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前 言: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驮造就要进行总线吸取其精电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12楼
第五章 宋元苑园(上)
一、宋代园林
唐诗宋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郭熹在《林泉高致》中表达的看法,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他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月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荡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他又说:“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观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尝,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具有很多园林艺术的特点。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喜好游山玩水的宋徽宗,更喜欢造园,达到玩物丧志的地步。他在位时,命平江人朱缅专搜集江浙一带奇花异石进贡,号称“花石纲”,并专门在平江设应奉局狩花石。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运送汴京,营造艮岳。全园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为国内各景的构图中心。“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艮岳的缀山,雄壮敦厚,是整个山岭中高而大的主岳,而万松岭和寿山是宾是辅,形成主从关系,这就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山贵有脉”、“岗阜拱状”、“主山始尊”的造园手法。介亭建于艮岳的最高峰,成为群峰之主,是全园的主要景观。这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叫做“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有了这种总的原则,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叠石理水,使得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因水活,绵延不尽,山水生动。艮岳的叠石理水,也为以后的造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寿山两峰并峙,列峰如屏,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澈涟漪,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间,不可胜数”。池水出为溪,自南向北行岗脊两石间,往北流入景龙江,往西与方沼、风池相通,形成了谷深林茂,曲径两旁完好的水系。合理的水系,形成艮岳极好的布局,所谓“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艮岳的东麓,植梅万株,以梅取胜,之西是药用植物配置。西庄是农家村舍,帝王贵族往往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的别苑中,欣尝田野风味。根据不同的景区要求,布置艮岳中的建筑。亭、台、轩、榭等,疏密错落,有的追求清淡脱俗、典雅宁静,有的可供坐观静尝,而在峰峦之势,则构筑可以远眺近览的建筑,如介亭等。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艮岳中也有宫殿,但它已不是成群或成组为主的布置,而是因势因景点的需要而建,这与唐以前的宫苑有了很大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芦,亭、榭隐于花树之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这种见树当荫,园中有院,依山就势的园林布置手法,使得造园意境更富有情趣。所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这种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的运用,使得艮岳如“天造地设”,“自然生成”。艮岳中养禽兽较多,但其功能作用有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供狩猎之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北宋洛阳园林实例与《洛阳名园记》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
回复
13楼
(一)、属于花园类型的有:
1、天王院花园子,园中既无池也无亭,独有牡丹十万株,牡丹花开时,花园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种而专供赏花而建的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还是少见的;
2、归仁园,原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时属中书李侍郎(李清臣),该园所在地是洛阳城市中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但它与天王花园子不同,天王花园子是单一的牡丹园,花过即游园结束,而归仁园则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断,真可以说是百花园了;
