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理坊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官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
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
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2楼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
共广场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
的法律基础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
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
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
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
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分离渐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l、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
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
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
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
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
来。
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
一个结构体系。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l、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经济、社会和环境
人类住区的可持
回复
3楼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及常用方法
掌握—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
了解—指一般知识
一、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一)区域环境调查
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城市和广大
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线范图
l、城市化水平
(1)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常住,流动,非农业
(2)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
(4)耕地总量和历年的变化
(5)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
(6)城镇建设投资
2、城镇体系
——区城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职能 ·规模
·地理分布和相互联系,距离、密度、联系
调查内容
(1)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在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和地位
(2)资源 (3)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4)各城镇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和利用率 (6)其它基础设施
(二)历史和环境特色
l、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
具体有
(1)自然环境 (2)历史遗迹 (3)城市格局
(4)城市轮廊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建筑风格
(6)其它物质和精神的特色,民俗风情
(三)自然环境调查
l、自然地理
位置
环境,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联系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和地下矿藏
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水位、水质,地下水,洪水位和洪水法没区
2,自然气象
风象 气温 降雨 太阳辐射
3、自然生态
(四)社会环境
l、人口 2、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五)经济环境
l、总量2、产业部门 3、土地市场 4、建设资金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 区位
区位理论的应用 城市土地评价的主要因素
五、城市规划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用地构成
掌握大类名称——用地比例 熟悉中类名称
了解小类
(二)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回复
4楼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编制
任务和内容
成果——说明书、现状图、分析图、规划结构图、专题研究报告深度
审定
(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内容
(三)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
依据、基本对策、城镇体系、性质与规模、土地利用
图纸
现状图
城镇体系、城市现状、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团
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郊区规划、近期规划、专业规划
(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编制基础资料文件 绘制现状图 城市用地综合分析
评定图绘制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础资料分析研究
确定城市性质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的含义、意义、人口构成、人口变化、计算城市人口规模,
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布局原则
方案比较编制与审定
(五)掌握城市分区规划作用和内容
作用主要内容 成果 基础资料、文本、图纸
分区规划中的工程系统规划
四、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和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二)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内容
编制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
用地分类—小类(细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地块划分的原则、弹性、规模
控制体系
规定指标、指导性指标
(三)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图纸、图则、计算规则
(四)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一般内容、一般方法、一般成果
(五)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字说明、图纸
附加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
居住(生活)区规划
任务要求内容构成规模等级类型
规划结构
住宅用地的布置
类型
住宅经济、户室比
公共建筑
分类、定额指标、规划布置
道路交通
功能、道路分级、规划布置要求
绿地
组成、标准、布置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
术语解释 图纸的比例要求
类 型 总体纲要 总体划分 分区规划 控详规划 修详规划
文件 主 要 说明书 文本 文本 文本 说明书
