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话题是景观与色彩关系的专题,将在里面发一些关于景观与色彩的书籍和论文等,基本都是收集来的。希望重视这方面的同仁跟帖。
本话题是景观与色彩关系的专题,将在里面发一些关于景观与色彩的书籍和论文等,基本都是收集来的。希望重视这方面的同仁跟帖。
2楼
先发本书,,,《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
本帖最后由 tmylw 于 2010-2-3 10:23 编辑 ]
回复
3楼
正文
回复
4楼
作者: 唐新艳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自然界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颜色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已是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在许多器皿上可以不加纹饰,但不能不敷于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有时代气息。本文就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 色彩的作用
据研究证实,色彩作用于人的眼睛,人们不仅会产生对各种颜色的感受,还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效应。正是这种色彩心理效应,我们常把红、橙等颜色称为暖色,而把青、蓝等颜色当作冷色。因为红、橙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蓝、青色则让人觉得寒冷。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颜色与情绪的关系是密切的,伴随着对颜色的感觉会使人产生各种情绪。鲜红的颜色会唤起人的情绪的兴奋讥进,而淡青的颜色则使人产生沉静的心理。研究证实,鲜红的颜色往往能强烈地激起情绪的奔放,而暗淡的颜色则对情绪起镇静和压抑的作用。根据这种色彩与情绪的反射作用,人们可根据所需情绪的宣染需要,对环境的色彩作出选择。例如,在各种娱乐场所,宜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使娱乐的人们愈加开心;而在病房,为保持病人的心情平静,又不过压抑,往往用白色或淡绿、淡黄色的涂料装饰。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感觉。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着绚丽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对于色彩的设计应用就尤为重要。
2.1 暖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主要指红、黄、橙三色以及这三色的邻近色。红、黄、橙色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热烈、欢快等,在景观设计中多用于一些庆典场面。如广场花坛及主要人口和门厅等环境,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快感。暖色系在高速公路两边及街道的分车带中避免大面积使用,因为红、黄、橙色可见度高,易分散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增加事故率。暖色有平衡心理温度的作用,因此宜于在寒冷地区应用。
2.2 冷色系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冷色的色彩中主要是指青、蓝及其邻近的色彩。由于冷色光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视觉上有退远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采用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能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面积上冷色有收缩感,同等面积的色块,在视觉上冷色比暖色面积感觉要小,在景观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获得面积同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略大于暖色。冷色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例如:南京中山陵的建筑屋面以蓝色为主,从入口拾级而上,远看蓝色与白色构成的建筑,配以两边深绿色的雪松,给人产生一种可敬的肃穆感。在景观设计中,特别是花卉组合方面,冷色也常常与白色和适量的暖色搭配,能产生明朗、欢快的气氛。如在一些较大的广场中有些草坪、花坛等处多有应用。冷色在心理上有降低温度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高的南方,采用冷色会给人产生凉爽的感觉。
2.3 黑白色及金银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金银色、黑白色在景观设计中多应用在建筑环境、景观小品、城市雕塑、护栏、围墙等方面。金银色在色性上讲,金色为暖色、银色为冷色。在传统景观中,金银色一般作为建筑彩绘中一种装饰色彩,其它环境中使用较少。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通,而且多采用的是现代工业材料,如铜、不锈钢、钛金和一些合金材料等。在设计上,选用什么样的色彩,主要取决于小品、雕塑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小品、雕塑本身所处的周围环境色彩与质感,既要协调,又要有一定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在现代感较强的环境中设置小品、雕塑多采用银色———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形式以抽象性为主的雕塑也宜于选用不锈钢等银白色材料。黑、白色在色彩中称为极色,在传统景观中多在南方的景观建筑和民用建筑方面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黑白两色在全国各地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护栏、围墙等方面采用。如很多地方的沿街围墙,局部护栏等均以黑色铸铁的花格图案构成,这些黑色的护栏、围墙与川流不息和五颜六色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高雅、端庄的稳定感。黑白两色在有些广场、道路铺装的图案组合中也常常应用。例如某些城市广场的游人步道和滨河道路,以白色的大理石铺成,壤着黑色的图案,给游人明快和高雅感。在花卉设计中,常利用白色提高图案的明度,增加层次感,在对比色中利用白色来缓冲对比度等。例如,为满足现代人夜生活活动需要,一般在小游园设计中都要求作"夜花园"处理,提高其观赏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法就是在花园中适量先用一些白色或其它淡雅色调的花木品种再结合一些芳香树种创造出清新幽雅、芬芳宜人的夜间观赏环境。