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液式机组使用排气过热度进行控制。 现象: 满液式蒸发器理想的液位应该是制冷剂液面刚刚漫过蒸发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液面可能漫过蒸发管后由于排气过热度没有明显变化,液位还会继续惯性上升,(该段上升的液位,排气过热度没有任何变化,该段空间我叫它"排气过热度呆滞空间")直至机组产生液压缩,引起排气过热度降低,电子膨胀阀关小,液面下降。周而复始重复该过程。 分析: 由于不同的系统,制冷剂的起飞高度就不一致,计算也没有什么依据,为了防止液压缩,提高制冷剂气体的起飞高度,蒸发器布管只是到筒体的中部位置.因此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上所述的“排气过热度呆滞空间”,但这个空间在设计的时候很难去把握,请问高手是如何解决此问题。
满液式机组使用排气过热度进行控制。
现象:
满液式蒸发器理想的液位应该是制冷剂液面刚刚漫过蒸发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液面可能漫过蒸发管后由于排气过热度没有明显变化,液位还会继续惯性上升,(该段上升的液位,排气过热度没有任何变化,该段空间我叫它"排气过热度呆滞空间")直至机组产生液压缩,引起排气过热度降低,电子膨胀阀关小,液面下降。周而复始重复该过程。
分析:
由于不同的系统,制冷剂的起飞高度就不一致,计算也没有什么依据,为了防止液压缩,提高制冷剂气体的起飞高度,蒸发器布管只是到筒体的中部位置.因此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上所述的“排气过热度呆滞空间”,但这个空间在设计的时候很难去把握,请问高手是如何解决此问题。
此现象后果:
1)制冷剂充注量多,造成浪费,成本升高;
2)如果冷凝器的液态制冷剂全部转移到蒸发器里后,还是不足以引起排气过热度变化,就会造成热气旁通,制冷机效率低下。
[
本帖最后由 wlmwml 于 2009-4-21 12:58 编辑 ]
12楼
非常感谢您这么久还在惦记这个问题。
液位控制的弊端:
1.液位控制必须要知道合适的液位目标值,而合适的液位目标值确实很难确定的;
2.液位传感器业内毕竟用的不多,成本高,故障率也不低。
排气过热度“呆滞空间的问题”:
确实,将液位控制与排气控制结合起来是可以达到控制目的,但也是您说的,成本太高。排气过热控制加液位上限控制也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还是成本。
我要的结果:
不需要增加限位和液位的成本,仅仅利用机组结构和控制解决“呆滞时间段”问题。
回复
13楼
的确,合适的液位需要大量实验验证,这中间的费用会很高的,你们不是有个专利是液位控制的吗?我也曾经试验过EXV+液位控制,不太成功。
如果不增加成本,我感觉把吸气挡液的结构重新考虑一下(你们现在就有滤网吧?),相当于一个小型汽分,没法避免这个现象,但是可以避免吸液。
目前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吧,我感觉
回复
14楼
满液式EVP的的液位的确很难与排气过热度精确对应,所以由过热度控制EXV开度必然存在震荡,所以单独靠Tsh(变化的)控制是不可靠的,最好在CON设置低成本的液位开关(不是传感器)联合控制。:handshake
回复
15楼
如果不怕麻烦,可以通过模糊控制实现,这个就需要作很多试验。那样控制系统元件就比较简化了。但我觉得水冷机还没啥必要,风冷的我研究过日本的热泵,试验量太大了。:) :):)
回复
16楼
同意~~~呵呵
回复
17楼
汽分:victory: :victory:
回复
18楼
过热度不是很清楚,我的YORK机组过热度是否就是压缩机出口温度减去冷凝器的饱和温度呢?机子装着液位,但是未启用。是如何通过过热度来控制机子的?烦请介绍一下好吗?
回复
19楼
我不是搞设计的我也不是很懂,制冷剂只要高过铜管就好,为什么还要高能,我见约克的满液式的都没有液位传感器,而且有部分时间液位在铜管一下,他们是真样控制的,说来听听,为什么不借鉴一下。也可以吧蒸发器的铜管搞的高一点多一点使机组有一定的回气过热度,运转的时候液位在铜管下。行吗??
回复