附件 基础资料 说明书 说明书
说明书
专题报告 图则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纸 主要图纸比例 1:25000 1:5000 1:5000 1:1000 1:500
1:10000 1:25000 1:2000 1:2000
现状图 ☆ ☆ ☆ ☆ ☆
评价图 ○ ☆ × ○ ○
分析图 ○ ○ ○ ○ ○
结构图 ☆ ○ ○ ○ ○
编码图 × × ○ ○ ×
指标图 × × ○ ☆ ○
规划图 ○ ☆ ☆ ☆ ☆
表现图 × × × ○ ☆
位置图 ○ ○ ○ ☆ ○
第六章 主要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l、城市综合交通,市际,近郊和城市
2、城市交通系统,人物,通道,车辆,管理
a、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l、影响因素
●区域 ●用地布局 ●已有交通
2、规划基本要求
用地
●划分地缺 ●通道 ●景观
运输
●与沿路开发协调结合 ●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
●密度和面积率,密度4~6kM/km2,20% ●分流
回复
5楼
(四)城市交通规划
l、基本概念
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订和实
施计划的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问题定义、目标制订、
备选方案设计与评价,实施反馈。
2、系统构成 3、规划一般步骤
4、规划层次 5、规划任务
(五)城市交通政策
1、意义 2、内容 3、基本特征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我国城市交通政策
(六)城市对外交通
l、铁路
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或无关
站场起主导作用
会让站中 间闽站 区段站 编组站 客运站
2、公路
技术等级 行政等级 市城布置要求
场站
客运 货运 过境车辆服务
高速公路
3、港口
分类
组成,水域和陆地
布置要求
区域交通,腹地与工业布置
岸线分配与利用 水陆联运
4、机场
规模 机场净空 通讯要求
与城市的联系,共用,减少总时间
(七)城市公共交通
1、类型和特点
2、衡量标准,经济,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基本概念
4、规划一般要求
时耗 拥有量 轨道交通 运送能力
5、线路网
市区、近郊和远郊线 能力与流量协调
走向与主客流向一致 换乘点的布置
技术要求,密度,换乘系数大城市<1,5,小城市<1.3,非直线
系数<l,4,线路增长度8~12公里,轨道<40miN量行程
6、站点
站距
站点覆盖,300米半径>50%,500米半径>90%
公共汽车枢纽站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想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市政公用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城市电源工程
(2)城市输配电网络工程、电压等级
2、城市燃气工程系统构成与功能
(1)燃气气源工程 (2)燃气储气工程
(3)燃气输配气管网工程、压力等级
3、城市供热系统构成与功能
(1)供热热源工程 (2)供热管网工程(蒸汽、热水管网)
4、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邮政系统 (2)电信系统
(3)广播系统(有线、无线) (4)电视系统(有线、无线)
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职水工程 (2)净水工程 (3)输配水工程
6、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排水体制 (2)雨水排放工程 (3)污水处理排放工程
7、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垃圾处理与收集 (2)公共厕所 (3)管理设施
(二)城市市政公用工程规划的任务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2、城市燃气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3、城市供热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4、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6、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7、城市环卫工程系统的主要任务
(三)各层次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l、总体规划 2、分区规划 3、详细规划
(四)工程规划的工作程序
l、熟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本知识/
(1)城市工程管线种类
性能与用途分类(11种)
敷设方式分类 弯曲程度分类
(2)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综合布置原则(15条) 避让原则(7条)
共沟敷设原则(5条)
(3)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 详强规划
2、熟悉竖向规划的基本知识
(1)竖向规划的内容(6条)
(2)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3)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4)竖向规划的方法
等高线法 商程箭头法 纵横断面法
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基本知识
(1)城市防灾措施
灾害种类
防灾措施:政策性防灾措施 工程性防灾措施
(2)主要灾害的防灾标准
防洪标准 抗震标准 消防标准 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3)城市主要防灾工程设施布局
防灾工程设施
抗震设施
疏散通道
回复
6楼
三、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包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景观系统
规划二个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
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城市景现系统:指社会对城市外部空间的感知总和。它包合对
城市中的自然环霎时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知。
(一)城市绿化系统的组成
l、城市绿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起源阶段(古希腊至文艺复兴)
公园运动阶段(1843—1887Park Movement)
世界各国普通认同城市绿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即:
保障公众健康 滋养道德精神
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 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
促使城市地价增值
公园体系阶段(1880—1898)
重塑城市阶段(1898—1945;1946—1970)
生态觉醒阶段(1970年以后)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人对自然的需求及生态环境
意识的觉醒,是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动力。
二大趋势
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趋向网络化。
2、城市绿化的功能
改善气候 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改善水文
防灾 改善城市景观 承载城市游憩和动物栖息
城市节能
3、城市绿地的分类
目前正式通行的二种分类方法
《城市绿化条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防护林绿地、生产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共绿地(G1),生产
防护绿地(Gz),及居住用地中的绿地Rl4、R24、R34、R44。
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P249)的四个特点:
以城市绿地的核心功能为分类依据;
采用分级代码法;
涵盖城市范围内的所有绿化用地;
突破城市建设用的有限配额。
