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JGJ 3-20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JGJ 3-2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JGJ3-201×征求意见稿(修订第三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组二〇一〇年一月 北京JGJ- 1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修订)
P JGJ 3-201×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JGJ 3-2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JGJ3-201×
征求意见稿
(修订第三稿)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组
二〇一〇年一月 北京
JGJ
- 1 -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修订)
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进行修订。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参编人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本稿是本规程修订的征求意见稿(修订第三稿),仅供征求意见之用,不应作为相关工程设计的依据或用于培训、讲座等其他用途。
本稿共有13章、6个附录。相对原规程JGJ3-2002,本次修订各章均有较大修改。为方便阅读,重要的修改均在条文后附加了说明,并把主要的修订内容单独列出(附后)。
本稿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拟定的强制性条文,请予以关注。
本稿除了印发纸质文本外,还可在网站下载( www.ccsn.gov.cn, www.cabr.com.cn, www.structure-consulting.net等)。对本稿的意见和建议,除可以填写纸质征求意见表返回外,欢迎按征求意见表的格式要求,把意见和建议发至下列邮箱: jgj3@cabrtech.com。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组
2010年1月
- 2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修订
主要修订内容
1、 本规程适用范围调整为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层建筑结构。见1.0.2条。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见1.0.3条和4.11节。
3、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采用基本风压(50年重现期)。见3.2.2条。
4、 增加了横风向风振效应计算要求。见3.2.8~3.2.10条。
5、 扩大了风洞试验判断确定风荷载的范围,对复杂体型和风环境下风洞试验取消了150m房屋高度的限制。见3.2.11条。
6、 扩大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范围和计算要求。见3.3.2条和3.3.13、3.3.15条。
7、 增加了对混凝土、钢筋材料的要求,强调了应用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轻质非结构材料。见4.2节。
8、 调整了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要求,增加了8度0.3g设防区的房屋适用高度内容;框架结构高度适当降低;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增大较多。见4.3.2条。
9、 调整了房屋使用的最大高宽比要求,不再区分A级高度和B级高度。见4.3.3条。
10、 修改了楼层位移比的计算要求及可以适当放松的条件及限值。见4.4.5条。
11、 调整了楼层刚度变化的计算和限制条件,见4.5.2条;增加了竖向不规则结构的限制,见4.5.6条;楼层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调整为1.25,见4.5.7条。
12、 增加房屋高度大于150m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见4.7.4条。
13、 增加了风振舒适度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值要求,见4.7.6条;增加了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要求,见4.7.7条。
14、 调整了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划分,见4.9.3~4.9.6条。
15、 增加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见4.12节。
16、 增加了多塔楼结构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见5.1.15条。
17、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见5.5.1条。
18、 调整了结构作用组合的有关规定,增加了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见5.6.1条。
19、 增加了楼梯间的设计要求。见6.1.4、6.1.5条。
20、 修改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见6.2.1、6.2.2条。
- 3 -
21、 修改柱“强剪弱弯”的设计规定。见6.2.3条。
22、 增加了三级框架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要求,取消了原规程的附录C。见6.2.7条。
23、 梁端最大配筋率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给出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见6.3.2条。
24、 加大了柱截面基本构造尺寸要求。见6.4.1条。
25、 调整了框架柱轴压比要求。见6.4.2条。
26、 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要求,给出柱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见6.4.3条。
27、 调整了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见7.1.7条、7.2.2条。
28、 调整了剪力墙截面厚度要求,强调了首先要满足稳定计算要求。见7.2.1条。
29、 增加了三级剪力墙轴压比要求,见7.2.13条;调整了边缘构件设计要求,见7.2.14~7.2.16条。
30、 剪力墙分布筋直径及间距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见7.2.17条。
31、 增加了剪力墙洞口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要求。见7.2.24、7.2.25条。
32、 修改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承担倾覆力矩较多和较少时的规定。见8.1.3条。