3、李氏仁丰园是名符其实的花园类型的园林,不仅洛阳的名花在李氏仁丰园中应有尽有,远方移植来的花卉等也种植,总计在千种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该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花木品种了,这在我国造园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丰园也不单单养花木,也有以四并、迎翠、灌缨、观德、超然五亭等园林建筑,供人们在花期游园时赏花和休息之用;
回复
14楼
(二)、属于游憩园类型
4、董氏西园的特点是“亭台花木,不为行列”,也就是说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胜。入园门之后的起景点是三堂相望,一进门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划为一个景区,过小桥流水有一高台。这里在地形处理上注意了起伏变化,不使人进园后,有一览无余之感,又可以说是障景和引人入胜的设计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则可略观全园之胜。从台往西,竹丛之中又有一堂,在树木浓郁,竹林深处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间涌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涌泉,使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这里确实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更是有“幽禽静鸣,各夸得意”,使人流连忘返了。循林中小路穿行,可达清水荡漾的湖池区,这种先收后放的设计方法,创造出豁然开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与沏池之北的高亭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登亭又可总览全园之胜,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堂虽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述楼者类也”。小小的西园,意境幽深,空间变化有致,不愧“城市园林”。
5、董氏东园是专供载歌载舞游乐的园林。园中宴饮后醉不可归,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记载说明当时园中有的部分已经荒芜,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观与建筑内容本多,而比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围的古树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喷泻池中而阴出,故朝夕如飞瀑而池水不溢出,说明此园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园记中说,洛阳人盛醉的到了这里就清醒,故俗称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喷泻的水,凉爽宜人,使人头脑清新,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6、刘氏园以园林建筑取胜,最为突出的是凉堂建筑高低比例构筑非常适合人意。又有台一区,在不大的建筑空间中,楼横堂列,廊庑相接,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该园的园林建筑更为优美。说明宋代的园林中,不仅重视绿化的配置,而且也相当成熟了。
7、丛春园的树木皆成行排列种植,这种西方园林布置绿化的方式宋以前还不多见,在洛阳各园中恐怕也只此一园。不过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已相当多,因此西方园林绿化配置方法被应用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丛存园的另一特点是借景与闻声,名园记中写道: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丛春院的设计手法有其独特之处,别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借景园外,景、声俱备,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极为成功的。
8、古朴幽雅的松岛,在唐朝时为袁象先园,宋为李文(李迪)公园,后为吴氏园。园中多古松,数百年的古松参天,苍劲古老的松树,形成本园的一大特色,松岛园也就此得名。特别是在园的东南隅,双松尤奇。从记载中看,园中还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说是竹篱茅舍了。这种古雅幽静、野趣自然的园林建筑,也多为现代园所借鉴,实为我们今日造园者样板。
9、东园坐落在土地贫瘠的城东,那里有一片浩淼弥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间。以水景为主,形成动观的园林布局,又有渊映、摄水二堂建筑,到映水中,成为水景中的主要建筑,而在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这说明叠石理水的处理手法是有创新的,建筑之间以水石过渡自然,又丰富了园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优美的水景园。
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将原来的药铺圃改建为园,与水景结合,使得园林内容更为丰富。
10、紫金台张氏园是借景湖水,并引水于园中,又设置四亭,供游园者远眺近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憩类的园林。
