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结构发展五十年
liuqiang4902636
2005年06月20日 18:19:25
只看楼主

摘要]: PSS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年,它从用钢筋加固旧有结构物发展到现代多种多样的张拉结构体系, 经历了初创,发展,创新的三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过犹疑与停,也有过繁荣与猛进。认真地回顾学科发展历史, 才能更好地借鉴天,掌握今天和规划明天。关键词:预应力钢结构(PSS) 省钢率 刚度 承载力 一、前言  预应力钢结构(PSS)学科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五十年。 二次世界大中中战后恢复生产,重建经济时要求对旧结构和桥梁加固补强,50年代材料匮乏资金短缺 年代里要求降低用钢量节约成本,于是出现了在传统钢结构中引入预应力的预应力钢结构学科。随着 科技进步、工业发达的步伐,20世纪末期在涌现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动下,PSS领域中产 生了一批张拉结构体系,它们受力合理,节约材料,型式多样,造型新颖,应用广泛,成为建筑领域中 的最新成就。PSS学科从初始的简单节材思想发展到现代预应力张拉钢结构系列,历经了探索、观望、 前进、突破、创新、繁荣的各种阶段。回顾历史,得出经验教训才能指导现在,回顾历史了解发展规律 才能把握未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借鉴昨天,掌握今天,规划明天。

摘要]: PSS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年,它从用钢筋加固旧有结构物发展到现代多种多样的张拉结构体系, 经历了初创,发展,创新的三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过犹疑与停,也有过繁荣与猛进。认真地回顾学科发展历史, 才能更好地借鉴天,掌握今天和规划明天。

关键词:预应力钢结构(PSS) 省钢率 刚度 承载力


一、前言

  预应力钢结构(PSS)学科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五十年。 二次世界大中中战后恢复生产,重建经济时要求对旧结构和桥梁加固补强,50年代材料匮乏资金短缺 年代里要求降低用钢量节约成本,于是出现了在传统钢结构中引入预应力的预应力钢结构学科。随着 科技进步、工业发达的步伐,20世纪末期在涌现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动下,PSS领域中产 生了一批张拉结构体系,它们受力合理,节约材料,型式多样,造型新颖,应用广泛,成为建筑领域中 的最新成就。PSS学科从初始的简单节材思想发展到现代预应力张拉钢结构系列,历经了探索、观望、 前进、突破、创新、繁荣的各种阶段。回顾历史,得出经验教训才能指导现在,回顾历史了解发展规律 才能把握未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借鉴昨天,掌握今天,规划明天。

二、PSS发展历程

  PSS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 初创期(二战后—1960年前后)——探索与前进

  由于二战后百废待兴中的物资匮乏及资金不足,和对原有建筑物、桥梁等承重结构继续服役时的安全要求, 在欧洲的土建待业里萌生了把在钢筋砼结构中已应用多年的预应力技术移植到钢结构工程中的想法。最初的研究 者及实践者中有德国狄辛格教授(Dischinger)英国萨姆莱工程师(J.F.Samuely),比利时马涅理教授(G.Magnel), 美国阿什通教授(L.Ashton)和前苏联瓦胡金工程师(M.Baxypknh)等人,其中马涅理教授对PSS学科的推动与发展贡献 最大.他不仅对PSS进行了理论分析,还做过平行弦钢桁架模型试验,在1953年他首次成功地设计并建造了布鲁塞尔机场飞 机库双跨预应力连续钢桁架门梁结构(76.5m+76.5m),省钢率12%,降低造价6%.同一时期建造的PSS工程还有前苏联双伸臂 公路桥(1948),英国伦敦国际展览会会标塔Skylon (1952),德国三跨连续实腹梁公路桥(1954)和美国双曲悬索屋盖雷里竞 技场(1953)等.但是在钢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新技术也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非议与反对,并在刊物上展开激烈辩论.反对者 指责PSS中带来许多传统钢结构中没有的缺点及问题,例如省钢率不高却带来制造施工中的诸多麻烦;锚头耗钢量抵消不 少省钢率;新增的预应力拉索易腐蚀,增大养护费用;由于构件截面减小结构挠度加大,不适用于许多结构,如桥梁;一些施 加预应力的方法引起过大的次应力,甚至超过荷载应力等等.虽然更早就有在钢结构中采用预应力的做法,如在桥梁中的 悬索张拉结构等,但在50年代中开展的这场学术争论中,G.Magnel教授等人除耐心逐条澄清一些误解外,还郑重指出PSS 与预应力砼结构的本质差别,告诉大家不要用预应力砼中的设计思想和概念来看待新兴的PSS学科。[1][2][3]

