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要
jiashen4402
2009年11月27日 22:23:39
只看楼主

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 十七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功能日趋复杂,布局混乱。加之严重的工业污染,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1860年前后,英格兰和威尔士率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中产阶级和部分无产阶级从拥挤的城市中心地区开始迁往近郊带私人花园的独立住宅,他们向往那里的风光和环境质量,在那里人口密度大约为每英亩10~12户。同样的情况随后出现在美国,1880~1910年期间大量的外国移民涌入城市推迟了美国的逆城市化进程。但不久,在20~30年代,城市周围的独立户出现了增长,接着有了通勤的公共交通,再以后福特式的生产流水线使汽车得到普及。 在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受工业化和农民涌入城市的冲击要比英美晚几十年,大约发生在1840~1900年之间。在那里城市化没有达到英美的水平。但是随着公共交通的大发展,一些中产阶级开始在郊区拥有自己的乡村别墅。但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居住在高密度的市区里。

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的背景
十七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功能日趋复杂,布局混乱。加之严重的工业污染,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1860年前后,英格兰和威尔士率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中产阶级和部分无产阶级从拥挤的城市中心地区开始迁往近郊带私人花园的独立住宅,他们向往那里的风光和环境质量,在那里人口密度大约为每英亩10~12户。同样的情况随后出现在美国,1880~1910年期间大量的外国移民涌入城市推迟了美国的逆城市化进程。但不久,在20~30年代,城市周围的独立户出现了增长,接着有了通勤的公共交通,再以后福特式的生产流水线使汽车得到普及。 在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受工业化和农民涌入城市的冲击要比英美晚几十年,大约发生在1840~1900年之间。在那里城市化没有达到英美的水平。但是随着公共交通的大发展,一些中产阶级开始在郊区拥有自己的乡村别墅。但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居住在高密度的市区里。
早在城市化进程中,就有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二、主要理论概述
英国的E•霍华德(Ebenzer•Howard)于1898年出版,并于1902年再版了他的经典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其中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的实践最早可溯源到R•欧文(Robert•Owen)。1825年他购买了印地安那州的一块地,去实现他于1817年所提出的一个基于合作体系的自给自足的理想社区—新协和村。他的基本想法是把工业从城市,至少从城市中心部分疏散出去,在疏散出去的工厂周围建设新城,把工作和生活组织在一个卫生、整洁和优美的环境。
霍华德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条件。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有大量就业岗位和方便地享受市政设施服务,不利条件在于自然环境恶化。相反,农村有好的环境,但缺少机遇。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具体措施有:
1. 在建设新的花园城市,吸引私人企业或政府机构来投资。
2. 鼓励制造工业和其它工业迁至花园城市地区,由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经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标准化住宅。
3. 通过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经营,保证解决其它中心城市的住宅和交通问题。
4. 加速科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加强控制,避免突发的开发项目的破坏。鼓励用花园性住宅。这样的新城在旧城的正常通勤范围之内,规模小,总共3万人左右,周围有大规模绿带。新城密度大约在每英亩15户人左右。
翁温和帕克(Unwin and Parker)俩位建筑师后来根据霍华德的理论成功的设计了莱契沃尔思城。但他们修正了部分霍华德的理论,他们认为为了节约土地而采用高密度是失策的,他们的规划密度是每英亩12户。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其思想要点有:
1. 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
3. 在规划布局方面,卫星城市从结构上来看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用绿带隔开。
美国规划师佩里(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原则。其来源是霍华德提出的5000人左右的社区,服务中心应设在步行适合的范围内这一原则。佩里发展了它,是邻里单位原则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设计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工程,它帮居民所在的社区产生乡土观念。他建议一个邻里按一个小学的服务半径所确定的面积组成,按当时标准大约1000户5000人,四周边界为交通干道,儿童上学可以不穿越干道。
施泰因(Stein)最早预见并掌握了私人汽车的影响,他在1933年的雷德朋的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车行和人行分开的概念。他在设计中对机动车道路进行分级,由主路通往支路,然后再通往服务于小组住宅的局部道路。
盖迪斯(Geddes)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一书。在书中他研究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他首次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并遵循由地区调查到了解特征趋向到分析最后进行规划的流程。最终得出在社会经济的压力下,城市规划定将把城市和乡村的综合规划纳入。
艾勃克隆比(Abercrombie)是英国区域规划的第一人,他致力于创造景观建筑的理论原则。他通过考察地貌、地质、植被等因素研究了数个世纪来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出版了《市镇规划》(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第一个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农村环境。他还把霍华德到盖迪斯到翁温的思想融合到一起,主持设计了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方案。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是现代建筑奠基人之一,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没有他的“有机建筑”影响大。但他曾假设北美农户大量使用汽车,从而认为城市将向广阔的农村地带扩展、分散。他认为不仅住所,而且连就业岗位也将扩展、分散。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广亩城市”概念。他的理想是每户拥有一英亩的田地以生产粮食,超级公路将居住区联系起来,公共设施将沿着公路安排。在这一点上,他成功地预见了现在美国郊区高速公路旁出现的大型超级市场。