33、 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构造配筋率比普通剪力墙提高0.05%。见9.2.2条第3款。
34、 增加了内筒偏置时的设计要求以及框架-双筒结构的设计要求。见9.2.5~9.2.7条。
35、 增加了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当框架承担地震剪力过低时对框架和核心筒的内力要求。见9.2.8条。
36、 对转换构件水平地震内力增大系数做了放大调整。见10.2.7条。
37、 增加了三级转换梁构造要求,梁腹板配筋要求扩大到所有转换梁。见10.2.9条。
38、 框支梁最小截面高度由不应小于跨度的1/6调整为不宜小于跨度的1/8。见10.2.10条第2款。
39、 调整了转换柱的轴力、弯矩增大系数,增加了三级要求。见10.2.13条。
40、 对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的承载力做了要求。见10.4.5条。
41、 增加7度0.15g时考虑竖向地震影响的强制性要求,见10.5.2条;增加了6度和7度0.10g度连体结构宜考虑竖向地震影响的要求,见10.5.3条。
42、 除多塔楼结构外,补充了竖向收进结构、悬挑结构的设计要求。见10.6节。
43、 调整了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见11.1.3条。
44、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构造配筋率比普通剪力墙提高0.1%。见11.2.4条第3款。
45、 调整了混合结构计算阻尼比规定。见11.3.6条。
46、 调整了混合结构抗震等级规定。见11.4.1条。
47、 补充了混合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有关要求,见11.5.8~11.5.10条。
48、 增加了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规定,见11.5.11~11.5.15条。
49、 调整了钢柱及型钢混凝土柱埋入式柱脚中型钢的埋置深度要求。见11.5.17条。
- 4 -
50、 第12章修改为“地下室和基础设计”,补充了一般规定和地下室设计的有关规定;基础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简化,合并为一节。
51、 第13章增加了垂直运输,见13.4节;增加了脚手架及模板支架规定,见13.5节;增加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合结构施工及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有关规定,见13.9~13.11节;增加了绿色施工要求,见13.13节;取消了原规程13.6节预制构件安装。
52、 对原规程附录D墙体稳定计算及附录E转换层结构侧向刚度做了部分修改;增加了附录F圆形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要求。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作用 6
3.1 竖向荷载 6
3.2 风荷载 6
3.3 地震作用 10
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9
4.1 一般规定 19
4.2 材料 19
4.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20
4.4 结构平面布置 22
4.5 结构竖向布置 24
4.6 楼盖结构 26
4.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27
4.8 构件承载力设计 28
4.9 抗震等级 29
4.10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31
4.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31
4.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36
5 结构计算分析 39
5.1 一般规定 39
5.2 计算参数 40
5.3 计算简图处理 40
5.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41
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43
5.6 荷载组合的效应和地震作用的组合效应 44
ii
6 框架结构设计 47
6.1 一般规定 47
6.2 截面设计 49
6.3 框架梁构造要求 54
6.4 框架柱构造要求 57
6.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61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65
7.1 一般规定 65
7.2 截面设计及构造 67
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79
8.1 一般规定 79
8.2 截面设计及构造 82
9 筒体结构设计 84
9.1 一般规定 84
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85
9.3 筒中筒结构 87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89
10.1 一般规定 89
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89
10.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96
10.4 错层结构 97
10.5 连体结构 97
10.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98
11 混合结构设计 101
11.1 一般规定 101
11.2 结构布置 102
11.3 结构计算 104
11.4 结构设计 105
11.5 构件设计 106
12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15
12.1 一般规定 115
12.2 地下室设计 117
iii
12.3 基础设计 118
13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123
13.1 一般规定 123
13.2 施工测量 123
13.3 基础施工 125
13.4 垂直运输 126
13.5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127
13.6 模板工程 127
13.7 钢筋工程 130
13.8 混凝土工程 131
13.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32
13.10 混合结构施工 133
13.11 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 134
13.12 施工安全 134
13.13 绿色施工 135
附录A 风荷载体型系数 137
附录B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 140
附录C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143
附录D 墙体稳定计算 144
附录E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 145
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要求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