黑白两色在景观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4 同类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同类色在色轮表中指的是各色的邻近色,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如:红色与橙色、橙色与黄色、黄色与绿色等。同类色也包括同一色相内深浅程度不同的色彩。如:深红与粉红、深绿与浅绿等。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取得协调,在植物组合中,能体现其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心理上能产生柔和、宁静的高雅感觉,如有些公园,整个色调以大片的绿地为主,中央碧绿的水面,草地上点缀着造型各异的深绿、浅绿色植物和树木,结合一些景观设施,显得非常的宁静和高雅,与周围喧闹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休闲感和美的享受。同类色也在一些花坛培植中常有应用,如从花坛中央向外色彩依次变深或变淡,给人一种层次感和舒适的明朗感。
2.5 对比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对比色主要是指补色的对比,因为补色对比从色相等方面差别很大,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使用较多。补色在色轮表中处在相互正对的角度,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对比色在景观设计中,适宜于广场、游园、主要入口和重大的节日场面,利用对比色组成各种图案和花坛、花柱、主体造型等,能显示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例如:建国50 周年庆典大会,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以对比色块组成的大型花坛、立体造型,给人热烈、鼓舞和兴奋。又如西安的钟楼广场,以暗红色的大理石为主,分块嵌着草绿色的草坪,形成不同明度的色相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休闲感。在补色对比中,还有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对比,不同在面积的对比,在景观设计中,特别是植物花卉组合中应用较为广泛。补色对比的运用在景观植物造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通常所描绘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即是该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大面积的绿色空间(绿树群或开阔绿茵草坪)内点缀小体量的红色品种,形成醒目明快,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美的追求更为强烈,对于色彩的应用更为广泛,更为理想地从传统心态到现代思潮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在景观设计方面,从植物配植、道路铺装、景观建筑及小品的修筑等色彩应用中,都体现出更为丰富、协调的时代感。
[
本帖最后由 tmylw 于 2010-2-3 10:30 编辑 ]
回复
5楼
以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为例
作者:吴松涛 来源: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论文集
1.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色彩涉及城市生活中的一切,气候、植物、建筑、文化等,城市因色彩而丰富,在我们的研究中,由于受设计目标需要的限制,重点以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实体——建筑和构筑物的个体和群体色彩为主。
1.1 色彩在城市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认为色彩在城市中作用主要有表现、标识和情感三方面。在观察和感受一栋建筑时,在晴朗的白天,在大约5000米的距离上,映入眼帘的是色彩和轮廓,在2000米的距离上是形体关系,在500米后才能感受到细部的设计,因此有学者认为外在表现是色彩的首要作用。在我们对去过的城市回忆中,城市的色彩感受往往是最直接的,通过色彩建筑及建筑群可以与地面、植物、天空等融合在一起,也可以从背景中突显出来,如同样是高层建筑的哈尔滨森融大厦和报业集团的“红楼”,前者以灰蓝色的形象融于环境中,后者以醒目的颜色独立于江边。
标识作用是城市色彩的另一个作用,古代的城市就开始以色彩来标志城市的功能区及建筑的类型与等级,如紫禁城辉煌的金顶群,明确标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宗庙的灰色墙体又在城市中划出了一方净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城市色彩不但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和情绪均有较大影响,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情感作用。
在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色彩已成为任意选择的条件,但用什么色彩和为什么用这种色彩却始终是决策者和设计师们关心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而灰蓝、灰绿等则给人以理智、沉稳的感觉。色彩的情感作用是色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1.2 城市色彩的历史发展
色彩和城市色彩发展的历史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从原始社会的色彩萌芽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技术日趋成熟,欧洲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精美豪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体系,我国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色彩使用制度,例如黄色在民间禁用,越靠近统治中心,民用建筑越清淡,直至北京的四合院,而在当时比较偏远的地区,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区用色相对自由,出现了许多色彩艳丽的建筑装饰风格,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建筑色彩文化。