11、水北、胡氏二园是相距只十多步的两个园子,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依就地势,沿渭水河岸掘窑室,开窗临水,远眺“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谢,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近览花草树木荟萃,远眺近览皆有景可借,由于“相地合宜”,方达到“天授地设”的境界,当然无须人为施巧,而能“构图得体”,成为洛阳城中胜景。
12、独乐园的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司马光有咏诸亭台诗,诗情画意,使得园林因诗而传诵于世。另外钓鱼庵、采药圃等因是竹林蕃蔓显得很有野趣。园不在大,自然有趣,诗情描写,使得园以文传,园以文存了。
13、吕文穆园利用自然水系于我用,因地制宜,这是该园的一大特点。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谓是“水木清华”了。另一特点是三亭一桥的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手法,成为宋以后的园林艺术中的楷模,是造园中经常采用的亭桥的手法之一,亭桥结合往往成为园林中很重要的景观建筑。
(三)属于宅园类型
14、富郑公园的布置是:从宅向东,先经“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走(经)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这是水景
回复
15楼
第五章 宋元苑园(下)
南宋园林
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称为城市园林,这是唐、宋时期园林的一种类型。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胜区,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此种园林又受文人画家的影响,也具有写意园林艺术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国往往都是人工为主,兼有写意的艺术特色,显得更完美。而自然风景园则以原来的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皇戚官僚及富商们的园林数以百计,众多的诗人画家更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加上民间流行的许多传说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们一见倾心。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和岚影波光、丰姿绰约,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好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景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等闻名中外的景点,从南宋流传至今,在七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诗情画意,自然山水园林美的传统风格。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原是南宋聚景园。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区内造御花园多处,而以聚景园最为宏丽。传说和记载中,该园是会芳、瀛春、瑶萍、寒碧等亭台轩榭楼阁组成,这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更有那时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取名“柳浪闻莺”真是十分得体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称,这种用古仙岛名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中常有之。当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曾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园林,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美景。风光旖旎的“三潭印月”,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特别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景色奇丽的“三潭印月”,历来成为人们赏月的胜地。横贯两湖南北的苏堤,全长2.8公里,“四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风光迤逦的“苏堤春晓”用桃、柳点出春意,人们沿着柳影波光,绿色的长廊而行,视野深远,动观之中景色多变。如果在这里临水小坐,远眺近览西湖的美景,心旷神怡。1071年,苏东坡在这里组织修建了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定命为苏堤。用一条长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间的层次,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苏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这种大范围巾的设计构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城市园林的极好实例之一。另外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双峰插云”等,都打破了封闭性园林的性质,成为自然美人工为之的美好园林艺术佳例。在杭州,南宋皇家宫苑虽然已基本上都荒芜,但却留下了人们号称为“人间天堂”的自然山水园林,成为古今人们游园的胜地。