  科技进步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在一片质疑声中PSS学科继续发展,在50年代里国际上一批 PSS工程被兴建(附表一),一批预应力钢杆件和桁架的模型试验被完成。但是绝大多数试验及工程晨平面钢结 构的体系中引入预应力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也限于预应力基本构件的分析与试验,最佳预应力效果的结构体 系并未创建。

  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二五”时期,节约钢材提高结构性能也是十分重大的课题, 我国积极从事PSS研究及采有PSS工程的单位亦不在少数,PSS的课题曾于1956年列入国家研究计划。当时清华大 学对预应力钢压杆件及组合钢屋架进行过理论联系实验研究,并建造了一座高36m的实验性预应力桅杆塔;哈尔滨 工业大学进行了预应力钢屋架及钢梁的研究,并主持了预应力输煤钢栈桥的设计与实验工作;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对预应力钢桁架等开展过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国内式矿企业。1959年曾由冶建院主持召开过一次PSS学术会议。 国内厂矿中也采用过一批预应力钢吊车梁及多座预应力钢栈桥。但我国科技工作者亦步国外发展后尘,把研究的 注意力只放在传统的平面结构体系上,型式简单,结构传统,未能在PSS的学科上取得突破。作者在总结国内外 结构型式与预应力技术的特点后于1959年得出下列结论:“这种新型结构既不是建立在普通结构的基础上, 更不是普通结构中个别杆件的改善,而是重新建立完全区别于普通结构图形的新式结构体系。可以设想, 在这种结构体系中具有最多数量的柔性拉杆,这些拉杆由于预应力作用,既可承受拉力又可承受压力……。 只有这种新型体系的建立,才能彻底地、大量地节约钢材,充分地、有效地利用材料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利用 “预应力”在钢结构领域里进行“革命”,而不是在旧有形式上或局部地改进。”[4]40多年前对 PSS最佳型式的描述预测虽在国内未曾引起重视与开发,但以后在1972年慕尼黑奥
免费打赏
liuqiang4902636
2005年06月20日 18:20:18
2楼
(二)发展期(1960年前后—80年代中期)——发展与突破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后,对PSS基本杆件、平面结构体系及构造、施工设备及工艺等 有所掌握。对“零刚度”杆件为PSS体系中最佳型式广为认同。进一步如何提高PSS的经济效益和创造 高效PSS体系是专家学者们的关注问题。在此时期土建领域中出现两件大事:一是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 计算、设计(CAD)与制造(CAM)领域,解决了高难度计算与高精度加工问题;二是涌现出大量新型 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砼薄壳、折板、悬索及塑膜结构等新型承重体系及张拉结构体系,其静、 动力性能良好,造型新颖独特,一个时期风靡世界,我国亦不例外。PSS学科在一些国家深入发展、 继续探索提高效率与创新体系两在课题。1963年于德国德累斯顿,1966年于前捷克斯大林洛伐克 可布拉格,1971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先后召开过三届国际预应力金属结构会议,到会的苏、德、捷、 美、意、日、波、罗、南、保、匈、瑞典等近20个国家的学者和专家们交流了250余篇论文和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PSS学科取得的成就,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一致认为PSS已从初始的探索和 试验阶段发展为樗当代先进工程技术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必将给结构工程带来崭新的面貌。 [5] 1963年在国际上第一次出版了俄罗斯功勋科技活动家E.H.Bejiehr教授的专著 《预应力承重金属结构》一书, 为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前苏联又出版了《预应力钢结构设计规程》, 成为本学科统一工程实践的首部行动指南.