这一时期,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本的日本建筑、朝鲜建筑均承袭了我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和色彩,总体上以清雅、平实为特点,并一直影响至今。
1.3 城市色彩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虽然对城市色彩表示方法很多,但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仍然是城市色彩中关于“基本色、辅助色和点缀色”的搭配概念和表示方法,即:
基本色:外墙面主要的配色对象,在人的视野范围内面积最大,观看时间最长部分的颜色。
辅助色:外墙面其他配色对象的颜色,其色彩在色相、亮度和饱满度上应与基本色相协调,并允许有所变化。
点缀色:建筑中需重点加以点缀的颜色,如建筑的入口、标志屋顶檐口等细部装饰,其面积应不大于辅助色的面积,其色彩可在色相、亮度和饱满度上与基本色有较大的变化。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配色方式调制出来,这些配色方式称为颜色模式。国际标准色标采用的CMYK模式,即由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及黑(Black)四种颜色组成。通过调整四种颜色的比例数值,即可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只要确定了四种颜色的比例数值即能在国际标色标中找到相应颜色,无须从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方面进行复杂考虑,既简便又具可操作性。
2. 城市色彩影响因素
城市色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
2.1 地域与气候
地域与气候是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域与气候的角度,城市被分为寒地城市、热带城市、温带城市及海滨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因此体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如地中海沿岸城市金黄色的建筑色彩、江南水乡白墙黛瓦的城市氛围、北欧厚重的城市环境等。
2.2 历史文脉
城市色彩受城市历史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另外,不同年代的城市色彩形成还是当时的文化主流及经济水平的反映。如我国城市在50年代曾一度盛行清水砖墙,祖国上下“一片红”,到了60年代,一些地区又开始墙面干粘石处理,显现“一片灰”,而80年代又刮起了一阵粘面砖的“白色浪潮”,同时还配着“宝石蓝”的玻璃,此类建筑至今在城市中还比比皆是。
2.3 科技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开发,为城市色彩的表现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色彩有所冲击,影响着城市色彩的进一步形成。近年来,城市夜景观色彩是学术界和城建工作者讨论的重点,也是城市色彩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科技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城市色彩发展的新机遇。
3. 现代城市色彩的几个问题
3.1 色彩趋同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形象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色彩也同样如此,本次色彩研究,我们有意识地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选择了17个大中城市,并收集了近千栋建筑的色彩主色,从色相、明度及色度等方面进行分类,以居住建筑为例,从分类结果上看,大多以明快、暖色、中低彩度为主,中国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在今天已不存在。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由于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使色彩的局限性大大削弱;其次,先进的交通和信息技术加速了文化的交流,相对流行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往往会在全国迅速普及;另外,人类某些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相通的色彩意识,也促成了色彩选择的趋同倾向。
3.2 异地印象问题
在我们进行调研时,曾制作了“城市色彩印象调查表”,在城市本地居民和旅游者中广为印发,在对“您对所生活的城市色彩有何印象?”的回答,几乎都是“一片灰”,而在旅游者对哈尔滨印象的统计时,大多对哈尔滨建筑色彩大加赞赏,而这些色彩大多从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博物馆等地得来。
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城市色彩其实与城市景观印象一样,对异地和本地印象都是一系列“印象点和印象区”构成,即城市最精彩的旅游点、商业中心、景观性生活干道等,城市经济越发达,这种现象越明显,反之当你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你的色彩印象是由生活圈、工作圈和休闲圈依次构成的混合印象,其中挥之不去的往往是最不令你满意的地方,“一片灰”的感觉自然较明显。
3.3 色彩弱化现象
问卷调查还显示,由于会展中心热和科技文化中心热的带动,全国各地兴建了大批以高技派风格为主的大型公共建筑,许多人对自己城市中的这些建筑欣赏有嘉的同时,却对色彩填写了蓝、灰或什么都写不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道理是,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高新技术材料的发展,现代技术方法和理念支撑着我们的世界,虽然我们在文化上仍在努力坚持本土的特色,但在时代之风吹拂下,城市建筑色彩存在着逐步弱化的现象。
4. 城市色彩规划与控制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域与气候因素是城市色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应首先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4.1 适应城市的气候特点
我们在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中,比较注重从寒地城市的特点出发,分析和比较了城市色彩的需求,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寒地城市气候温差较大,常绿时间较短,冬季气候寒冷,气氛单调,因此,应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使寒地城市亮丽起来,同时宜将各类色彩在色调上统一起来,使环境统一而丰富。城市建设中,注重夜景观的色彩设计也是寒地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原则。