从唐、宋众多的园林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为代表的皇家宫苑,以杭州等地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风景园,或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这些不仅在形式,而且在造园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公共园林性质的寺院丛林在唐宋也有所发展,如在我国的一些名山胜景庐山、黄山、嵩山、终南山等地,修建了许多寺院,有的既是贵族官僚的别庄,往往又作为避暑消夏的去处。这一时期园林艺术总的特点是,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在杭州等这种本来就具备丰富的风景资源的城市,到了唐、宋,特别是宋朝,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逐步发展成为更为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挂天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
回复
16楼
元代的宫苑
元代的(1271~1368年)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为蒙古某部落的贵族。原居于黑龙江上游东南一带,七世纪西迁瓦鲁伦河流域。他在1189年被推为蒙古部落首领,到1205年,先后征服了各兄弟部落,1206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结束了草原上的纷争,建立了奴隶制国家。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以中统为年号。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号为大元,次年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蒙古军在灭金攻宋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企图以其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取代汉族地区的农业经济,这给生产带来严重破坏,也遭到人民的坚决反时。1276年元军入临安,俘宋恭宗。南宋灭亡之后,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把民族划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日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元朝在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下,落后的宗教、喇嘛者、道教的哲学,消极的循世思想,以及复古主义观念得到发展。表现在艺术上,如绘画的倾向是师法古人。元代画家认为山水画到了宋朝已登峰造极,只要以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为师作画即可以了。当时号称元代四大画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在画法上都以董源、巨然为师,但他们也并没有完全被古人的形式所束缚。如黄公望提出“画不过意思而已”,倪瓒(字云林)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又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简,枝之斜与直哉”。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超然物外,抒发自己胸中逸气,多用水墨淡彩和山水画的方法,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意趣和达到所谓的高超意境。元朝在园林建设方面不象宋朝,没有多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元大都早在战国时代,燕的都城叫“蓟”,(指今北京城区的西城部分)。秦、汉、唐时期,蓟城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军事上的重镇。金灭辽之后,迁都到蓟城,改名为“中都”。元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宫城,以金离宫为中心,东建宫城,西建太后官,外以城墙回绕,两宫和琼华岛御苑为王城,并在外廓建土城,称为“大都”。元大都周围六十里,南北稍长,内有宫城(父又大内),宫城居中,左庙右社,前朝后市,形同周制。在今北海地方,辽建燕京时曾在此建瑶屿行宫,金又在此修离宫,名为大宁宫。完颜雍迁部燕京后,公元1163年称金海(即大液池),垒土成山(即琼华岛),栽植花木,营建宫殿。当时琼华岛上有瑶光殿,又把北宋京城(汴梁)里寿山艮岳的方石运来堆叠假山。忽必烈建大都时,这里作为新城的核心部分,把琼华岛易名万岁山,他就住在这里,把金海易名为大液池。太液池东为大内,西为兴圣官(今北京图书馆旧馆),隆福宫,三宫鼎立。万岁山南有仪天殿(今日团城)。元代太液池万岁山的总体布局设计是:正中山顶是广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主要宫殿,元代不少盛典是在这里举行的。广寒殿左有金露亭,右有玉虹亭,广寒殿前有三殿并列,中为仁智,左为介福,右为延和。方壶、瀛洲两亭一左一右对称相望。到了明朝这里又曾重新修治。琼华岛和太液池沿岸部分有的增加园林建筑,有的加以修缮、扩建后易名为西苑(包括中、南海部分)。清代,这里增加和修缮的内容则更多,形成为中、南、北三海,简称三海。元代私家园林也有所建,如苏州的狮子林等。但与宋朝时期所建园林不能比拟。
回复
17楼