以上的各类思想主要产生在英美,在欧洲的其它地区情形有所不同。正如前面所述在那里,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仍然居住在高密度的市区里。所以欧洲大陆的城市拥有高层公寓所组成的街区。所以欧洲大陆的规划师在考虑规划时,他们的出发点是在城市内发展高密度的公寓。
索里亚•玛塔(Soria Y. Mata)1882年提出带状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条件下,城市将发展成带状,带有轨电车轨道的主要道路穿过城市线性中心,标准几何形的街坊分列两边。艾勃克隆比在30年代反对这样的线性城市。但这样的模式适于开辟投资较贵的快速交通干线的需要,为附近农村提供便捷通道。所以在欧洲大陆的城市中可以见到局部的带状城市的模式或变种。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是四位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他的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在城市规划方面,他于1922年出版了《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Tomorrow),又于1933年出版了《光辉之城》(The Radiant City)。在这两本书中他阐述了他的城市规划观点:
1. 传统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变得拥挤,存在功能性的老朽,市中心交通负担重,而这又对各项事业有聚合作用。
2. 针对这一点,提出提出一个反论,即为了解决拥挤,就要提高密度。详细说,就是在市中心建大量高层建筑,以取得高密度,同时可得到高比例的空间作为绿化。
3. 整个城市密度平均,以解决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的梯度分布所带来的向心交通问题。
4. 建立铁路、公路和人完全分离的高架路,作为新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沙里宁(Eliel Gotlieb Saarinen)是芬兰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他对城市的认识是:城市一方面在扩展,另一方面中心区呈现了衰落。集中和分散构成了城市发展中相互对立的两种动力。而且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要根据经济规律来逐步完成城市的改造。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它提出了“有机分散理论”:用不宽的绿化带间隔分开不到一公里的半独立的城区联盟。各城区体系仍是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体。同时“功能集合”(沙里宁语)的半独立城区决不属于小区范畴,因为在这些集合中,不仅打算布置住宅、商店、学校,还有生产车间等各种劳动活动中心。因为均匀分布事业机关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注意被分割的城区间的交通组织。同时大城市的发展是有限度的,核心周围由新的独立的城市构成,可以通过规划,将衰败地区的产业居民重新分布到核心外,从而实现对原有地区的改造。在1913年,“有机分散理论”最早在芬兰的列维尔实现。到1918年,这一思想又体现在赫尔辛基的规划中。1943年,他的理论著作《城市的成长、衰落和未来》(The City,Its Growth ,Its Decay,Its Future )出版发行。
沙里宁的另一贡献在于他肯定了维也纳建筑师西提(Camillo Sitte)在19世纪末提出的城市设计思想。西提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准则规划城市》(City Planning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一书。其中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城市设计中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的特点,努力探索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强调城市空间和自然的协调。在创造城市空间艺术方面强调了三点:
1. 自由灵活的设计;
2. 建筑和建筑间的相互协调;
3. 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合空间。
与之相对的是瓦格纳(Otto Wagner)和柯布西埃的功能主义城市设计思想。他们试图把建筑师从对过去的依赖中解放出来,通过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功能需求来重新为建筑注入美学价值。柯布西埃甚至还经常在文章中嘲笑西提的观点。
三、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局限性
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家争鸣局面,为一战、二战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战后众多规划思想的源头。但由于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转性时期,其中不免流露出不少时代局限性,简单列举有以下几点:
1、 他们大多是高明领导性人物,重视编绘蓝图,陈述结果,创造新的形式。但实际上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城市建设,因而产生规划师未预料的矛盾。当然,其中要除了霍华德和盖迪斯,他们为自己的规划方案列出了详尽的实施方法。
2、他们大多把自己奉为先知,通过现时情形来预料将来,这就难免于未来的实际有一定差距。比如早期建造的一些现代派住宅由于过于冷酷不近人情,而引出许多社会问题,结果在70年代被炸毁。
3、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四、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
? 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洞察了无序城市化的弊端,他们试图设计一个通用的结构模型,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这类模型包括带状城市、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等。
? 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的生产工艺、材料和标准化生产使建筑摆脱了厚重的结构,建筑上开始追求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同样的在规划上,也相应的提出要体现技术之美。法国规划师托尼•加涅(Tony Carnier)于1904年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概念。到了柯布西埃在论述中提到的光辉之城,这种技术主义、功能主义被发挥到了极致。
? 居住街坊规划的进化。旧的居住街坊难以容纳现代化的市政服务设施的情况推进了居住形式的研究。德国的建筑师格罗庇乌斯(Gropies)和法国的柯布西埃分别研究了行列式住宅和塔式住宅的利弊。在更上一层次上,有邻里单位到社区理论的诞生。