4.2 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之外,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文化相辅相成,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并采取“挖掘——继承——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脉特征,并予以发扬光大,逐步形成特色。
4.3 突出时代性与现代感
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不断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也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了各类可能,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城市特色是时代科技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应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去规划城市,引导城市色彩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感。
4.4 合理定位、分区规划
应通过详尽的调查,对城市色彩形成的历史、城市文化发展过程、经济技术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定性及典型建筑群体进行准确复合,挖掘出各时期的代表色和相关发展主流,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分区规划,对大中城市尤其如此,因为在上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不能只有一种或几种方式色彩定位。
4.5 编制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
城市色彩建设应坚持法制化的原则,将城市色彩规划方案以《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公布执行,日本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的城市面貌,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的专项。由此可见,科学的规划结合法制化管理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原则。
5. 实践 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
5.1 现状分析
哈尔滨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另一方面,哈尔滨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陆风格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为主调,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艳丽的色彩,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
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整体环境缺乏生气。
因此,完善和规范哈尔滨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形象设计面临的迫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如何把色彩有序地组织到城市中去,形成独特和谐的城市色调是进行色彩规划的最根本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应的长远景观及建筑色彩规划,并在统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观及建筑色彩,才能使城市色彩富有层次与韵律,使城市更具整体美感。
5.2 城市色彩定位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寒地城市色彩与哈尔滨特色的结合,经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总体色彩规划应本着“明快、大方、温暖、和谐”的原则,确定城市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并确定米黄色与白色的配合使用是哈尔滨的代表色,也是城市的基本色,以洛可可装饰风格形成的复合色与白色的配合为城市的辅助色,以教堂建筑与公共建筑的红褐色和石本色为城市的点缀色,由于历史文化的塑源,并结合城市历史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规划哈尔滨色彩目标为——“多彩的哈尔滨”
5.3 城市色彩控制分区
传统保护区及周边区:“X+白”,“X”以米黄色为主,辅以洛可可装饰风格的色系,“白”以装饰线脚及檐口色为主,共包含九片十二个区域,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占城区面积8%。
其他城市区域为“色彩单元控制法”,即对城区按城市设计原则分区划类,进行单元控制,如特定区、景观大道、成片规划的新区等,是本规划重点和难点。
5.4 制订分类控制要素导则,强调色彩与风格互动
将城市要素分为建筑与环境两大类,建筑又分为传统保护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高层建筑五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按墙面、屋顶、窗饰、阳台、线脚、玻璃等部分分别制定相关设计导则,并以图示方法,进行引导和控制,除历史保护建筑外,其余“建筑色彩导则”中均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限制建筑师创造性思维,当强调色彩选择应与建筑风格、光影运用等形成互动,配合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城市风格。
5.5 其他
从整体角度考虑还对红军街、中山路、迎宾路等重点地段进行了典型色彩区规划,这里不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1.焦燕,建筑色彩规划 城市规划 2001.3
2.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2004.9
作者单位:哈尔滨城市规划局 吴松涛
[
本帖最后由 tmylw 于 2010-2-3 10:29 编辑 ]
回复
6楼
学习
回复
7楼
还是应该和心理有关系的吧
回复
8楼
:handshake
回复
9楼
:handshake
回复
10楼
:call: 辛苦了~
回复
11楼
:handshak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