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七大奇迹”——伊泰普水电站 ZT
gps
gps Lv.5
2005年06月02日 11:53:01
只看楼主

“人类第七大奇迹”——伊泰普水电站 ■ 汪秀丽 丛林藏大坝 在广袤千里的南美洲热带丛林里,奔流着一条滚滚大河,那就是巴西南部与阿根廷和巴拉圭交壤处的巴拉那河。巴拉那河,南美第二大河,穿越南美大陆经过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个国家后注入大西洋。因常泛滥,迫使居民必须迁离家园,等水退后才能重返家园修补家。印地安人称巴拉那河为"水之父",它带着红色的泥水。在伊瓜苏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场景,可谓震天动地。

“人类第七大奇迹”——伊泰普水电站



■ 汪秀丽

丛林藏大坝

在广袤千里的南美洲热带丛林里,奔流着一条滚滚大河,那就是巴西南部与阿根廷和巴拉圭交壤处的巴拉那河。巴拉那河,南美第二大河,穿越南美大陆经过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个国家后注入大西洋。因常泛滥,迫使居民必须迁离家园,等水退后才能重返家园修补家。印地安人称巴拉那河为"水之父",它带着红色的泥水。在伊瓜苏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场景,可谓震天动地。

安第斯山以东的南美诸国,是地球上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等流量充沛的水系滋养着流域的文明富庶。然而背靠大树不能乘凉,深入宝山却空手而返,实为人类遗憾。奔流不息的巴拉那河不能造福人类,而只是一味祸害一方,更曾让多少有远见的人们抱腕而叹。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先后经历了两次电力能源危机。出于深刻的教训和对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预计,巴西政府毅然决定同巴拉圭合作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1974年,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签署了《伊泰普协约》,决定创建伊泰普合营公司,共同修建一座大坝,以开发作为两国界河的巴拉那河的水利资源。

在成立伊泰普两国公司的基础上,1975年10月,伊泰普水电站终于破土动工。在施工高潮期间,工地上的建筑大军达3万之众,耸立着17个臂长80米的起重机。经过10年奋战,1984年5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转。又经过7年的努力,1991年5 月全部工程完工,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耗资183亿美金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终于建成,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人民创造的这一奇迹受到世界的瞩目。自建成以来,伊泰普水电站已在巴西和巴拉圭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伊泰普水电站不仅能满足巴拉圭全部用电需求,而且能供应巴西全国30%以上的用电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等主要工业区38%的电力来自伊泰普。

大坝还形成了著名的人文景观。从巴西著名旅游城市里约热内卢乘飞机向西南飞行约三个半小时,会看见机翼下方的热带丛林深处,有一个烟波浩淼的巨大湖泊,一道大坝在湖泊的一侧巍峨矗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纪工程"——伊泰普水电站。这曾被称为"人类第七大奇迹"的世界第一大坝,挽断1350平方公里的浩淼烟波,气势宏伟壮观。溢洪道最大泄洪能力每秒6.2万立方米,相当于 40个伊瓜苏瀑布。从坝底仰望,它们好似18根擎天巨柱,头抬得再高,也难望其全貌。大坝成了当地人巨大的旅游财富。附近原来只有四五万人口的小镇福斯杜伊瓜苏已变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市内道路宽阔,商店橱窗里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伊泰普水电站的建成也改变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河道上游的风景点七星瀑布被淹在水底,下游鱼产量减少。但新形成的巨大人工湖,可发展旅游业并养鱼。整个库区年产鱼可达40万吨。库区还建有6个生态保护区,总面积为9.2万公顷。

高峡出平湖

这座雄伟的大坝将巴拉那河拦腰截断,形成深250米、面积达135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290亿立方米的人工湖。大坝的西侧是水库的溢洪道,十几道闸门敞开,库水能以每秒4.6万立方米的流量倾泻而出,飞卷的波浪高达几十米,形成一道壮丽的人工瀑布,蔚为壮观。从近处看,全长7744米的大坝就像一座钢筋混凝土铸就的长城,在浪花掀起的雾气的笼罩下,显得雄伟壮观。坝高196米,相当于65层楼房的高度。大坝外壁,18个巨型管道——18个发电机组的注水管一字排开,每根管道的直径10.5 米,长142米,每秒注水645立方米。
免费打赏
gps
2005年06月02日 11:53:20
2楼

