地区侧边的防护林带。③楔形绿地:利用自然河道、放射干道、防护林等形成由郊区向市中心由宽到窄的绿地系统④环状绿地: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等。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1)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而种植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
3)防护绿地——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5)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恢复绿地等。

4. 城市更新的方式
分为重建或再开发、整建及保留维护三种。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整建,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设施,使其能够继续使用。保留维修,是对仍适合于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修缮活动,使其继续保持或改善现有的使用状况。
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从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实践及理论影响等方面综述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成就。
2.二次大战后欧洲各国战后恢复工作以异常飞跃的速度进行,在迅速恢复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出现了应急的重建工作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试对英国战后的重建工作从实践与理论等方面作一概述。
3.从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说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体现公交优先规划的原则及措施。
4.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5.结合即将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谈谈你对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的认识。


09
简答题(每题2分)
1.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2.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P30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
3.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的分区概念是什么?P268
批评了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威尼斯宪章是于什么时间和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1964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主要议题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物建筑。
5.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指的是什么?
“一化二系三结构”指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制定城市化的目标与途径,其中包括城镇群未来发展的规模等级、用地范围、城镇职能分工,以及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

6.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的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8.城市环境容量。
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具体地说,即是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9.山地城市常见的总体布局形式有几种?
10.城市设计的内容。
定义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11.城市开敞空间。P150
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的空间
可以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包括山林农田、河湖水体、各种绿地等的自然空间,以及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在城市规划中,主要是结合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以绿化地域的系统构成来体现开敞性及其实用功能。
【绿色开敞空间】绿色开敞空间是与人工建设系统相对应的广义的绿地系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形式的,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非建筑覆盖的空间的集合。
论述题(每题12分)
1.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引发西方大城市内部更新与改造的主要城市问题,并在日本、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更新与改造的成功实例中任选两个进行论述。
2.从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说明如何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在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中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
3.居住区规划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请阐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P382
设计要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1)整体性:整体性是灵魂,居住器的环境特色和个性主要取决其整体性。要运用现代城设的思想与方法,对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道路骨架、绿化种植、地面铺砌、环境小品、整体色彩等进行整体构思。
2)经济性:主要考虑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
3)科学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研究和应用“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4)生态性:居住区的生态质量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重要作用,提倡水绿交融的环境、“绿色”建材等
5)地方性与时代性:地方性,就是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的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和历史文脉等因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在研究地方性的同时强调时代性。
6)超前性与灵活性:它们要相互结合,也就是规划设计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
4.从功能与审美要求和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方面阐述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原理。
免费打赏
hs95
2010年11月14日 10:25:46
2楼
楼主太好了,都直接写出来了,不用下载,呵呵,楼主太好了,呵呵,顶一个
回复
lqp0908
2010年11月14日 23:34:23
3楼
我要收藏,我要收藏!!:victory:
回复
dingluolu
2011年04月06日 20:16:02
4楼
决定复制打印,在准备考研,不知道重点啊.....谢谢楼主,
回复
gl84480360
2011年11月02日 13:37:16
5楼
谢谢了!!!!!
回复
chencalmmutou
2011年11月05日 22:52:45
6楼
留着以后用,谢谢
回复
christinaangel
2013年11月04日 18:00:36
7楼
好帖子,值得收藏
回复
cityplantyf2014
2014年02月19日 19:05:39
8楼
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