第七章 园林艺术的集盛时期—明清一、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明、清的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这一著作是明代江南一带造园艺术的总结。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园林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草的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法。书中所提“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的造园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从元朝的元大都到后来易名北京,明清两代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西郊,自然条件比较好,经几代修建,成了园林胜地。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至明朝天顺年间,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组成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现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万平方米,其水面占了—半以上,视野比较开阔。立于水面南部的琼华岛,是三海的重点,以它那高耸的白塔,玲珑的山石和各种园林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北海的整个布局以白塔山为中心,形成湖中有山的四面景观。白塔山是扩大北海时挖土堆山而成的。山高仅32.6米,周长973米,白塔高35.9米,据说当时是从北宋汴梁劫掠来大量的太湖石,并仿宋朝营建艮岳的意境和某些形式,叠山植树。白塔山不高,但有峰石奇秀,林壑之美。如从白塔山顶俯瞰,春天繁花似锦,杨柳依依;夏日,北海水面上莲叶一片,荷花映日;秋来,枫叶等树木的色彩绚丽多彩;冬天,整个北海成了一片雪海,湖山银装素裹,使人耳目清新。在总体布局上,东、南两面有石桥与岸边有机地联系在—起,更与东面的景山、故宫互相辉映。借景山、故宫于北海,构成了一幅景色壮丽的园林画面。正如明朝人游记中所说:“东望山峰倒蘸于太液波光之中,黛色岚光,可悒可掬”。如今,当你站在北海的西岸向东望去,远借景山五亭,倒映水中,暗影浮动,为北海大为增色。白塔山之北,临水有双层的游廊,东起倚睛楼,西至分凉阁,共六十楹,中部有漪澜堂、道宁斋二阁,从上层两侧之廊折下,是一组节奏韵律极好的独特建筑。在此处看山时,山坡上点缀假山,亭阁错叠,洞室相通,高下曲折。北瞰碧波,视野开阔。这种远眺近览借景等手法,正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优秀传统手法的运用。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间,除重修增建琼华岛半月城、智珠殿以外,又在北海的东岸建画舫斋等,在北海的北岸修建静心斋、天王殿、琉璃阁、万佛楼等。其中静心斋是北海园的园中之园,而小园之中又用小的几组院落和山石树木组成多变的空间,堆石叠山的奇巧和空间层次的多变,实为佳构。明清宫苑,特别是清朝的园林,除继承了历代苑园的特点外,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点是使用上的多功能,如听政、看戏、居住、休息、游园、读书、受贺、祈祷、念佛以及观赏和狩猎,栽植奇花异木等,如在著名的圆明园中,连做买卖的商业市街之景也设在其中,直可以说是包罗了帝王的全部活动。还有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康熙统一中国后,成为清代的全盛时期,他修建禁中三海,又建静明园、畅春园、万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等。乾隆登位后,效法康熙,此人能书善画,又喜欢游览风景名胜和园林。他曾六下江南,所见江南一些好的风景和园林建筑的重要景观,都仿制建造在宫苑中。他大兴园林工程,几乎把所有清代的离宫别苑都加以改建修饰。康熙在位六十年,期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停过,后又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经营,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世界园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清代帝王还广收古今中外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风光绚丽的园林,同时成为宏伟壮丽的博物院。乾隆在《圆明园图咏》后记中,曾得意地写道:“规模之宏敞,丘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观止……。到过圆明园的一位法国天主教士,曾称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可惜这座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杰作,宏伟壮丽的圆明园,世界上最豪华的瑰丽宫苑,却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攻进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尔后,又在1860年的10月18日清晨,英国的一个骑兵加强团进园纵火,全园顿成火海,火势三日不止。在短时间内,这个应用了无数的工匠、人力修建而成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圆明园,被焚掠殆
回复
18楼