伊泰普水电站是当之无愧的"世纪工程"。水电站18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126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上已建成水电站中的巨无霸。

在伊泰普水电站修建期间,开挖的土石方达6385万立方米,是连接法国与英国的欧洲海底隧道土石方的8.5倍。如果将其用普通卡车装运,可排成长达12.8万公里的漫长车队,能绕地球赤道3周。浇筑的混凝土达1257万立方米,用这些混凝土可以再建一个人口达1700万的里约热内卢城,可修建210座世界上最大的可容纳20万人的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足球场。所使用的钢铁可建280座艾菲尔铁塔。伊泰普水电站曾占据世界之最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科学加慎重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面临着能源不足。而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自然把目光就投向了大江大河。然而,建大坝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魄力,还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小心谨慎的作风。当初,巴西和巴拉圭合建大坝时,曾经做过周密的调查和严谨的科学论证。时任大坝和水电工程土建咨询工程师(1975~1999年曾任伊泰普工程总协调员和顾问)的美国人G.S.萨卡里亚写过一本书《伊泰普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Effective Risk Analyese and Management du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Itaipu Hydroelectric Project),对伊泰普水电站建立时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有很好的论述。1970至1974年,他们对两国共有的巴拉那河界河河段,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研究,确认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对这个巨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关键决策时,进行了很好的应用风险分析与管理方法。工程最终的成功,包括其安全性、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工程的及早建成与发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功于目标风险分析。正是这些目标风险分析,有力地支持了伊泰普两国委员会(ITAIPU)管理层进行及时的、往往也是需大量资金投入的重大决策。他们考虑了各种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巴拉那河的特殊情况以及两国共建的特殊情况,比如:水文风险、地质风险、水库初期蓄水期间的下泄流量风险、上游坝头的横向裂缝风险等等。

工程进展总体是顺利的,然而1982年水库蓄水后还是出了事故。14天内,大坝上游两岸顿成泽国,8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生态环境系统突然变化。野生动物几乎面临灭顶之灾。营救的场面十分感人。伊泰普公司出动大批船只和人员,前往被淹各地营救各种野生动物。人们在船上用网打捞在水中已精疲力竭的各种动物,爬到水面树尖上抱起惊恐万状的猴子和貘。3万头动物因此得以转移、保留,回归自然。

虽然营救是成功的,但也由此可见,建设超级大坝某种意义上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三峡工程建设也进展顺利,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提前实现了135米蓄水目标,为实现通航和发电提供了先决条件。"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伟人梦想终于实现,这也是我们民族伟大的创举。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仍然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慎重的行动。大坝的建设对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具有的其他各种风险,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考虑。

水体污染是三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检测长江水质,国家在长江流域建有水质监测网络,从5月25日开始进行连续监测,截止到6月4日,库区的水质没有大的变化,但个别指标,如粪大肠菌群污染比较严重,库区以三类水为主。所以,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人畜的粪尿垃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还有蓄水引发地震的风险,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米德湖水库蓄水后曾诱发过地震。60年代以来,全球有六个大型水库发生了里氏六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经过专家论证,虽然三峡蓄水带来的地震风险并不很大,但我们仍不得不防。由于曾经有台湾台独分子妄图轰炸三峡的传言,也提醒我们,三峡的建设也不能不考虑战争风险。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人防小组。从1959年到 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实验表明,因三峡大坝是混凝土大坝,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能够抵御一定的常规武器的袭击。另外,三峡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曾是古老植物的"避难所"。三峡工程蓄水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有560种,涉及120个科、358个属,其中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8种,二级濒危的上百种。对这些植物的保护也成了严重问题,幸运的是,国务院已责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专门成立三峡植物课题组,承担起保护这些植物的研究任务,并启动了《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保护抢救》工程。分别在湖北省、重庆市选择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建立植物园,进行人工繁殖。2000年,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泗溪建立繁育基地后,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和川明参这三种最急需保护的珍稀植物,已经在这里成功繁殖和栽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