(5大类,16中类,9小类)可看作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Gl十G2十G3,计入城市建设用地“G”的统计口径,直接
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建设用地平衡。
第二板块G4,分包含在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之中,在详细规划层
次上使用,也用于计算城市绿地率。
第三板块G5处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不计入用地平衡表,用于
改善城市大环境。
(二)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基本概念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录地及其物种在
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工种形式
第一种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
个专业规划之一。
第二种属“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或称“专项规划,它是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绿化建设的规划管理而另行独立
编制的规划。
回复
7楼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规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业规划)的具体内容
(1)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
确定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3)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4)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
布局;
(5)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l、G2、G3)的
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6)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
制区”G5);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8)编制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3、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
“花园城市” ‘园林城市” “森林城市”
“山水城市” “现代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部的“园林城市”改策(1992、1996、2000)
4、城市绿化为规划指标
序号
类别
代号 类别名称
面积
(万平方来) 占城市建设用
地比例(%) 人均
(平方米/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1 G1 公园绿地
其 中 综合性公园G11
专类公园G12
敞开公园G13
2 G2 生产绿地
3 G3 防护绿地
小 计
4 G4 附属绿地
合 计
绿地率:是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如城市
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等。屋顶绿化不计入绿地面积。
绿化覆盖率:是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占
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
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是指城市常住人口平均享有的公共绿地面
积,即(G11十G12+G13)/常住人口数。
城市绿地规划指标的确定
我国规定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额为(2000年)每人5——7平
方来,没有上限限制。
人均公共绿地M2
北京 6、97
合肥 7.40
珠海 20.10
杭州 8.34
深圳 13.89
中山
9.42
马鞍山 8.39
威海 14.91
大连 7、OO
南京 7.97
厦门 9、43
南宁 6、74
“园林城市”平均 12.49
全团城市平均 5.54
5、城市绿化系统的规划布局
布局原则
第一,网络原则 策二,匀布原则
第三,自然原则 第四,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
第五,地方性原则
公园 地(G1)
综合性公园(G11)包括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
专类公园(GI2)是具有特定内容与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城市
公园绿地。包括:儿童公园(Gl2l)、动物园(Gl22)、植物园(Gl23)、
历史名园(124)、风景名胜公园(G125)、游乐公园(G126)
敞开绿地(G13),包括带状绿地(G131)和块状绿地(G132)
附分属绿地(G4
居住绿地(G41) 公共设施绿地(G42)
工业用地绿地(G43) 仓储用地绿地(G44)
对外交通绿地(G45) 道路绿地(G46)
市政设施绿地(G47) 特殊用地绿地(G48)
生态景观控制区(G5)
生态控制区(G51)是为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质量而需加以控制
的区域。如水源保护区、城市组团分割带、基础设施绿化防护区、
自然区、湿地、山体、林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生态控制区
(G51)不宜向公众开放。
景观游憩区(G52)是具有较好的景观质量,具有一定设施的城郊
游憩区域。如芦苇荡、江心洲、成片林地、历史遗迹区、森林公园、
现光农业区、野生动植物国等。宜开发建设向公众开放。
(三)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
回复
8楼
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大纲要求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熟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熟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概念
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
CulturalHeriThAge 文物(中国)
(1)纪念物(MoNuMents)
(2)建筑群(GrouPs of BuildINGS) 文化财(日本)
(3)场所(SiTes) CulturalProperty/L 3sed Buildin8(英国)
HiStoric P1acES(美国)
8zen cuttura1(法国)
Kulturgut(德国)
文化遗产包含:
(1)纪念物(MoNuMBENtS);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素材
或遗构,铭文,穴居以及其它有特征的合体。
(2)建筑群(Groups OF BtIildings):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
角度来看,在景观的建筑式样、同一性(HoMOGEnelty)、场所性方
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由独立的或关联的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
(3)场所(Sites):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成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工物或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以及包含考
古点的地区。
——《世界遗产公约》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ClUdes oNly Individual
bUildInGS 0f exceptional qUality aNd their sURroUNdlNGs,
bUt a1so a11 areas of TOWNs 0r villages oF historIc or
cUltUral inTeresT.