? 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1863年伦敦地铁开通,1880年出现了电车,1907年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交通方式的进步促使了交通规划的进步。各规划师分别研究新的交通工具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从施泰因的雷德朋式道路系统到屈普(Tripp)1943年写成《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基本上确立了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 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的兴起。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让人们发现宏大的规划在景观美化方面的成就。随后,本汉姆(Daniel H. Burnham)修订了华盛顿等城市的城市景观规划。西提和沙里宁则推进了城市设计的开展,他们要求把体型环境设计放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各方面考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乌托邦(Utopia)——托马斯•莫尔16世纪提出;
背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针对城市和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造成的矛盾而产生这种理论;
观点:为避免城市与乡村脱离而控制城市规模,街道宽而通风良好,每户一半人二年轮换在乡村工作。公共食堂、公共医院、按需领取、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
影响:空想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实质,代表了封建社会小生产者。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太阳城——17世纪初康帕内拉名著《太阳城》提出;
背景:康帕内拉于当时意大利内乱外患被捕,在牢狱生活中著成此书,内部含有天文术语及宗教知识;
观点:他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平等制度、平等人权的社会。财产公有,居民从事航海、防卫、农业、畜牧等。
影响:一个空想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一个真理: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为科学和文化繁荣创造条件。只有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才可以发展人们的智慧。
新协和村——19世纪欧文于1817年提出的;
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设想;
观点: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和农业合作社。居住人口在500~1500、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的新协和村。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和牧场。统一分配资料;
影响:这种思想遭到政府的拒绝,当时有不少人追随他建立了许多新协和村。
公社——傅立叶
背景:资本主义城市矛盾随社会由巩固到发展而更加突出;
观点: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进行集体大生产,通过公共生活的组织,减少非生产性家务劳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他设想的这些公社新村布置图将生产和生活组织在一起;
影响:在这些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做经济范畴,而且看作是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显然比停留在造型城市艺术上要全面,也更深刻。这些理论成为“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渊源。
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
背景:经过调查他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提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的矛盾,大城市和自然隔离的矛盾;
观点: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城市灾难的渊源,要限制自发膨胀。城市人口集中也是大致膨胀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城市要和乡村结合,还提出当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要在离它不远处建立另一个相同的城市,城市周围永久保留绿地;
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卫星城镇规划——20世纪初恩维、惠依顿,后期沙列宁;
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和疏散人口成为突出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不少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规划时郊区普遍新建一些卫星城市;
观点: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起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没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卫星城镇有自己独立的中小城市,也有依附于母城的住宅区性的中小城市。市民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
影响:有“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起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
现代学派《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C.A.M.;
背景:柯布西埃主张的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组织立体交通和赖特主张的减少家庭接触来保持内部稳定的理论的极端对立;
观点:《雅典宪章》对居住、工作、游憩、交通道路、古迹名胜等诸多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解决方案。最后还提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来规划城市,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
影响:《雅典宪章》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的解决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通过利马集会发表;
背景:在《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后,对起进行了分析、完善;
观点:提出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的平衡取得。应努力去创造一个多功能的生活环境。注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免费打赏
trust_127
2009年11月27日 22:30:20
2楼
dingdingdingdingdingding
回复
trust_127
2009年11月27日 22:31:35
3楼
anzhendemeiyouguanshui
回复
trust_127
2009年11月27日 22:36:12
4楼
wofaxianle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