清朝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位于北京西郊10公里处的颐和园,颐和园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明代有西湖之称,曾在此建园静寺。清乾隆时期,在此挖湖堆土于湖东岸成为东堤,以此蓄湖水,改名万寿山、昆明湖。在国静寺旧地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置亭、台、楼、阁、轩、榭之后,易名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被毁。光绪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之后,改名颐和园。这座占地290公顷的大型天然山水四林是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具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现存皇家园林最大的是避暑山庄,清初这里还只是帝王狩猎途中的一座行官。由于这一带地区峰奇水美,气候宜人,又离京城较近,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开始营建大型离宫别馆。至乾隆年间,在山峦连绵起伏,松林苍郁的自然山地,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宫苑。为修建皇家宫苑,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他们都遍访名胜,看到名园美景,便命人记下,回京后即在园内仿造。他们曾游遍江南的无锡、苏州、杭州、嘉兴、扬州、镇江等地,被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中那种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所吸引。在宫宛园林中,许多造景皆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点。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模仿无锡寄畅园;后湖的苏州街,是模仿苏州江南水乡风光;昆明湖上西堤六桥,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承德避暑山庄的小金山,则是模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亭;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模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文津阁是仿宁波天一阁等。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点与题名也多直接套用苏抗的园林景观题名,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狮子林”等等。众多的景与题名,也都与江南著名园林艺术的景与题名对得上号,多处模仿江南园林的设计构思,或具体的布局手法。不管是专供以宴为主的内苑北海,还是以清代皇帝“避喧听政”、“避暑还凉”的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颐和园等,都有帝王受理朝政的宫殿以及朝署值衙,作为大臣视事的功能作用。以上类型的园林,我们都统称它为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在于:存山淡冶如笑,宜游;厚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汝妆,宜登;冬山惨淡好睡,宜居。几百年间,北京除修建过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外,还兴建了大量的宅园。明清时期,城市宅园发展较快,其中著名的私家园林有五十余处,清朝时期有一百多处。如有名的北京恭王府邸园,至今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又因为它有“大观园”之疑,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恭王府是府邸与宅园相结合的园林建筑。府邸部分由三组气魄雄伟的宫殿式建筑组成,而从府邸进入园林部分,是一道恰如缩小了的城关,把府邸与园子分割开来,这在我国的园林设计布局中是非常罕见的。它把城墙的门洞作为入后花园的园门,在城门洞拱卷的上面,有花岗石一块,上刻“榆关”二字,点出了与一般园林入口的不同,城墙上还保存着完整的城垛口。府邸在城墙之南,园邸在城墙之北,城墙东西向布置。城墙南北两侧皆叠置以青石为主的假山,攀登假山,即可登上城墙。假山低处,城墙显露,假山高处,又可俯视城墙,假山与城墙浑为一体,处理得非常得体自然。
站在“榆关”之顶,只见东端竖有非常显眼的青石一块,上刻“翠云岭”三字。妙在这“翠”字上,点出了恭王府邸园城市山林的意境。北部园景轩谢隐约,竹影扶疏,林木参差,葱笼荫郁,正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好去处。从“榆关”下行,沿着山涧小径,石级时而上下蜿蜒,时而有平台过渡。到了山下的北部,回头望去,那假山簇拥着城墙,象马蹄形一样兜抱全园。以青石为主叠成的假山,使人有山石峥嵘,群峰耸翠,刚劲挺拔之感。前行,穿过“青云片”洞门,迎面有一块五米多高的太湖石峰,上刻“福来峰”三字,也有人称为飞来峰,此石既有嶂景的作用,也有景观的作用。在这奇峰异石之东,有青石假山对峙。在青石假山东面有方井一口,据说汲水顺石槽可流至“流杯亭”内。这里叠石檀木,增建亭宇,布置自然、秀雅,使人有坐石可品泉、凭栏可观花的清意幽新之感。在“福来岭”之北,有一池清水横在眼前,在这水池北岸南望时,才发觉它的妙处所在。假山水面遥相呼应,山水多变,高下有致,近处独峰耸翠,秀映清池,使人绝无孤山独水之感,又有隐露于山林中的城墙。正有“一城山水半城湖,全城尽在湖水中”的画意。在这里,方使人体会到此种山、城、水、亭、绿化等组景的布局手法之奥妙了,真可堪称园林艺术的佳作,这也是恭王府与其它园林艺术极为不同的重要艺术特点。从这里往东,有一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小庭院,幽深而清静的院落内回廊曲折,翠竹摇曳,清意幽新的庭院建筑成了邸园中的小园,与山石水景区形成封闭与开朗的对比,成为园中之园。传说,这里曾是林黛玉住过的“潇湘馆”。此庭院有回廊与戏楼和该园的主要建筑后堂相连接。后堂位于园邸中轴线的中心,在这后堂的北面,便是全园的主景部分:观月台。
观月台在假山的顶部,山前临一池湖水,池中点以玲珑的山石,假山石脚的结构是下为洞
回复
19楼
二、明清皇家园林实例
1、北京明清宫殿——西苑(三海)