——tHe Declaration oF AMsterdAM,1975
历史环境的概念
历史环境
HiStoric Environment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中国)
传统的建造物保存地区、历史的町(日本)
Conservation Area(英国)
HiStor DistriCt/Area/TOWn(美国)
Sectrurs SauveGardes(法国)
Centri storIci(意大利)
P1acES OfCulturalSignifiCANce(澳大利亚)
历史环境(H1StOrIc EnvironMenT)——“a geographlcally
deFInAble area—,urbaN or rural,large or SMaII—PossessING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linkAge,or ConTINUiY 0f
SiteS,btlildinGs,stracTUres,and/or obiecTS uniTed by
past eveNts of aes theTIcAlly by plaN or pHysICal
developMeNt。”
保护·再生 保存、保护、再利用、开发(中国)
保全、保存、保证、活用(日本)(日本)
MAINTENANCE
PROTECTION
PRESERVATION
CONSERVATION
ADAPTATION
ADAPTIVE REUSE
保护(CoNServaTioN与PReservation)
在英国PReservation这个字眼指的是对特殊建筑物的保存,而
ConservatioN的字义涵盖的范围较众它包含了复原、保存、修复、增
建、改建等内容。
在美国CoNservatloN多指对自然区、国家公园的保护,对历史环
境、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多用PreservatioN,特别是Historic
Preservation一词。日语有“保全”、“保存”与之对应,如“环境
保全”、“历史保存”、“历史的保全”等。
(三)历史保护学(Historic PreservatioN)
1981年全美有45所大学有“历史保护”专业(学士、硕士课程)
Cincinnati大学、Illionis大学等5所大学有博士学位课程
1989年,设置有“历史保护”专业的大学已经超过100所
0hio州立大学“历史保护”专业的主要教学课程:
●保护的历史
●19~20世纪的建筑史及历史保护学
●历史保护的方法论价值、意义、保护的方法论
●历史保护的管理与实践
●建筑与城市的技术史
●建筑环境论
●建筑保护与野外调查
●历史保护历史的规划与设计
●保护技术与修复 传统技术与构造
●保护规划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旧城改造
●保护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保护的经济学旧建筑的再利用、
回复
9楼
(五)保护的含义
历史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中
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城市保护不仅意味着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古迹
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各种积
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主要内容,远远超出了历史建筑博物
馆式成单纯的对文物古迹保存的做法,将历史文化资产和古旧建筑保护
列入城市规划的通盘考虑,除了有经济方面的利益之外,还有文化方面
的效益,历史保护不再是城市规划与涉及的边缘因素,而巳成为有理论
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
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机,而是要敏锐地调遣变化的力量。
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来来改造者角度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保护不在于重
拾过去的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改变方向。要
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成破坏。进
而言之,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当地居民以及他们生活方式的稳定性,
也就是要防止社会生活的过度变迁。
对保护的认识,是将保护作为认识城市以及规划设计的观念、尺度,
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要达到的历史、自然、生态的综
合效果。保护是观念、是手段、也是目标。整合性保护(integrated
PrservatiON)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文物古迹保护,还应包含一般
城镇历史地段等历史环境的保护,文化生态的保护,地方特色和场所精
神的保护。
(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历史街区(10公顷以下)、中型历史
街区(10~30公顷)、大型历史街区(30公顷以上)。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要保护历史性建、构筑物及其风貌特征和历史环境,
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各类历史街区的划定,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制
定的原则,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的保存状态、历史沿革、地形地
貌等环境状况、现状和规划的道路格局以及景观视觉效果等各项因素。
一般情况下,历史街区的用地范围应比较完整。
确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历史
景观特征及期史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连续性;街区
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风貌评价必须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察现场踏勘的情况
和各类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从建筑外观及景观连续性方面进行评价.
一殷分为:完好、一般、差三级。
参照建设部对房屋结构质量的分类要求,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好
房;工类为一般破损,结构尚安全但需大修;三类为严重破损和危险房
屋。
建筑类型分析可按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传统建筑、西洋建筑等)、
外观形式(坡顶、平顶;四合院、独立式等)、功能特征(寺庙、民居
等)。
根据历史建筑的类型、保存状况的提出保护、利用和更新改造的对
策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可按保存修缮、整治改造、拆出新建三类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依据历史街区内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或历史建
筑的建筑层数和高度确定街区的基本高度,新建、改建建筑的高度不应
超出此次基本高度。考虑城市景观、街景、对景等环境景观的协调问题,
应划定视线走廊(视廊),加大建筑高度控制的力度。
街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工程基础设施等一般应满足有关规范和技
术规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虎历史街区的特殊性和维护历史格局形态,因
地制宜的加以改进。
保护规划设计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规划成果应清晰、准确、完整,同类图纸规格应尽量统一。
规划文本:表述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
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
容:
(1)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2)历史街区保护原则;
(3)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包括功能改善、用地调整、空间形态或
景观控制等;
(4)明确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
回复
10楼
........................
回复
11楼
什么啊 楼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