  PSS的理论研究与工程结构学科的研究同步、发展从结构静定性能深入到动态与抗震,从弱性强度理论扩展到塑性、 疲劳及稳定,从平面结构扩展到空间体系,从设计、计算延伸到经济学、可靠主芨优化成形理论. 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JI.Mejibhnkob教授提出的“结构成型理论”指导了1980年莫斯拉奥运会体育场馆系列PSS屋盖的设计, 诞生了一批钢悬膜结构,钢张力模块体结构等预应力空间体系。尤其理论中“集中使用材料”及“兼并功能” 两项设计原则对以后预应力现代空间钢结构体系的发展与繁荣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时期预应历程技术从传统平面钢结构体系中走出, 与广泛采用的优秀空间钢结构相结合,衍生出预应力这僮钢结构(PSSS),如预应力网架、预应务网壳、预应力立体桁架、 预应力空间张弦梁结构等等,同时张力“零刚度”杆件也在找寻自己的最佳结构型式。瑞典工程师Jawerth.D推出一种全部由预应力拉索组成上、 下弦杆及斜腹杆的平面索桁架“Jawertf体系”.以后又有将索桥体系引入建筑屋盖的尝试.早期的工程有意大利某造纸厂主厂房,和蔗近250m,宽度30m, 沿长度方向布置两根立柱,悬索自柱顶通过,连接垂直吊索以吊挂屋面,车间立面酷似桥梁.近期的这类结构有北京朝阳体育馆,造型别致新颖, 是北京亚运会体育建筑中的佼佼者.将斜拉桥体系引入建筑屋盖中就出现斜拉索屋盖,早期的工程有美国加州冬奥会溜冰馆及纽约国际机场候机楼等, 都是用斜吊索通过柱头吊挂梁式结构.这类结构具有突出在屋面上的承重结构与吊索,建筑造型与传统者相异,又称之为“暴露结构”, 也是人们想在建筑结构上广泛应用“零刚度”杆件的试探.因此初始的吊索结构(Cable-supported structure)多是平面体系. 60年代德国F.Otto教授成功设计了空间“零刚度”杆系_全部为张力索的索网结构,并应用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主赛场馆中,覆盖面积为74800㎡的索网群, 有11根巨型钢管柱及若干边柱支撑全部为张力索正交编制的屋盖,实际上它是无圈梁结构的整体张拉索系. 之后Otto又创造了一种以格构拱代替中间柱的索网支承方式, 1983年建造了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溜冰馆为以后体育场馆中用大跨拱结构支承屋盖体系提供了借鉴模式.

  在传统空间钢结构与预应力技术结合上许多国家都做出过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前苏联就建造过以支座位移法 及拉索法引入预应力的平板网架,南斯拉夫亦在网壳结构中以支座位移法施加预应力,但经济效果都不显著.在利用吊点代替支点为大 跨空间结构扩大无阻挡空间方面,英、法都做出过不少努力,外露于屋面之上的承重结构有立柱、刚架、拱架、悬索等多种类型,因此 “暴露结构”具有丰富多姿的建筑造型,常为现代建筑设计所青睐.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体育场馆屋盖中推出了四座钢悬膜结构,有圆形、 椭圆形、方形等多种平面形式,用厚度为2~5㎜的不锈钢板以卷材方式敷盖屋面,钢板双向受拉,既为承重结构,又为围护结构,体现了 “兼并功能”思想.另有三座双层蒙皮块体结构,是在一对桁架的上下弦平面上覆盖张力态δ=1~1.5㎜的铝合金或钢板. 上下预应力板皆参怀结构受力并起着弦杆平面内支撑作用,因此这里的板材具有围护、承重及保证稳定的三重功能.

  这一时期新材料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建筑结构的类型,人工合成材料及纤维加强塑膜的出现产生了塑膜结构, 大大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丰富建筑造型与色彩.但是经过时间与工程实际的考验, 其中的充气膜式(air-inflated)及气承式(air-su
回复
liuqiang4902636
2005年06月20日 18:20:45
3楼
(三)繁荣期(80年代末期~21世纪初)——繁荣与创新

  进入80年代霜期PSSS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公是在数量级上与规模上增多、增大、而且在类型与品种上繁荣创新. 这是因为:

  1. 经过30余个的工程实践已经肯定了PSS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而其它材料的空间结构(如砼薄壳,充气膜结构等)则表现了局限性, 难操作性及不足;

  2. 新材料(纤维加强膜,特种玻璃,耐候钢材及压型钢板等)的大量涌现与新技术(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制造,安装中的应用;张拉锚固技术等)不断完善提高;

  3. 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大型体育场馆的需求与促进;

  4. 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对具有新厅,粗犷等非传统建筑风格掖同与青睐.