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清代在三海中进一步兴建。由于三海紧靠宫殿,景物优美,所以成为帝王居住、游憩、处理政务等的重要场所。清代帝王在城内居住时,常在西苑召见大臣,处理国政,宴会王公卿士,接见外蕃,召见与慰劳出征将帅,武科校技等,都在南海惇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举行,冬天还在西苑举行“冰嬉”。紫禁城皇宫殿宇的庄严与三海的自然条件,生动地形成对比,愈显得三海景色的幽美自然。三海本身布局的成功之处主要把狭长的水面处理得毫无呆板,而是灵活生动,各有其姿态。北海在三海中面积最大,形状不规则,琼华岛突出于水中,岛的面积较大,也相当高,用土堆成。岛山选山石建殿宇,岛顶在元明时代原有广寒宫,是皇帝赐宴群臣的地方;清代顺治八年,在此改建成一座白色喇嘛塔,构成北海整个园林区的中心,对整个北海起到收敛凝聚的作用。乾隆时,又在岛山添建了一些亭台楼阁,如悦心殿等建筑以及构山筑洞,并在岛北面修建了弧形长廊,使北海更加壮丽。廊的中部有漪澜堂、远帆阁等建筑,使长廊不感平整呆板。岛的石洞工程很大,艺术水平也相当高,好处是在山石间有堂榭房屋,房屋内又有山石掺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建筑是在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引进室内。岛的美妙处,还因为有一座拱桥和岛南的团城作陪衬。一座是全鳌玉炼桥,是北海和中南海的分界,用大理石砌成,共有九孔,在琼华岛与团城之间有一座永安桥,起着团城与琼华岛的联系作用,两桥之间巍然高耸的团城,上有承光殿(元代为仪天殿),另有亭树、山石、廊瓦等,登此顶可以俯瞰三海。北海西岸建筑物很少,东岸看到一些土山与树木,北岸有几组宗教建筑,如西天、阚福寺等。而整个布局中,重点是集中在琼华岛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中海是南海和北海联系过渡的狭长水面,两岸树木茂密,园林建筑较少,仅在东岸露出万寿殿一角和水中立一小亭,西岸也只露出紫光阁片段。南海水面比较小而圆,水面却十分清幽,在碧波清清的湖水中,构置岛屿,称为瀛台,岛上建筑物都比较低平,远远看去,高出水面却十分协调。南海中的“静谷”一组庭院,可以说是南海中的园中园了,是一个十分精美的游憩园,该院中叠石构洞和亭桥的摆布等可以称得上是小园中绝妙的园林艺术之精品。
回复
20楼
2、圆明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有西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等。在这一带山陵的东南则是沃野平畴,又有玉泉流经其间,风景佳丽,气候宜人,为建筑苑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清代帝王的苑囿多向这一带发展。于是就有了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的圆明三园。为了满足帝王的游心赏思,寻幽探胜的要求,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还在雍正做皇太子的时候,康熙于1709年把原来是明代的一个废墅赐他建园。初建成后,康熙赐名叫圆明园。从1709年开始兴建到1860华焚毁为止,前后共经历161年。雍正之子乾隆做皇帝时,六下江南,凡看到所喜爱的奇花异石,就移置到圆明园中,不能移置的就仿造。如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的“芙蓉”石,玲珑刻峭,乾隆看了十分喜爱,用手拂拭,拍马献媚的官吏心顿神会,就赶快把芙蓉石运至北京献上,乾隆就把它安置在长寿园的倩园太虚室的庭院中,并赐名青莲朵。圆明园中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是模仿西湖十景,连命名都相同。1737年(乾隆二年),乾隆又命画院的朗世宁、唐岱、沈源等画出圆明园全图。圆明园共占地二千五百亩,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宏伟壮丽的圆明园内造景繁多,有四十八景,万春园和长春园各有二十景,三园共一百零八景。每一景由亭、台、楼、阁、殿、廊、榭、馆等组成。圆明园大致可分为五个重要的景区。一区为宫区,有朝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等;二区为后湖区;三区有西峰秀色、问乐园、坐石临流等,其中有一景叫舍己城,城中置佛殿,城前还有买卖街,仿苏州街道建成,是皇帝后妃们买东西的地方。福海则为第四区,中心为蓬岛瑶台,福海周围建有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南屏晚钟、别有洞天、平湖秋月等景点共十多处;第五区有关帝庙、清旷楼、紫碧山房等。乾隆时的圆明园将苏杭等处的许多风景名胜仿建于园内,出于清朝统治者的猎奇心理,在西洋教士朗世宁、蒋友仁等的耸动下,仿照欧洲“洛可可”式建筑,出现了有西欧建筑风格的谐奇趣、储水搂、万花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线法山等石构建筑。雕刻华丽、繁多,也很精细。其中以远瀛观最为宏伟,观前有用西方水法所建的喷水池。这一区异国情调的建筑,丰富了圆明园的景色。圆明园建筑虽然有西方建筑形式引入,但仍不失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它吸取了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点,建筑形式上有所创新。一反过去那种宫殿建筑不变的积习,园内各组建筑可分为许多单体,有三间、五间,或出廊,或带袍厦,或工字形或乙字形,式样繁多,变化多端。园内的木构建筑多不用斗拱与琉璃瓦,而多是青瓦、卷棚顶,显得比较素雅。内部装修较之宫殿更为精致。嘉庆时在园内构竹园一所,两淮盐政承办紫擅装修二百余件,有榴开百子、万代常寿、芝仙祝寿等花样。嘉庆22年,园中接秀山房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两百余扇及宝架、地罩地,俱用扬州周制(明朝末年扬州周姓工匠创此法,故名。其以金银、宝石、珍珠、翡翠、水晶、玛瑙、青金石、象牙等物,铸刻山水楼阁、人物花卉、虫鸟于紫檀漆器上)。嘉庆时装修如此豪华,乾隆时也可以想见。以装修取胜,也是圆明园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园林景现的组织上,圆明园有三个建筑区,福海四周建筑区,后湖以北的建筑区,前湖周围的建筑区。这三个建筑区结合地形和水系,巧妙布置。