  因此自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出现了一批传统式PSSS以后,人们就沿着更新,更轻,更美的方向去追求探索, 去攀比竞争.2002年世界足球赛由韩、日两国各自兴建了十座足球场地,而看台天蓬结构采用预应力技术的就达13座,占65%, 可以预见PSSS的发展前景广阔.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现代PSSS具有下列基本类型;

  1. 传统型

在传统的空间钢结构体系上采用预应力技术,例如在平板网架或网壳中引入预应力以改善杆件内力峰值或提高刚度, 如天津宁河体育馆,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可采用多次预应力技术,如攀枝花体育馆;

  2. 吊挂型

  以斜拉索或直索吊挂传统钢结构,裨上是吊点代替支点以扩大室内无阻挡空间幅度,外露于屋面之上的承重结构,类型多样, 建筑造型新颖,如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溜冰馆是大拱吊挂索网;江西体育馆是大拱吊挂网架;

  3. 整体张拉型

  就是连续拉与断续压的构思形成的索柱结构.早期扔慕尼黑奥运会主赛场馆,是外平衡体系, 1988年兴建的汉城奥运会主赛馆及击剑馆为整体张拉索穹顶屋盖,自重仅14.6㎏/㎡,是建筑结构中前所未有的优秀者,属内平衡式。 以后建成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主赛场。近年来在美,德,荷兰等地又有多座兴建。我国目前只在理论上研究,可惜是无工程实践。

  4. 张弦梁型

  由平面张拉梁发展而成的空间体系。顾名思义张弦梁是预应力索通过撑杆形成中间支点以支承上部刚性梁的结构。 这种结构是PSS的初始形式,上下弦由刚柔两类杆件通过撑杆相连,具有受力合理,自重轻,加工运输方便等优点。 如果跨度增大就可将上弦截面扩大为格构式空间形式,如广州会展中心屋盖的张弦梁上弦是三根圆管组成的倒三角形截面。 张弦梁也可组成正交布置覆盖矩形建筑平面的张弦梁空间体系。对圆形建筑平面可采用张弦穹顶, 是由单层钢网壳籍预应力拉过通过撑杆进行支承的结构体系;

  5. 张力膜(索膜)型

  以拉索系为主承重结构,上面覆盖张力纤维加强膜,膜面涂料目前有聚氯乙烯(PVC)和聚四氟乙烯(PTFE)两种, 前者性能差,价格便宜,后者力学性能强,自洁,耐火,抗老化性能都比前者好,但价格昂贵。膜面在张力作用下保持平整挺直; 必须具备足够的张力与曲率以承受风雪荷载。虽然70年代初在大孤国际博览会上膜结构已开始展露风采, 但大型张力膜得到认同与兴建不是80年代中的事。1986年在沙特兴建的大型张力膜工程就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在富有国家“试生产”的产物;

  6. 玻璃幕墙

  新型玻璃作为围护结构装饰墙面的做法虽亦始自70年代,但初期多在传统钢框架上镶嵌连接而成。而承受荷载的金属框架耗材量大, 金属强度不能充分发挥,透光率低。至80~90年代后将预应力撑杆式钢压杆与玻璃墙面点式连接组成新体系取代了前者, 形成了PSS体系中的新品种——玻璃幕结构。PSS新体系轻盈,省钢,通透且美观经济如近年落成的北京植物园大温室及清华大学游泳馆等。

  7. 其它型

  在不断创新改进的PSS体系中我国自己开发的索托结构是斜拉结构的改进,预应力弓式结构适用于可拆卸移动式建筑,安装简捷。 它们都处于开发阶段。国外已有的工程中尚有适用于站台、仓库建筑中应用的索弦结构(Cable-string structure) 及适用于公路桥梁上的索带桥(Stressed ribbon bridge)等,它们的应用尚有一定局限性。

  林林总总,郁郁葱葱丰富多样的预应力张拉钢结构体系不断面世,证明了这门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无穷魅力, 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沿着至真、至善、至美的方向前进。虽然我国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体育场馆屋盖上推出过多的平板网架, 显露了结构类型的单一与技术储备的不足。但在90年代里我国的PSSS获得极大的发展,尤其近2-3年内兴建了一批索膜结构玻璃幕结构, 为我国PSS空族锦上添花,使大跨建筑五彩缤纷。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形成了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等几个强大的科研群体,为PSS学科的发展与深入进行了一解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
回复
liuqiang4902636
2005年06月20日 18:21:09
4楼
三、共识与期望

  1. 未来属于预应力张拉结构体系

  无论从仿生学角度还是最佳承重杆件型式,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有证明轴向受拉杆件和双向受拉膜面都有是组成最佳结构体系的单元体。 这种单元体只有强度、刚度问题,而无稳度困扰。由张力单元组成的早期张拉结构,如单向悬索结构,索桁架,金属悬膜结构已发展成现代PSS张拉体系, 几乎覆盖了大跨结构物的整个领域,可以说21世纪的大跨建筑物中将是预应力张拉结构体系的世界;

  2. 思维更新与知识更新

  预应力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钢结构中的内力分配,而且改变了传统结构组成,从而出现了大量与传统结构完全不同的建筑造型,内力分析,制造工艺, 施工技术等。可以说在钢结构设计中预应力技术主要应当是创造新体系的手段,以学科发展早期节约的观点, 甚或以预应力砼结构中的观点来认识PSS学科的发展显然是有害的。尤其对不了解,不熟悉这一新兴学科的专业人员更应是更新思维,更新认识, 以促进这一学科在我国快速、健康地发展;

  3.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

  新学科诞生必然引发许多新的理论及技术问题,如60~70年代对刚性空间结构中稳定性研究陌生一样,目前对柔性空间结构中的“刚性”研究也处于起步。 应及早建立形态分析中的预应力数值、曲面曲率、边界支承条件等因素与曲面几何形状的优化关系,提出统一的形态分析理论,作为发展张拉结构的理论基础。 开展与基础理论相对应的模型试验和试点工程以填补我国在整体张拉体系中的空白,尽早实现零的突破;

  4.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

  近十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成绩显著与国际水平差距缩小,但由于基础理论欠缺,专业知识不足,科学态度不够,在工程实践中也有过不足和错误。 为什么总对受力不利的悬臂梁作主承重结构那么青睐?有了北京亚运会综合馆的前车之鉴,还有浙江黄龙体育馆的重蹈覆辙? 为什么掌握了PSS的特性还会设计出高跨比只有1/5.6北京西客站预应力钢桁架,并使主要杆件的应力只达容许值的1/2~1/3?希望以后的工程设计者实事求是 地总结设计中的得失并昭示天下,才会避免误导后生.国家已经列入重点课题的索穹顶结构,在时间,人力,财力都大量设入并进行过模型试验后仍不见工程实践,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原因何在?澳大利亚的专利—大位移预应力拱架结构国内已引进几座了,但还不见我们同行急起直追,有人甚至还不知此为何物? 我们如果亦步亦趋都做不到,何时才能创新体系,自立于强国之林.

  5. 抓住关键,付诸行动

  50年来PSS学科缺乏领导,没有交流,各以为是,自行其是,没有分工,放任自流。尤其目前学科交错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综合体现, 没有统一领导,学科举步维艰。即或在同一新技术下,PSS与预应力砼结构中预应力的目的不同,力度不同,功能不同,疚不同,方法也琐,两者难以从属。 因此应立即建立学科领导组织。40年前苏联开展学科不久,工程不多的情况下,已制定颁布了《预应力钢结构设计规程》以统一行动。甸目前工程林立, 研究设计项目繁多,在及时制定我国的预应力钢结构规范上虽未能高瞻远瞩,也应该奋起直追提到日程上来了。

回复
rebod
2005年07月14日 19:56:19
5楼
要是没有预应力张拉结构体系,现在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
呵呵,谢谢你的总结~~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