有的四面临水,犹如江南水乡;有的湖山对景,明快舒畅,如南屏晚钟等景;有的正面临水,以水取胜;有的就低地而构,造成山岗环抱之势。这种天工的造化与人工相结合,使自然更美。圆明园非常注意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在红花、绿树、湖光、碧池、溪涧、山色、曲径、白云、蓝天之中,点缀着亭、台、楼、阁的建筑。宫殿建筑金瓦红墙、壮丽宏伟;有的建筑轻巧绚丽,而其中德买卖街则喧若闹市;北远山村酷似乡间;海岳开襟宛如蜃楼;丽蓬岛瑶台则胜似海外仙境;琉璃宝塔金碧辉煌;九孔石桥朴素大方。圆明园由于整个布局毫无生硬拼凑的感觉,园林建筑与环境气氛和谐,景物协调,因而符合清代帝王的“宁神受福,少屏烦喧”及“而风上清佳,惟园居为胜”的思想要求。圆明园的特点一是水景丰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为造园的中心。单是福海,这一片水面就占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沿着水面的岸边,构置建筑景观,因水成景,形成波光浩淼,景色优美的重要水区。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建筑类型多。一是宫殿式建筑较多,而且多是左右对称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门、左右朝房、安佑宫、淳化斋等,又都是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二是宗祠寺庙建筑,如关帝庙、正觉寺、舍己城等,三是仿造南方园林风景的建筑,多是环山绕水的布置,是比较成功的;四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西洋楼,这是皇家宫苑中的先例。
回复
21楼
3.避暑山庄
清初,康熙皇帝为了笼络蒙古族以及避暑的需要,在承德兴建了行宫避暑山庄。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皇帝后妃每逢夏天常来这里避暑,或在秋初时,在避暑山庄之北的围场打猎,并会见蒙古贵族们。承德是打猎出发和归途的中间站,因此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避暑山庄的总面积约为560公顷,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圆明园、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园的周围绕以防御性的砖石构筑的宫垣,似宫城一般,宫垣高约一丈,厚约五尺。四周设六个门,南面有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东边及东北、西北各一门,形成与一般皇家园林的不同特点。居住和上朝理政的行宫区,布置在山庄南端的山岗上,构筑正宫、松鹤斋和东宫三部分,紧靠承德市。宫区正南向,正宫大殿为“淡泊敬诚殿”,是皇帝接见王公大臣和朝理政务的正殿,全用楠木构筑,又称楠木殿。正殿后是一长排“十九间房”是居住区。过夹道是正宫后院,正中是幢高二层的“烟波致爽”楼(康熙第一景),在楼的左右,都置有供后妃居住的四合小院。楼后另有高楼突起,叫“云山胜地”(康熙八景),人于楼上可远眺近览避暑山庄的胜景。原宫区建筑较多,但有些已不复存在。整个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这里林木茂密。山庄的湖水总称塞湖,在广阔的湖水区四周,群山环抱,宛如天然画屏。常年不断的默沁、汤泉等温泉和茅沟河、赛音河河水,滋润着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结冰,夏日凉爽宜人。清代皇帝选择这块山常绿、水常清、天常蓝的地方作园址,充分利用热河泉源和数条山涧,因地就势,加以人工穿凿,形成镜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区。其间又用杨柳依依的长堤或桥相联,形成水面的深远、曲折、含蓄、多变的园林艺术意境。又叠石堆山于湖中,构成了月色江声洲、如意洲、金山洲等众多的洲与岛,丰富了水面的变化与层次。随着水面的曲折变化,将楼、台、亭、榭等,或倚岸临水,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或掩映于绿树鲜花丛中,皆以因水成景,因水而秀。而那热河泉水,蒸汽弥漫,更为奇雾。雨中山庄,湖光浩淼,更有魅力。避暑山庄湖洲区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临湖,一面溪流。山石堆叠,峭壁峻崖,层层斜上,山势雄奇秀丽,构成湖区极为重要的高视点和构图中心。山上楼阁,下筑亭台,临湖背山,环如半月,波光岩影,佳丽异常。整个布局紧凑而有韵律。在人工金山岛这个有限的面积中,有不同的层次和变化的空间,而苍松翠柏几株,又突破了平野横空之感。在远望金山之景的观赏线上,前有波平如镜的湖面与清幽浓重的金山倒映,后有溪水,远处真山淡雅清晰,成为前景金山的余韵,而金山则又为远景的序曲,形成了一种有前奏,有高潮,有余韵的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起伏的山峦横卧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等幽谷奇峡环抱湖洲,园林建筑不施彩绘,不加雕饰,清雅宜人。这里有许多景观是其他皇家园林所没有的,如万树园的大片榆树,山谷区的水泉沟、松林峪,大面积的古松林,姿态奇特。梨树峪到春天时一片梨花盛开,有梨花伴月的诗境。秋天梨熟,一片丰收景象。园外东、北两面的外八庙,借景于避暑山庄,这是该园的另一特点。八大庙中的普陀宗乘与须弥福寿寺等是仿藏等地的建筑形式,各具异态,蔚为壮观,为山庄大为增色。康熙时期,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到乾降又增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景景各异。当游人循径登高,立于山颠,鸟瞰山庄园林时,但见由岛洲堤桥分割成的若干水景区,湖水清波荡漾,万树成园,水面植菏,亭台楼阁隐露其间,涧泉潺潺,长流不断,山光水色,竞秀争奇。这时人们就会发现,由行宫区、湖洲区、谷原区、山岭区组成的山庄园林意境,凭着这一带的天然胜地,人工为之,巧夺天工,妙极自然。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